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5463200000002

第2章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趋势论纲

按照通常的划分办法,中国当代文学应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果如此,从那时算来,中国当代文学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路程。半个多世纪来,风雨兼程,起起落落,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落,值得回顾,值得总结,也值得前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无疑是在中国当代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文学事业也不例外。对于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广大文学工作者来说,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幵,是两条战线的汇合,也是文学界空前团结的表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针的提出,也为广大文学工作者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大团结的形势,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文学工作者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五四开始以来又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作家们主要在革命历史(尤其是革命战争)与农村变革两个题材区进行耕耘,且有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五十年代初期,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这两部获得“斯大林文学奖”、反映北方土地改革的长篇小说,就是最早的收获。1959年前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双百”方针的引导下,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在文学创作上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出现过“三红一创”即《红旗谱》(梁斌)、《红日》(吴强)、《红岩》(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第一部(柳青)以及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等一批引人注目的作品。诗歌、散文以及报告文学创作也均有一些新的收获。

但是,由于政治运动频仍,尤其是1957年的“反右斗争”,大大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加之“为工农兵”的道路越走越狭窄,“双百”方针又未能得到认真的贯彻,进入六十年代之后,尤其是文艺界的整风之后,“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被引人了一条死胡同。

这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时期:“文革”前的十七年。而“文革”中的十年,百花凋零、阴谋文艺盛行,更是没什么可说的了。

1976年10月,“四人帮”的垮台,“文化大革命”的落幕,尤其是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辟了中国当代史上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文学史家一般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当代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这个“新时期文学”,起始点很明确,可是终结于何时呢,却众说纷纭,很不明确。应该说,1989年,就是“新时期文学”的终点,此后的九十年代,又开始了另一种形态的当代文学,也可以说开启了当代文学的一个新的时期。

新时期的开始是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为标志的。拨乱反正,肃清“四人帮”流毒,为文艺“黑八论”平反,尤其是“四次文代会”的召开,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为”方针代替“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还有稍后“四次作代会”的召开,倡导“创作自由”与“评论自由”,都给文学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出现了当代文学中空前繁荣的局面。

新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文学创作主题递进式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人们刚从“文革”时代走出来,难以忘却“文革”的创伤,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等抚摸“文革”时代伤痕的“伤痕”文学首先流行起来;继之是王蒙一系列中短篇小说诸如《蝴蝶》、《夜的眼》等,张一弓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弦的中篇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为代表反思极“左”思潮危害的反思文学;接着是八十年代初出现的以反映改革浪潮之滥觞的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改革者》、《锅碗瓢盆交响曲》以及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等为代表的“改革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主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后,以文化寻根为宗旨的“寻根文学”和作为海外现代主义文学在国内回声的“新潮文学”或“先锋文学”又先后成为新时期文学中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由此看来,伤痕一反思一改革一一寻根一一新潮,这种主题的递进或文学潮流的更迭,便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一个颇为抢人眼球的风景线,也可以说是它一个最为鲜明的特征。

时序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社会的转型(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文坛内部各种关系的调整,形成了有了诸多新特点的“九十年代文学”,跨进中闰当代文学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九十年代文学最主要也是最鲜明的特征是文学观念的多元化。在回答“文学是什么”这一最基本的命题时,再也不只是“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是团结群众打击敌人的武器”

“是党的事业的齿轮和缧丝钉”这么一种答案。由于对文学的本质做出多样的解释,对文学的价值的理解也就趋于多元,文学不仅有道德教化作用,有为政治服务的作用,而且有宣泄情绪、知识教育以及审美娱乐等各种作用。由于对文学的本质与价值多元的认识与理解,文学创作必然走向多样化。

在九十年代中,文坛虽然也出现了诸如新写实、新状态、新历史主义等多种文学现象和新的文学流派,但这十年中,文学再也不像八十年代那样是按照伤痕一一反思一改革一一寻根一新潮这种主题递进式的发展。九十年代文学中的创作多样化表现为政治性的主旋律文学、通俗性的大众文学与审美性的纯文学这么三大板块并驾齐驱式地发展。有人把这称为“九十年代的文学地图”,那也可以。在这个文学地图中,主旋律文学是党和政府,还有各级文学组织所倡导的,并通过“五个一工程”等各种评奖方式给予鼓励,因而占有强势的地位。不可否认,这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思想艺术质量均有一定水平值得注意的作品。但是不能不指出,由于太过于强调题材的重要性,在“写什么”上大做文章,过于强调主流的意识形态,而忽视“怎么写”,忽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属于主旋律文学的作品总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后来,有关领导部门虽然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口号,但“多样化”仅仅是个陪衬,也难以改变主旋律文学的基本面貌。通俗性的大众文学由于有广大的市场作为支撑点,在九十年代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出一种蓬勃的态势,但它也亟待艺术上的提升。至于审美性的纯文学作品,虽然压力大,步履维艰,但十年中仍出现了不少可以历数的优秀作品,乃是我们的希望之所在。

