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举起这杯葡萄酒
5488900000019

第19章 彩虹下的行走(1)

明天太阳仍会升起

办法总比困难多--借脑渡过写稿关--听到经商就兴奋--第一次见识“骗子”--这次真被骗了吗--明天太阳还会升起。

办法总比困难多

回归,是一片睡莲,她含羞似的静静地开在池塘里,却高洁如雪,把心开给夜晚,积聚着生命的活力,打扮着人生最落寞的时光,使人生即使在夜色中,也有无穷的力量与无限的美丽。

早些年有一句被人们誉为名言的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它之所以成为名言,是因为它确实道出了一个人生的哲理。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你生活在什么环境中,都不会一生一帆风顺,都要经过起起伏伏的变化,时逆时顺,时紧时缓,有些时候,还会重回出发的原点。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规律。

承认这种规律,认识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在人生的转折关头,能够真正把握住正确的方向,“不畏浮云遮望眼”,面对困难,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勇往直前,坚持到底,直至胜利。特别是在人生中遇到“棋盘路”的时候,更要坚信“冬天的后面不是秋”,不要被一时的困境所吓倒。

我们生活中很多人,虽然知道这个道理是对的,但自己在顺境中突然转到逆境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无路可走了,感到前途暗淡无光,一片渺茫。常常会问:这是怎么了?我经过苦苦的努力,本来看着是一条平展展的大道,竟然变成了羊肠小路;自己本来想向东,事物却偏偏要向西,理想与现实激烈地碰撞。

这时,有人埋怨,有人沮丧,有人放弃,甚至有的人想不开,会自暴自弃。鲁祥云遇到这种环境时,依然阳光灿烂,决不站到事物的逆向背光处,而是积极地应对,去寻找那柳暗花明的道路。他知道,没有曲折的小路,就没有平坦的大道。

鲁祥云在彩虹下行走,靠着出人头地的强烈追求和自己的一时颖悟,凭着一篇广播稿,便乘云直上,摇身一变,由一个“富农出身”的瓦工,一夜之间变成了蛇窝泊建筑队的“机要人员”,人们没法解释其中是什么因素起的作用,但有一条可以肯定,就是鲁祥云本身具有不畏环境压力、敢于突破创新的能力。

这种能力既得之于先天,更重要的在于后天的努力。如果没有后天的刻苦追求和努力,鲁祥云不仅不能成为公社建筑队的文书,甚至连战山河的小工也当不了。这种能力犹如火箭发射架一般,把他的智慧火箭高高地发射到九霄之上。

有了这种能力,再加上明白人生道路曲折的道理,自然会面对任何环境都能够坦然淡然,应付自如了。“办法总比困难多。”往往在别人看着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光景里,他却能够安然地度过,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

借脑渡过写稿关

正当鲁祥云在文书岗位上做得春风得意的时候,一件写稿的难事摆在了他的面前。在牟书记看来是鲁祥云举手之劳的事,却给他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当时,公社抽调下属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一把手下到农村去支农,牟书记就领着鲁祥云到村里去驻点。住了一段时间,牟书记让他给村里写篇广播稿,送到公社广播站去广播广播,宣传宣传他所包的村里的好人好事,这样,他作为驻村的领导脸上也有光。

这不是牟天起心血来潮,而是他想的一个高招。因为建筑队是公社下属单位中最重要最好的单位之一,特别是牟书记在全公社支部书记当中威信又高,公社党委就把他派到了一个大村去驻村。

当时的驻村干部,跟现在的村官不一样。现在的村官就属村里的人员,听村里的领导管,而当时的驻村干部是上级派出的领导,换句话说是村里来的“八府巡按”、“钦差大臣”。鲁祥云跟着牟书记天天出去检查,到哪里都是好吃好喝的。

时间长了,牟书记觉得自己驻的村,应当有点名声,否则自己就没有成绩,也不好跟公社党委交待。当然,他到村里帮助做了不少工作,只是这些工作怎么让公社党委知道,倒让他费了思量。直接向党委汇报,怕人家说自己“吹”,让村里干部反映,又怕人家瞧不起。想来想去,想起了叫鲁祥云写篇广播稿这一招。把稿子送到公社广播站一广播,不光公社领导知道,全公社村村都知道,这比什么招都强。

