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狄米恩》
济慈在他不到五年的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一百多年来,人们争相传诵他的《夜莺颂》、《秋颂》、《希腊古瓮颂》
等名篇,却往往忽视济慈花十个月时间呕心沥血写就的第一部长篇叙事抒情诗《安狄米恩》。西方评论家们一般认为,济慈的这首诗“过于冗长,结构松散”,有的甚至断言,这首诗“简直谈不上是诗”。因此,多少年来,济慈这首精心写成的最长的诗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甚至很少介绍。这实在是不公允的。
诚然,《安狄米恩》作为整体存在着严重的缺点:结构过于松散、凌乱,思维显得不那么连贯。但就其分体而言,它却充分地体现了济慈对周围世界美的境界的敏感和他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力。整首诗从头至尾给人以语句美与音韵美的享受。诗人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把读者引向一个个由他的想象力所设计的奇异境地。
一开始,诗人就把我们带到了这么一个美妙的地方:
沿着拉脱马斯山的斜坡,伸展着一片广袤无垠的大森林,这儿土地湿润肥沃,乔木参天,灌丛遮地。森林边是一片广阔的草地,芳草萋萋,鲜花芬芳,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一天,在这块草地的中央,坚起了一座祭坛。晨光微熹之中,山民们纷纷涌向这个圣洁的场所。孩子们头上戴着五彩缤纷的花环,一路欢喧;姑娘边走边唱,翩翩起舞,甜美悦耳的牧羊歌声,荡漾在蓝天白云之下。那些脸膛黧黑的牧羊人,也衣衫整洁,吹着牧笛,悠然走着。严肃可敬的僧人也来了。大家聚集在祭坛周围,热切地等待着。
突然,从天边传来一阵响彻云霄的歌声,一大群壮实的牧羊人紧随着一辆制作精美的马车,从远而近,飞驰而来。车上站着一个英俊潇洒的美少年,他半袒的胸前挂着银号角,肩上挎着锋利的猎枪。他脸上堆出笑容,但精细的人不难发现,他唇际间隐藏着忧郁,缰绳也不时地从他的手中滑落。
这就是被众人奉为“牧羊神”的贵族青年安狄米恩。他赶来这儿接受众牧羊人的朝拜。僧人在神龛上堆起一堆香草,点燃圣火,立即将圣酒洒在松厚的土地上,以敬牧羊者之神。圣火中,人们唱起了祝愿的颂歌:
愿你仍然是幽思的神秘的归宿,把万物的起源都推托给仙界;愿你仍然是这沉闷世界中的酵母,给人世以灵妙的触摸;愿你仍然是广大无垠的象征,倒映在滔滔大海中的一片苍穹。
歌罢,欢呼声久久萦绕空中,年轻人在笛声和弦乐声中翩翩起舞,草场上一派欢腾。可这时的安狄米恩却与众人的心境完全不同。他脸色阴郁,神情恍惚,凄然默坐。
安狄米恩的姐姐琵俄娜看出了他的烦恼,便悄悄地把他从沉思中唤醒。
她像个“在幸福变幻着的惊梦中降临的仙灵”,带着他沿着一条在两泓小溪之间的曲径走去。走到溪水的汇合处,他们登上一叶小舟,驶向隐匿在树荫深处的一座岛屿。在那儿,琵俄娜将她弟弟安顿在她新近用花瓣铺成的床上休息。安狄米恩不久就平静下来,微微入睡了。
周围是一片静谧。
安狄米恩在静谧的环境中苏醒过来。他感谢姐姐的好意,但执意说,他的灵魂必须走它决定了的行程,他将在孤独凄凉中度过余生。琵俄娜大惑不解,以为他有什么冒犯天神的罪过。可安狄米恩却向她述说了这么一件事:
刚才,他躺在这花床上朦胧入睡时,看到了一幅灿烂的图画:太阳神紧勒住黄金的缰绳,让他的四匹喷鼻息的马悠然自得地走下琥珀色的天空;这时,微风荡漾,吹拂着罂粟花丛。云天开处,群星闪烁,在银河中倾注着处女般的光彩,一轮明月冉冉升起,迸发出柔情的光辉,安狄米恩感到自己的灵魂立即与之交融在一起。一会儿,月亮滚动而去,唯有忽明忽暗的星星仍留在天穹。安狄米恩急切地寻找着明月。刹那间,一团光辉从天而降,呵!
