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5462600000055

第55章 宗喀巴的文殊信仰述评(2)

至尊文殊对他说:“现分(现象,可见部分)与空分(空性,智慧)二者,根本不可偏私(有爱、憎之分),尤其是必须重视现分”。

这段问语中的中心涵义是乌玛巴上师借文殊之口来指导宗喀巴在中观见中必须重视对“有”(现象)的思索,不能完全在空性上执着。要求宗喀巴在“破空”的同时,密切关注“幻有”的成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重理解那一方面。

此外,通过问法,文殊菩萨在宗喀巴的研学方向上也指明了一条方向,如宗喀巴问:“那么,解释圣龙树密意的著作,是否可以认为阿阁黎月称的著作是完全无误的?”本尊说:“月称系在上方世界佛土中一位如来的身前观察智力最胜的一位菩萨。他为了阐明圣龙树的教法心要,依誓愿而将生于此土。因此他所释的圣龙树的密意,不管是在密宗和显教的任何阶段中,都是没有丝毫错误的。因此你对他的著作应当随时随地坚持认为是唯一可以信依的。”我们看到,在此文殊菩萨向宗喀巴暗示了一条依照月称的见解向前发展的佛学思想道路。

宗喀巴此后开始苦苦思索,尤其对于应成和自续两派的中观见诸要点,觉得仍未透达其究竟,还不能彻底消除疑难而引生定解。为此,宗喀巴又向至尊文殊多作猛利祈祷,并仔细地以理智来考察。传记中记载:有一天晚上,他在梦中,见到怙主龙树、圣天、佛护、月称、清辩诸师对于有无自性之观点,以会谈的方式作商讨,其中有一身体蓝色、体型魁梧的人说他即是阿阁黎佛护班智达,手中持着一部中观梵本前来进行加持。第二天大师阅读《中观根本佛护释》时,对于应成派中观见的究竟要点,及其所破之界限等,未多费力就在心中生起了与以前不同的究竟定解,一切执相的缘念皆归破灭,所有对于空性之义的疑虑虚构的边际,皆得涤除无余,如实地显见真实义(即空性)。宗喀巴由此对佛学中观之见获得了很大的信心和定解,在后来著作《中观根本广释》时,对论中的难点要义,大都引证佛护的释论来作解释。并根据他当时获得定见的欣喜心情,写出《缘起赞颂嘉言心要》(《佛理精华缘起礼赞》),内中由衷地敬仰月称的学说,说“皎皎明月月称学说,光照深理夜荷开放。多亏恩师指点释疑,至此心情才得宁安。”此处的恩师,多识教授解释为是文殊师利。由此可见宗喀巴大力提倡的“缘起性空”的佛学中观之见是深受了佛护、月称观点的启发,虽然这一观点启示的形式显得非常奇妙,是通过向文殊的祈祷而在梦中获得的,但由此宗喀巴对佛教思想的悟解,从广度和深度方面都达到了成熟的地步。

宗喀巴在显教经论的闻学方面善为通达后,进一步开始反思、辩察自己的佛学思想。他不断地通过向文殊间接问法以及后来自己在梦中和定中亲见文殊的方式,多次询问了有关佛法的基本判断和今后自己佛学修持的走向。可以说通过这种形式,给予了宗喀巴开始自己建宗立说的一个转折点。宗喀巴在他一生对佛教中观理论作出了极为艰苦而卓越的探究,他被后来的学者认为是在佛教中观学说中,自龙树以后的又一位佛学大师。我们在这也看到了他获得的这种殊胜见解中还包含有一定的与宗教修持相关的因素。

三、宗喀巴的佛教修持与文殊的关系

宗喀巴自从向文殊菩萨问法后,不仅在重要的佛学思想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知见,而且此后对佛教的修持开始了更为勇猛和专心的修炼。对于佛教的修持,早在首次宗喀巴通过上师乌玛巴向文殊菩萨问法时,文殊菩萨指示他说,“勿忘这些教言,从笔记中可以得知。尤其是应在与本尊无别的上师近前,祈求加持,并闭关念修,努力地做积福与净障,而且对于经论的教义,应以理智详察细思,将此三者结合进行实修。”这是在鼓励宗喀巴大师要重视实际的修行,要在闻、思、修三方面结合。传记中记载:在宗喀巴与徒众驻锡在沃卡却隆寺,他意识到最初以积资忏净最为重要,于是经常不断地修忏罪法,结合百拜顶礼和供养曼遮等,以致指端裂缝。由于用的是石曼遮,肘部虽已磨穿,但仍未在意。真是发起了非常虔诚而勇猛的精进力来实修了。

