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老保姆在一旁惊讶地看着,不由产生怜悯之情也跪下来用瘦骨嶙峋的手帮着挖掘。整整挖了三个小时,终于挖到了伊莎贝拉所要寻找的东西。
罗伦左的尸体静静地躺在那儿。肉体已经开始腐烂,丑怪不堪,但在伊莎贝拉看来,他仍同生时那般优雅。她用刀割下了他的头颅,急匆匆地带回自己的卧室。
她关上房门,用自己的金梳子梳理那颗头颅上散乱的头发,又把两只已变成阴森孔穴的眼睛旁的睫毛理直,用眼泪将泥污的脸庞洗拭干净。她一会儿发疯般地吻着它,一会儿又对着它潸然泪下。
后来,她用一方洒有香水的丝巾把那颗头颅包了起来,又找来一个大花盆,把头颅放了进去,铺上泥土,在上面种了一颗紫苏花,整天用眼泪浇灌它。此后,她忘了日月和星辰,忘了世上的一切,从早封晚,只是默默地望着那颗紫苏花,用滴滴泪水把它浇洒。
紫苏花吸收着头颅的养分,饮着伊莎贝拉的泪水,长得格外茂盛,它的芬芳胜过佛罗伦萨所有的花卉。但伊莎贝拉自己却日趋枯萎,如同一株为取汁水而被割开榨干的棕榈。
人们议论纷纷,好不惊奇;为什么一个就要做豪贵的新娘,竟将青春、美貌和嫁妆抛在一旁,只对这盆花那么一往情深?
伊莎贝拉的两个哥哥竭力想打破这个哑谜,可总找不到机会,因为伊莎贝拉近来很少上教堂,也很少感到饥饿的煎熬。每天,她都像耐心的母亲一样,守护着她的紫苏花盆。
两个恶人终于设法偷到了那盆紫苏花,打开一看,原来是罗伦左的头颅,吓得大惊失色。他们知道自己的罪恶已经败露,只得匆匆逃亡,流落他乡。
伊莎贝拉发现她的紫苏花丢了,悲痛欲绝。她到处寻找,到处打听,看到什么向什么,看到石头问石头,看到树木问树木,看到人,她总是先凄苦地朝他们一笑,然后询问他们是否把她的紫苏花藏起来了。有时,她会扯着行人的衣角责问:“你为何这么残忍,偷走我的紫苏花盆!”她一直这么找着,直到飒飒的北风吹灭了她的生命之灯,而她那凄楚的声音,却依然久久地萦绕在佛罗伦萨城的上空--“残忍啊!谁竟偷走了我的紫苏花盆!”
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原型是薄伽丘的《十日谈》中第四日的第五个故事。济慈在改写中,做了一些改动和补充,添加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大大地加强了故事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首先,诗人通过描写两个年轻人引而不发的情感,来表现他们爱情的纯真。这儿,既没有轻佻的引逗,也没有放荡的狂热。他们在相思中煎熬,却只是在夜晚各自对着枕头低诉:
“明天,我要向我的喜悦俯首,明天,我要向我的姑娘请求幸福。”
“呵,罗伦左,我不愿再活一天,假如你的嘴唇还不把爱曲倾诉。”
这样,一对热情而单纯的青年恋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可诗人犹嫌不足,在他们互诉爱慕之心以前,罗伦左像一个腼腆的儿童,迟疑着不敢开口。这时,诗人感叹道:
热情这样沸腾,却又是如此懦弱!
