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5463200000048

第48章 意蕴深厚艺术精美

一一读杨黎光长篇小说新作《园青坊老宅》

杨黎光精心构思十多年、经过反复打磨的长篇小说《园青坊老宅》终于面世了。作为一个多年以读、评长篇小说为业的专业读者,我读后感到十分兴奋,以为这是一部意蕴深厚、艺术精美的长篇佳作。它的出版,应看作是近年长篇小说创作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收获。

深邃的历史文化内容与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园青坊老宅》(以下简称《老宅》)写的是位于长江北岸的宜市园青坊大街八十五号大院里十几户人家、几十口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改革大潮席卷中国大地的生存状态。他们在这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徽式老宅在老城改造中即将被拆除时带来的希望和奋争以及个人之间为多获得几平方米的生存空间而发生的明争暗斗,当然更多的是用细腻而冷峻的笔触描摹他们真实而琐碎的日子,还有那充满神秘色彩的笼罩着老宅和小说始终的“狐仙”故事。老宅改造与“狐仙”故事不仅是牵动着读者的悬念,是小说故事情节开启的动力之一,也有它们特殊的审美的意义。

记得有人这么说过,建筑是静止的凝固的音符。一座经历历史沧桑的建筑物,是历史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杨黎光笔下精心刻画的这座矗立于市中心的三进的徽式老宅,它的宏伟而不张扬,它的残破而幽深,都在向人们诉说它所见证的四百多年的历史,诉说老宅的主人齐家的盛与衰,诉说它在近百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更在诉说如今挤在这间残破阴湿的老宅里的十多户人家的悲欢爱恨、贵贱荣辱以及希望与恐惧。一句话,这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徽式老宅,负载着多么丰厚而深邃的历史文化精神,也潜藏着芸芸众生的多少欢乐与心酸!小说的第廿五章,故事即将落幕时,写为福利院收养的已故张奶奶的孙子二傻子跑回来一把火烧掉了人去宅空的老宅,故事的叙述者(这里可以看作是作者)写下这么一段话:一座集几代先人心血和財富建立起来的齐府,一座记栽着说不尽的故亊的古宅,一座上演过人间喜怒哀乐的活剧舞台,一座记录着一段中华文化和历史的书卷。在“呵呵呵呵”的“笑声”中,一直烧到傍晚,变成了一片灰烬。

这是叙述者(作者)对老宅的评价,也是为它唱出的一曲挽歌。这里当然透露出作者精心描绘刻画这座矗立于长江之滨的徽式老宅的用意,表现出老宅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更重要的是,作者并不是为写老宅而写老宅,不是静态地展示老宅,而是为写二十世纪后半叶生活于老宅中的十几户人家的生存状态与命运,创造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空间,也就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环境,从而把老宅所负载的深邃的历史文化蕴含同作者在描写十几户人家的真实而琐碎的曰子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融合在一起,使我们读之感受到一种艺术的震撼。

杨黎光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作者,他遵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也遵从巴尔扎克的作家要当“社会书记官”的教诲,在《老宅》中忠实地记录历史变革中的某些细节,忠实地描述出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某些细浪潜流。正是从这一创作理念出发,他用细腻流畅而又冷峻的笔墨描述了生活于“老宅”中的十几户人家充满悲欢与爱恨、交织着希望与恐惧的日常生活故事,既让我们看到处于改革大潮中城市底层市民生活的艰辛与处境的尷尬,也看到他们未来的希望和为希望而进行的奋争。十几户人家的故事看上去虽然蒙上一层关于“狐仙”故事的神秘色彩,但是,当小说临近结尾处点破“狐仙”的故事玄机,整部小说又恢复了作为一部严峻的现实主义作品朴实的艺术风貌。当然,作为一部严格遵从现实主义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又处处表现出一种冷峻、感伤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风格。

挤在“老宅”里的十几户人家,作为“老宅”主人的齐社鼎,是齐家的传人,但这个终生没有得到幸福的郊区中学地理老师在小说开始时被“狐仙”吓得脑溢血,经救活仍瘫在床上并得了失语症;齐社鼎的妻子谢庆芳一直为守了三十多年的“秘密”活着,希望在老宅拆除前找到齐家藏宝的地方,最后找到的只是齐家的家谱;住在老宅后院的老革命赵大队长赵铁柱,算是资历最深级别最髙的,同他的大姨子两家好几口人也只有八十多平方米狭窄的住房;码头工人曹老三经开发公司反复丈量,并加了面积,但他那仅能容身的楼梯间也只有五平方米可怜的面积;王月清这个曾是金枝玉叶的富家小姐、教会女校的学生,在父母双亡后被迫下嫁修车匠邵长河,在齐家的老宅一住数十年,生下三男二女。在丈夫患病去世后,三个儿子(三胞胎)为争房子结婚大打出手时,她不得不留下遗书“失踪”,在她“失踪”之后儿子们为增加住房面积居然不准户籍警注销她的户口,这个悲剧又是多么震搣人心!而当负责老城改造的房产公司在老宅住户团结一致力争下,准备让步把老宅的雨廊、回廊等公用面积加到每户住房面积上时,各户之间又为几个平方明争暗斗起来。为此,相邻的谢庆芳与何惠芳竟撕破脸皮打了起来。凡此种种,杨黎光用细腻而冷峻的笔触写尽老宅的十几户人家生活的窘迫。在此之中,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同情弱势群体、关心民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因为写出老宅住户的窘迫,进一步表现出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同时又表现出今天的温饱以致小康生活多么来之不易。由此可见,改革大潮中的细浪潜流,同样可以折射出,时代的足音和侧影。