原来是月神辛西娅。她长得如花似玉,羞答答地微笑着在天空徘徊了一阵,便向安狄米恩款款走来,紧握了一下安狄米恩的手。一时间,他喜出望外,不顾一切地吻了一下月神的粉颊。他完全陶醉了。
可是,一瞬间,她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风儿传来令人黯然伸伤的告别声。安狄米恩沉浸在梦境之中,他决心走遍天涯海角,寻找他的辛西娅,直至生命离他而去。
琵俄娜听了安狄米恩的叙述,心中极为不安,劝告弟弟不要放弃实实在在的名誉、地位和财富,而去追求虚无飘渺的爱情。可安狄米恩决心已定,他说:
我不安定的心灵,决不能
久恋着一种逸乐。
月神啊!我始终爱你;
只要大海仍有起落,
我决不离开你--不不不--
我有三重的灵魂,
对两人我都爱得那么深,
我的心已为她们剖成两半。
这时,信神出现了,给他们带来了两匹长着翅膀的黑马。安狄米恩和那印度少女一起骑上马,驰奔天空。
他们四周紫雾缭绕,那是睡神在游动。两个情人都进入了梦乡。梦幻里,安狄米恩发现自己置身于众神之中,并从他们那儿得到启示,现在和他在一起的原来就是月神。他十分兴奋,但醒来一看,身边依旧是那个异国的女郎,又使他感到沮丧。
暮霭沉沉,月亮就要出来了。安狄米恩发现身边的印度女郎变得憔悴瘦削,他立即抓住她的手腕,可她的手腕消溶在他的手中,他想吻她的手,却只吻到了他自己的手。她的骏马向上一窜,随即坠入地下。
安狄米恩又孑然一身,极度悲伤,来到了一座幽暗的洞窟。这是一座“安静之洞窟”,在这儿,安狄米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什么也打动不了他的心,他的灵魂入睡了。
骏马驮着他,降落地面。当他的双脚重新踏上实实在在的土地时,他发现那印度女郎也伴在身边。他决定改变初衷,不再继续他长期的追求了:
别了,幽僻的山洞,天上的仙境,幻海的汹涌,别了,我最甜美的“梦”!虽然我对你仍然情意重重。
他希望和他的印度女郎来一个人间的亲吻,叹一口凡人的气。可是,她却无法接受他的爱--有一种力量在禁止她这么做。安狄米恩伤心透顶,不知不觉地又来到了他初次梦见月神辛西娅的地方。这时,他姐姐琵俄娜又来劝他,希望他振作起来,同时,想方设法要那印度女郎和安狄米恩结合。可是一切都已经徒劳了,安狄米恩痛下决心,要远走他方,做个隐士。
出发之前,琵俄挪前来送行,那印度女郎也来了。在月神庙前,大家凄然告别。这时,奇迹出现了。那印度女郎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安狄米恩追求已久的月神辛西娅。原来,印度女郎就是辛西娅的化身。辛西娅告诉安狄米恩,她所以躲避他,先是出于恐惧,后是畏于天命,最后则是为了使他由俗质变为灵体。如今,神灵已经同意了他们的结合,安狄米恩也已变得长生不死。说罢,辛西娅和安狄米恩双双飞向天国,留下琵俄娜伫立地面,久久地仰首观望,惊讶不已。
不难看出,这是一则神话,一则表现人的灵魂寻找美,并与大自然的美互相交融的神话。尽管原诗结构比较松散,但细读起来,仍可以概括出上述的故事情节。根据这一情节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原诗的立意:
表现大自然的美以及对这种美的追求。
诗中的月神辛西娅是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美的化身,因此他在诗中用了最美好的语言来塑造她的美丽形象。她有“亮得足以使我发疯的金发”,“珍珠般圆润”的耳朵,“雪白”的颈项,“弯弯”的眉毛,更有那“羞红的粉颊,半露的笑容”,“她翩翩的双足,比从贝壳中站起来的维纳斯更柔软,更令人可爱”。她披着嵌有金色小星的披肩,微风吹来,变成“一个飘动的天幕”。这个诗人理想中的美的形象,远胜尘世的一切美人,对比之下,即使是佛罗伦萨的维纳斯也相形见绌。
为了这个理想的美的化身,安狄米恩历尽艰辛,寻求不舍,最后,终于实现了宿愿。因此,《安狄米恩》这首长诗实际上描述了追求美的坎坷过程。
事实上,这也是诗人自己生活经历的写照。济慈从小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对大自然的美有一种超人的敏感,对美有一种天然的向往。凭他丰富的想象,他最初把人世视为像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那般理想,但严峻的现实打破了他的希冀。在现实生活中,他饱尝了穷困的烦恼和丧失亲人的痛苦;看到的只是自私,贪婪和罪恶。人生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美。但是,诗人要追求的,人间却没有;他只好到天上去追求!
