《黑林杂志》的攻击与辱骂,使济慈愤懑之极,甚至无心写作。整整三个星期只写了百来行诗。他决定抛掉一切,再到外面走走,换换空气,以加快写作的速度。他在伦敦郊区找了家客店住下,每天以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
诗为动力,拼命写作,写作的速度每天竟达八九十行。到十二月二十八日,终于大功告成。
欣喜之余,他写了首歌词以自勉:
夜晚忧郁的腊月,
树儿多幸福。
光裸的枝条早忘了,
绿叶曾把它遮掩。
凛冽的北风在呼啸,
却无法使它们动摇。
哪怕是冰封雪盖,
也堵不住它来年的繁俏。
雄鹰,终于飞起来了
“我自己知道这部诗是怎样产生的,把它公诸于世,并非毫无遗憾之感。”济慈在他的《安狄米恩》的序言一开始就这么承认。“读者将看到的是非常的无经验,不成熟,以及表示一种狂热的企求?”
《安狄米恩》是根据古希腊一个美丽的神话写成的。月亮女神辛西娅,纯洁美丽,是美的化身,凡尘有个叫安狄米恩的小伙子,向往和追求她。最初,安狄米恩是在梦幻中看见了辛西娅,从此,安狄米恩开始坚持不懈地寻找她。当他走完了天路历程,月亮女神终于接受了他的爱,他和“绝对的美”
结合在一起了。
如此简单的一个题材,济慈却发挥了他超人的想象力,以表达他对古代文明中美的世界的追求,反映了他对现实环境的憎厌。这首诗出版后,雪莱大为赏识,并直接启发了他写出像《伊斯兰起义》那样充满革命热情的光辉诗篇。
这真是一次大胆的创造。济慈曾这样总结过:“写《安狄米恩》是对我的想象力,尤其是创造力的测验--创造力真是极其稀罕的东西--我必须依靠创造力在一个单独的情节上写出四千行,而且要写得在字里行间充满了诗情画意。”在济慈看来:创造力是诗人的北斗星,犹如幻想是船的风帆。
《安狄米恩》的语言很美,表现手法独特,读起来铿锵有力,极有韵味;但从整体上说,它存在严重的缺陷,主要是情节松散凌乱。诗人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他给《安狄米恩》加的题记是莎士比亚的诗句。
“一个诗人的疯话,和一支古老歌谣的拉长了的韵律。”
但总的来说,济慈对自己的诗歌还是满意的,因为这毕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他写信告诉海登说,“我希望能从中吸取教训,为下一部诗做好准备。”
在这以前,济慈出于一种创作的冲动,为写诗而写诗,拿他自己的话说,是“宁要充满感受的生活,而不要充满思索的生活!”但当《安狄米恩》写完后,他开始考虑诗的价值,考虑诗是否具有一定的能量。这种自我反省,自我评定的结果,使他发现了自己的诗作结构松散,方言用得过多等毛病。
这以后的一年里,济慈的诗写得十分凝练。通过自我反省,济慈总结出了几条原则。第一,诗应该渲染得当,不应以奇僻惊人;第二;诗给人的美感不应停顿于中途;第三,诗若不是同叶出于树那么自然,情愿不写。他向出版商泰勒承认,他离这些原则很远,还须大大改进。从此以后,济慈发现自己的思维发生了变化。原先急于求成的他,这时觉得思想最好能极其缓慢地形成。在他看来,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就,莎士比亚之所以会成为文学巨匠,乃是因为他具有一种“消极的才能”,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能安于一个不确定的、神秘的、怀疑的境地,而不急于追求事实及原委。为了达到这种境地,济慈下决心培养这种才能,重新起步。
一八一七年十二月初,华兹华斯来到伦敦他兄弟家作客。海登知道这消息后立即去找济慈,邀他一起去访问华兹华斯。华兹华斯过惯了田园生活,到都市后一直心情不佳,对忙忙碌碌的交通和暄嚣的人流十分厌恶,可他还是热情地接见了济慈和海登。