平民视角与市民众生相

《老宅》的现实主义精神,既表现出作者以现实主义的写作姿态认真记录大时代中的小细节和改革大潮中的细浪潜流,为改善民生而呼唤,又表现出采用一种可贵的平民视角,为我们刻画了一组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市民群像。这组市民群像,不仅生动鲜活,而且独具审美价值。

杨黎光在《老宅》中写了挤在这座徽式老宅里的十几户人家,其中有名有姓的达至五十余人之众,性格突出、形象鲜明者也有近二十人。他们都是“引车卖浆者流”,是芸芸众生,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市民,其中主要是劳苦大众。他们当中,最高的职务为工商所副所长,还有建筑大队大队长,还有中学教师、记者和医护人员。主要则是码头工人、个体经营者、文物商人、修车匠、拉排子车的体力劳动者,昔日的小开今日的无业游民,捡破烂者,家庭妇女等。他们虽然大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大都身份卑微,经济拮据,但作者用平视的视角来观照他们,写出他们的性格和处境,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当今文坛之上,也有大声疾呼为底层写作的“草根文学”,但真正采取平民视角来写社会芸芸众生者却不多,而这一举措也为一些至今认为“文学是贵族的”文学精英所不齿。惟其如此,杨黎光在《老宅》中所采用的平民视角显得尤其可贵;而在这种平民视角下所创造的市民群像也更值得赞赏。

《老宅》中成功的市民群像较多,限于篇幅,这里仅举出几例略加分析。

码头工人曹老三《曹家胜),他在小说里最早出场,同他的弟弟曹老四(曹家厚)一样,都是靠出卖体力挣一口饭吃的劳苦大众。不过,他是国营工人,而他弟弟则是个体劳动者,身份不同,有时也显示出差别。曹老三为人耿直豪爽,练过武功,自小就喜欢跑书场,也学得说评书,在“文革,清理阶级队伍”中以宣传“封、资、修”的罪名,被戴上了一顶坏分子的帽子。从此更是走背字,落得终身不娶,老娘死后,一个人蜷缩在不足五平方米的楼梯间过单身汉生活。乐于助人,闲来买只盐水鸡同曹老四一起喝酒解闷;对邻居守寡的漂亮女人何惠芳有意,但由于不愿欺侮人而在不能忍受时自慰。在被“狐仙”吓得切了手指住院后,一下子变了形,从此他的身影在老宅里消失。作者用不多的笔墨刻画出的曹老三的形象,是城市贫民中的一个有正气的汉子,可惜的是这个形象只是一闪便消失了。

程基泰,住在老宅门房里的一个单身汉,无业游民。解放前曾是被爷爷从武汉接到宜市住花园洋房的少爷,人称“程小开”。但由于身无长技,沉沦为无业游民。有一养女程翠玲,在大陆时就是问题青年,偷渡到香港后沦为妓女。由程翠玲介绍到宜市的香港商人黄翰浩找到程基泰,以投资为名倒卖古玩,曾经给“程小开”带来希望,但一切很快就化为泡影。从程基泰身上,我们似可看到处于底层的城市贫民中的另一类人。

钱启富与朱银娣夫妇。钱启富是个退休的文物店店员,是个文物商人。他的家族从天津迁往宜市也有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程基泰介绍他认识港商黄翰浩后,一起到徽州收购古玩,被黄聘为“掌眼”,发了点意外之财。自此,夫妇俩在夜深人静时关在小屋里数那从港商和朱银娣开水果店赚来的一万元钱,如痴如醉,又常常为钱担惊受怕。这一笔,表现出小平民对钱的复杂心态,为神来之笔。后来,“程小开”由于心理不平衡,匿名向公安机关举报他非法倒卖文物,被拘留审査。朱银娣一惊之下把钱悉数交给派出所。最后钱启富无罪释放,交的一万多元钱也杳无音讯。

