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5462600000026

第26章 甘肃陇南石窟寺(3)

位于簸箕乡崖寺村东的香山洞内,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后因地震,山崖崩塌,毁于一旦,清同治年间重修。洞外有2座凉亭,一进三院,大小房屋24间,内有形态各异的塑佛54尊,壁画及名人字画多不胜数,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建造奇特,雄伟壮观,踏进洞门,如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文革”中被拆毁。

2、观音阁

位于官亭乡邓邓桥下300米处的悬崖峭壁上,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40年修筑甘川公路时崖塌阁毁。1944年重新修建,在岷江岸畔修1座两层楼,名曰“望江楼”,在崖洞内建正殿1间,塑“童子拜观音”,正殿和望江楼之间是1座龙桥,横跨甘川公路,犹如天桥。登望江楼,平步云桥,使人有飘然欲仙之感。楼阁建造精巧,气势雄伟,飞阁流丹,别具一格,如一盏金灯悬挂在绝壁半空,故有“天柱悬灯”之美誉,堪称甘川要道上一大奇观。1949年5月“甘南民变”的主要领导人王仲甲曾夜宿此阁,并吟诗赞之。1958年拆毁。

此外别无石窟。

(八)文县

文县有龙溪洞等,在县东郊。道光间,邑令张绩饬绅士王鸥翔等补修。详情待考。别无石窟。

(九)两当县

两当县有金洞、回龙洞、真洞、张果老洞、鱼洞、乳洞、黄岩洞等,却也未必与宗教活动有关。关于张果老洞,地方志载:“登真洞,东十五里,鹫鷟山下,唐张果老修真处,洞高一丈、深百尺,有水自顶注于石池,俗名石鼓洞。”

三、陇南石窟历史文化特点初探

(一)陇南石窟所处的特殊环境及其与其它石窟寺的关系

董玉祥先生曾把陇南西和境内的法镜寺石窟、八峰崖石窟,与敦煌的西千佛洞、肃北的五个庙石窟、安西的东千佛洞等并提。陇南石窟寺所处环境之所以特殊,是陇南基本上属于长江流域,但是陇南属于石窟寺分区中的中原北方地区,全国主要的石窟寺——包括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四大石窟都处于中原北方地区,这就决定了陇南石窟与这一区域内的其它石窟寺在风格上有较多的共同点。天水麦积山石窟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均有不断的开凿与修缮,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陇南石窟影响最大。前面提到,《佛教艺术》把天水石窟和陇南石窟联系为一个整体,统称为“陇南石窟群”,广义的“陇南石窟群”指以今甘肃省南部的天水麦积山石窟为主体,包括麦积山附近的仙人崖石窟,甘谷的大像山石窟、华盖寺石窟,武山的木梯寺石窟、水帘洞石窟(包括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显圣池四处)、禅殿寺石窟,西和的法镜寺石窟、八峰崖石窟等,这说明了天水石窟和陇南石窟十分密切的关系。陇南石窟距四川诸石窟——尤其是广元石窟群较近,而四川是我国又一石窟大省。事实上,陇南石窟除了兼有新疆诸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中原北方其它石窟等的风格外,也与四川、西南诸石窟和其它各处石窟的风格有相同或相近之处。陇南是沟通甘、川二省佛教文化和石窟艺术的桥梁,陇南石窟兼有甘、川二省石窟的风格。不仅甘肃全省及其东南部的佛教及石窟寺艺术影响了四川及中国西南一带,而且四川、西南一带的佛教及石窟寺艺术也必然影响了甘肃东南部地区。时至今日,川、陕、甘交界处一带在文物的修复、保护与旅游景区的建设中,还互相聘请艺术家和技工人才,在技术、造型、风格上相互借鉴。陇南、天水一带,是东西横向及南北纵向连接的纽带,主要是连接中亚、新疆和关中、中原内地其它地方,以及四川、西南和西北、关中、华北、中原的纽带。印度石窟艺术传人中国后,无论西域、新疆石窟,甘肃北、中、东部石窟和中原、华北石窟之间相互影响,还是中国西北、中原、华北石窟与四川、西南石窟之间相互影响,陇南一带及其石窟寺都起了纽带的作用。陇南石窟实际上是处于一条过渡带或日纽带上,它连接着东西南北,尤其是连接着甘肃境内的众多石窟——特别是天水麦积山石窟和四川的众多石窟,它们之间相互影响。金维诺先生认为:“四川广元地处南北交流的孔道,由于接受河西佛教石窟的影响,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兴建石窟,千佛崖、皇泽寺摩崖造像就是其中的代表。”陇南石窟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正如任继愈先生说:“不少中外学者认为中国的佛教背离了印度佛教原旨,使印度佛教走了样。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的。”甘肃陇南是一个特殊的地方。虽在西北,却居于中国几何中心地带,自古以来多民族交错杂处、多政权争斗共存,故反映在石窟寺中就是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的佛教宗派的艺术风格争奇斗艳。陇南正好在一条通道上,这里自上古时期就和中原地区、中原王朝相联系,或为中原王朝中央政府的辖地,或为中原与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连接区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及隋唐以后,陇右、河西等地的僧人“西行南下”,有许多僧人经过甘肃东南部,这就加强了各地佛教、佛教文化和石窟寺艺术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中国石窟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人为地割断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总之,陇南石窟虽然不在中国石窟和甘肃石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不为外面的绝大多数人们所熟知,但也不应被忽视;由于陇南石窟也是甘肃石窟大家族中的成员,在中国石窟寺及中国石窟艺术史中,应有其一席之地。我们应在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广泛的联系中去研究和认识陇南石窟文化,努力挖掘陇南石窟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陇南石窟与民族关系

