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5463200000045

第45章 丰盈的诗意与淡淡的乡愁

一一初读鲁彦周的长篇新作《梨花似雪》

《梨花似雪》是鲁彦周继《彩虹坪》、《古塔上的风铃》、《阴阳关的阴阳梦》、《双风楼》之后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它是鲁彦周年近八旬时用四年的时间完成的,也可以说是他用心血浇注的一部长篇力作。它不仅是鲁彦周漫长的创作岁月中的一部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下长篇小说创作中一部值得重视的力作。一年多前,当我编辑收入我主持的“名家侧影”中的“鲁彦周专辑”时,就读到这部小说中关于作者故乡以及童年的几段精彩的文字,曾深深地为其吸引;去年年底,这部七十余万言的长篇巨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很快就得到一套,但拖至最近才一口气读完。我惊叹彦周兄喷涌的艺术创造力和可贵的艺术创新精神,并以为是我去冬今春所读的数十部长篇小说新作中最有艺术震撼力的一部!

读了这部长篇力作,除了受到艺术震撼外,还留下这么三个方面比较深刻的印象。

一是情与理的融合。鲁彦周在他的创作中一直是追求一种“有思想的艺术境界”的。而《梨花似雪》,用他的话来说,是他的“真情的倾诉”,“是淡淡的抒情”,“是娓娓而真情地叙述”他的“人物的命运”,小说中展示的是一种饱含作家真情与诗意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包括他对周丽、周凤、周彩周家三姊妹曲折动人的命运娓娓而真情的叙述,也包括对巢湖之畔作家故乡日常生活与湖光山色诗意化的抒写,当然,更重要的还包含对几对男女(周丽与丰勤以及后来与南民、周凤与小政委方青,黄承和匡星,丰义与黄海英等等)炽热的爱情的描写,这一切,构成一种饱含诗意的“艺术境界”。就感情与诗意充盈而言,这部长篇小说在我数十年来读到的古今中外的长篇小说中是很少见的。这正是小说动人之处,也是表明鲁彦周艺术创造力永不枯竭之处。当然,如果仅仅止于感情与诗意的充盈,止于对几个重要人物命运娓娓动听和真情的叙说,作为一部有分量的长篇力作来说,那也是远远不够的。值得注意的是,鲁彦周通过三位女主人公曲折动人的命运的叙述,描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于大别山区红军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发生于巢湖地区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画面以及五十年代以后发生于淮南地区从抗洪治水、三年困难时期直至“文化大革命”的种种重大历史事件的侧影。而更重要的是,在描写这些现当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时,作者并非客观描述或轻描淡写,而是进行新的深人的开掘。诸如,写大别山区的游击战,既写出战争的艰苦卓绝、红军的英勇无畏,也写出左的路线造成的危害;再如写“文化大革命”的某些侧面,并非一味地去写那些岁月的荒诞与狂乱,而是通过那些岁月写出周凤的人性复归与周丽人性的光辉。作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始终是同人物命运的叙述结合在一起的,因而达到情与理的高度融合,创造出一种“有思想的艺术境界”。从这一点上来说,《梨花似雪》可以说是鲁彦周关于“有思想的艺术境界”这种创作理想的一次自觉的追求与成功的实践。此外,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小说中还弥漫着淡淡的乡愁,它不仅表现在作者对故乡风物和童年生活的动人描写上,也表现在对周氏三姐妹命运的描写上。

二是人物形象成功的创造。说到人物形象的创造,首先吸引人的当然是周家三姐妹的形象,三姐妹中的周丽和周凤,着墨最多、形象也最为鲜明而丰满立体。大姐周丽,美丽而善良,被誉为“东方圣母”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她的善良与操守,既表现在对丰勤的爱与坚持中,也表现在对罗南民最后的接受以及罗南民成为植物人之后对他的护理与期待之中,更表现在对妹妹周凤在那些不正常的岁月里对她采取“划清界限”的行动的理解与宽容之中,当然,更表现在她对艰难的岁月对多舛的命运不屈服不低头之中。作家把她的外貌与内心世界都写得那么美,把她作为美的化身来创造,显然是寄托着他的审美理想的。二妹周凤作为一个文学典型,其形象创造也是极其成功的。作者不仅写出她的任性与泼辣,并处处同她的姐姐周丽比较着写,更重要的是通过她的命运和性格的展示,表现了作者要表达的诸多思想内容,因此,这个形象也是值得重视的。周彩的形象,由于笔墨尚来不及展开,显得弱一些,但其性格与形象也是相当鲜明的。除了周家三姐妹外,三姐妹的母亲宁蓝瑛,周凤的女儿黄海英,其形象也是鲜明的,个性化的;男性的形象,从方真、罗南民、丰勤、黄承、匡星到没留下姓名的大别山红军的军政委,也都因其个性鲜明,性格内涵丰富而给读者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象。

三是小说文体方面的探索和创造。《梨花似雪》采用的一种一书二式的体裁,即在一部长篇小说中,既有作为主体的虚构的叙事,又插进若干散文式的纪实,这是很新鲜的,也是一种小说文体新的创造。而小说在叙述中,采用多重第一人称的叙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相结合,而人称转换又是那么自然而贴切,这也是很少见的一种文体实验与创造。对于这种文体实验与创造的具体情景及其艺术效果且不傲仔细的分析,我想指出的是,仅就此而言,就可以看出鲁彦周艺术创新能力在他年迈之际仍然是那么充沛,艺术创造力永不枯竭。这是多么可贵和值得敬佩啊!

读完《梨花似雪》,兴奋莫名,先写出以上三点感受与作者唱和、与读者交流,容后再作长文评析之。

2006年5月2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