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虚无飘渺的追求,给作品涂上一层神秘主义的色彩。
但济慈却自有他的见解:“我确信心灵的爱好是神圣的,想象是真实的--想象所攫取的美必须也是真实的--不论它以前是否存在--因为我以为,我们的一切激情与爱情一样,在它们崇高的境界里,都能创造出本质上的美。”
应该看到,济慈的诗作从来就不是超脱尘世的。这首长诗尽管写得十分离奇,充满了神秘的浪漫主义的情调,但它的旨意是实际的,具有现实成份的,是不满和厌恶现世的反映,是一种对理想美的追求。济慈是浪漫主义诗人,但他还不可能像雪莱和拜伦那样,对现实进行直接的、锋芒毕露的抨击。
他所孜孜追求的是希望以艺术形象的美,来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从而唤醒人们摒弃现实的丑,追求未来的美、理想的美。
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诗人不懈地追求艺术的完美,甚至不惜动用惊人的词语。也许就因为这个原因,《安狄米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过份雕琢的唯美倾向。但我们在看到这一点的同时,必须认清他的诗歌中的真正的内涵。他说:“任何对于真实和价值的精神上的追求都有赖于追求者的热诚来获得的。”追求才是真正的目的。
追求有痛苦,但结果往往是令人振奋的,安狄米恩的经历说明了这一点;《安狄米恩》的作者本身的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济慈的诗歌创作中,他走过弯路,写了一些不成熟,甚至存在严重缺陷的作品。但他抱定信念,不顾失败的烦恼和外来的诽谤,坚持走自己的路,终于写出许多传世佳作。
《伊莎贝拉》
如果说,《安狄米恩》只是在分体上显出其优美,只是在语言文字上反映出诗人的写作天才的话,那么,《伊莎贝拉》则在整体上,从情节安排、语言运用、人物描写等方面,都充分表现了济慈的独特风格。
《伊莎贝拉》是一个凄楚动人的爱情悲剧故事,描写的是佛罗伦萨两个天真无邪的男女青年之间至死不渝的纯真爱情。全诗由六十三个八行体诗节组成,共五百零四行。
伊莎贝拉是个美丽的少女,纯洁善良,和她两个经商的哥哥住在一起。
在她哥哥的商行里,有个名叫罗伦左的年轻人,刻苦耐劳,英俊洒脱,连爱神也为之动情,向他朝拜。由于两人住在同一座院子里,在同一张餐桌上进餐,朝夕相处,年轻的心灵相撞,迸发出爱的火星。随着日夜的流逝,两人的爱慕之情越来越炽热了。
每天,他不论是在屋内静坐,在田野里漫步,或在花园中进出,她的整个身影总是映现在他的眼帘之中;而在她看来,他的声音比微风中树叶的沙沙声和幽溪中流水的潺潺声更为美妙。她在琴弦上不时震荡出他的姓氏,也常常在她的刺绣上绣着他的名字。
在整个忧郁的五月,这两个年轻人备受相思的折磨,却又不敢吐露自己的心声。到了六月初,这一对可怜的年轻人被折磨得面色苍白,神情憔悴。
他们各自一次又一次地暗下决心,要向对方表白自己的心曲,可一次又一次涌到嘴边的话语被羞涩赶了回去。时光在无精打采地流逝着。