新世纪开始以来的这七八年间,有人称之为“新世纪文学”,把它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实,所谓“新世纪文学”,就其本质特征来说,仍是九十年代文学的延伸。因为作为新世纪文学的若干本质的特征,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逐渐形成了,只是到了新世纪开始这些年来,表现得更为鲜明些罢了。

文学价值的多元化。这是新世纪文学最本质的特征。其实,这一特征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显示出来了,上文已有所分析,此处不赘。

文学的非精英化。这是新世纪文学另一鲜明的特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先锋文学在中国文坛萌动之际,文学的精英化或者说贵族化趋势相当明显,这一趋势可以说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打那儿以后,尤其是到了新世纪开始之后,由于网络文学的盛行,传媒的介入,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美学思潮的出现,都推动一种非精英化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的出现。底层写作的倡导,萆根文学或“打工文学”的崛起,都是文学非精英化思潮的具体表现。这种思潮的崛起,打破了文学少数精英所垄断的局面,人人都想当作家,人人都可以当作家,有了网络,开了“博客”,也不存在发表问题了。而一些“在生存中进行写作”的打工仔所经营的“打工文学”的兴起,后来为弱势群体写作的底层文学的出现,都推动了这股文学思潮的发展。

文学的都市化。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农业文明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支撑,或者说,现当代文学一直是农业文明的载体。无论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乡土文学,还是五十年代以后以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为主要题材的农村题材小说,都在现当代文学中占了一个相当大的比重,甚至可以说,占了文坛的主导地位。但是,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新时期文学发轫以来,文学的都市化一直在显现着,到了新世纪开始,就成了新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从题材上看,反映都市生活的作品,从知识分子到都市白领,从原来被看作生活中边缘人的都市丽人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都成了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市文明或者说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成了文学作品的精神支撑点。这同社会由农村向都市转轨的大趋势大体上是相呼应,相吻合的。

文学的市场化。这一特征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显露出来,只是到了新世纪文学中更加鲜明罢了。文学的市场化同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也是相适应的。原来只在通俗文学即大众文学中有了较明显的表现,现在看来已覆盖整个文学领域了。文学的市场化,幸耶,不幸?还要等着瞧。

中国当代将会按照当前这种格局和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新世纪文学”的诸特征将进一步显现与强化。但是,在发展中也将出现一些尖锐的矛盾。

文学的精英化与非精英化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看来有扩大与尖锐化的趋势。有的人认为,文学应该是贵族的,尤其是坚持走纯文学的路,就必须倡导贵族化,少数文学精英自封为贵族,钻进艺术的象牙塔里,他们的作品是为自己而写的,下决心让人读不懂,少数贵族化的诗人甚至认为只有读不懂的诗才是好诗。这是文学发展的一极。另一极呢,就是非精英化,底层写作、草根文学,越来越有成为文学主潮的可能。

文学的社会性与写作的私人化之间的矛盾。私人化写作这一文学现象大概出现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文学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手工劳动,私人化的提出有助于彰显作家的创作个性。然而,文学作品一旦发表,又是属于社会的,文学的社会性不容置疑。于是,私人化写作与文学的社会性之间必然产生矛盾,新世纪以来,这种矛盾也有激化的趋势。

文学的雅与俗。雅与俗也是文学的两极。人们主张雅俗共赏,期待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大俗大雅,看来也难以呈现。在新世纪文学中,雅与俗不是趋于融合,而是更加走向两极,雅之更雅,俗之更俗,这也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传统继承与创新,这也是一对矛盾。我国有几千年的文学传统,继承传统当然是题中之意。但是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借鉴外来的经验,进行不断的创新,使文学具有更强的活力,这似乎也是近百年来文学史证明的一个经验。在文学界以致整个文化界,传统与创新这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好,对于文学的发展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类似的矛盾还可以举出一些。

我以为,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就是以上一些矛盾不断激化不断整合的过程。当这些矛盾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产生时,我国当代文学就进一步发展了。

2007年7月9日一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