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5463200000049

第49章 劳动诗篇与平民传奇的艺术风采(1)

一一浅析肖克凡长篇小说《机器》的艺术特色

天津实力派作家肖克凡的长篇小说新作《机器》出版半年多来,已经在文坛内外引起相当强烈的反响,赢得了评论界与广大读者普遍的赞誉,并接连获得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的一本好书奖和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我以为,这不仅是由于这部小说写了一个工人世家在半个世纪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三代人平凡而富于传奇性的经历,被誉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史”和“工人世家的平民传奇”,在都市丽人、髙层白领占据统治地位和脂粉味甚浓的当下文坛,它无疑是异军突起、鹤立鸡群,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好评。但《机器》的成功绝不是在题材上占了便宜,也不仅仅是由于它意蕴深厚、韵味隽永,而且由于它在艺术上具有许多鲜明的特色,诸如小说中对于工人日常生活和劳动的诗意化抒写与倾心的赞美而构成的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劳动诗篇,对于男女主人公牟棉花、王金炳以及他们的四个子女王援朝、王莹、王建设、王凤的艺术形象精心的刻画,小说中若干传奇色彩颇浓的情节设计,还有明显打上肖克凡深深艺术烙印的具有津味和肖味相融合的叙述艺术,都显得更加吸引人,也更值得加以深入剖析与研究。

本文拟着重对肖氏长篇小说《机器》的若干艺术特色进行初步的剖析与研究,以就正于方家与广大读者。

一、一部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劳动诗篇

《机器》写的是一个工人世家三代人的生活经历,而工人最主要的生活就是劳动。小说的女主人公牟棉花是个著名劳动模范,她创造了全国的接头纪录,被称为“全国纺织战线的一面旗帜”。后来她虽然因疲劳过度晕倒而长期住疗养院,或到阿富汗援建纺织厂,但她这面旗帜永远不倒。她的丈夫王金炳也是著名劳动模范,是“工业战线红管家”。她的四个子女(包括养子王援朝)或工人或农民,也都是劳动者。小说写这个工人世家,也可以说是劳动模范世家三代人(包括牟棉花两个即将成年的外孙冯器和丁苹果)在半个世纪里的生活经历,除了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日常生活外,就是劳动的抒写与赞美。小说中没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和大起大落的情节,有的是被作者诗意化也就是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与劳动场面的抒写。肖克凡有过工厂生活的经历与积累,写起来得心应手,也融注进其深刻而独特的审美感受。应该说,小说中关于劳动的抒写与赞美是最具闪光艺术色彩的篇章。因此。我们似可把《机器》当作一部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劳动诗篇来读。

小说“螺丝钉卷”中的“怀孕与分娩”一节,写牟棉花怀着身孕参加“全国纺织系统操作表演比赛”,其中有一段写大名鼎鼎的上海选手许金娣的“挡车芭蕾舞”,颇为精彩,兹摘录于下:她巡回看车,步履轻盈;她换梭装纬,姿态优羑;她察看布面,身段潇洒;果然拥有“挡车芭蕾舞”的艺术魅力。牟棉花情不自禁叫了一声好,差点儿欢呼起来。许金娣的操作真美啊,一台台高速织机化做一件件舞台道具,一个挡车女工竞然把这种又苦又累的机器操作变成一种又轻又柔的艺术表演,令人心悦诚服。牟棉花紧紧握着望远镜,忘了肚里的孩子忘了自己是参赛选手,完全沉浸在“挡车芭蕾舞”的艺术孚受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这一曲“挡车芭蕾舞”,这种对劳动诗意化的描写,如果没有对劳动生活的熟悉与深厚的感情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而这种笔墨正表现出《机器》的长处和肖克凡的长处。

《机器》的长处还在于把工厂的日常生活诗意化。“链条卷”的“缱绻与决绝”一节中写牟棉花的小女儿王凤(小名傻凤)在她大哥王援朝的一番富于传奇色彩的斗争与周旋下,由金水村的知青,与有个表舅在市生产指挥部当主任的女知青焦慧珠一起选调回城当了工人,做了成衣车间的缝纫工。“傻凤”是从小立志要当工人,要像她妈妈牟棉花一样当劳模的,进了工厂当工人,遂了愿,一切都看起来顺眼,有诗意。且看这段描写:“自从做了成衣车间缝纫工,王凤欢欢喜喜,工厂多好啊。清晨上班把自己的饭盒放到蒸箱里去干活儿。中午打开蒸箱,一只只饭盒散发着各种各样的香味,你中有我,我中有它,融洽极了。下班洗澡,赤身裸体放在热水喷头下,理直气壮冲洗着。结伴乘坐公共汽车回家,一路乐乐呵呵使你觉得社会主义处处有亲人。当了工人,王凤终于体验到追求人生幸福的含义。”

