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5462600000025

第25章 甘肃陇南石窟寺(2)

今存《五仙洞碑记》于五仙洞中。其碑上圆下方,高1.30米,宽0.75米,两面刻字。阳刻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尚书省牒。行书,凡5行,46字,1—4行字径7—17厘米,第5行字径4—10厘米。右侧有记,凡14行,行29字,字径1厘米。阴刻“五仙洞记”。篆额“五仙洞记”,字径6~8厘米,云龙纹饰,正文凡20行,正书,字径2厘米。署宋宁宗开禧改元南至日成州通判赵希撰并书。知成州辛槱之篆额,今无损。

《五仙洞碑记》文曰:

同谷以景名者八,五仙洞其一也。世传公孙氏五子尝于此学轻举之术,往往灵蛇暴日、神鱼泳渊。其事虽不经见,然意其林峦扶舆磅礴,必有如杨子云所谓山泽之臞者居之。闰八月,余被檄虑囚武阶,因往游也。爱其雪崖仓古,烟岩隐翳,翠篠寒松,泉流飞瀑,映带左右,萧然若离尘浊。有道者宗辩揖余而言曰:‘昔吾晦庵禅师崛起关西,道价甚高,飞锡南游,辄关禅林之口而夺之气。茶马赵公、太守毋公深相敬重,有语录行于世,游师门者众矣,而宗鉴实为上首。异时五仙洞蔽于榛棘苍莽中,鹿豕昼游,狐狸夜嗥,蹊径不通,人迹罕至,独樵叟猎师斧斤置蔚,时肆蹂践。自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为之室庐,安处徒众,里人屈仕颜又举环洞之木章竹个,愿助清供,气象蓊郁。于是,五仙之胜遂与鸡凤争雄。继鉴者日宗岳、日宗显,显又造观音像,为阁三间以覆之。显既游方,乃命宗辩主洒扫之役。宗辩不量力,营新葺旧,辛苦累年,始克创塔亭,建重门、丈室、僧寮,粗若备具。且诱化信士,从成都置四大部经归镇山门。繇鉴迄今,盖三十余年矣。每惟开山之勤,未有记述,使来者无所考信,愿以为请。’则告之曰:‘子之师晦庵。余不得而见之,于鉴也,又无晤言之暂,然尝读毋、赵二公若铭若赞,则知晦庵之为高;以其师信其徒,则知鉴之为贤。自昔佛家流,草衣木食,宅幽而阻深,盖欲屏远嚣尘,离诸染着以学苦空寂灭之道,末世比丘知此者鲜。鉴也侍晦庵巾屏最久,乃能于戒律陵迟之际,笃志自修,结茅岩洞,不与物接,其胸中所得必有过人者。今子又增而大之,甍栋参差,户牖依约,炉香卷经,绝去累俗,视前人可谓无负。吾闻善学于师者,不于其迹于其心。谈空析妄,设为问答,剪荒除秽,化为殊胜,此皆其迹而非其心也。子诚能不忘鉴之勤,与夫子之师所以付嘱。盍自其心焉者。求之精进不已,则晦庵一灯之传,虽与此洞相为无穷可也。’辩曰:‘唯。’遂书之以为记。时开禧改元南至日也。

宣教郎通判成州军州事、宗国赵希潜父撰并书。

朝奉大夫知成州军州事、嘉定辛燹之□父篆额。

3、大云寺石窟

睡佛山寺,俗称大云寺,宋、元称凤凰山寺,俗称睡佛寺。在支旗乡庙湾行政村,东距县城5公里。凤岭沿庙湾河谷伸展,宛若连屏;东有石龛,在山之腰,有曲径达其上,广可容千人,明思宗崇祯中,李自成破县城后,曾移县治驻龛中。据《舆地纪胜》,隋唐以前即建佛刹,梵宫横空,掩映于茂林之上,朝钟暮鼓,萦回于幽谷之中。香火旺盛,游人如织。崖壁上有唐、宋、明诸朝官绅题记多处。前人有诗纪行云:鹫岭云深有磬声,上方古刹晓风轻。龛灯有焰心魔炼,慧性无尘眼界清。黄叶满山萝径窄,青苔扃户石床平。我来先看残碑字,为爱烟霞每独行。关于大云寺题记,《舆地碑目》载:“殿崖上有刻石,云:‘汉永平十二年’,又修经阁崖上刻云‘梁大同九年’。”