年长济慈二十五岁的华兹华斯关心地询问了济慈的写作情况。济慈受宠若惊,非常激动,便马上站起身来,背着手,在屋里踱来踱去,背诵了他新作的小诗《锅盘颂》。诗写得很美,济慈咏诵得极有韵味,海登觉得自己仿佛听见了年轻的阿波罗的声音。
谁知,华兹华斯听后只是冷冷地说:“一首相当不错的异教徒诗。”这一句话宛如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底,使济慈呆在那儿一动不动。华兹华斯却仍像没发生什么似地热情地招待他们,济慈的心稍稍坦然了些,暗想,也许他强调的是“相当不错”。可无论如何,从这以后,济慈和他崇敬的华兹华斯之间产生了隔阂。
还是海登有办法。他在星期天把华兹华斯等几位朋友请到自己的画室,设酒款待。席间气氛融洽,谈笑风生。济慈和华兹华斯后来所以会仍有交往,海登的这次请客是起了不小作用的。
三天以后,华兹华斯在路上碰到了济慈,热情地邀济慈去自己下榻的兄弟家吃饭。济慈显然心有疙瘩,但毕竟不愿失去与这位文学巨人交谈的机会,还是欣然前往。这以后,两人交往甚密。
这段时间内,济慈的社交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积极。写《安狄米恩》
花了差不多八个月的时间,耗尽了他的心血,他暂时不准备写新作品。再说,二弟汤姆身体不好,乔治陪他去外地休养了,他也显得孤独。访友人,上剧院,参加舞会几乎填满了他全天的时间表。
可不久,他就感到这种生活的无聊。因为他发现自己“没有诗,就不能生存。”
“我发现除了吸取知识以外,在世上找不到快乐--我发现除了为世界做些好事以外,不值得做别的追求--有的人靠交往来做好事--有的人有才智--有的人凭乐善好施--对我来说,唯一的道路--是通过认真的学习和思考。”他发现只有投身于诗的海洋,书的天地,他才不至于窒息。他开始认真地研读弥尔顿的诗作,这为他秋后写作长诗《许佩里恩》打下了基础。同时,他也开始读伏尔泰、吉木的著作,并准备学希腊文和意大利文。对各位大师的著作,只要能拿到手,他都一一拜读,而且对这些著作都有自己的鉴赏标准。他在写给海登的信中这么说:
“我死的时候,要把我那部莎士比亚放在心上,把荷马握在右手中,把阿里奥斯托握在左手中,把但丁枕在头下,把塔索摆在脚边,把高乃依置于--我讨厌那个高乃依,一个狠心的(老练的)长篇大论者?”
尽管济慈对众文学大师的著作十分感兴趣,但他却不想受任何人的影响。他对雷诺兹说,“我准备把一切统统扯断--我再也不会对华兹华斯或李·汉特感到特别的兴趣了。在我们可以成为雄鹰的时候,为什么偏要去做只猫头鹰呢?”济慈准备自由自在地展翅高飞了。
早在上年冬天,济慈就同雷诺兹商定,两人一起动手写一部以薄伽丘的故事为题材的叙事诗。可雷诺兹只写了那么一两首短诗,便放弃了他要从事文学创作的抱负,转而去搞法律了。而济慈却说干就干,一八一八年一月份,他就开了个头;四月,他一鼓作气,写下了五百零四行诗,实现了自己的计划。
这是一首根据薄伽丘的《十日谈》中第四日第五个故事编写的叙事诗。
济慈以主人公伊莎贝拉的名字作为诗的标题,又以故事中主要的道具“罗勒花盆”,作为诗的副标题。薄伽丘写的故事简洁有力,济慈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充实、润色,也做了一些改动和增补。例如,在他的诗中,伊莎贝拉只有两个哥哥,而薄伽丘的作品中则有三个;故事发生在佛罗伦萨而不是在墨西哥。《伊莎贝拉》不同于他刚完成不久的《安狄米恩》,这首长诗的情节安排得十分紧凑,主题突出,故事叙述得悲切感人,尤其是济慈自己增补的生动细节,大大地加深了故事的含意,提高了思想和艺术的效果。《伊莎贝拉》
这部诗出版后,评论家一致认为,这是济慈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标志着诗人的才力更大了,艺术更精湛了。
雄鹰,终于飞起来了!
