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即1997年的夏天,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本书的作者,随之认真地拜读了本书的初稿。说实在的,我为这部取名《逐浪湄河》、记述一位隐蔽战线的战士在印支战斗经历的纪实文学作品感到眼界大开,莫名兴奋,虽然初稿的文字还有点粗糖,有些部分在结构上不尽合理,但是它的文献价值却是不容置疑的。于是,我比较详尽地向作者陈述了修改的意见。铁戈先生认真地听取了我和别的朋友的意见,经过多次反复修改,终于在九年后有一个让它面世的机会。喜讯传来,我怎能不再次兴奋莫名呢!于是,当作者提出让我写篇序文置于作品卷首之时,我便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了。
长篇纪实文学《逐浪湄河》记述的是生在金边,长在金边的华侨子弟常修文在柬、越两地求学的成长经历以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回国,五十年代末身负特殊使命再度出国回到金边,先是在越南南方的西贡、堤岸一带,后又在朗诺政变后的金边坚持隐蔽战线的工作,以及七十年代中期“红色髙棉”攻占金边后受到长期的迫害,最后被祖国专机接回的传奇般经历。作品以常修文的经历为主线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常修文在金边和堤岸、槟知等地上学以及在革命者蔡长青老师的引导下提高觉悟参加一些革命活动的经历,这一部分虽然比较琐碎拖沓,但对常修文革命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关系的建立有关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一部分的描述作为铺垫,后面展开对常修文在各种艰苦条件下所进行的斗争的描写以及对常修文爱国主义以及坚定的革命立场的揭示就失去基础,而在学校生活描写中,有关南侨中学的一些描写尤显重要。二是关于常修文奉命到越南南方的西贡、堤岸一带活动打开禁区建立工作据点以及在柬越边境开辟安全通道的艰苦工作以及1970年春朗诺发动的“三一八”政变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金边后的斗争描述,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全书的主体,可以说是险情迭起,动人心弦,从中表现出一个热爱祖国、忠于党的隐蔽战线战士坚强、机智、处变不惊、忠贞不渝的高贵品质。三是描述在1975年春天经过五年零一个月的内战,“红色高棉”攻人金边后实行极“左”路线,把百万金边市民驱赶出金边,进行放逐、残害,常修文及其一家人在难民队伍中深受迫害的经历。这一部分可以说是某些“红色髙棉”的高级领导人如波尔布特之流实行极“左”路线、残害人民也导致他们的政治集团走上覆灭道路的目击记,具有更加重要的文献价值。
再次阅读这部六十余万言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我以为它的认识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作品中,关于常修文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打开南越禁区经历的描述,关于六十年代初中期越南南方社会政治情况以及美国所扶植的吴庭艳、阮文绍集团内部斗争、政权更迭的描述,还有柬越边境错综复杂环境的描述,是一份少见的文献资料;而关于1970年朗诺发动“三一八政变”经过的描述以及政变后柬埔寨动荡的社会环境和长达五年零一个月内战的描述,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文献价值;而作品中最后一部分关于“红色高棉”实行极“左”路线残害柬埔寨人民的目击记,可以说是“红色髙棉”某些领导人如波尔布特之流罪行的清算,并从一个相当的髙度上加以总结,其文献价值更是不待说的了。尤其是这方面的有关记述相当匮乏,这一段目击记就显得更为珍贵了。
其次,作品中所描述的常修文在远离祖国和组织的敌区展开艰苦卓绝的工作,从中所展现的我党隐蔽战线战士的形象以及崇高的革命品质,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隐蔽战线战士常修文的业绩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作为一个隐蔽战线的战士,不仅要战胜身处敌区的各种困难,要冒各种各样随时为国捐躯的危险,而且要战胜身处敌区的孤寂之感和各种各样的误解。是什么力量支撑常修文战胜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毫无疑问,是他一颗爱国之心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作品中,有一段以常修文自述口气说出的话很能展示他的胸襟,兹摘抄于下:我被历史的浪潮推到一个充满着危险,但也充满着自豪感的工作中来,这是一个没有勋章、没有禄位、没有名声、也没有厚利在等待着你的工作。失败就等于死亡,而当你胜利归来,也不会有一支军乐队,为你光荣地凯旋归来举行一场盛大的演奏。而且无论你做出多大的贡献,历史上也不会公开地记栽或歌颂你的功劳。也许一直到了你生命最后的时刻,你一生伟大的事迹,只有极少数和你一同工作的人知道,随着这些过时的档案归档之后,你的一切,就将湮没在历史的尘雾中。
也许有人会问,这些默默无闻的隐蔽工作者,他们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你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你就可以理解他们那种伟大的情怀,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爱”,为了对祖国、对人民深情热烈的“爱”。
从这段真情坦率的自白中,我们可以看到常修文和他的战友们的爱国之心和他们在斗争中勇往直前的动力。
再次,作品中关于柬埔寨城乡风光以及民俗的描写,也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我们看到,作者出于对养育他的侨居国之深厚的爱,对诸如金边“长园”以及洞里萨湖畔的渔村,还有湄公河风光的描写,对于华侨家庭民俗风情的描写是充满诗意的,而作品中关于南越和柬埔寨社会的分析也有独到的见解,这些部分读来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而是独具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篇章。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作者铁戈先生虽然不是专业的作家,但他对于故事的编织以及结构的安排也都是可圈可点的。诸如第十八节“纵横在边境线上”中描述的关于“醉猫”班长的故事,第三十一节“电波从敌人的包围圈中发出”中描述在敌人突击检査小区巧妙利用敌人而在敌人包围中顺利发报的故事,等等,都可以当作一篇篇生动有趣的短篇小说来读。这固然要归功于题材的生动性和独特性,但也说明作者编织故事的能力已经达到专业的水平。
重读我的朋友铁戈先生的大作《逐浪湄河》,感慨万千,写下上面这些读后之感,权当序文,和作品一起献给读者。
2006年5月10日于北京亚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