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华西纪事2006:回望吴仁宝
5472900000002

第2章

题记

华西,中国农村的名片。

吴仁宝,中国农民第一人。

--庞瑞垠

聚焦以国家的名义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来华西参观、学习、考察的人,依然是熙熙攘攘,络绎4、绝。华西人以一贯的热情,迎接着四海宾朋、八方来客。其中,中央新闻采访团尤为引人瞩目,这是一支强大的舆论队伍,几乎囊括了中央一级主要的新闻单位。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曰报》、《了望》、《党建》、《半月谈》、《新华网》、《光明网》、《中国广播网》都派来了精兵强将。自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更是不可或缺,央视主要栏目《新闻联播》、《焦点访谈》、《面对面》、《对话》、《新闻会客厅》、《东方之子》、《聚焦三农》以及央视国际的主持人或记者也都置身其间。此外,在一长串名单中,还可以见到《解放日报》、《文汇报》、《南方日报》、《浙江日报》、《安徽日报》、《宁夏日报》、《江西日报》、《新华日报》等报社记者的章聚焦以国家的名义名字。

不用说,他们不是来旅游的,而是冲着一位老人,一位有着五十一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吴仁宝来的。

一面五十年不倒的红旗,一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一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重大典型。中央新闻釆访团肩负着重大使命,实际上,是以国家的名义,来向吴仁宝致敬,来寻觅华西发展的秘诀,读解一生辉煌的吴仁宝是怎样的一个人,探求社会主义华西的底蕴及其普遍意义,它对中国农村的典型示范作用。再有,它的魅力,它的神奇五十年来,吴仁宝已成为中围农村最有影响的新闻人物,请注意,五十年这个时间跨度,中国农村没有第二个人能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享有这样的荣誉。

吴仁宝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其间,二〇〇一年九月二十四日,华西建村四十周年,二〇〇五年二月二十二日,也有过中央、省、市三级媒体记者云集的纪录。然而,像这一次,阵容如此强大、档次如此高的采访,委实是空前的,置身其间,我难以自已,浮想联翩。

二十四日,平安夜,华西没有城市那样热闹、喧嚣,生活节奏一如平时。6天,中央新闻采访团的隆重登场和所见所闻,一直激荡在我心头,在下榻的南苑宾馆,我难以入睡,一夜无眠,凌晨两点,我披衣伫立窗前,四周万赖倶寂,远近的灯火闪闪烁烁,与高空的点点寒星相互辉映,大地宁静而安详,可我依稀仍能感到华西的脉动,叫人思绪绵绵,想得很多。

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历朝历代,圣贤先哲、仁人志士以至草民百姓,无不追求那种丰衣足食、天下为公的理想生活。一次次农民揭竿而起,也都是想以暴力手段推翻旧的王朝,过上平等、均富的生活。这里,我们不提陈胜、吴广、黄巾、赤眉,就说太平天围吧,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大规模的一次农民运动,在拜上帝会的旗帜下,太平军以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之势,短期内便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据说,为了巩固政权,扩人疆域,骁勇的太平军将领李秀成、谭绍光,曾率部金戈铁马地从华西这块土地上旋风般席卷而过,直逼姑苏……就是这个农民政权,始终把农民问题作为自己的最高利益,其施政纲领即《天朝田亩制度》。在这部农民革命的伟大文献中,洪秀全和他的战友鲜明地提出了他们改造旧社章聚焦以国家的名义会的政治、经济纲领。

文献的主要内容便是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以达到“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务使“人人不受私物……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这是何等的抱负,何等的胆识,至今读它,仍不免令人惊叹不已。事实上,在太平天国管辖的地区和太平军所到之处,一切实际斗争和革命措施,都是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对地主阶级实行专政。可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由于满清统治者的全力反扑、围剿,和农民政权的内讧,《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目标未能实现,成了一个乌托邦的社会理想,一个历史的悲剧。这个一心想改变农民命运的政权,只存在了短暂的十五年〔一八五一至一八六四八十五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这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