读到这儿,读者非但不会去责怪罗伦左的懦弱,而只会对这个纯真的小伙子产生爱怜之心,从而变得关心他,或者说,关心起他们的命运来。
他们互相倾述了爱恋之情,享受了短时期的欢乐。虽然时间不长,虽然他们只能在黄昏后到原野里幽会,但他们是幸福的。因为,诗人告诉我们:
对爱情无需有过多的要求,一丝甜蜜足以抵消大量的苦涩。
至此,诗人为故事的发展作了精心的铺垫,使读者的感情也处在快乐的峰巅上。接着,笔锋一转,将读者的心抛下了深谷。
坏人出场了。
为了使后来的故事发展得顺理成章,不显兀突,诗人在这儿对这两个家伙的身世和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祖先给他们留下了无数的财宝;
在火炬照耀的矿坑,在喧腾的厂房,
多少疲劳的人为他们流汗奔跑;
多少一度佩挂箭筒的腰身,
被皮鞭抽出了血,在血泊中瘫倒;
多少人整天站在激流里,
把水中的金银沙苦淘。
读者立即明了了,这是两个拥有遗产,心狠手毒的工商业资本家。他们尽管腰缠万贯,却依然贪得无厌,他们把穷人当奸细一样地严防着,他们“会向异乡人的钱袋迅速地伸出猫爪”,用皮鞭逼迫劳动人民为其卖命。这是两
个不顾别人死活,只顾自己享乐的寄生虫:
只是为了他们享乐,成千的人
在昏暗无边的困苦里煎熬,
他们养尊处优,却还不知道;
自己在开动绞盘,剥人皮,榨人膏。
这是一段不加掩饰的现实主义的描写。乍一看,还以为是诗人在自己浪漫主义的天地中,突然意识到了自己时代的不公不义。其实,这是诗人一贯思想的一次表露。他一直对恶势力深恶痛绝。在写这首诗以前,他就在长诗《许佩里恩》里,对自私自利的,窒息人的心灵的贵族和资产阶级社会提出了抗议,可惜诗没写完,诗人就逝世了。但在这首诗里,诗人却有机会对伊莎贝拉的两个哥哥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济慈年轻时接触过矿工,亲眼目睹了筋疲力尽的工人如何在炬火惨暗的矿坑里拼死拼活地干活的情景。诗中,他用诗的语言,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剥削者的憎恨和对劳动者的同情。
值得在此一提的是,诗人改动了薄伽丘的故事,说伊莎贝拉的哥哥准备把自己的胞妹嫁给大商人。这在揭露新兴资产阶级的残忍、贪婪的本性上,起了画龙点晴的作用,加深了故事的思想性。为了钱,那两个新兴的资本家不顾工人的死活;为了钱,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胞妹,把她像商品一样地卖出去。诗人的这一改动,既使那两个家伙的嘴脸暴露无遗,也为他们谋杀罗伦左作了合理的铺垫,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显得完整、紧凑,从而使读者情不自禁地替两个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担忧起来。
这是多么悲惨的命运!罗伦左和伊莎贝拉纯真的爱情招来了杀身之祸。
罗伦左被谋杀,伊莎贝拉被折磨致死。但是:
爱决不死而长在,
爱是永生的天神。
这是诗人的信念,也是这首诗的主题。诗人用罗伦左和伊莎贝拉的经历说明了这一点。
罗伦左魂在九泉,却丝毫不忘生前的爱情,矢志前来寻找他生前的爱人。
当他的鬼魂看到伊莎贝拉面容如此憔悴时,深知她一直在思念自己,更加激发了对她的爱慕之情,感到“更崇高的爱情在我魂中缭绕”。爱情,使幽灵也获得了温暖:
“我记得过去,对一切都有感觉,虽然我丢了人间幸福,那余热却仍然温暖着我的墓穴。”
可以说,他对伊莎贝拉的爱情真意笃,虽死不渝。而伊莎贝拉的爱情更是感人至深。当她从幻象中得知罗伦左已经被杀死后,立即动身去寻找他的坟丘。找到罗伦左的遗体后,她不仅没有丝毫的恐惧,而是吻了它。她把罗伦左的头割下来,拿回家洗净,藏在花盆里。她的整个心灵郁受着纯洁的爱情的支配。她对罗伦左真挚的爱使她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怖,跨越了死亡的鸿沟,他们俩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这种爱是如此的真诚,致使读者都忘了挖尸、割头、吻尸的可怕,也不会责怪诗人构思的荒诞,而只会对伊莎贝拉充满同情,肃然起敬,感叹她的纯真的爱情,感叹爱情力量之伟大。
