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性格决定人生全集(白金版)
5459000000015

第15章 性格决定命运(5)

仔细审视你单子上所列的每一个词语,如果你不能够确定你所写下来的某一些词语的确定意义,试着把每一个词都用一个句子来加以表达——不过你要再次用你非惯用的那一只手来写。这些词语的每一个都可以予以扩大,成为一个或更多的特定概念的叙述句。例如,“友好”可能会包括“我喜欢别人来我家做客”这个特定的信念,而“脚踏实地”则可能涵盖“我很会自己动手做东西”。这一些使用非惯用的手写下来并且扩大成为更明显的句子的信念,才是有可能解释你的行为和结果的信念,而不是那些你立刻就可以察觉的少数信念。

接下来是“自我催眠”,将每一个信念都放在你的心里来加以测试。首先,先选择一个你认为是正面的信念,然后想象你自己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实际发生的状况,而且在这个状况里,你的这个信念正在付诸实现。举例来说,如果你很擅长于吸引儿童的兴趣,比如讲故事、唱儿歌,你就想象你自己正在这样做,而且正在享受自己做得很好的感觉。这个例子也许正是受到你的清单上“友好的”或“令人喜欢的”这些词语激发而产生出来的。为了让感受更真实,你需要想象一些视觉上的东西——可以是小孩的脸、故事书以及你周围的任何事物。如果你可以感觉自己听到的任何声音,包括你自己讲话、唱歌的声音,或是体验到任何与你正在做的事情有关的感觉,那么这种真实性就更为强烈了。换句话说,你最好动用起自己的感官,必要时五种都要用到,其中视觉、听觉和感觉是最为重要的。这种感觉很像是自我的催眠,你必须让自己先进入一个放松的状态。

现在将情景转到一些不会令你觉得喜悦的事情——也就是那些负面的自我信念上来。举例来说,你的同事正在热烈讨论着什么,但你却插不上嘴,你不喜欢看到自己正在这么做或处于这样的状态。这也许就是“拘束的”、“害羞的”、“难以交流的”这些词语所激发出来的。你可以回想一次过去的不好的经历,也可以去想象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一个事情,如同上面一样,把它感觉得越真实越好。

通过上述的两个步骤,你已经体验到自己的两个不同的形象——正面的和负面的,分别反映出某一个特定的自我信念。把这两种想象加以比较,你会开始看到一些差异。这并不是指这两个情景在内容方面的差异(如讲故事、唱儿歌和难与同事交流两个事情上的差异),而是视觉、听觉和感觉等方面的差异。

也许这是你第一次了解自己对自己的感觉,了解你的自我形象。在重新审视之后,你就可以运用那些令人产生力量的词语,创造你希望拥有的信念,改变那些不再有用的信念,进而把自己的潜能开发出来。

了解自己的镜子

认识自己似乎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事。谁又能连自己都不认识呢?但是事实上却是,很多人并不真正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要能完全了解自己的确不很容易。个人某些身体方面上的品质,如身高、体重、血压、血糖量……是有工具或仪器可以衡量,而且可以用数量来表示,因此我们有机会知道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情况。但对其他方面的品质的衡量,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心理学家虽然制定了很多测验和量表,但是都必须由曾受专业训练的人去实施和解释,一般人还不知道怎样去利用那些工具。同时也还有一些复杂的品质,是目前尚没有方法或工具直接量度的。人们只能利用简单的方式来获得一些对自己的认识。通常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利用实际的工作的成绩,利用自己和别人相比较的结果,将自己和某个理想的标准相比较,或是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等来推断。

(一)和别人相比较以了解自己

和别人相比较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两个人并肩赛跑,速度的高低立见分晓;两个球队比赛一场,也可以在当时分出胜负。也许正因为这个方法十分简便,人们时常应用它,儿童从小就被训练和别人相比较。目前学校里面比较的空气十分浓厚,在教室里每一科打分数、排名次;在教室外面的各种活动也常都用比赛、竞争的方式进行。因此儿童们不时被提示着:他是比别人高(或低)些,他是在别人前面或后面,使他们对比较和比较的结果异常重视,异常敏感。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分数感兴趣,同时也急切地希望知道别人的分数;他对自己的成绩是否满意,一部分要看他是否赶上了或超过了别人。经过若干年这样的训练之后,与别人比较的习惯被建立了,每当我们需要反躬自问:“我在某方面的情况是怎样”时,就很自然地会用“我比某人高或低些”这个公式,去判定自己的位置与形象。

我们除了要不时和四周的人相比较之外,还常要和某些理想的标准相比较。我们从父母、教师、书本以及大众传媒等处获得了很多知识和价值观念,知道了很多名人或成功者(包括所有各方面有成就的人物)的事迹,而被鼓励着去拿他们做榜样。换句话说,以他们为比较的对象,以自己能否向他们看齐作为成功或失败的量尺。

