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生活中的管理学
5483600000023

第23章 绩效管理从沟通开始(2)

其实,凯瑞还是非常重视一直非常重视女友,只是,由于目前他的事业正处于发展期,凯瑞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事业上。由于和女友已相恋三年,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他认为两人感情比较稳定,双方之间应比较信任,女友也应对他很了解,所以表达爱的时间也少了。

很奇怪,女孩子为什么喜欢男朋友多说"我爱你"?为什么喜欢男朋友做些浪漫的事,即便有些事情毫无意义?其实,女孩子并不是喜欢听这句话,也不是非要巧克力和鲜花,她要的是一份确认,确认男朋友把自己放在了心上,确认在对方心里自己最珍贵。只要明白了这些,也就不会觉得一些事情是无所谓,因为这些只是一个形式,而形式下是女孩子对男朋友感情倾向的一种判断。

懂得了这些,也就知道凯瑞犯了怎样愚蠢的错误了。一份很好的感情很可能就这样被葬送了。

事业固然重要,但是,人生的过程更重要。生命只是一个历程,没有什么特别重要,或者特别不重要的地方。

一个人在一件事情投入过多,往往就会忽视了生活中的其他部分,很多时候,事情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认为事业成功了就如何如何,可能在你事业还没有成功的时候,一切都已经乱了套。

不要让事业作为借口,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过程,成功就在于能够把各种事情的关系处理好,而不是,丢三落四。

在爱的世界里,女人是敏感多疑的,她总是徘徊在彼此关系的否定与肯定之间。对于女朋友的关怀不够,使得凯瑞丧失了爱情。有人可能说了爱情不如事业重要,其实,对于人生来说,一切物化的东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过好每一天,每一天都有良好的心态去处理身边的事情。

我们都很理解凯瑞的遭遇,单纯因为这个原因,两者的关系还能恢复。毕竟感情基础还是有的,只是沟通上不够罢了。但是,这也足以惊醒我们,永远不要有任何借口,忽视了沟通,忘记了我们身边每一个重要的沟通对象。

还是,那句话,心急吃不来热豆包,生活永远是平衡的,慢慢来,事业和生活都会取得成绩的。

生活永远是平淡的,永远是需要精心呵护的。

这种沟通是各位做管理工作的朋友们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管理的目标和出发点只有一个,即组织经济绩效的最大化。管理不是束缚别人的行为,而是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员工和下属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管理界目前流行的是"领导"而非"管理"。如果管理者希望能够很好的和下属一起工作,那么进行充分的沟通就是首要的前提。

沟通需要持续。企业在不断地变化,管理者自身在不断地成长,员工同样在不断地变化。管理者同下属之间的关系趋于稳定的状态,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这个状态中的两个主体因素--管理者同被管理者,以及管理环境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沟通不能够持续地进行,就无法协调这种由于变化而引起的差距。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管理者同被管理者之间应当有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差距应当保持在一个既定的区域内,否则两者就无法实现很好的连接,没有连接还谈何管理呢?

没有人必须要理解你。

管理者经常认为下属必须理解自己的想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不可能的,人们通常很少去试图了解他人,除非有什么动机,即便如此,也常常南辕北辙。

因此,管理者必须十分明确的向下属表明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要向他们清楚的表达自己希望达到的目标和结果,希望他们怎样做。不然的话,下属永远也不会主动去了解管理者的想法,也就永远不知道管理者希望他们怎样做。

要让下属知道你很爱他们。

有人说,管理是一场人与人之间博弈的游戏。但是,从整体意义来说,管理者同被管理者从目标的角度来讲应当是一致的,双方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不同阶层群体。人们经常说的那句话“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那个的目的,走到一起来的”一样,双方不应当形成对立的关系,相反应当是联合的关系。这就需要管理者在情感中对下属付出更多的"爱"。可能他们感觉不到,即使他们可以感觉得到,这种"爱"也是模糊的。因此,一定要把"爱"很直接地对下属表达出来。

员工出来做事,都希望获得自己应得的收益和得到他人的认同,员工追求的是稳定。心理稳定是员工能够专心致志进行工作的前提。

生活中的管理箴言

1.管理者只有很好地同下属沟通,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对组织而言到底有多重要,知道管理者多么在意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2.如果管理者把"爱"说出口,告诉员工对自己而言他们有多么重要,员工才会知道自己处在什么地位,才会对自己的将来有信心,这样,员工的不满意也就会少很多,管理工作的很多事情也就好做得多了。