4、龙洞

在大坪乡境内之鸡峰山腰,石洞天成,广可容白人。有水自洞内流出,旱不涸,涝不盈,不知其长。洞外云封雾绕,前有台地,可纳百人。台下悬崖百丈,而绿树屏蔽,不觉其险。洞内有道观,宋代而下,官绅多于此祷雨。观内泥塑若干,屡塑屡圮。

5、达摩洞

在今红川乡甸山之上,为供养人郭氏开凿。座落于峭壁之间,掩蔽于青松之中,上视云汉,下临深谷。洞门东向,高4.42米,宽3.2米,深3米。中供达摩石像,高1.5米;侧有两谒石,石质;左高1.1米,右高1米。左、右壁有题记,右为《创修祖师庙宇记》,高1.64米,宽1.4米,字大0.045米,记凿洞缘起;左为供养人郭氏家谱,高、宽与右壁同,大字0.045米,小字0.03米。清高宗乾隆年间(1750年后)凿壁开洞,仁宗嘉庆十七年(1812)夏五月建寺,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四月扩建,计有献殿、观音楼、地藏楼等。今存石洞、石佛、碑记,余圮。

6、菩萨洞

在达摩洞之左,人工开凿,不详供养人姓氏。高2.2米,宽2.1米,深3米。中供石菩萨6尊,2尊高0.5米,4尊高0.36米。两壁上看记,无题记者名讳。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8)凿成,今面貌犹昨。

7、香水洞

今存《香水洞刘朝陛题记》,为摩崖刻石,正书。文曰:

戊午二月日癸酉,崎岖马蹶龙峡口。皤皤三老雪盈颠。拊葛扪萝石缝走。洞门咫尺不可攀,其道更比登天陡。吁喘汗流到洞中,津津遍体洗宿垢。洞宏数亩容千人,怪石嶙峋无不有。石鼓高盘大十围,一扣一鸣喜再扣;上复问生古籀文,摩挲难识类蝌蚪。佛老面壁几千年,世人每憾拜其后;因何不显古须眉,隐示愚氓难援手。神龙今已飞上天,灵迹尚留石上久。石溜喷珠挂洞前,涓滴不溢炊茶臼。若能终老此洞天.直视浮云如苍狗。夕阳冉冉至山腰,徘徊欲去犹回首。探幽今日谁伴行,邑绅汪君慕之姚受卿。知成县事皖南合肥刘朝陛建候氏题。

成县另有其他石洞、摩崖石刻、碑碣、题记等。如,“汉武都太守李翕西狭颂”,“汉武都太守耿勋碑”,“鹿玉环屏”“狮子洞”(包括“刘思道题记”、“晁说之题记”、“台宗孟题记”、“卑牧题记”、“郭子卿题记”、“蒋颖叔题记”、“张延世题记”、“禅春岩”等),“创修祖师庙宇记”,“阎王砭碑”,“重修飞龙峡栈道碑记”,“西狭题记”,凤凰山寺题记(包括“游师雄题记”、“蒋之奇题记”、“柴元谨题记”、“李叔政题记”等),道士崖题记(包括“王康题记”、“岳世英题记”等),“天井山记”,“进玑泉摩崖”,“飞龙峡苏坦题记”“飞龙峡郭镒题记”,“玉绳泉题名”等。

(三)徽县

徽县最重要的是佛爷崖石窟,该窟位于徽县城西10公里处的水阳乡。石窟开凿在一座馒头形山峁的半腰,佛像凿在青岩上,坐南面北。石窟似开凿于南北朝。青岩从东往西依此雕大佛4尊、小佛14尊。石窟略呈平顶,在前岩的立面上,东西两侧雕6尊趺坐小佛,均高0.18米。石窟正壁大佛高1.92米,趺坐在圆形莲台上,左手平放膝部,右手向上。大佛左右上方,各雕有趺坐小佛,高0.6米。石窟右壁1号大佛高1.1米,2号大佛高1.41米,石窟左壁大佛高1.1米,均趺坐于莲台上。石窟前,古时曾有建筑,现已无存,仅在立面边缘上留有方形椽孔。

