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浮世烟雨
5488600000035

第35章 后序

1999年8月1日《浮世烟雨》是我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是专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写的。

我一直觉得自己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缘。早在1990年仲夏,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就邀我出席了难忘的“庐山笔会”,研讨之余,锦锈谷、仙人洞、三叠泉也实在玩得痛快。在这次笔会后我答应写个长篇,这就是次年第二期《百花洲》上刊发的《漂泊少女》;1992年第一期《百花洲》又发表了我的长篇报告文学《备忘:1991大洪荒》;此后,1993年第三期《百花洲》刊发了我的《陈布雷之死》,并配发了朱子南教授写我的报告文学《庞瑞垠和他的之死,》;1993年9月,则出版了我三十万字的报告文学选集《陈布雷之死》;1999年9月,出版了我的中、短篇小说选集《鸳梦难言》;尽管这些年我在多家出版社出过书,但我始终觉得与“百花洲”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当朱焕添先生和洪宜宾、朱光甫先生一道于1997年秋天屈驾寒舍,命我为出版社再写一部长篇时,我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下来。只因那时我应江苏文艺出版社之约正在写百万字的长篇小说《秦淮世家》,一时腾不出手来。当今年一月《秦淮世家》交稿后,我不待喘息就投人到这部长篇小说的写作。

在这部书中我写了一群知识分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从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我不想回避历史皱折中出现的种种矛盾,书中有正面的褒扬和反面的鞭笞,有我的爱和憎,有我的审美理想和执着追求……我一直认为从古到今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始终存在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结,修身齐家治国本天下乃是其立身之本,“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一如薪火代代传承。“仁者人也”,孔子所倡导的那种以人文为本为中心的人文精神,经过多少代代的努力奋斗,终于不再是海市蜃楼,崇尚教育,尊重人才于今也已蔚然成风。其间,几近半个世纪,尘世烟云,变幻莫测,人的灵魂被扭曲,厄运的作弄,人情反复,悲喜嬗递,无不留下深浅易辩的痕迹。

应该说这部书写得还是较为顺利的,因为围绕这个题材,我有着长期的积累和酝酿,但困扰也有,主要是生存环境太差,宿舍附近的建筑工地日夜施工,多方反映仍无济于事,加之,长期伏案笔耕,脑供血不足,颈椎病时常发作,经常不得不围着“颈椎牵引康复器”或用绳子将热水袋固定在颈椎部位坚持着写,而心动过速也多次发生,但想起出版社的至诚期待,我不敢稍有懈怠。

在此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江西省新闻出版局领导邓光东先生,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社长关小群先生和责任编辑朱光甫先生的关心和帮助,邓光东先生还就此书写作的一些具体而重要的思考,亲自给我打电话提示,使我廓清思路,愈写愈进人佳境,随心所欲、畅快淋漓,有时仿佛自己也成了书中的人物,激动之时潸然泪下,这实在是一种绝妙的写作体验。在此,我要对邓光东、关小群和朱光甫先生道一声:谢谢。

庞瑞垠1999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