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5462600000067

第67章 丝绸之路“蹴鞠”演变的研究(1)

李金梅 路志峻

(兰州理工大学)

球类娱乐在中国甚早,在云南沦源岩画中就可以看到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佤族祖先在祭礼活动中玩球的图形。殷商甲骨文中,也已有踢球的记录。古代称球为“鞠”。史籍记载可见于公元前2世纪的《史记》,而《轩辕黄帝记》也载有黄帝曾以蹴鞠让士兵练武。春秋战国时代,蹴鞠活动就已广泛开展。而中国蹴鞠,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她曾经创造过无数的辉煌,曾经有着几度的盛衰,曾经引领着人们在其中获得感性的沉醉,不仅普通百姓为之陶醉,历代大多数的统治者、政治家,也都为之投入很多热情。蹴鞠不仅浓缩了中国人的文化,而且寄寓着千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活乐趣、生存智慧、道德理想和价值准则。因此,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蹴鞠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人的一大娱乐。

蹴鞠活动,作为中国古代的游戏项目之一,既经受着中国近代上百年来动荡的世事震颤,又为种种现代体育文化所冲击;既取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和影响,成为世界所公认的足球发源地,又不可避免地承受着以西方世界为参照的现代体育文化的检视。蹴鞠曾经作为中国人的一大娱乐的荣耀已成了遥远的过去,蹴鞠在中国消亡了,而滥觞于蹴鞠的现代足球正风靡全世界。

事实上,对于蹴鞠,如果不止是作为一种情绪化的褒贬,而是着眼于一种理性的评判,我们不能不对于蹴鞠的历史做出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不能不由此思考与此相关的许多问题。比如,中国古代蹴鞠何以有着如此绵长的生命力?又何以有着起源早成熟晚的巨大落差?她跟古希腊早熟的体育很不相同。可以说,中国的蹴鞠是在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当然,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体育史学只是一门研究原始体育、古代体育、近代体育和少数民族体育的学问,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误导。作为体育史学的研究来说,其研究视野和眼光相对于一般的体育史学研究来说,更关注的是体育的全球性和全人类性。如果用这样的观点来认识体育史学的话,它对体育的研究视野就更加开阔,开阔到超越我们以往世界体育史中所描述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范围。也就是说,在体育史学研究中我们需要重新确认以往体育研究的领域。这个领域可以分三个方面:第一,地理空间上的;第二,时间历史上的;第三,社会分层上的。

一、蹴鞠盛行的地理空间

“蹴鞠”也称“踏鞠”、“蹋鞠”或“蹙鞠”。“蹴”即用足踢;“鞠”是一个外表用皮革制成,内填以毛的圆球。其形态谱系的生成与其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的土壤分不开。蹴鞠活动形式的生成及其演变,不止是具有单纯的娱乐或竞赛的意义,而且更主要的还表现出某种特殊的文化机理,即封建宗教文化与工商业行会文化的双重影响,特别是受千百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体现出蹴鞠的生成、发展和演变过程的谱系化的衍生。

蹴鞠的起源,由于文献的严重缺失已无从考证。但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帛书《十大经·正乱》中记述:“黄帝身禺(遇)之尤(蚩),因而擒之。……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踢)之,多中者赏。……”此虽为传说,但反映出中国古代蹴鞠的起源相当久远。

中国的蹴鞠从地理和时间的历史空间来看,它自秦汉时期,就得以风行,并成为汉代重要的军事训练和提高将士身体素质,及愉悦身心的重要手段。公元2世纪丝绸之路的开通,把我国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宗教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汉帝国击败匈奴的巨大胜利和先后在甘肃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进一步保障了丝绸之路咽喉地带的畅通。从陆路到海洋、从戈壁瀚海到绿洲,途经无数城邦、商品集散地、古代社会的大帝国,来往于这条道路的士兵与官员、商队与僧侣、朝圣者与游客、学者与技艺家、奴婢与使节,构成了一幅意义模糊的丝绸之路。它不仅繁荣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而且对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我国的蹴鞠文化,在汉代已十分盛行,当汉将霍去病驻守河西时曾亲自率领将士们练蹴鞠。《汉书·艺文志》把有关“蹴鞠”活动的著作附在兵器之后,列入兵器十三家,作为重要军事参考书。及至唐代,蹴鞠有了更大发展与成熟,鞠由过去“以革皮为之,中实以毛的实心球”改为“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的充气球。在丝绸之路上的京城长安就参与者的身份地位而言,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市井小民,无不喜欢,而且妇女也跻身其间,并涌现出蹴艺颇高之辈。汉唐时期的不少诗词作品中,对蹴鞠在丝绸之路上的盛行就有生动的描述。此外,宗教对蹴鞠也曾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敦煌遗书《涅槃经》、《瑜伽师地论》等佛教经卷中也提到“鞠”的游戏。可以说,蹴鞠自汉唐以来,不仅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且还出自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娱乐需要,加之迁移原理。蹴鞠演变为击鞠(马球)、木射(地滚球)、步打球(曲棍球)、捶丸(高尔夫球)等球类游戏,以及蹀(踢毽子)和蹴球之戏。这里还可以说明一点,透过蹴鞠在丝绸之路上的盛行发展,不仅仅是提供军事训练、欣赏和娱乐的,而更主要的是和丝绸之路的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生产技术、生活方式紧密相联的。