由于宗喀巴在讲经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再加上他对佛法的精勤修持,在社会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在静修的间隙中,也逐步开展一些宗教活动,来扩大影响。如宗喀巴38岁时,在文殊的鼓动下,去整修精奇寺,并在文殊的劝勉下写下了《弥勒怙主赞大宝明灯》的赞颂词和《往生极乐愿文开胜刹土之门》的祈愿文来佑护佛寺整修的顺利进行。这在《宗喀巴密传启请文》中的偈颂中明确地说。“往生极乐之愿文,及赞弥勒正义等,文殊示彼义次第,我师措词善撰文,具德上师前启请”。有了文殊的宗教精神鼓励,宗喀巴更是以大乘菩萨行的雄心壮志来积极开展佛教事业。宗喀巴说,“如往昔诸大菩萨所学那样,广大增长大乘种姓之力的优越方便。那种菩萨的意志和佛子行也当学习和将要学习如无边经典所说的那些,我(宗喀巴)也从现在起进入学习,根本不生畏惧,而且发生猛利的欢喜!对于出自经典的佛子的意志和菩萨行和所有伟大的事业,都不断地一一当作修行的目标,最初虽略有困难,然而往后修习熟练,不须努力,就会由无畏而猛利欢喜之力,自然地进入于卓越的难以衡量的佛子的意志和菩萨行中。”此段语录说明自从宗喀巴亲证文殊及其他佛的身像后信心大增,精神面貌也大大不同于以前,开始特别注意菩萨行的广大宏愿,从而为他的宗教社会活动提供了宽广的胸怀。

宗喀巴一生十分注重佛教戒律,决意要整顿当时的宗教僧团的纪律和修行作风,但这一动机的发愿在其传记中记述为有文殊菩萨开示的功劳。如宗喀巴大师在涅区的金塔前作盛大的供养,并对那里的众生讲说许多戒法,大师叮嘱他们说,“一切功德的根本,是应当使所承许的戒律清净无染。我对于别解脱戒的他胜、僧残、粗重等堕罪,从未犯过。发现一些犯堕罪、恶作等情况时,当作忏前戒后,并且要求侍徒们也这样作。尤其是至尊文殊教导说,应当圆满具足出家人的装束,应遵守包括细小戒规在内的一切戒律传统做法。当我向至尊文殊说道:‘由于世劫的关系,自己也难办到,更难以使他人之心严格合于一切戒规’;文殊说:‘并不是那样不能完全办成。由于想到佛的教法会懂得必须努力去作’,依照文殊的教语,今后必须修习所有制戒包括如滤水事等细小的传统作规,所有阿阁黎在迎送驻锡的一切时间中,都必须受持具足三法衣,敷具、钵盂、滤水器等所有的装束。”宗喀巴重视戒律的决心是以文殊菩萨的名义下号召僧人们守护戒律,重整佛教修行作风。这也是宗喀巴当时整顿宗教,重新立派的主要着手点之一。

宗喀巴在后半生的修行中对文殊的依赖越来越强烈,以至于几乎所有的言行都要在文殊本尊前启请而行事。如《宗喀巴传一百零八稀有的史事》中说:“大师的事业,当作何种?应由何处去到何方?对共通的出家徒众和俗家人等,应开示如何的分别法门?对不共的徒众,应开示何种的教导?前后生中有何者与何者的业缘联系?以及有关后世众生的利益安乐的本末中,何者与何者能成为缘起之门路?甚至一日间的所作所为等也都向本尊(文殊)启问后,唯以本尊所说为依据,其余本尊未示悬记,或与本尊教语相矛盾,或由世间经常见闻,变为随人转移的行动等,对大师是根本不存在的。”面对这一传记中的记载,我们看到宗喀巴后期的修行生活与文殊菩萨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几乎达到了一个无法分别的地步,也反映出宗教修持到了一定的阶段是完全融合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了。所以,在他的弟子所写的传记——《宗喀巴传嘉言集》中坦然说,“可以说至尊宗喀巴大师之宗派,即是文殊之宗派”。