牟书记对鲁祥云说:“你写篇广播稿,把村里的好人好事表扬表扬。”鲁祥云一听说写广播稿,头都老大,但又不能说自己不会写,也是他聪明有加,马上应承着行行行,心里却琢磨着,先应个点再说,过两天牟书记说不定就忘了。

牟书记以为,写稿子是鲁祥云的拿手戏,等着听公社广播站的广播吧。自己对公社广播站的广播也经心了,要听表扬自己的广播嘛。谁知,这样横等竖等,等了半个月,也没听到广播里有声。就找鲁祥云说:“广播站为什么还没表扬咱这个村的事?”

鲁祥云不敢把事推给广播站,就赶紧说,这回忙还没写呢。牟书记就催他赶快写。鲁祥云不会写,他的“法宝”就是拖,不会做的营生,不拖着怎么办?再说,不就是一篇广播稿吗?也不是什么钱物的,说不定再过些日子,牟书记一忙,就不再过问这件事了。

就这样一来二去,又过了一段时间,牟书记一直没听到广播,有点着急了,找他说:“怎么广播稿还没写起来,还是写了广播站不给广播?”鲁祥云见这事不能再糊弄下去了,就真着了急。可是,要写稿,还是真不会。不会的事,做不了,急得他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着。天天琢磨怎么过这个关。

他想,如果把自己不会写稿子的事暴露出来,即使牟书记不会因为这事把自己的文书免了,但对自己肯定不会再信任了。再说,不写这篇稿子,一定是过不了这个关。怎么渡过这个难关?鲁祥云真是下了功夫想这事。

也是“天无绝人之路”,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找人代写的点子。这个村里有个鲁祥云的叔伯亲戚,书念得不错,他就去找人家帮忙。人家问他写什么,他不好意思说自己不知道写什么事,就说好听的哄人家说:“咱是亲戚嘛,我相信你,你看着什么好,就写什么,特别是跟工作队有关系的更好。”

正在他请人家代写稿件的时候,牟书记又催他了:“祥云啊,你把稿子写好了没有?”鲁祥云心里有了底,就应声说:“正在忙着写,等写好了给你看看啊。”牟书记一听心里也有了数,就对他说:“写好了赶快叫广播站广播,我就不看了。”鲁祥云知道牟天起不识字是不会看稿子的,但也不敢怠慢,就催着人家快写,很快把稿子送到公社广播站广播了。

鲁祥云过了这一关,为人又精细了,从此又学了一招,不会的事,就找人替着干就行了--那时还没有“枪手”这个词,其实有句古语,就叫“善假于物”。“假”就是借,世界上一流的人物,都是借人、借势、借物、借财兴自己的事业的,可见善借本身就是人生的大智慧。鲁祥云不懂古文,但他从实践中学会了“借”这一招,以后,这个智慧在他的企业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听到经商就兴奋

文化大革命后期,两条路线的斗争变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因为“文革”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整个国民经济陷入艰难的地步,“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是那个时期最流行的口号。这个口号比喻并不恰当,实际上是个反喻,特别是农村,自发的小农经济的思想和行为如青草,一次次地萌芽,一次次地被刈割。

电影《青松岭》就是图解当时政治斗争最典型的文学表证。影片中,富农钱广为了把持生产队里的马车赶车权,在青松岭上驯马,使马走到青松岭见到记号就惊跑,他然后连甩三鞭子就止惊。后来被贫农出身的支部书记张万山识破诡计,夺回了赶车权。影片的落幕是在昂扬的“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的豪迈歌声中,马车沿着青松岭上的大道,奔跑向前。

这是一种宣示,昭告着集体化道路的胜利并且直到永远。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被刈的资本主义之“苗”,在农村这片小农经济的土壤里依然存活,且如山上的宿根草永远根除不了。在这种土壤下,集体经济的发展也渗透着小农经济的意识,多种经营作为当时生产环境的产物,就被作为集体化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形式,得到了推崇。蛇窝泊公社建筑队也开始向经济发展方面转型了。

