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亚里士多德
5461000000006

第6章 师生情(2)

故事化的叙述,使问题过于简单化了。柏拉图确定学园继承人可能还有其他考虑。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分歧,柏拉图不会一无所知,不能到最后“考核”时才发现。谁继任学园,许多人都认为亚里士多德和斯彪西波二人有其一,由于亚里士多德未全盘接受老师的观点,被否定了;斯彪西波是把哲学与数学等同的维护者,与老师的思想相一致,理所当然地成为学园继承人。黑格尔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关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关系,特别是关于柏拉图不选择亚里士多德而选择一个近亲斯彪西波为他的学园的继承人这件事,第欧根尼曾给我们留下一大堆无稽的互相矛盾的传说。”G.罗伊德更有别论:“柏拉图死于公元前347年,谁将继承他在学园中的位置呢?当时有三位候选人,亚里士多德、克赛诺克拉提及柏拉图的外甥斯彪西波。我们不知当时是什么条件影响其结果,也不知柏拉图死前是否有决定或学园中其他人的共同决定,事实很清楚的是斯彪西波被选上,亚里士多德及克赛诺克拉提二人离开了雅典。一些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之未被选上是因为他的学说不是正统的。这个说法无法成立,因为斯彪西波也不同意柏拉图原创的理念理论。若以是否忠于老师教法为标准,则克赛诺克拉提应被选为继任者,因为他是柏拉图三位主要学生中最忠实的。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以斯彪西波为继任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想将柏拉图的财产保留在自己家人的手中,若将雅典公民之财产交给亚里士多德这位非公民手中在法律上有困难。但是这点困难却在克赛诺克拉提(亦非雅典公民)继斯彪西波而担任第三任学园主持人时消失了。”看来,亚里士多德为什么未当上学园继承人,还需进一步发掘资料才好找出更合适的解释。

下面,我们再回到师生的观点上来。从哲学体系上看,不管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判多么尖锐,两人在哲学基础和实质上是一致的,至少到最后是一致的。黑格尔说:“事实上柏拉图却是得到亚里士多德为他的继承者,因为亚里士多德是以柏拉图的意义理解哲学的,不过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更深刻、更完善的,——因之也就是同时把它推进了一步。”乔纳逊·伯内斯从五个方面讲他们的一致性:第一,柏拉图深刻地思索过科学的统一性问题,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个系统的思想家,他全心全意地接受柏拉图的科学统一理论的幻想,只是他不同意柏拉图关于这种统一所由取得和展示的方法。中国学者叶侨健甚至认为系统思想是“贯穿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一条红线”。第二,柏拉图是一个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把逻辑变成了科学并且开创了形式逻辑这一学科,而柏拉图的辩证法训练为亚里士多德奠定了研究的基础。第三,柏拉图关心本体论问题,他的本体论包含在理念论之中,亚里士多德反对理念论,但大量的哲学活动用来发展另一种本体论。第四,柏拉图认为科学知识是对原因的寻求或对事物的解释,科学和知识的观念与解释的观念紧密相连。亚里士多德承柏拉图的端绪而前进,也把知识与解释联系起来,他的科学研究所指向的目标首先是解释而不仅仅是观察和记录。第五,在知识论问题上,两人看法一样。柏拉图的对话中许多章节都是研究知识论问题的,在这方面,亚里士多德步了老师的后尘,这方面更多的东西是在柏拉图学园学到的。“不管在这五个方面的具体研究中他和柏拉图之间有多么深的罅隙,但在原则上他和柏拉图并无二致。”乔氏论述是否准确,我们不必深究,他的中心意思是我们在看到两人在具体问题上的诸多分歧的同时,也要看到差异背后的一致性。亚里士多德是以柏拉图的基本思想理解哲学的,并在批判柏拉图的基础上把柏拉图哲学提到一个新高度。亚里士多德在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柏拉图,观点有异,却不是体系的根本对立。

2著名大帝的老师

上文谈到,亚里士多德曾当过亚历山大的老师。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腓力二世之子,公元前336年至前323年在位。即位后,即开始镇压希腊各城邦的反马其顿运动,大举侵略东方。曾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只是一个不巩固的军事和行政的联合,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后,迅速瓦解。在帝国故地,相继产生若干“希腊化”国家。亚历山大连年外侵,给各地带来很大破坏,激起各地人民的英勇抵抗;但外侵对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起到一定的作用。