罗伦左和伊莎贝拉之间的爱,除了反映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进步思想以外,还有其更深的社会意义。罗伦左和伊莎贝拉门第不等,各属不同的阶级。伊莎贝拉出身豪门,哥哥是富豪的新兴资产阶级;而罗伦左只是她家的一个地位低下的小伙计。按当时世俗的观点来看,他们的相爱,无论如何也是大逆不道的。然而,我们的主人公却有那么大的勇气和决心,他们置一切于度外,只是真心实意地相爱。这种爱,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不涉及任何物质条件,可谓纯之又纯。诗人所说的“长生不死的爱”,实际上就是指这种爱。而对这种爱的歌颂,本身就是对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所信奉的等级制度的蔑视和嘲弄。从这个意义上说,《伊莎贝拉》不仅在艺术上,而且在思想上都是一部当之无愧的传世之作。
《圣亚尼节前夜》
几百年来,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直是人们争相传诵的佳作。人们赞颂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族之仇,真诚相爱的勇敢精神,也感叹他们的悲惨命运。济慈非常崇拜莎士比亚,在读了这部名著后,更是感叹不已。但他不相信人非得被社会逼死不可,他认为人无力改变可憎的现实社会,但可以逃离这个世道,去寻找理想的天地。他的这种思想在他的抒情长诗《圣亚尼节前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首诗写于一八一九年初。全诗共分四十二节,三百七十八行。诗人借圣亚尼节的传说,写了一则类似《罗密欧与朱丽叶》,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的浪漫故事。根据传说,在圣亚尼节的前夜,少女在祷告后可以梦见自己未来的丈夫。
转眼,圣亚尼节又到了。
大地上寒风飕飕,今年的圣亚尼节的前夜特别冷峭。羽毛丰厚的夜枭在树上冷得瑟瑟发抖,野兔抖抖颤颤地在冰冻的草地上踽踽而行。教堂里,缕缕青烟从古炉里袅袅上升,蒙住了圣母玛丽亚的画像。
一个年迈的僧侣跪在那儿诵经,他那拿念珠的手冻得麻木发僵,呵出的气也立即凝成白雾。祷告完后,他默默地站起,缓缓地走在教堂座间的夹道上。他故意避开教堂的大厅,因为他清楚,此刻,大厅里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圣亚尼节盛会。
他又折回去,重新对着圣母祈祷了一会儿。他老了,欢乐已不再属于他,他只有忏悔的份。一阵委婉的金喇叭声传来,老僧不由地凄然泪下。
委婉的前奏曲结束后,传来了银铃般刺耳的号角声,圣亚尼节盛会正式开始了。大厅里灯光通明,人声鼎沸。大家都穿着节日的盛装,欢聚在一堂。
其间,有个衣着素雅,颇有风姿的少女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她一脸沉思,默不作声,虔诚的眼睛直盯在地上。人们熙熙攘攘地从她眼前走过,可她既不同人打招呼,也不退让一下,甚至连头都不抬一抬。不少钟情的小伙子踮着脚凑上来,可都无趣地退了下去,因为她根本就没有一点儿反应。
她,就是我们的女主人公,男爵的女儿梅德琳小姐。她正值豆寇年华,满心都是幸福、天真的幻想。一天,她偶尔遇到了另一家贵族之子波菲罗,一见钟情。虽然只是那么短暂的一瞥,但给少女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憧憬。
