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第三个螺旋上
眼中只有大目标--义无反顾不回头--往昔情深深--在第三个螺旋上再起飞---上门三请她--起飞,就这样起飞。
眼中只有大目标。
有两个词是值得玩味的:螺旋式上升与义无反顾。
对于螺旋式上升这个事物命题,实际上是很多人经历的人生轨迹。哲学上说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其实就是说的螺旋式上升的本质,它表示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
从人生的角度来讲,人生一波三折在所难免,往往在人生一帆风顺的时候,却突然来一个转弯与回复,又回到了与原来相似的境地,甚至完全回归到原来的地方,或者地位或者是形态。就像一个弹簧,也像一个螺旋式台阶,当旋转到上一层的同一位点时,人们在感觉和视觉上,好像又回到了原点。
然而,这是比原来那个位点更高层次的新的起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类似的假象呢?有不少人是因为有自我的提升意识,进行了一种新的选择,如鲁祥云的辞职创业;也有的人则是在挫折面前的无奈的回归。不论你是自由的选择还是无奈的回归,都要面对共同的难题,就是如何再一次起飞。
当然,这次起飞是螺旋式新上升,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人生的新超越。只是对待这种上升的认识不同、态度不同,其结果也不相同。一些受到挫折而需要重新起飞的人们,会误把上升的拐点当成了终点,失去了上升的动力和热情,有的停滞,有的埋怨,有的被挫折所击垮。这是应当警惕的。
而自我选择重新起飞者,会把新的拐点当成弯道而一路向前,这样,他们就会焕发自己的精神,激发体内的潜能,在新的螺旋上起飞上升再上升,从而成就大业,踏上人生光辉顶点。马克思对于科学追求的论述,同样展示了这样的真谛:“只有那些在科学的道路上不畏艰险、艰苦攀登的人们,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可见,光辉的顶点并非人人可达的。要达到这个顶点,需要有一个确定的素质,就是不畏艰险,艰苦攀登,用我们一句成语说,就是义无反顾地向前,而不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正是我写到这里的时候,原来报社的一位老领导给我发来他制作的视频短片《登山的教训》,很有道理:是看目标还是看困难,两种不同的着眼点,会带来完全相反的结果。实在让人震惊:
由乔治带领的美国登山队曾经登上过许多世界级的高峰,其中包括美国本土最高的山峰四千一百七十七米的惠特尼峰。为了让队友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他对队友进行了技术培训,就是搜集了诸多的登山失败的资料片让他们看,让他们了解登山的困难和危险。
当队员们完全懂得了对付这些困难的时候,他本想自己的队员会攀上更高的山峰了,而事实却重重地打击了他。他的队员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登上超过四千米高的山峰,队员们都在登山中一个个死去或者负伤。
一个重伤的队员说出了其中的原委,他们没有学习技术的时候,不知道登山有这么多困难,他们的目标就是登山,他们成功了;而当学习了技巧的时候,他们的心中就只有如何克服困难,登山变成了一个个克服困难的工作,最终失败了。
人生就是这样,如果你所看到的是你所定的目标,那么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如果你所看到的是成功路上的困难,那么你要么被困难所吓倒,要么困难就成了你真正的困难。当你的目标被困难所遮蔽的时候,你的目标就成了困难。
人生永远不要以问题为中心,而要以目标为中心。有了正确的目标,你相信一切困难都会过去,而你义无反顾的结果,就是摘取你目标上的桂冠。一定会是这样的结果。
鲁祥云正是一位以目标为中心的人。他所看到的,不是前面的困难,而是远大的目标和人生的理想。他给自己定位的人生是“财富人生”而不是“官场人生”。
换言之,他要当老板,而不是当官员;当老板是自己说了算,自己想当就能当,而当官员是他人说了算,是别人叫你当你才能当。二者之间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主动权是掌握在他人手中还是自己手里。