对立,从批判开始

很多人都喜欢批评别人,看到别人问题都有一种说出来的冲动,缺乏一定的容忍度,殊不知,正是在一次次的批判过程中,树立了自己的对立面。

一天,王先生下班回来后,心情很是不错,就对妻子说:“今天晚上,我露一手,给你炒两个菜。"王先生在厨房忙了好半天,终于把三盘菜端上桌子。

妻子看了看却说:"这也就是在家里,这菜要是在酒店,不用吃就这卖相就得让客人给扔掉。"

虽然受了打击,但王先生还是热情十分高涨,说道:"咱不看卖相,菜好不好关键还得是味道,你尝尝再说。""好,那就看看你炒的菜味道如何。"妻子拿起筷子,开始试菜了。"这菜有点咸,肉也有点老了。""这个味道可以,可惜煮的时间太长了,没有了嚼头。"妻子刚要把筷子伸到第三道菜去试味,王先生我却生气地把第三盘菜拿起来,对她说:"不用尝了,一定不好吃,我自己吃。您我是伺候不好了,想吃好的,自己做去,或者去饭店吧。”

王先生为什么会生气?因为王先生被妻子批判得一无是处。

不仅仅王先生会生气,换了其他人也一定会生气。尽管是自己的妻子。

当自己满怀欢喜为其他人努力着,结果对方不领情,甚至还在喋喋不休地进行批判大会,心里面自然会很不舒服。一件很好的事情,就这样被搞的不欢而散。

批判心理是一种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具有破坏作用的思维模式。

批判来源于评判者对结果完美的追求,评判者一般来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并没有错,问题在于过度追求完美,就会只看到残缺。别人所做的,永远满足不了他的期望,永远达不到他的要求。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评判者也并不是完全出于打击对方的目的而进行批判的,有的是为了激励对方更加努力,但这种批判的结果却可能导致对方心理受挫,最终放弃了对完美的努力和追求,这也就失去了批判的最初本意。致使最终结果无法达成的措施,就是失败的措施。

有些管理者喜欢说:"你怎么能……",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批判心理主导的思维模式。

想想,当下属把一份工作答卷交到自己手上的时候,你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在寻找这份工作有什么不完善、不正确的地方。于是张口就问:"这件事情你怎么可以这样做?"

出于这种批判心理,很容易就导致管理者做出过激的行为选择,从而对工作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首先是影响管理者同下属之间的关系,这是显而易见的。这就如同恋人之间一样,如果一方无论做什么都不对,做什么都不好的话,那么另一方会觉得非常沮丧,这段感情也不会长久的。

管理者采用批评、讽刺,甚至辱骂下属的方式,下属不会认为管理者喜欢自己。很可能他会把上司当成了敌人,两者因此成了对立的双方。管理者所以对下属比较严厉,有些时候只是由于恨铁不成钢而已。但是,下属却不会领情。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中,否定没有成为肯定,于是"我在上司眼里连条狗都不如"也就是很正常的想法了。在这样的关系认识下,两者怎么可能会有很好的关系?

人都是自我肯定的多,谁都不愿意每天在被他人否定的状态下生活,接受了负面信息过多的话,甚至会影响到人的情绪。有的人能够正确理解,有的人却不能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走上死胡同。

其次是不利于下属的成长。

如果下属的确有一点问题,但是,上司只是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棒子,那么打了几次之后,下属的思维就会局限在不挨打的套路上。虽然,以后他可能不会犯同样的错误,随之而来的是,可能他也不敢在去尝试什么新的方式和方法,可能只会按照老方法去做事。

因为陌生的选择,可能是错误的,从而为他带来灾难。因此,根据自我保护的心理,他会选择那些已经证实了不会挨打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这样的话,下属如何能学习到新的东西?如何获得成长?

批判心理会让管理者只看到下属的缺点而无法发现其优点。在批判心理的指引下,管理者会把目光首先集中在找错上。在管理者的眼里没有其他,而只是全力以赴地去寻找他哪里做错了。满眼的错误,生气都来不及,哪还有心思去看有什么值得表扬的?于是,下属就成了集万千缺点于一身的十恶不赦之人。

改变自己的批判心理也十分简单,就是别让批评出现在表扬之前。开口说话之前,先找出值得表扬的地方。他以前的工作只能打60分,而现在哪怕只能打61分,这一分的进步也是值得表扬的。如果先找错,当然是先进行批评了。要先找好的地方,找那些值得称道的地方,这样就改变了关注焦点,就不会只看到缺点而看不到优点。学着去把"你怎么能……"换成"我们这样……可不可以"。这是两种态度,前者是强制、压迫式的,这很容易让下属产生抵触情绪;而后者首先对下属进行肯定,然后大家寻找个更好的方式,这样下属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工作以结果实现为目标的,管理者找到下属错误的地方没有任何意义,关键是把错误的改成正确的。没有必要去批判任何人,管理者所要做的只是如何找到达成结果的方法和途径而已。