看着自己心爱的人一天天憔悴消瘦下去,罗伦左下决心向她倾述自己的爱情,可是当走到她面前时,他只感到心在怦怦地跳,炽热的浪潮窒息了他的声音。倒是伊莎贝拉从他苍白的面容上看出了他心灵中的隐密,她立刻满脸通红,充满柔情地嗫嚅道:“罗伦左--”
尽管只是含含糊糊的一声轻呼,罗伦左立即明白了一切。他抓紧时机表达了自己的爱情:
他先前怯懦的嘴唇变得勇敢,
便和她的嘴唇,像两句诗,把韵押上;
他们陶醉在幸福之中,巨大的欢乐
就像在六月阳光下盛开的花朵。
从此以后,两个年轻人每夜都秘密相会,藏在风信子和麝香草的花荫里幽会,远远地躲开人迹。爱情是纯真的,青年人是幸福的。
可是,这一切很快就被伊莎贝拉的两个哥哥发觉了。
这是两个淫侈而残暴的商人,自私自利,贪得无厌,他们早就打定主意,要把他们美貌的妹妹嫁给当地一个豪富,以换得大量的实惠。如今,当他们发觉自己商行中的一名小卒竟然享用他们妹妹的爱情,使他们唾手可得的财产就要不翼而飞时,便怒上心头,他们共同策划,阴谋拆散这对年轻人。
最后,她的两个哥哥想出了一个极其阴险毒辣的主意。
一天,风和日丽,罗伦左很早起了床,走到亭台的栏杆边,在晨曦中尽情享受着清晨惬意的恬静。这时,那两个商人像幽灵一般地来到他的身旁,吩咐他陪他们一起外出打猎。尽管罗伦左很不情愿,但这是主人的命令,他只能唯命是从,答应了。
他乘回去取皮带、马刺的机会,偷偷来到伊莎贝拉卧室的窗下。他俩又一次互诉衷情,恋恋不舍地轻声道别。两人的心里都充满着爱的光辉,伊莎贝拉用歌声欢送罗伦左离去。但是,她怎能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的诀别。
伊莎贝拉一直倚窗守望着,可返回的只是她的两个哥哥,没有见到罗伦左的踪影!她急切地询问起来。她哥哥告诉她,由于一个紧急的商务工作,罗伦左被派出国了。
伊莎贝拉感到很沮丧。孤独、凄凉包围着她,思念之心像毒蛇一样地啮啃着她的心。痛苦代替了热恋,她整夜整夜地哭泣,往往在恍惚中见到他的身影,而在清醒时却只看到自己孑然的身影。
斗转星移,夏去秋来,冬天的气息也悄悄地从远方吹来。在病恹恹的西风里,鲜花萎谢,树叶飘零。可怜的伊莎贝拉啊!她的如花似玉的容貌也突然黯然失色了。
她一次次地向哥哥打听罗伦左的消息,可每次他们都编个谎话搪塞。焦虑的等待,使她的心衰力竭,魂不守舍。
这一夜,她在冷寞的闺床上昏然入睡,忽见罗伦左站在她的床边。他已不再是先前那个充满朝气的罗伦左了,而是一个幽灵。他眼里流露出悲伤,却仍然充满着爱情,露水一般地闪着光。他突然告诉她,他在那天打猎时被她哥哥刺死在森林里,就地埋在那儿。他还详细地告诉了她自己被埋的地点。
他说:
我如今只是一个阴魂,
独自在人性的户外
徘徊,孤零零地唱着弥撒,
听生命的音响在我身边回旋。
说完,他呻吟般地与她道别,飘然而去。
天真的伊莎贝拉在这以前一直认为世界上最可恶的莫过于天灾,这时才醒悟到人世间竟是如此残酷。她不再哭泣,也不再哀叹,她变得异常地冷静。
天一亮,她带了一个老保姆,拿了一把刀,悄悄地向那森林走去。根据梦中幽灵的启示,她找到了罗伦左遇害的地方。
突然,她拿起小刀往下掘,掘得比守财奴还要心切。
她很快就挖出了一只泥污的手套,立即认出这是她自己亲手绣过花案的手套。她用冰冷的嘴唇亲吻它,把它放进自己的怀中,随即她又发疯似地挖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