鲁祥云要给自己以人生的自由,因此,他选择了自己所熟悉的老板人生而不是他不熟悉且被人掌控的官员人生。如果我们把鲁祥云从“战山河”出来“闯世界”开始到辞职下海,做一个总体的审视,我们可以看到,他现在正是站在第三个螺旋上:
从他到“战山河”到被骗回村里的“起步原点”,是第一个回归和螺旋;
从他在朱留村开小卖部起到他在蛇窝泊外贸站工作,可以作为他人生的第二个螺旋,这个螺旋不是回到了“本土原点”,而是回到了“起步的原点”,就是他失去了自己的企业,以一个打工者的身份存在于世;
而他第三个螺旋,就如一种梦的飘扬,从一个普通职工,一夜间变成了县商业局的中层,成了县国营企业的一把手,而同是一夜之间,他的官场梦碎了,他辞了职,回到了从前的“普通职工”的原点。
而这个原点不同于第二个原点的是,在第二个原点上,他有工作单位,而到这第三个螺旋上时,他已经是一个无业的“职工”了,比起第二个螺旋来,少了生活的依傍却多了清晰的目标。
义无反顾不回头
鲁祥云作为县城里的风云人物,他的选择引起人们的猜测也是必然。鲁祥云站在这人生的第三个螺旋上,最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向?是义无反顾还是反思以后再吃“回头草”?也是人们的一个“看点”。毕竟,在那个时候,要想得到这样一个领导岗位,是多少人都梦寐以求的啊。
鲁祥云说了就是说了,做了就是做了,决不反悔,决不后退,任你东西南北风,心如铁,不动摇。当时新上任的商业局长知道鲁祥云是个难得的人才,千方百计挽留。先是跟鲁祥云谈话,请鲁祥云不要着急,组织上会想办法提拔他。
见挽留不行,又变着法儿强留,说鲁祥云档案没有地方转,没法走。鲁祥云心里明镜儿似的,知道自己只是个“二郎神”,只有给人干活的份儿,“当官”是轮不到自己头上的,因为他自己说了不算,就是局长说了也不算。
鲁祥云毅然决然地跟人家说:“我知道局长留我的好意,也知道大家不让我走的好心,但我辞职是辞定了,就不用再费心了。我不是法人代表,财务账有应收款,该交待的都清楚,没有理由不叫我走。”商业局长看他真是铁了心,叹口气说:“唉,祥云哪祥云,咱俩真是没有缘分啊。”
那天,县城里刮着西北风,小雪花儿飘着。鲁祥云提着档案袋从局里的大门走出来,把档案往大衣怀里一搋,猛然间觉得心头空落落的。他看看县城主路那熟悉的街道,还有行色匆匆的置办年货的人们,再老远望望蔬菜公司的大牌子,心头说不清什么滋味。
回到家里,他把档案往大衣柜里一放,就默默地瞅着没有打开的电视。他不知道,电视里还播不播蔬菜公司的广告,那个曾经让全县人都知道的鲁祥云,从今天起,就要像一颗流星,在人们的眼前消失了。
实践告诉鲁祥云,公职的身份不能丢,必须找一个地方把自己挂靠到国家的这棵大树上,才能抗风险,才能不管春夏秋冬都有挡风的地方。前两个回归已经清清楚楚地说明,你想搞私营的,必须得找个靠山。
可上哪里去找这个靠山?正在他左右犯难的时候,也巧,恰恰赶上了提倡全民经商办企业的浪潮。“工农兵学商,一齐来经商”,机关单位也下海经商办企业了。
鲁祥云趁机把自己的工作关系转到县水利局,成为水利局的正式职工。当时的条件是,水利局给他几间房子,其他任何东西都不管。鲁祥云每年要向局里交二十万元,是他对局里的贡献,也算是对他事业单位职工身份的承认。
具体的要求是这样,先要交三万元给局里,局里才能把在城外机井队的仓库房子给他,然后,半年的时间,要交二十万元给局里,鲁祥云才可以成为局里的“经商办企业”的人员。
“谁能临绝境,身边会不冷清?”鲁祥云虽然不是临“绝境”,但也跟到了绝境差不多。虽然他当时是全县商业领域的明星,是老百姓熟悉的老总,但他一旦离开了那个岗位,他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在县蔬菜公司时,鲁祥云是坐小车的,然而,现在,他是骑着一辆“海燕牌”自行车满街跑。
人看人就是看外表,看地位看财富,一旦失去了这些外在的社会地位,人们就自然会远离你而去,这是一种必然的规律,也是人性的一种体现。要看一个人有没有担当,不仅要看他在轰轰烈烈时是不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更重要的是看他能不能在“门庭冷落车马稀”的时候,能不能保持一种淡定,保持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和冷静的思考,从而再一次补充自己的“品格营养”,加深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与理解。
热烈与冷静都是“试金石”。很多人习惯于成功时的门庭若市,拱手称颂,鞍前马后被恭维,却很难过那种寄人篱下,或被人瞧不起的低层压抑生活。抬望眼,有多少人在这样的景况下沉沦了?有多少人在这种世情冷暖的环境中失去了自我?
