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举起这杯葡萄酒
5488900000018

第18章 彩虹下的行走(2)

其实,这个故事的本身含义不在于移山,而在于矢志不渝。鲁祥云的矢志不渝,使他没有在最初的利益下失去自己的梦想,失去自己远大的追求。他的努力移开了压在身上多年来“任意被人歧视”的大山。他被晋升为大工,每个月可以领到六元的生活补贴了。

一文大钱,难倒英雄好汉,却难不倒鲁祥云

六元钱能买多少“葵花牌”香烟?“一盒九分,十盒九毛,六九五块四,买六十盒还余六毛!”几个月以后,鲁祥云的父亲抽着“葵花牌”香烟,这样算着账。他笑得脸上开了花。

鲁先生很自豪地认为,当初儿子来家说要当大工了,没钱买瓦刀和钎、锤子,还不是凭着我的面子,叫儿子到一个近支家里借钱买了。现在,他拿几盒烟来家孝顺我,是理所应当的。他并不知道,鲁祥云当初到人家家里去借钱的光景是怎么一回事。

那是另一种磨难。鲁祥云到了人家家里,怕人家不借,没敢直接说,而是磨过来磨过去,直到人家问有什么事,他才说出自己当上了大工,要借钱买瓦刀。但说尽好话,最终也没借出钱来。他回家没有把借钱的事告诉父亲,只是悄没声地回到了蛇窝泊建筑队,父亲却以为他已经借钱买了锤子瓦刀。

锤子和瓦刀,是当大工离不开的工具。锤子是用来把石头多余的棱角打掉的,而瓦刀是用来在砖上抹灰和砍砖的。瓦匠的锤子跟其他的锤子不一样,羊角锤是上面有两个角,瓦匠锤是四周整齐的长方形,中间有个长方的孔儿装手柄。它是标准的长方体,每一个边角,都可以裁石头。大工看好了这块石头,就用锤子咔咔地打去多余的棱角,裁到合用;瓦刀是用一块钢铁打成了如刀形状的工具,刀头有七八岁小孩子的手掌大,跟刀柄连体;刀柄约有一根半大拇指粗,是顺着瓦刀打出来的倒棱的长方形,约有一尺半长,凡砖瓦不整不齐的,用瓦刀叭叭就砍齐了,再从小工铁锨上挑上石灰或者是和好的泥来抹在石头或砖上垒墙。

当年老百姓都知道:“瓦匠的手艺怎么样,就看他的瓦刀亮不亮。”因为好的瓦匠闲不着,当然他的瓦刀也使唤得锃亮。鲁祥云没钱买瓦刀和锤子,怎么当大工呢?如果换成别人,很有可能怨天尤人,没有章程了。他虽然觉得人家不借钱有点不应该,却没有停留在埋怨的台阶上,更没有盲目地再去别人家借钱。

鲁祥云想来想去,想出了去借一位大工锤子的主意。他知道,这位大工有两把锤子,平常日里只用一把,另一把是他的稀罕物儿,算是“珍藏品”。鲁祥云虽然跟他关系挺好,但有了借钱被拒的经历,再借锤子,就更用上心计。他跑到这位大工面前,说了几句话就哭,哭得很伤心。这位大工问清楚了原由后,动了感情说:“你别哭了,这把锤子给你吧。”鲁祥云就这样把锤子借来了。

有人说鲁祥云有道道,鲁祥云却感恩说:“不是我有道道,在我一生中,贵人多,到了没有道走的时候,就有贵人帮忙。”

别人的东西更珍惜

有这样一句话,好像是句格言:“不是自己的东西,不会珍惜。”鲁祥云不是这样,他觉得人家把锤子借给自己就是对自己的信任,要万分珍惜人家的锤子,不能对不起人家这位大工对自己的好心。

他虽然手中拿着锤子,却大部分时间是摆样子,不到非用不可的时候,一般的不用锤子裁石头。施工中,鲁祥云是反复端量墙上,每一个地方有多大的空,然后再去端量合适的石头往上对。一来二去,练就了一副好眼力,差不多瞅着合用的石头,放到墙上就合适,不仅用锤子的时候少了,而且垒的墙又快又好。凭着这手“独门绝技”,鲁祥云得到了建筑队瓦工领导的赏识,夸奖他说:“小鲁这个孩子真不错!”出乎意料,领导又给他每月加了三四元钱的补贴。

当时,“战山河”的人员挣的都是工分,每到月头,大家都到指挥部领个工分单,带回村里,参加生产队的分配。当了大工,鲁祥云竟然拿到了大工规定的补贴和领导额外给的补贴,这在整个“蛇窝泊战山河”,真算得上是“高人一等”了。