当你不再批判,你会发现原来下属原来也是很“美丽”的。

生活中的管理箴言

1.管理者,不能追求的过于完美。说这些,似乎是不进取的表现,但是,也得承认,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什么事物称得上是完美的。既然没有完美的事物,那么就要允许有缺憾的存在,没有必要分毫必争,如果你真的要较真的话,很多工作可能真的就做不下去了。

2.谁生来都不愿意挨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人们都有被赞扬的需求。人有一种心理,就是喜欢和同样喜欢自己的人交朋友。人们都不会专门找不喜欢自己的人做朋友的。

与父母沟通为什么会失败?

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和父母进行沟通,在沟通中,失败的例子也是很常见的。

父母和子女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是,父母和子女却是文化修养,背景等完全不一样的两代人,父母和子女产生的代沟往往会让双方之间产生纠葛,甚至导致沟通失败。

在一个少年的文章中就这样写道:

大四——人生路上的又一次抉择,父母真得能懂我的心吗?

都说大一是理想主义,大二是浪漫主义,大三是现实主义,大四是批判现实主义。也许是因为大一适合憧憬,大二适合恋爱,大三已对现状了如指掌,而大四呢,却是面临抉择了……

没有上过大四的人,是无法体会到我们内心的这种失望与希望交替而来的煎熬的。面临不久后的离校,我们面临着各自不同的选择:保研、直博、考研,出国、考公务员、找工作还有似乎可望不可即的创业。我们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难免会产生迷茫、焦虑以致极度郁闷心情,而更为不幸的莫过于父母对处于关键时刻的我们的不理解,对我们前途的一些强制的干预,真有种欲哭无泪的无助感,时常有人因此与父母产生激烈的争执,原本温馨的家庭氛围一去不返,更严重很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发展,后果相当严重。

孩子在文章中一再的表白自己的内心痛苦,体现了孩子对于父母的干预感到十分的无奈。

根据一项在大四学生中间的调查,就可以发现父母和子女沟通障碍问题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家人建议考公务员:待遇稳定,福利丰厚,自己打算先工作,以后创业:人生更丰富。

二、家人建议考研,长远打算,自己还是打算就业,在实践中锻炼丰富自己。

三、家人建议在国内读研,风险小、成本低、收益可预期,自己想出国深造,感受西式教育。

四、家人建议在本地招工作,自己想趁年轻先去北京、深圳等一些遥远的大都市闯荡一番。

五、家人建议考研或工作,自己想去西部支教

六、家人建议参加2+2研究生培养模式,自己想直接就业

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父母与子女不同价值取向的体现,需要父母和子女共同的面对。

两代人完全不同的经历,导致在对待同一事物时,便具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以致发生很不愉快的冲突。具体分析的话就会发现,主要的分歧在于:

⒈对于读研,通常有两种看法,其一是整个社会大环境认为,学历越高越好,教育投资长远回报率高,这是目前主流的观点。也是每年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过考研这座独门桥的主要原因。

另一种看法认为在外面自己有本事才是真的,研究生根本不重要。何况那么多人挤独木桥,风险之大,受益之不确定,是否真值得,更重要的是为了准备考研就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能否坚持到最后还很难说。如果最后没考上不仅浪费了时间还错过了就业的黄金期,所以提前择业更为重要,今后深造的机会有很多。成功的道路决非读研一条。

⒉对于找工作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点:到底选择去哪里,是国有企业、外企。对于工作地点更有争议,父母大都不愿子女离家太远,一来不放心,二来越近越有好照应,监督。而很多子女觉得父母管得太多,想去外地工作更自由,当然更多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好男儿志在四方,也可能是想和自己的女友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等等原因千差万别。

⒊对于考公务员:父母总是极力赞成,一方面是因为觉得公务员收入高,待遇稳定,另一方面是工作本身又比较轻松;而在我们看来却未必如此,首先进入难度颇大,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来说,根本就没有太大可能性,勉强有机会考的就只有几个职位,而且竞争残酷的有点离谱,成功倒像是彩票中大奖了。即使侥幸入取,大部分人都讨厌那种每天无所事事,打牌,看报...虚度时光,从第一天就可以看到自己退休情景的工作。年轻的我们多少还是渴望挑战,希望通过自己的闯荡去开拓自己的一番事业,尽管有很大天真地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