鲁祥云能够熬炼过这冰冷的夜,走过这“无人的街”吗?他又会经历什么样的情感跌落呢?他会站着昂然向前进,还是会软弱一阵再奋起呢?事实是,他是一位强者,他没有被环境所困,而是迈开坚定的步伐,义无反顾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走去。
往昔情深深
然而,出乎鲁祥云意料的,并不是地位的变动,人性的情感纠结竟然成了难过的关。
在人们的想象中,觉得鲁祥云辞了职,他很可能跟蔬菜公司的职工没有感情,职工们对他辞职很可能平平淡淡。不仅别人没想到,连鲁祥云自己也想不到的是,平日里看着不起眼的职工们,竟然对鲁祥云的离去恋恋不舍,有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竟然泪流满面。
鲁祥云直到今天提起来,还有些怅然,觉得心里有种失落感,也有像对不起人那样一种感觉。特别是一个王姓司机,一大清早就开着213吉普车到鲁祥云家里接他。
鲁祥云说:“我不在蔬菜公司干经理了,你怎么还来接我?你该去接新经理了。”
司机却坚定地说:“我不去接他,就来接你,我跟着你干。”鲁祥云被感动了,但他要对同事负责,就劝他说:“你在蔬菜公司干,有个前途,跟我干个体的,风里雨里什么样还不知道。”
这位司机毅然坚定不移:“不管怎么样,我就是跟你干。”鲁祥云见他铁了心,就说:“你一定跟着我干也行,那就跟着我干吧。”
考验有不同的种类,最让人难受的考验大约莫过于一边是冷,一边是热的环境比较,正应了那句话“寰球同此凉热”,最折磨人也是最淬炼人的。它是另一种意志坚强与否的锻造,是一种人生前进中的留恋羁绊与缠累,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会陷于后悔和失落的心绪中而消磨前进的动力。
鲁祥云就受到了这种特殊的试炼。一边是蔬菜公司的“留恋热情”,一边是自己公司所面临的“冷淡环境”。
当时,鲁祥云的公司虽然是挂名的县水利局企业,但实际上是挂靠,就是顶着一个虚名。局里只给了两间破房子。房子是个空壳,里面什么也没有,水泥地黑不溜秋的,外面下大雪,家里就下小雪。鲁祥云找来一张破三屉桌,又到邮电局办了个座机电话手续,号码是鲁祥云这辈子也忘不了的5387816。一根电话线从屋子里通了出去,公司这就算开张了。
什么时候考验朋友的忠诚?就是人在“下野”的时候,人在落魄的时候,人在困境的时候。鲁祥云的公司一开张,从那条电话线里就打出了既自豪又梦想的电话。说是自豪,是因为有了自己的公司,说是梦想,就是在鲁祥云以为,只要一个电话,人家就会送货上门。
谁知,鲁祥云在蔬菜公司当经理的时候,那些平日里甜哥哥蜜姐姐的一些国营公司的业务老总,一下子全变了。鲁祥云打电话跟他们说:“我自己开了公司了,你给我发点货过来吧。”
人家可不像原来承诺的那样,当年,人家是这样说的:“鲁总,你如果自己开公司,只要一个电话,我就给你发多少多少酒,多少多少东西。”
如今呢,鲁祥云一个电话,换来的是往日的朋友亲自跑来考察。人家来一看,就这么简陋的两间破房子,开了个空壳公司,哪里还敢给你发货?原来一切的承诺全部变成了空头支票。鲁祥云不埋怨人家,只是想,这样也好,能鉴别出哪个人好哪个人孬来。
而另一边,蔬菜公司的领导和员工没有忘记自己的鲁总,他们想着他,念着他的好。快到过春节了,蔬菜公司照样给鲁祥云发了年货。鲁祥云觉得不在公司做了,就不要了。
鲁祥云觉得,根本不用要蔬菜公司的年货,自己到原来那些老客户那里,人家一定会打点年礼的。这时,鲁祥云自己借了辆大货车,就对司机王某说:“走,咱俩到日照去,他们还不给咱装两箱大刀鱼啊。”
两人一路盘算着那里的客户会给什么好东西,心里美滋滋的。谁知道,到了以后才明白,这简直就是做梦啊。人家不仅不给年礼,连搭理也不爱搭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