父母都为他高兴,他却没有就此满足。他虽然尽力把大工的每一件事都做得让人一看就满意,但却并不是从心里喜爱这项工作。他不愿意干一辈子瓦匠,也不想就这样平平凡凡过一生。至于自己究竟做什么好,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隐隐地觉得,前面会有更好的机遇、更好的工作等着他。

向上的机遇要主动去抓住

日子过得飞快,蛇窝泊公社战山河转眼间变成了公社建筑队。公社建筑队不光在全公社承揽建筑工程,而且把范围扩大到全县,凡是有建筑工程的地方,特别是大型工程,他们都会派出“能兵强将”前去“打擂”。1986年的夏天,蛇窝泊建筑队获得了栖霞最大的国营企业香夼铅锌矿的办公楼建设工程。建筑队指挥部从八个分队抽调最好的技术能手前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这时,鲁祥云已经是大工中的高手了。到农村去盖房子,他不仅能够挂线,而且能够垒起檐头来,独当一面,建筑队就把他提拔成一个建筑班的班长。鲁祥云带着憧憬到铅锌矿去建楼,穿着别人送的黄色军大衣,戴着鸭舌帽,风风光光的一个小伙子,满以为到了香夼也是吸引眼球的。他哪里知道,不管鲁祥云他们建的是办公楼还是宿舍楼,对铅锌矿的人们来说,他们不过就是一些民工,根本不可能跟人家工人一样待遇。因此,不管是哪个公社来的工程队,都是统统打地铺,在地上铺上麦穰,然后再铺上褥子,晚上就在上面睡觉。

鲁祥云看看人家铅锌矿的工人,小伙子头上戴着矿灯,大姑娘长得也很漂亮,见了民工连瞅都不瞅一眼。鲁祥云就觉得比人家低一头,心里有点酸溜溜的羡慕人家,想着,什么时候能吃上国家粮才好呢。不管心里怎么想,但工程必须干好。鲁祥云还是尽心尽力带着他们班的人,把工程干得漂漂亮亮的。

突然有一天,北京传来噩耗:毛主席逝世了!

矿里有个广播站广播了这条消息,像晴天一声霹雳,把所有的人都震蒙了。那天下着雨,铅锌矿和工程队所有人都胸戴白花,臂戴黑纱。上级规定不准娱乐,大家都沉浸在悲痛当中,哪还有心思娱乐呢?可偏偏有人不识火候,做了出格的事,而这事恰恰就出在鲁祥云班里。

他这个班有个小伙子,不知道怎么“发神经”,晚上竟然高声唱歌,一下子叫铅锌矿保卫科的人听见了,二话没说就把他抓了起来。鲁祥云一听见这事急了眼,就赶紧找到保卫科长说好话,直到答应第二天把小伙子放了,鲁祥云才放了心。但这事却给他提了个醒,他脑子一激灵,心想,这不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吗?

鲁祥云从保卫科出来,就去买了手电筒,准备了笔和纸。夜里9点钟熄灯后,他就把一个平常交往挺好的同伴叫到自己的被窝里,叫他给自己打着手电筒,鲁祥云就铺开纸写广播稿,要代表蛇窝泊建筑队表态。广播稿的题目是《化悲痛为力量,又快又好地完成工程建设》。

同伴看他写稿子,就不愿意给他照手电。鲁祥云就想点子应承他说:“你只管给我照着,等我写好了,明天给你买面鱼吃。”面鱼是当地用油炸的一种面食,那个穷年代,面鱼在平常日子是吃不到的,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富裕的家庭才能炸几条。鲁祥云用这个“稀罕物儿”吸引着同伴。再加上,平常日里,鲁祥云对这个同伴就不错,食堂里改善生活,鲁祥云领四个包子吃不了,就会给这个同伴两个。因此,鲁祥云说给他买面鱼吃,他也相信只要帮着班长写成了稿子,就一定能吃到面鱼。

谈妥了条件,鲁祥云就开始写。他本来就没念几年书,再加上念书的时候也没用心思,“书到用时方恨少”,写着写着就会碰到不会写的字,他就问同伴。一边问着一边写,就这样一直写到后半夜,总算把广播稿写成了。

同伴呼呼地睡过去了,他却兴奋得睡不着。“真是山不转水转,真是东边有雨,西边有河,谁想到那个小伙子出了个糗事,竟然给我鲁祥云提了醒,让我有了这个机会呢。”他这样想着:“等着吧,我鲁祥云出头的日子就要到了。”

第二天一大早,鲁祥云就起来到广播站去。一出门,恰好碰到了矿上的宣传科长。鲁祥云赶紧迎上去说:“荆科长,我正要去找你,正好在这碰上了。真是来得早不如赶得巧,我有个事请您帮忙。”