与别人相比较虽然是很简便、很常用的方法,但并不一定是十分理想的方法。我们只要仔细想一下,就可以察觉它的缺点。首先要指出的就是,人们很难在真正的公平情况之下,互作比较。通常我们也许会认为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同一位教师教导,用同一样的题目来考验,同样的标准计分,应该可以算是公平的了。但是我们若再仔细看一下,任何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之间,无论在身体健康、智力、家庭环境、过去的经验等各方面,个体的差异都很大。互相比较的结果究竟表示什么呢?

(二)从别人的态度来了解自己

另一个建立自我印象的依据,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一个人是需要和别人交往,与别人共处的。别人对他的态度,常可用做镜子,用以观测自身的情况。比如,某人若是为父母所钟爱,为师长所重视,为朋友所尊重、喜爱;大家都乐于和他交往,愿意和他一道工作或游戏;那常表示他一定具备某些优秀的品质。若是他常被朋友推举担任某项工作,或是常成为大家所求教的对象,就表示他是具备某些才能,或是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其他的人。反之,若是一个人不为他周围的人所重视、所喜爱,大家都对他厌恶或嫌憎,不让他参与工作或活动,这虽不一定表示此人有什么缺点,但在一般情况下,他是应当感到不安,而不能不自我省察了。我们因看不见自己的面貌,就得照镜子。同样地,我们不易评量自己的人格品质和行为,就得利用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和反应,来获得一些印象。一般说来,对方和自己的关系越密切时,他的态度也越有影响作用。

镜子也不一定都是很完好的,有时会因为反光作用欠佳,使人看不清镜中影像;有时会因表面欠平,而歪曲了人物的形象。游乐场所陈设的哈哈镜,有意地把人反映成为尖头细腿等种种滑稽形象,就是极端的例子。同样的道理,由别人的态度所反映出来的自我印象,有时也难免歪曲或有夸张的作用。对方的偏爱成见、缺乏了解,都将使其赞美或批评和当事者本身的情况不尽相符。若是依据它来建立自我印象,自然是不适宜的。

当然,这项缺点是可以补救的。不完好的镜子终究是少数,若能多用几个镜子,总可以看清自己的。同样地,有成见的人也有限,如果我们能和较多的人交往,看看多数人对自己的态度,应该有助于自我了解。

(三)借工作的成果来了解自己

除了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以及与别人相比较的结果之外,我们还可以借自己实际工作的成果来评量自己。由于这种了解常有比较客观的事实为依据,所以因此而建立的自我印象通常比较正确。这里所指的工作是广义的,并不限于课业或生产性的行为。所有各方面的活动: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技术性的、社会性的、体能的……都包括在内。因为各人所具潜能的性质,互不相同,如果只看少数项目的成绩,往往不能看到其才能和禀赋的全貌。现代教育主张让青年们有机会参与多种活动,也就是希望多有机会发现他们的才能。学校里有计划地举行兴趣测验,目的是要发现每个青年可能因训练而获得的最大发展的方向。因此那些资料,也常能有助于青年们对自身的了解,各级学校辅导工作的目标,也正在此。有人拙于文字,而长于工艺;有人不善于辞令,而精于计算。必须辅导他们循着自身潜能所在的方向发展,才可取得最大的成就,也才能建立其对自身的信心。

近代心理学者很重视人们对于自身的印象,称之为“自我观念”或“我观”,因为“我观”是决定各个人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每一个人,无论是智或愚、贤或不肖,他所表现的行为,都是当时和其“我观”相符的行为。说得再浅显一点:没有人会做自己认为和自己的身份、年龄、性别、能力以及他本身任何一方面不相宜的事。穿衣服时他会选择和本身年龄相宜的服装,说话时他常要选择和其身份相称的词句,进食时他会选择和其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相称的场所……换句话说:每个人都会依照其“我观”,来决定哪些事不可以做,哪些事可以做,或是该怎样做。别人也能从他所表现的行为里对他有所了解、有所认识。

这正可以让我们明了正确自我了解的重要性。如果某一个人对于自己各方面的印象都和实际情况颇为接近,换句话说,他有颇为正确的“我观”,那么他根据其“我观”所表现的行为,自然会很恰当。不过事实上并不常能如此。你可以做一次简单的试验:走进一家服装店,在其所陈列的衣服中,挑出你认为大小适合于自己身材的一套服装,穿上试试。可能你会发现其大小长短不一定完全合适。这表示你对于自己身材的印象不完全正确。好在买衣服不必仅凭视觉印象去决定,而是可以穿上试试。因此对身材估计纵然有欠正确,也不会有太多影响。对其他方面的估量若有错误,就不会这样易于发觉。你只要看街上人们穿着衣服,大小不适合的情形尚少,颜色形式和人的年龄、职业或身份不尽相称的则颇有人在,这就是由于那些品质不如身材那么直观的缘故。