徽县石窟、石洞较少。另有广佛寺石窟、罗汉洞,“龙洞飞英”、“江峡洞天”、麦垛山溶洞、燕子洞、狮子洞、石花洞、四方洞、鱼洞子等,却未必与宗教活动有关。

(四)武都县

1、朝阳洞

位于武都县城西35公里处的角弓乡、白龙江南岸。石窟开凿于高约400米的仙人崖上,自北向南,从下往上依此排列。洞窟坐西朝东。朝阳洞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似开凿于唐代。现有洞窟16个。塑像68尊,主要洞窟有第5、7、11号窟。第5号窟为卧仙洞,高2.5米,宽2.5米,深3米。洞窟内有阁,深1.6米。阁内平卧坐化老襌僧像一尊,俗称睡仙,身长1.7米。洞内墙壁有绘画,洞门外右侧嵌有明朝成化十六年大士脱化石碑一通,清朝、民国时期石碑各一通。第7号窟为三宵洞,三宵洞外建有观鹤楼,楼高12米,宽8米,深4米。石窟上方刻“福地洞天”。洞内有7龛,龛间有信道相连,信道上下计有95级。第11号窟为玉皇殿,现存绘画3幅,仅存鹿群、人物、水畔花草树木,画面模糊。第15号窟为观音洞,洞窟高2.9米,宽4米,深6米。观音菩萨坐莲台上,侍童分立两旁。坐像后壁有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图,左右壁是观音菩萨救八难图。第16号窟为瑶池窟,高5.5米,宽4.5米,深6.5米。莲台上坐瑶池金母,像高1.5米。塑像周围有五龙围绕护卫,前后左右有10尊站像奉侍。窟顶有八卦,四周绘天文星斗图。前壁左右壁下有狮子、大象。此窟是朝阳洞最大窟,位居顶点。

2、水帘洞

位于武都县城北3公里处的城郊五凤山南麓、北峪河北岸。洞窟楼阁依山形建在高约200米的山崖上,坐北向南。水帘洞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帘洞始建于唐朝,明末清初重建,雍正六年(1728)再建,乾隆年间补修。光绪五年(1879)武都地震后,再次修建。1966~1976年间,洞窟建筑和塑像多有毁坏。1981年后,群众仿古重新整修。楼阁窟龛分两路,自下而上,左路依此为三霄殿、关圣殿、伏羲殿,右路依此为天王殿、观音洞、桥廊、大佛殿。两路交汇顶点为红女洞。建筑面积总计为200多平方米。塑像31尊,均为泥塑。每殿墙壁均有绘画。现存清朝石碑两通,字迹已不清晰。关圣殿内,关圣帝君端坐殿内西北郊石龛下,像高1.8米。周仓、关平侍立两侧。殿西侧为伏羲殿,殿内伏羲、神农、大禹济济一堂。从关圣殿东北角进入天然洞穴,洞穴内3米处有韦陀护法坐像一尊,高2米。红女洞宽5.5米,深5米,高5米。洞前阁楼宽6.5米,进深2米。洞内正中为阿弥陀佛坐像,高2米。左侧为观音菩萨,右侧为大势至菩萨,坐像均高1.8米。此一佛二菩萨前后有四龙盘绕护卫。龛内左侧巨龙上方端坐红女塑像,像高1.5米。塑像除头部受损新补外,其余保持原貌。大佛殿龛内释迦牟尼端坐在四个大力士承托的莲座之上,阿难、迦叶侍立两侧。龛前青黄二龙攀绕梁柱守护,阁顶金翅大鹏凌空显神威。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圣女祠》、《重过圣女祠》传世。

3、万象洞

位于武都县城东12公里的白龙江南岸杨庞村半山腰间。为一巨型钟乳石洞,长达10公里。因洞内乳石成型奇特,如天地在再造,万象森列,故名。洞名为赵朴初所书。洞中景观主要有:“天地交胎”、“万象更新”、“石帘垂布”、“五谷丰登”、“犀牛望月”、“五柱擎天”等等。洞内形势,因地而异,或宽缓平坦,或陡狭逼仄,有潺潺流水,并深井巨壑。以地名称,则有“卧龙坝”、“溜马槽”、“黄龙滩”、“炼丹井”、“仙人床”、“上天梯”、“风洞”、“独木桥”等等。俗传过了独木桥,便可听到文县的鸡鸣犬吠和妇女捣衣之声。据《阶州直隶州续志》载,明初张三丰尝寓此洞。从北周以来的题记颇多,现保存完整者,尚有宋代阶州太守万钟、高英、毋丘等人文墨兼胜的石碑多面,如今万象洞,已是名闻遐迩的旅游胜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入载《甘肃古迹名胜辞典》和《中国名胜辞典》。

(五)礼县

“由于朝代更迭、大战乱等因素,许多古代庙宇碑文被毁散失,佛教活动情况已无法稽考。”今礼县境内有佛教“阳坡经幢”,道教石碑存。迄今未发现古代遗留下来的宗教性质的石窟。

(六)康县

康县有“水洞寺”等遗址。别无石窟。

(七)宕昌县

1、崖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