工厂的日常生活,一起在蒸箱里热饭,一起在热水喷头下冲澡,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回家,这样集体生活让喜欢当工人的王凤体验到人生幸福的含义,这种日常生活的描写也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诗意。

类似的描写,当然还可以举出不少。诸如劳动模范牟棉花劳动一天回到家王金炳端来一盆热水为她泡脚洗脚的描写;在工人疗养院里为王建设的儿子王继承(王舒)举行“百岁儿”家宴的描写,也都是富有诗意的。

文学创作的重要任务是对生活的发现与开掘,能够从平凡的劳动与曰常生活中发现与开掘出诗意、开掘出美来的作家,方可称为髙手。肖克凡在他的新作《机器》中做到了这一点,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二、一组性格鲜明的工人形象

《机器》另一重要艺术成就体现在一组具有鲜明性格的工人形象的精彩刻画上。

创造了全国纺织业中接头纪录,被称为“全国纺织战线一面旗帜”的著名劳动模范牟棉花当然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一个工人形象。她在日伪时期考进东洋纱厂当工人,后来又先后成为中纺五厂和国棉十九厂的纺织工人,并成为著名的劳动模范,全家住进“劳模楼”。在刻画牟棉花的形象时,注重表现她的爽朗、泼辣的性格,诸如她同白小林(日本名小林白)的关系,她的绰号“牟大胆”的来历,她在解放前夕的护厂行动,解放后她当了模范之后在厂里是模范、回家让人伺候的行为,她对养子王援朝的呵护,如此等等,都表现出她的鲜明性格。但是,作者很快把牟棉花“边缘化”了。当小说写到三分之一的篇幅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作者很快安排她从疗养院里直接去了阿富汗援建纺织厂,一去八年。这样做,看来一是避免她在国内“文革”中一段遭遇的描述,同时也是为了用更多的笔墨写她的女儿王莹而腾出篇幅。作者这样做是聪明的,但因此也带来牟棉花形象的不够丰满。

作者似乎把更多的笔墨给了牟棉花的女儿王莹,把这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工人女儿的形象刻画得更加鲜明、更加丰满。王莹的小名叫“灵莹”,与她的妹妹“傻凤”恰成鲜明对比。由于父母都是著名的劳动模范,顾不了家,尤其是她母亲牟棉花,在厂里当模范回家让人伺候,而且“文革”之后很快去了阿富汗援建棉纺厂,回国之后又直接住进了疗养院,于是,这个工人阶级的女儿灵莹很小就当起了家。小学三年级时,她就主持家政,买菜做饭,为弟妹开家长会,为哥哥、弟弟、妹妹离家和结婚准备被褥,操持着她妈妈应该操持的一切家务。在学校里和工厂里,她也是能干的,技校毕业分到东方制冷设备厂,自愿报名当了一名清扫工,后又被选为工宣队队员,30岁刚出头,就当上了大厂的党委书记兼厂长,与返城老知青滕维丽一起紧密配合,组织起了被称为“裙子队”的“简报班”,把一个大厂指挥得团团转,成了有名的女强人,她妹妹“傻凤”到厂里见此情景称她为“慈禧太后”。王莹的性格中,既继承了她母亲牟棉花麻利、泼辣、坚韧的一面,又有一些新的时代特色。她过于同自己“较劲”,事业上并不一帆风顺,加上感情上的诸多不顺遂:暗恋哥哥王援朝,由于王援朝寄养王家的秘密直至他同白瀛瀛结婚才披露,她当然没有机会了;进厂时她的初恋董泰建很快死于工伤事故;匆忙之中嫁给一直追求她的复员军人冯五一,后来又有了婚变……实际上,到头来她的结局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在王莹这个工人形象的塑造中,作者留给人们思考的东西是相当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