接二连三的打击
人生的悲剧总像影子,一直追随着济慈。弟弟汤姆的肺病这时越来越严重,而另一个弟弟乔治已经远离故乡去了美国。照料汤姆的担子全搁在济慈的肩上。汤姆病得骨瘦如柴,还不时地咯血,济慈昼夜不停地陪伴着他,悉心地照料,结果自己也累得半死不活,身体一下子垮了下来。好友查理斯·布朗建议他出去徒步旅行,呼吸呼吸野外的空气,以增进体质。济慈本不想去,但当时汤姆的病情有好转的迹象,他也就同意出发了。
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不仅很快使济慈恢复了健康,还使他又一次从中找到了他赖以生存的东西--美的享受和诗的灵感。一天,他们在山里看到了几条飞舞的瀑布,瀑布下,是一条平静的河流,银光闪闪,流入树林。济慈痴呆地站在那儿,处在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之中,他感到这儿的情趣、色彩是如此地充满灵性。他当夜就把自己从大自然中获得的美的享受告诉汤姆。
济慈兴致勃勃,一路奋力跋涉,经过艰苦的攀登,终于登上了英格兰的最高峰--本尼斯山峰(海拔4406英尺)。这次旅行,他们风餐露宿,共走了642英里,耗尽了济慈的体力,使他再也无力朝前走了。
济慈一回到伦敦,发现汤姆的病情又趋恶化,经常咯血。济慈很后悔,后悔不该撇下弟弟,自己出去旅行。怀着内疚之心,他更加周到仔细地照顾弟弟。可这一切已无法挽救汤姆的生命,反而使济慈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
一八一八年年底,汤姆与世长辞了。这使济慈的身心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更有甚者,这时,报刊杂志对济慈的长诗《安狄米恩》展开了措辞激烈的评论。攻击诗的主题不清,语言粗糙,说诗的作者是李·汉特的拙劣的临摹者,比李·汉特更无知,更思想混乱,更放荡不羁,令人讨厌。《黑林杂志》甚至还进行了恶毒的人身攻击,说济慈“不是写诗的料子,不如回到他父亲的马厩去干活,或者干脆去做个包扎师?”
接二连三的打击,使身患肺病(当时他自己还不知道)的济慈受不了了。
他特别担心这些评论会影响《安狄米恩》的销售,从而影响他作为诗人的创作生涯。这时候,他的情绪降到了最低点。
朋友们极力想劝慰他,帮助他,在一些报刊杂志上仗义执言,发表了一些反击的文章,但终究挡不住进攻的势头。朋友们担心济慈会因此而彻底垮掉。
没想到诗人自有他自己的解脱方法。不多久,济慈对那些评论文章便坦然相对了。他认为,“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我相信我死后一定会被列入英国诗人的行列。报刊杂志这么诋毁我,只会使我的影响更大,把我推入文学家的行列。”那些攻击文章,似乎使他更坚定了决心和信念。他在写给友人理查德·伍德豪斯的信中写道:“我极想为世界做点好事,假如老天爷假我以年,我将在成熟的岁月去完成这一工作--尽我的天职去攀登诗歌创作的顶峰。”
尽管如此,这次打击毕竟给济慈终生留下了难以痊愈的创伤,也是造成他过早夭折的直接原因之一。拜伦看到了这一点,他在他的长诗《唐·璜》
中写道:
济慈啊!他被一篇批评扼杀了,
正当他可望写出伟大的作品;
可怜的人呵,多乖戾的命运!