二、蹴鞠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空间

“蹴鞠”是起源于中国的一项古老的游戏娱乐活动。蹴者,踢也;鞠者,球也。《说文解字》二下《足部》释“蹴”云:“蹑也。从足”;同书三下《革部》释“鞠”云:“蹋鞠也,从革”,又云“鞠或从”。《汉书》卷51《枚乘传》颜师古注“蹴鞠”云:“蹴,足蹴之地。鞠以韦为之,中实为物,蹴蹋为戏乐也。”又同书卷55《霍去病传》颜师古注云:“鞠,以皮为之,实以毛。蹴蹋而戏也。”《太平御览》卷754引《风俗通》逸文云:“丸毛谓之鞠。”又引郭璞《三苍解诂》:“鞠,毛丸,可蹋戏。”在古代,蹴鞠也称作蹋鞠。《孟子·告子上》有“蹴尔而与之”之句,赵岐注曰:“蹴,蹋也,以足践踏与之。”鞠,亦异写为“踘”。《篇海类编·身体类·足部》有云:“蹴,蹴踘。”一般来说,汉代人多使用“鞠”字,唐代人多使用“踘”字。另外,蹴鞠在古代也称为蹴毱、蹴毬。

按古人探讨事物起源,常将重要事物的发明或起因远溯到远古时代,借以证明其根源久远,又同时喜欢选择一个历史伟人为其标识,借以代表其权威性,这是古代惯例,并不是历史依据。有关黄帝创始蹴鞠的说法在汉代已很流行,这种说法仍然采取了伟人与事物相关联的传统命名模式。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竹间中发现老子的《经法·十大经·正乱》同样记述了此类说法,原简中有云:“黄帝身遇蚩尤,因而禽(擒)之,剥□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充其胃以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注意,这里提到“鞠”时使用了“执”字,执,从手,应该不属于足球范畴。从语义上看,如果把“鞠”视为箭靶,或许也有道理。但同时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当时的“鞠”也能够用手来戏耍,是谓“手球”。以历史人物定位的方式来解释蹴鞠起源,还有过不同的人物指向,如南宋岳珂所撰《程史》就将蹴鞠的发端人物定为“无终嘉父”,其书谈及的各项体育杂艺活动都有人物一一定位,书中说:“夏桀始设侏儒倡戏,周偃师始造傀儡,宣王始养斗鸡,楚雄渠造弄丸,勾践始为弄潮,无终嘉父作秋千球踘,秦武王作角角氐……。”按岳珂所撰《桯史》今已不全,北京图书馆仅残存7卷。由于原书有缺,来源不清楚,所以我们今天无法判断“无终嘉父”创蹴鞠的历史依据。但仅从这一条史料即可证实,古人在探讨蹴鞠起源时,曾经选择了许多历史人物为其标识,并非只选黄帝一人,这只能表明古人对蹴鞠的创始人并不清楚。

有关蹴鞠的起源,自古以来学术界就存在着多种说法。主要有黄帝、殷代及战国三说。关于起源于黄帝之说,前面已经有所涉及。蹴鞠起于黄帝之说,在西汉以后的历代有关著述中,多被引用。如从《道藏》中辑出的《轩辕黄帝传》(作者不详,或唐宋间人作)说:“黄帝令作蹴鞠之戏”以练武士。明陈继儒的《太平清话》言:“蹋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圆囊,实以毛发,今则鼓之以气。”近代一些历史学家、研究体育史的学者亦有持此说的,如1919年郭绍虞先生所著我国第一部《中国体育史》就断言蹴鞠“创始于黄帝无疑”等等。但这类说法均是由《别录》之中演化出来的。刘向是公元1世纪时人,马王堆汉墓所出帛书《十大经·正乱》,据有关考证,写成时代也已是战国中期。这时,人们对蹴鞠的起源已不能作确定的说法,至少说明蹴鞠在西汉以前很久就已出现了。关于“黄帝所作”的说法,却是普遍缺乏具体的内容。无论刘向所言,还是帛书《正乱》所载,作为蹴鞠起源之一说,总是一种神话传说,不足为信。

主张蹴鞠起源于殷代的学者,所依据的主要是《殷墟文字类编·前编》文中的“庚寅卜,贞,乎品舞,从雨”这一条资料。唐豪先生在《中国古代足球运动史料初考》第二章第一节之《中国古代足球的起源》一文中提出,卜辞中的“品,是足加球的复文,足在后而球在前,在后的两足足指都对着球,形象二人争逐一球”、“品和舞相结合,应当释为足球舞或鞠舞”、“品字形象追逐的两左足,证明殷代的足球舞是由两队组成”。总之,通过对这条卜辞资料的分析,研究者认为,这种舞有球、有鞠室,有两队人追逐竞赛。而蹴鞠就源于殷代的这种足球舞。此一说法,虽对甲骨文的考证甚为详细,但颇多臆测,令人难以信服。因为,有关专家认为:“关于商代甲骨文与周代铜器铭文中之‘品’字,过去是有人将其解释为我国最原始的足球运动,恐不准确。此字与品(正)字用法相同,卜辞中经常用作表示征伐之义,故一般学者释为征字。”我国已故著名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在其《殷契粹编》中,对策1146、1170两片卜辞中的“品”字之考证,也是以“征”字为是。所以,对卜辞中的解释,还值得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