古代的甘肃,曾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要冲和必经之地,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和重要场所。陇南佛教石窟寺的开凿,必定与佛教信仰有密切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许多著名僧人如释僧朗、释法朗、海渊、继业等就出入于陇右或往来于各地,传播佛教,整个陇右地区及今天陇南地区的佛教曾经异常兴盛。先后统治过甘肃的“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和“五凉”(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等政权的统治者如苻坚、姚兴、乞伏炽盘、张轨、沮渠蒙逊等,都十分信仰和尊崇佛法,并大力倡导和宣传佛教。研究陇南石窟,不能无视仇池国的历史。两晋至隋之间,氐族建立的仇池国,经6朝18代,易33主,统治甘、陕、川三省边境6郡18县达386年之久。我们尚未没有发现仇池氐族信佛的确证。但依据前引民间传说、间接的文献记载、地理环境、文化的传布与相互影响、历史演进等方面综合分析,陇南石窟的开凿与发展,肯定与氐族有关。而且也可能与羌族有关,因为陇南一带曾是他们的活动区域之一。既然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都保存着氐族政权统治时期开凿的石窟及壁画和塑像,那么,佛教和石窟寺与氐族及其政权之间,陇南石窟与仇池氐族及其政权之间必有一定的联系。《仇池国志》的作者李祖桓教授认为,“杨氏子孙杂有他族血统”。他说:“据《杨飞龙史料》说:‘无子,以甥令狐茂搜为子。’是杨茂搜乃令狐氏子,已非杨氏后裔。又杨氏族中诸母族,已多非氐族。如杨定妻,乃苻坚之女,尚属氐族,杨难当妻姓姚;杨保宗妻为元魏拓跋氏公主;杨大眼妻姓潘,后又娶元氏;杨集始之母姓姜等。其中除苻姓为氐族外,姜姓或为氐族或乃羌族,元氏乃鲜卑族,姚氏乃羌族,潘姓则当是汉族,令狐氏亦非氐族之姓。故杨氏血统中杂有他族血液,此亦氐族至隋唐后逐渐华化的原因了。”李教授还说:“仇池政治组织初期似匈奴,后乃完全仿效宋魏。”这就是说,氐、匈奴、鲜卑、汉等不同的民族之间,在制度、文化上是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陇南石窟对我们研究氐羌族文化和佛教的传播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陇南石窟还可能与藏族有关。因为“南北朝以后,吐蕃崛起,至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武都没于吐蕃达百年之久”,自那以后有很多藏民在陇南一带生活至今。吐蕃在唐朝以后主要信仰佛教,而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相距较近的天水麦积山石窟“现在四十八窟内的四臂观音像,为麦积山石窟中现存唯一的元代造像,具有明显的藏传佛教特色。”藏传佛教在陇南已有很长的历史,陇南石窟与藏传佛教是什么关系,需进一步探讨。由此可知,陇南石窟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陇南石窟对研究氐羌等民族的活动与佛教的关系、民族的融合过程、佛教的传播情况等都有重要研究价值。“陇南古代历史,实际上是先后进入陇南地区的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所以,我们既把古代陇南的开发看作当时陇南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把陇南古代各民族相互融合看作陇南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历史发展证明,佛教和佛教艺术是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和沟通的重要纽带。

(三)陇南石窟的特点和文化特色

陇南石窟比较零碎、分散,保护不力。陇南石窟大多开创很早但破损严重。陇南石窟造像有一部分属于泥塑或石胎泥塑,也有一部分属于石雕,如西和法镜寺石窟现存很多造像就属于石雕,八峰崖石窟中也有少量造像属于石雕,至于徽县佛爷崖摩崖石窟,就纯属石雕造像了。陇南石窟现存壁画很少,年代基本上都不会早于明清;具有代表性的是八峰崖石窟壁画,其内容大多为经变故事、世俗生活和历史故事。碑碣和题记多少提供了一些可供研究的材料。陇南石窟并非全是佛教石窟,但绝大多数属佛教性质,故应该是以佛教为主,兼及道教、儒教、社会历史和世俗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自秦朝以来,陇南先后经历了秦、西汉、东汉、蜀汉、西晋、五个仇池(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宕昌、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吐蕃、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中华民国等的统治,这些政权及其统治者大都尊崇佛教(或道教),故亦有利于佛教(或道教)的传播、石窟寺的开凿和保护。甘肃陇南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虽地处大西北,但实则亦东亦西、亦南亦北;自古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长期杂居,汉族与汉族之间、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不断的斗争与接触,促进了民族及其文化的融合。反映在石窟寺中,既有中国文化特色,也有外国文化特色;既有汉族文化特色,也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既有中原文化特色,也有西部文化特色;既有南方文化特色,也有北方文化特色。“陇右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但同时又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中原文化,尤其是三秦文化和西域文化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差异。陇右文化是从三秦文化到西域文化整个西北文化带的中间环节,它联系着两方又自成体系。与西域文化相比较,它具有更多的汉文化特征;与三秦文化进行比较,它又更多地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成分。”陇右文化中的陇南石窟文化亦正如此。总而言之,甘肃陇,南石窟是中国、甘肃古代文明和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不应被遗忘和忽略,理应挖掘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亟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