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同样把农民问题放在首位,变工队、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几多曲折,几多反复,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热血丹心,苍天见证,无论效果如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让亿万农民过上温饱富足的生活。改造社会、改造农村的伟大革命实践像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戏文,序幕拉开,演出时短时长,旋又落幕,戏文从形式到内容倏又变化。无需追究谁的责任。从历史长河考察,任何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政党都有其时代的局限。其实,“摸着石头过河”并非从改革开放始。在农民问题上,一解放,甚至在解放之前,中国共产党人即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我们正在做前人从未做过的事业,这里面有不足、错误,甚至失败,均在所难免。应当记住的是,在这场变革农村的实践中,涌现了王国藩、陈永贵、禹作敏、史来贺、吴仁宝……这样一批威名赫赫的英雄人物。(尽管禹作敏晚节不保,作为一位失败的英雄,也是英雄。

可是,当我们站在二〇〇六年的门坎上,审视中国农村这批顶尖人物时,又有谁能做到像吴仁宝这样呢?

先来看看王国藩,当年(一九五五年)他领导的是一个只有三条驴腿的“穷棒子社”,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热情地赞扬道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时间内,‘从山上取来7了大批的生产资料,使得有些参观的人感动得流泪。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难道六万万个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巾于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家吗?”正是因为毛泽东的推介,王国藩和他的“穷棒子社”名闻天下,此后,诚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缋,却因自身的不足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人们忘却了这个名宁,王国藩最后唤起人们的记忆,那是因为一场名誉官司,最终,他还是被人们遗忘了。当然,在中国当代农村变革史上,这个名字是不应忘却的。

陈永贵,老英雄,中国农村、农民当之无愧的形象和符号。他从一个淳朴的农民而登上中国权力的高层,这不是他的错。他有错,那是他作为一个农民自身的局限。他离开一生挚爱的土地和人民是一九九六年,距今已有十年。他没有吴仁宝活得这么久,自然也不可能做更多章聚焦以国家的名义的事,成就他想干的事业。

禹作敏呢?他的本质并不坏,长期的实践,无论是对大邱庄,还是对中国农村的建设,客观地说,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人们不该因他晚年的错误(或罪责)将他一笔抹煞,全盘否定。他的致命要害是居功自傲,将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封建义气作祟,法制观念淡薄,最后自酿了一杯苦酒自己喝,而令人扼腕地出局。

现在要说到史来贺了。老模范,老典型,同样是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令人尊崇。然而,平心而论,刘庄,无论是村容村貌,经济总量,富足程度,外界影响,比起华西还是有明显差距。这位老人也于二〇〇三年去世了,离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渐行渐远,当然,我们会记住这个名字。

放眼中国农村,五十年来,历经磨难,红旗不倒,依然横刀立马,惟我吴老书记。再上溯一百年,一千年,五千年,在中国农村,像吴仁宝这样顺应时代,以自身榜样的力量带领成千上万的农民走上富足的康庄大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其道德事业,威重海内,让人心服口服的人物,能再找出一个吗?

现在,我终于悟山了中央媒体聚焦吴仁宝的缘由。

读解他,学习他,宣传他,这是党的需要,众望所归,也是时代的召唤!到华西去看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美好、闪光的称谓。

有多少人为之向往,为之奋斗,一代又一代。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巳经有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可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谁又能说得清。即便是两位睿智的德国老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仅仅是有些构想,而未能作出明确的定义。

佰是,社会主义无疑是个美妙的词汇,历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和派别都想打着它的旗号来宣传自己的主张,以改造社会。于是,在马克思时代甚至之前,即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其中,有反动的社会主义(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曾对这些所谓社会主义作过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双方的论战连篇累牍,浩如烟海,却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空对空,读了,仍感到有些云里雾里。后来,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再后来,中国和一系列国家革命的胜利,使得社会主义在地球上拥有了半壁江山,社会主义变得时髦并充满了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阵营之外,甚至连印度,还有非洲一些穷得丁当响的国家也宣称自己是社会主义。这样一来,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越发让人糊涂了。