四、如何看待宗喀巴被誉为文殊的化身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宗喀巴大师一生的佛教修学中与文殊菩萨的情结是非常丰富多彩而至关重要的。那么,我们在此回过头来再去寻掏一番这一化身由来的种种缘由,应该说是较为符合现代人理性观念的一种表现吧!我们仍从一些传记材料的记述中,大致可以看到如下的几点缘由来:

(一)弟子的怀念、敬仰与寄托

有关宗喀巴一生事迹的记载最早是来自他最亲近的弟子之一克珠杰·格勒伯桑。克珠杰不仅撰有宗喀巴的大传,而且还有密传,在密传中更是记述了许多宗喀巴与文殊相关的特殊事迹,成为以后各种传记主要取材的一个蓝本。所以说,克珠杰对其上师宗喀巴必然是带着无比的怀念和敬仰之情的,他谈道:“我们的具德先师(宗喀巴大师),是佛教的大宗师;……在久远时间以前,他即已达到佛大菩萨行指彼岸;因至尊妙吉祥(即文殊)的心中光明使其智莲(即内慧)开放,而具有亲见一切‘曼荼罗’的慧眼;……这位名难赞说(对师无故不能称名)的至圣大师,在无量劫以前,就圆满了十地功德,并在诸不净世间中,……有时亦示显在家菩萨身和出家身相等,随其适应的有情,变化无量身相。……可以说大师对于我们诸人,是意乐受生为与我们自己和众生同类的有情,而示显为善知识相来作一切事业。这种无可怀疑的事,是可以理解到的。对于这种情况,我(克珠杰)自己有可靠的史实根据,而且也听说过此类的故事。”此中对宗喀巴所表达的的深深怀念之情,不仅是万分的敬仰,更是寄托在种种宗教修证的特殊感情中,认为宗喀巴所取得的各种佛教成就和作为都是种种身相的显示。因此,他的弟子们十分虔信宗喀巴为文殊的化身这一说法,也是表达了一种在宗教情感和理念上对宗喀巴大师的深切怀念、敬仰与寄托。

(二)化身理论的广泛流传

宗喀巴被誉为文殊的化身并非是特行独见,化身说法在整个藏传佛教的宗教修持和传说中极为普遍。宗喀巴不仅被誉为文殊的化身,还广泛被传称为许多大善知识的转世。如在大善知识乍阁·饶绛巴所著《宗喀巴大师传稀有悬记之音乐》中提到,文殊对乌玛巴上师说宗喀巴的前世十七世中有七世班智达和天神;还有在《一切智克珠杰传记》中说宗喀巴与龙树是同一心识等等;此类化身的说法在法王周加巷所撰的《至尊宗喀巴大师传》中列举出约有28位佛、菩萨、大智者的化身与宗喀巴相关。在如此纷繁的化身传说中,除了弟子们的美誉外,其实也含有一种在佛法传承上的意向性联系。所以说,宗喀巴大师被誉为文殊的化身,与整个藏传佛教中的化身理论的产生和广泛流传是分不开的。

(三)代表着一种最高智慧的权威性。

在宗喀巴所创格鲁派的拉萨三大寺中,僧众念诵有宗喀巴弟子克珠杰所撰写的《清静雪山篇》中有这样一段偈言,说:“师于往昔转生中,成为文殊首要子,拥有咒辩定神通,慧眼观诸法真容”。这段偈言中深深表达了对宗喀巴的佛学智慧的极大敬仰和肯定。因此,将文殊菩萨的桂冠荣戴在宗喀巴大师的头上,实际上是代表着一种最高智慧的权威性。可以说,这种对最高智慧和宗教情感相互融合的表达方式,构成了宗喀巴大师被誉为文殊化身的最大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