他那心灵,那火焰的颗粒,
竟让一篇文章把自己吹熄。
查理斯·布朗完成他的长途旅行后回到了伦敦。当他听说济慈的弟弟去世的消息后,便马上去找济慈,请他搬到他那儿去住。他知道,济慈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汤姆的死一定会使他悲痛欲绝,感到极度的寂寞。
为了让济慈散散心,朋友们不断地邀请济慈去参加社交活动。这一招也着实挺有效果,济慈变得热衷于社交活动了。尽管他天性羞涩,但喜欢和美貌而有风韵的妇女在一起交谈。在他接触的这些伦敦上流阶层的妇女中间,有一个人引起了济慈的特别注意。
查理斯·布朗的房东太太弗朗西斯是一个皇亲贵族的遗孀,膝下只有一个女儿,范妮·布朗。这个刚满十八岁的贵族小姐就和济慈住在同一幢房子里。她身材修长苗条,性格天真活泼;说不上天生丽质,却很有几分贵族小姐的气派:任性,高傲,无拘无束。自从济慈搬进她家以后,她就对济慈的才貌十分爱慕。如果说,济慈在碰上她以前对妇女只怀有仰慕之心的话,那么,现在则是真正地坠入情网了。济慈在给弟弟乔治的信中“顺便”地提到过范妮。这时济慈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从此以后,范妮的影子一直萦绕在他的脑际,直至他溘然长逝。这种毫无希望的爱情严重地损伤了济慈的身心。
在认识范妮之前,济慈已经开始动手写他的长诗《许佩里恩》。因为频繁的社交活动,这项工作被搁了几个星期。这时,他决定振作起来,继续写下去。当友人给他介绍朋友时,他都婉言谢绝了。
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对自己的长诗《安狄米恩》进行了头脑冷静的分析。
他发现那些评论也不无它们的道理。他觉得《安狄米恩》确实像“一堆散乱的纸牌”,他决心将这些“纸牌”理得井井有条。他对友人说,“我从来不怕失败,因为,如果我不能在大诗人中占一席之地,我宁愿早点儿洗手不干。”
为了能在“大诗人中占一席之地”,济慈一个人锁在屋子里,杜门谢客,潜心觅取诗句。他暂时把世俗的生活抛到了脑后,而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他觉得“呼啸的风是我的妻子,窗外的明星是我的儿女--每当我独自一人时,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形象就会飘然而至,来到我的身边,娱悦我的心灵。”
他全神贯注地融化在这种想象的欢快中,纵情地享受这种乐趣。
日复一日,他竟变得喜欢过独居生活了,同时也改变了他对妇女的一些看法。他说:“我视她们为顽童,我宁愿给她们一些糖梅子,也不愿意为她们而花费我的宝贵光阴。?我这决不是意气用事。现在能使我难受上一天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任何对于我写诗的能力的怀疑--我难得怀疑,我希望快到毫不怀疑的那一天了。”
他已经把自己浸沉在诗的海洋之中了。
一八一九年的不朽之作
《许佩里恩》是一首根据希腊神话中新神和旧神争斗的题材而写成的史诗,使用了无韵诗体。济慈受弥尔顿的影响很深,把这篇史诗写得十分壮丽。
经过他自己对这一阶段诗作的总结,济慈基本上克服了他以前那种结构松散的缺陷,情节安排得恰到好处,十分径直,叙述功夫相当凝练,足见其诗才已经日臻成熟。可惜,这项史诗的工程过大,直到诗人去世,也只完成了三章,刚刚开了个头。
长期的写作,使济慈养成了一个习惯,喜欢在写某一个题材的诗篇时,穿插着写其他不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短小、轻松、明快。因为短小,也就容易一挥而就,而成功的喜悦又帮助他调剂精神,振作起来进行艰巨的工作。在他着手写作《许佩里恩》的同时,济慈穿插其间,写了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叙事诗《圣亚尼节前夜》。
这是一首根据传说改编的诗。传说中的圣亚尼是位罗马少女,十四岁那年以身殉基督教。以后人们就把她殉身的那一天(1月21日)定为圣亚尼节。传说在圣亚尼节前夜,少女们在祷告后可以梦见自己未来的丈夫。济慈根据这一传说,充分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一位纯洁美丽的少女梅德琳,在这一夜果真见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其实那小伙子事先靠一位老婆子的帮助,躲在衣橱里),两人情真意笃,双双逃脱尘世,投身于暴风雨之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