她知道她家与波菲罗家素有冤仇,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家族,但她总丢不开那美好的遐想。她听她的老保姆说过,只要规规矩矩地遵守仪式,虔诚地祈祷,姑娘在圣亚尼节的前夜就可看见自己的未来的丈夫的模样。这一夜,她们必须不吃晚餐就上床睡觉,将百合似的洁白玉体仰卧床上,这样,到了午夜,她们的床前就会摆满仙果,她们的情郎就会飘来和她们悄悄絮语。梅德琳对此深信不疑。今晚,她决心认认真真地照仪式行事,不抱任何杂念。她多想知道,她未来的丈夫是否长得和波菲罗一般模样。
跳舞开始了,人们争相上来邀她跳舞,可她冷若冰霜,一点热情也没有,只是漠然地跳着。她的心在急切地盼望着午夜的到来,期待着和情人相会的欢乐。
这时,从偏门口悄悄地走进一个人来,站在月亮的阴影中,静静地观望着。这就是梅德琳爱恋的波菲罗。那天邂逅相遇以后,他也深深地爱上了梅德琳。他知道今天梅德琳一定会参加盛会,所以不惧严寒,单人独马地赶来。
他别无他求,只想悄悄地看她一眼。
他躲在角落里,心里十分紧张。他知道,如果他被发现了,那就难免一死。对他来说,这儿的人像一伙吃人的生番,是鬣狗似的仇敌。在整个爵府里,唯有一个人对他友好,那人不是别人,就是梅德琳的老保姆。
正巧,那老保姆这时正拄着拐杖,蹒跚地朝这儿走来。老人走到眼前,认出是波菲罗,不由大惊失色。“天啊!波菲罗,你怎么在这儿?快00跑,他们全在这儿,谁见了也不会饶你的。”
波菲罗没有逃,他说他呆的地方挺安全。“您且坐下,老婆婆,请您告诉我--”。
老保姆吓坏了,忙用低声制止他。然后,引着他朝黑暗处走去。
他跟着她,穿过低矮的走廊,来到一间布满蛛网灰尘的小屋。屋里没有灯,唯有月亮从窗格里透进来苍白、阴暗的寒光。这时,老保姆才放下心米。
她知道波菲罗想问的是梅德琳,便把梅德琳的情况统统告诉了他。她还告诉他,梅德琳很相信她讲的故事,今晚要按她所讲的去做。
当波菲罗知道梅德琳也爱自己时,双眼放射出了灼热的光芒,可听到梅德琳要在如此寒夜按古老的传说,光着身子进入梦乡时,又不知不觉地泪流满面--他是怕她冻坏。
突然,他心头冒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他把计划如此这般地对老保姆一说,立即遭到了老保姆的反对。波菲罗想让老保姆偷偷地把他领进梅德琳的闺房,藏在壁橱里,这样,他就可以在帷幕后悄悄地看一眼他的心上人。
老保姆觉得他过于放肆,想出的主意实在荒唐,便责怪起波菲罗来。波菲罗赶忙起誓,说自己决不会对梅德琳无礼。
“呵,苍天在上,如若我不守誓言
动了她一丝柔发,或对她面庞
投上无礼的一瞥,就让老天
对我毫不怜悯,任意惩罚。”
波菲罗急得有点儿耐不住性儿了,他说:“假如你不帮我的忙,那我就大声喊叫,唤出我的仇人,在此与他们拼个你死我活。”老保姆非常难过,说:
“咳,你何苦让我这老命残生跟你一起担惊受怕?
我已离黄泉不远,还不是为了你,我每天早晚都默默地祈祷。”
听了这番话,波菲罗十分内疚,他不再大声地要挟,而是十分悲痛地向她道歉。他心乱如麻,满脸焦躁不堪的神色。老保姆见了十分同情,最后她咬咬牙,决心尽力助他一臂之力,哪怕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好吧,一切都依你。”老婆婆带着波菲罗悄悄地朝梅德琳的闺房走去。
他们穿过许多阴森的廊道,走到了梅德琳幽静的丝帏绣房。待波菲罗藏好后,老保姆匆匆离去了。
波菲罗耐心地等待着。不一会儿,梅德琳来了。她走得很快,烛火被她带进来的风吹灭了,一缕青烟散入了银灰的月光。她关上房门,感到心怦怦地跳得利害。
啊,她已如此临近仙灵和幻象:
别吐一个字,不然就大祸临头!
可是呵,她的心充满了千言万语,满腔的心事好似骨鲠在喉,有如一只哑夜莺唱不出歌曲,只好窒闷于胸,郁死在山谷。
清冷的月光正投在梅德琳的胸前,她合掌跪在床前,默默地向天祈祷,那么虔诚,那么专注,似乎是个超然世外之人。月光在她头发上镶上一圈光轮,在波菲罗看来,她俨然是一位圣徒,又像是个飘然欲飞的天使。
晚祷完毕,她起身脱衣上床,幻象已经充满了她的大脑,不一会儿,就朦胧入睡了。
一直躲在壁橱里偷看的波菲罗,这时细细聆听了一阵,当确信梅德琳已经进入梦乡后,便蹑手蹑脚地走出了壁橱。他轻踮着脚跟,悄然走过地毯,来到梅德琳的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