学生时代,读了《政治经济学》,太多的名词、定义、概念,莫衷一是,但我还是记住了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各取所需”。形象地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便是社会主义。这种说法,曾经很长时间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现在想想,是多么的可怜多么的廉价。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目标,却引领着亿万人民去追求,去奋斗。

流离岁月,“一大二公”也曾被诠释为社会主义。但三年自然灾害及其后的十年浩劫,阶级斗争主宰了一切,社会主义成了海市蜃楼。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和东欧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原来信仰社会主义的人一百八十度地陡转,曾经是美好的,甚至神圣的社会主义,在他们眼里成了邪恶的代名词,和诅咒的对象,社会主义不吃香了,倒霉了。

在此严重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砥柱中流,乱云飞渡仍从容,中国的社会主义没变颜色。但不可否认的是,党内也有人变得迷茫起来,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甚至动摇。社会主义似乎也变得遥不可及。

那么,吴仁宝呢?

请听,由他亲自作词的《华西村歌》广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坚定、有力的旋律,回藻在华西的山山水水。

是的,不只在此时此刻。自从一九五七年,他担任华西党支部书记以来,五十个舂秋,不论是风雨交加,不论是时乖命蹇,他始终坚定不移地带领着父老乡亲们坚定不移地奔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那么,在吴仁宝的心目中,什么是社会主义呢?

他的回答是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全人类幸福就是共产主义。人民不幸福,贫穷落后绝不是社会主义。”那么,什么乂是幸福呢?

在他,也有标准。即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三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吴仁宝虑事如水银泻地,细致缜密,仿佛生怕人们不明白,对三条标准,他也有具体解释。

其一,生活富裕:即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人民的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吃讲营养,穿要漂亮,住有楼房,行有轿车,用要高档。

其二,精神愉快:即家庭和睦,邻里相亲,干群团结,上下齐心。

其三,身体健康:即治病有医疗保障,年老集体保养,孩子精心培育,文体形式多样。

无数政治家、理论家争论不休,困惑难解的“社会主第二章到华西去社会主义义”,到了吴仁宝嘴里是那样简单、明了,让华西村民听得懂。照着做,社会主义在这里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不是有“山沟沟里的马列主义”吗?既如此,对于吴仁宝的解释,我们可不可以叫它“黄土地上的社会主义”呢?

这样的解释,令无数人为之折服。据说,中央一位高层领导来华西视察,惊叹华西巨变,也向吴仁宝问过“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而吴仁宝大白话照说不误,神情清风明月一般,澹定自如,质朴明晰。这位领导人不由得频频点头。当他离开华西,途经南京接见江苏省党政负责干部时说,关于社会主义,吴仁宝的说法与北京说的不同,不过,仔细想想,社会主义也就是他说的那个意思。”俗话说:意思到了,也就行了。

吴仁宝就是吴仁宝,他有他的头脑,有他的理解,他从不别人说啥就说啥,不唯上,不唯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贯穿于他的言论和行动,这也正是一个成熟的农民政治家、思想家独有的素养和品格,关于这一点,下面我们还会谈到。

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毫不夸张地说,华西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华西的社会主义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

“到华西去看社会主义”绝不是一句戏言,乃是一种需求,一种渴望。好吧,那就让我们四处去走一走,看一看。

华西,地处古城江阴东南,位于江阴和张家港之间,方位适中,交通便捷。

在中国,不知道华西的人,或许寥若晨星。在国外,它也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那它的“庐山真面目”究竟怎样呢?它的村容村貌?它的富足程度?这是每一个关心华西的人都想知道的。别急,我会道来。

在华西,最佳的观景点,莫过于金塔,这也是华西的标志性建筑,登塔是一种享受。这里,先说金塔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