农村支部书记出身的牟书记,当初发展经济的思路自然而然受小农思想意识的制约,但他有胆有识,敢于尝试,敢于做第一个,建筑队很快成为全公社搞经济的“领头羊”。那时,农村里最初的意识,搞活经济就是做买卖,搞活流通,“当二郎神”。建筑队因此成立了全公社第一家综合商店。

“蛇窝泊公社建筑队综合商店”的大牌子还没挂起来,鲁祥云就铁了心要到商店去。他像当年进公社建筑队一样,兴奋得彻夜未眠。他各方面都作了仔细的考虑,分析了自己到综合商店去的可能性。他觉得,按照自己跟牟书记的关系,这件事肯定能成,但是自己虽然是个文书的名分,却是牟书记的左膀右臂,很可能牟书记不会放他去经商。如果不叫自己去经商,自己喜爱的工作就不能干了。不能干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是再重要又有什么意思呢?

鲁祥云思来想去,最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第二天,牟书记一来,他就缠上了:“牟书记,我想到综合商店去干。”“你在这里干着文书不是好好的吗,怎么想起干商店来了?”“我从小就喜欢经商,你叫我去吧。”“叫你去了怎么办,谁来干文书?”“你叫我上商店去,文书这事我还兼着,两边干,保证文书干得比现在还好。”“那能行,一个人干两样活,哪能干好?”“你就叫我去试试,两边兼着,如果干不好,你说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样还不行啊?”

软缠硬磨的结果是,到商店去工作,建筑队的文书还兼着,鲁祥云两全其美的想法成功了。事实上,他当文书本身也没有什么大事,除了下通知,就是看门,跟着牟书记下去检查,既然牟书记开了商店,肯定牟书记也得往商店这边使劲。他到商店这边来,把这边干好了,文书那事就是个摆设了。再说,作为建筑队的文书,到商店这边来自然就是领导了。鲁祥云哼着小曲来到了商店。综合商店里有十二个女孩,只有鲁祥云一个是“男士”,都知道他家庭出身不好,因此都对他敬而远之。

当时物资缺乏,想买东西都得凭按人头发的票证,割布要布票,下饭店要粮票,出了省要全国粮票。综合商店的经营方向就是采购紧缺物资来挣钱。要采购紧缺物资,就得有关系。那时,所有的业务员,也叫“跑外交的”,都是跟各地的生产厂家有关系的。鲁祥云知道,有了关系什么事都好办,没有关系什么事也办不成。后来,有人给出了“关系就是生产力”的理论,鲁祥云不会总结这种理论,但他从实践中认识到,把关系真正变成生产力。

综合商店从青岛请来一位女业务员,是位老“跑外交”的,她的路子广,关系多,带着鲁祥云跑青岛、济南、聊城去进货。鲁祥云既然喜欢做生意,当然就留神跟着她学习,看看人家怎么谈生意,如何处理关系。因为鲁祥云肯学,又加上他讨人喜欢,这位老业务员就把一些买卖经告诉他。比如,怎么样到青岛去进饼干、桃酥等等,怎么样给人家好处才能保证人家给自己货。他从中受益不少,干了一段时间,就成了能够独当一面的业务员。他跟着这位业务员几乎天天“跑外交”,学生意经。当时物资紧缺,一个好业务员就能养活起一个好商店。商店因此也越做越大,先是油盐酱醋副食品,后来逐渐发展到可以卖服装了。

第一次见识“骗子”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随时变动。”这句话虽然俗气,却说明了事物没有恒定性的道理,特别是说到事情的不可预测性和无法把握的无奈,实在是人生所常见的。因此,要放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才能真正淡定,才能顺其自然。

鲁祥云干得红红火火,当然更让牟书记十分满意,因为鲁祥云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他看着心里有种自豪感,就更加信任鲁祥云,特别是看着鲁祥云经商有一套,就把一些“扛大梁”的事情交给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