一个人之所以不易于建立正确的“我观”,往往是因为若干品质不能直接衡量,而间接得来的资料又不十分可靠的缘故。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当事者是否能接纳自己。

从思想看人

欧洲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的自我思想决定他的为人。”行为是思想绽放的花朵,人们外在的言行举止,无论是自然行为还是刻意行为,都是由内心隐藏的思想种子萌芽而来。

美国皮套业的明星约翰·比奇安,曾经是一名警官,只是喜欢在业余时间做皮套。后来,他创办了全美最大的制造皮套和皮带厂家——比安奇国际公司,专供执法人员和军方使用。他也担任过亨廷顿控股公司的顾问和瑟法里公司的发言人。比安奇在这个行业有极大的吸引力,当他出现在皮套展览台时,展厅的人们排着长队,只为一睹他的风采,就像西部乡村歌星会见他的歌迷。他给别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信不信由你,38年前,我还年轻的时候,在咖啡厅干过活儿,我看见公司的老板进进出出,我观察他们时就问自己:什么使他们与众不同?他们在干些什么?我应当好好研究一下。我发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们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充满信心。他们无所畏惧,他们是自信的。从那时起,我反复思考,后来发现,恐惧是许多问题的根源。你必须对自己有信心,如果你自己没有信心,任何人都无法相信你。”

莱尼特是一名普通的修理工。他的朋友们条件与他差不多,但薪水却都比他高,住在高级的住宅区。菜尼特觉得很困惑,究竟自己什么地方不如他们?在见过心理医生之后,他找到了症结所在。他发现自从他懂事以来,就极不自信、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他总是认为自己无法成功,也从不认为可以改变这一点。于是,他痛下决心,再也不自我贬低,要信心十足。他辞掉了原来的工作,通过面试,进入一家知名的维修公司,两年之后,成为行业中的着名人士。

在上面的两个例子中,他们的成功都被他们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个人对自我的态度,既可以作为武器,摧毁自己,也能作为利器,开创一片无限快乐、坚定与平和的新天地。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中提到“自我接受”这个概念。他说:“新近心理学上的主要概念是:自发性、解除束缚、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满足。”我们的心灵常常因为罪恶感,以及过去和现在所犯的种种过错而自惭形秽。我们渐渐缺乏了尊敬和喜爱自己的能力。为了学习喜欢自己,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缺点,容忍自己的缺点。这并不是不思进取、懒惰或是其他什么,这只表示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人,包括我们自己,能够100%地优秀。要求别人完美是不公平的,要求自己完美更是荒唐。所以,千万别这么苛待自己。有时候,我们要试着练习自我放松,取笑自己的某些错误,要学习喜欢自己。

不喜欢自己的人,常表现为过度的自我挑剔。适度的自我批评是有益、健康的,有助于个人的发展;但超过了这个程度,就会影响我们的积极行为了。如果一个人过于自我挑剔,当他从事一件事时,他会觉得自己很笨拙、很胆怯,想到自己的种种缺点,便没有勇气继续下去。这样的话,他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了。《圣经》中,当耶稣遇到受折磨的人时,他不去查问为什么这些人会如此,也不会给予很多的同情,而是说:“你的罪被赦免了,回家去吧,而且不要再犯罪了。”忘记过去的错,爱自己,你认为你是巨人的时候,你才会成为真正的巨人。

学会抓住自我

自我,是“神圣的灵魂的东西”。每个人的“我”就是每一个人的自我,而每个人都应该正确地认识自我,大胆地挑战自我,更好地塑造自我,无往而不胜地战胜自我。

认识自我,就是要客观地评价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潜力;认识自己的生理特点,认识自己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通过对自我的深刻认识,会了解自己所具有的真正价值,从而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而“自我”这一命题,看来是一个很有限的东西,与天空和大地相比,是无比渺小的。但就认识的难度而言,却又是一个无边无际的、深不可测的海洋。世上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要想全面而深刻的认清自己,必须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1994年,心理学家日莫曼提出了着名的关于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WHWW”结构。即“Why”(为什么)、“How”(怎么样)、“What”(是什么)、“Where”(在哪里)。日莫曼认为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可以从“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和“在哪里”这四个基本问题上来进行分析。

“为什么”即动机,是对是否参与所解决的任务进行决策,体现了个体内部资源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