亚历山大和亚里士多德两家是世交。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亚历山大的祖父马其顿王阿明塔的御医,亚里士多德小时候曾在马其顿王宫生活过,这种生活对他那种贵族气质有影响。亚里士多德从阿索斯移居到米提利尼后不久,收到当时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信,邀请他去担任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于是,亚里士多德回到了他父亲曾经服务过的宫廷。在宫廷,亚里士多德很受国王腓力二世和王后奥林比娅的恩宠和尊敬。

条件很好,但宫廷不是适于哲学思考的地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与宫廷的气氛格格不入。当时,腓力二世正做着征服世界的美梦,他要称霸全希腊,战胜劲敌波斯,建立一个旷古未见的世界帝国。王子亚历山大13岁,是一头未经驯化的小狮子,他好大喜功,专横霸道,性情狂暴。整个王宫就像一口沸腾的大锅,里面充斥着野蛮、野心和明争暗斗。不难想象,亚里士多德在这种环境中,其智慧是难以发挥的,学问不会有用武之地。不过,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的教育还是尽心的,他用自己的全部真诚来教育和培养这个未来的国王。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这位学生受到了良好的希腊文化教育。据说,亚里士多德改编了一部分荷马史诗,让亚历山大向英雄学习。在现存亚里士多德著作篇目中,《论君主》和《亚历山大或海外殖民》,一般被认为是他给未来的君主编写的教材。黑格尔认为,亚历山大的精神和事业的伟大乃是来自亚里士多德深刻的形而上学,“亚历山大的教养,有力地驳斥了关于思辨哲学对于实践无用的那种流行说法。对于亚历山大,亚里士多德不采用近代一般的浅薄的教育王子的方法来教育他,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亚里士多德的诚恳认真,就可以很自然地意识到:亚里士多德是知道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真的文化教养的。”亚历山大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后来成为西方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帝王,这得益于亚里士多德的教育。

亚历山大跟老师学习了三年,从16岁起,就随父亲征战去了。腓力二世陆续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各个城邦,实现了称霸全希腊的野心。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继续扩大“战果”时,遇刺身亡。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这位国王,不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这时,希腊在雅典和斯巴达战争之后,各国之间的摩擦和冲突从未间断,它们之间的力量互相削弱,昔日的繁荣变成了一片混乱。小亚细亚那边,各国和波斯帝国的争战也连绵不断。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看准这个时机,率兵南下,一举平定了希腊半岛的争战,整个希腊臣服于马其顿。局势稳定了,亚里士多德由故乡斯塔吉拉重返雅典,办起了吕克昂学园,讲学论道,教育弟子。

当老师在吕克昂的林荫路上向学生们宣讲中庸之道和“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时,他的这个弟子亚历山大正横刀跃马,驰骋在欧、亚、非的广阔大陆上。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自任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帅。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东征。经过10年的远征,在辽阔的大地上建立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亚历山大在政治上不接受亚里士多德小国寡民的主张,但对老师还是尊敬的,在征战中,也没忘记老师,在建立他的大帝国的梦想中,一直关心着老师的教学与研究。他为老师提供了数目可观的研究费用,派了成千人员为老师服务,这些人员中有打猎的、捕鱼的、养蜂的、喂鸟的,分布在希腊和亚洲的各个地区,凡发现过去没见过的动物或植物,能取实物的取实物,不能取实物的就绘出图样,附上详细的说明,派专人送到亚里士多德那里。部队遇到珍禽异兽,奇葩异草,也收集起来送到吕克昂学园。“亚历山大当时命令人做这样的安排:凡在亚细亚发现了什么有关新的动物或植物的材料,便必须把原物或该物的绘图或详细的描述寄送给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的这种关怀使亚里士多德有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来收集他对自然研究的宝贵资料。普里尼记述说:‘亚历山大命令近一千个以打猎、捕鱼、捕鸟为生的人,波斯帝国境内动物园、禽鸟园、鱼塘的监督者,经常供给亚里士多德以每个地方值得注意的东西。’”正是在亚历山大的帮助下,亚里士多德建立起了一座规模可观的生物实验室,进行了广泛的博物学研究。据说亚历山大还下令为亚里士多德搜集各城邦的法律政制资料,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帮助。

这种师生情后来中断了。亚里士多德的亲戚加里斯芬(由亚里士多德推荐跟随亚历山大出征)被控参与了阴谋活动,被亚历山大处死,从此二人关系恶化。英国学者铁聂尔说:“此后据书传所说,亚历山大欲使亚里士多德代他亲戚负责,密图报复,如果此话不诬,那么,亚历山大忙着远征印度以致这罪恶得以免掉,实为幸事。”

师生关系的变化,并未影响当时人们的看法,亚历山大死后,希腊形势骤变,亚里士多德仍因与亚历山大家族关系密切而受到冲击。这在上一章已谈过,不再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