荆科长是湖北人,鲁祥云虽然是个民工班长,但他知道荆科长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爱掰伙人,认识人。荆科长曾跟鲁祥云说过,多个朋友多条路,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鲁祥云知道这事成了。荆科长把他的稿子接到手里看了看说:“行啊,小伙子,就给我吧。”鲁祥云心里清楚,自己写的稿子水平很低,有的甚至连句也不通顺,但他相信荆科长会帮忙。

鲁祥云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感觉是真的跟自己想象的那样,他的人生有了转机,他期待着奇迹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果然,中午到食堂打饭的时候,矿上的广播里突然传出了“下面广播蛇窝泊建筑队的稿子”的声音,他的心兴奋得狂跳起来。他顾不得打饭,静静地听着广播员那浑厚的男中音播着他写的表决心的稿子。他听着,这个稿子基本上是人家荆科长给写的,他那个初稿,人家没用几句。他从心里感谢荆科长。

鲁祥云知道,这一广播,他的人生轨迹要发生变化了,起码不用再干瓦工了,最低也得给他个保管员什么的干干了。他等着梦想成真。

果然不出所料,这件事过后不几天。战山河的总指挥,现在是公社建筑队党支部书记的牟书记来了。他到了矿上的临时办公室后,叫队长来向鲁祥云传话说:“牟书记来了,叫你去见见他。”鲁祥云心里头高兴得不得了,但表面上却不表现出来。

牟书记对他说:“听说你的文笔挺好,连队长都没想到的事你想到了?”鲁祥云机灵得很,当着队长的面,他马上说:“队长也想到了。”队长看他给自己台阶下,也附和着说是想到了。鲁祥云趁机表态说:“牟书记,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干,决不辜负您,一定把全班带好,把活干好,给咱蛇窝泊建筑队争光。”

顺服是进步之母

这次见面后,鲁祥云就静静地等着好消息。

果然,三天后,打来电话,让他马上回蛇窝泊总部。鲁祥云知道有好事,但什么好事不知道,就骑上自行车,风风火火地赶回蛇窝泊。

进了指挥部,牟书记见了他的面,头一句就问他:“你知道叫你回来干啥吗?”鲁祥云说不知道。牟书记说:“你去告诉保管,打开仓库,把风匣拿出来,连夜带到铅锌矿的工地上去。”

这个时候已经是下午五六点钟了,到铅锌矿接近一百里地,他刚刚从那里来,气都没喘匀,就要叫他连夜赶回去,这不是明摆着难为人吗?如果换成别人,说不定会说:“天黑了,不就是送个风匣吗,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急事,明天再送吧。”但鲁祥云不这样,二话没说,把风匣绑在自行车的后座上,骑上自行车就走。

走了不到二里地,后面就有人赶上来叫他回来再拿上给自行车打气的气管。他马上回来,拿上气管,什么也没说,就往铅锌矿赶。

这回走了没多远,又被叫回来了。牟书记笑眯眯地说:“就这样吧,你就留在大队部干文书吧。”到这个时候,鲁祥云才知道牟书记是在考验他。

人生处处须警醒

说是干文书,实际上不用写文字的东西。别说鲁祥云不会写,就是会写出稿子来,牟书记也看不懂,因为他不识字。鲁祥云从牟书记身上学到了不少优秀的东西。比如,牟书记的大气、幽默,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鲁祥云,以至于到现在,鲁祥云在待人接物等方面,都带着牟书记大大气气的风格。

鲁祥云当了文书,是踏上了重要的岗位,但他依然不张扬,不骄傲。他小心地伺候着牟书记。牟书记说的事他做好,没说的事也眼到手到。牟书记很满意,走到哪里都带着他。

鲁祥云的主要文字工作,就是下通知。白天跟着书记检查,晚上,他就把蜡纸铺在蜡板上刻字,加班干。一张刻不好,就废掉,再换一张,也不知废了多少蜡纸,最后才刻得像个样子。现在,鲁祥云写得最好的两个字依然是“通知”。

刻好了蜡纸,连夜印出来,第二天就骑上自行车,从总部往下面八个村里的小队送。鲁祥云长得帅气,又正值青春年华,打扮得也好,走到哪里都有些大姑娘相中他。但一打听家庭成分就拉倒了,谁会跟着一个成分不好的后代受压制呢?

这对鲁祥云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但他仍然没有灰心,他就这样走在人生的彩虹下,靠着他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智慧,一步步走得扎扎实实,一步一个台阶地从低谷走上高台。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他完成了很多人一辈子也无法完成的人生转变,从一个吃苦受难的大孩子,成长为一个懂事明理的“公社建筑队干部”,而且,他家里还是成分不好,这在当时的年代里,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然而,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鲁祥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他不会写稿子,而牟书记恰好在要脸面的时候,叫他写稿子装门面,他再次陷入了困难之中。

是的,在彩虹下行走,要保证不滑跌,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鲁祥云能闯过这道难关,在文书的岗位上坚持下来吗?到目前来说,这还只能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