谢庆芳,齐家当家的少奶奶,齐社鼎之妻。当年,这个茶叶店漂亮的小姐之所以嫁入齐府,冲的当然不是身心枯萎的齐社鼎,而是想当齐家少奶奶,以至当上富太太。可是命运不济,齐家每况愈下,一落千丈。她同齐社鼎之间又没有什么感情,于是便沦落成一个身心疲惫的普通主妇。但是解放前夕,她得知齐家有一部分财产藏在老宅里,这个守了三十多年的秘密使她使尽浑身解数,不惜装扮成“狐仙”,吓死吓病了老宅的若干人,想找到藏于秘处的财宝,圆她做阔太太的梦。可现实是无情的,她和小姑子齐社娟联手找到的“财宝”竞是一份保存完好的家谱。

此外,小说中还成功地刻画了诸多鲜活的形象,如爱利用职务占点小便宜的工商所副所长张和顺,他在菜市场弄到大闸蟹带回家后,同妻子钟贵珍关起门来大吃这种当时还算奢侈品的食物;再如捡破烂出身的唐秋雁经常捡回鸭屁股油炸,弄得满老宅的“狐臊”味一阵压过一阵,增添了关于“狐仙”活动的神秘气氛。

这部小说的成功和艺术魅力,相当一部分体现在这些成功塑造的各种各样的市民形象。当然,作者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大都以这些人物形象体现出来。

精巧的结构艺术及其他

《老宅》的构思时间长达十五年之久,成稿后又反复打磨过几遍。因此,它在艺术上不仅特色鲜明突出,而且可以说达到相当精美的程度。

首先,吸引人的是那些精巧的结构形式。结构影响内容是作家们、评论家们重视的难题,长篇小说创作的难点在于结构,这是人们所共知的。他们有的认为创作中“最困难的是结构,或者说组织矛盾”(见柳青:《回答(文艺青年)编辑部的问题》,《文艺青年》1954年第5期)。有的干脆把作品不成功的原因归之于“结构全部规模之未善”(见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历代文论选》下册第21页)。新时期文学开始以来的三十多年间,不少小说家在结构上费尽心思,有所创造,也有所拓展。但结构既是小说创作的难点,又有极大的艺术拓展空间,留给作家相当广阔的创作天地。杨黎光的长篇小说新作《老宅》,就是在小说结构上有所创新,有所创造的。

他把十九家既无血缘关系又无必然联系的市民家庭装进一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在老城改造中将被拆除的徽式老宅里,使他们之间有了联系又有了冲突,使原来比较散乱平凡琐细的故事与生活细节得到了集中体现,成为一个艺术整体。这样一来,这座徽式老宅院既是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作为长江文化一个分支的徽商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小说一个独特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照通常的结构分类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橘瓣型”(即辐射型或板块型)的结构,但橘瓣之间的联系,似更自然,也勾连得更紧密。因为除了外在的建筑外,还有各家各户各种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关联。诸多同住在后院的两个“侉子”家庭,革命出身的胶东人赵大队长(赵铁柱)一家同国民党军官出身的板车工人孙拽子(河南侉子)一家就是一对天敌,“共军”与“国军”势不两立,这种思维一直制造着两家的矛盾与争斗。这种内在的联系(矛盾)使小说的结构更显得紧密,也更加严谨完整了。杨黎光在《老宅》中的结构独具匠心,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艺术创造。

小说的叙述也很有特色。以作者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出现的叙述是全书的主调,但偶尔也以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成虎的视点为视角的叙述。这两种视角的叙述交叉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叙述基调与叙述节奏。这对形成小说细腻流畅中又见冷峻的艺术风格颇有帮助和影响。我常常从小说叙述语调中读出一种溶于长江水气的灵气来,这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

严峻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与“狐仙”故事贯穿小说始终所形成的神秘色彩交错辉映,也是小说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狐仙”故事与老城改造的消息因为一种悬念,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吸引读者的一块磁石。但作者并不想用“狐仙”的故事来迷惑读者,把小说写成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试验性作品。小说的结尾处,作者把“狐臊”与“狐仙”的谜底一一揭秘,使小说里面的神秘色彩植去,还其现实主义的朴素面目,正是作者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造原则的表现。

杨黎光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步上文坛,十多年的业余创作,硕果累累。十三卷文集已于2006年出版,他的三部报告文学作品:《没有家园的灵魂一王建业特大受贿案探微》、《生死一线一嫩江万名囚犯千里大营救》以及《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连续荣获三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因此,人们大多把杨黎光看作是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其实,在写报告文学之前,杨黎光就曾有两部长篇小说问世。十多年之后,他又为读者奉献了这部意蕴深厚、艺术精美的长篇小说佳作。既让人们看到杨黎光在文学创作上多方面的才能,也可以这么说,这部长篇小说《老宅》奠定了杨黎光在文坛更加坚实的基础,也将给他带来更大的文学上的声誉。

2007年10月5日于红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