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举起这杯葡萄酒
5488900000007

第7章 西夫拉姆的成功彩虹桥(1)

淌出一条自己的路

西夫拉姆文化的灵魂--开会竟然也有创意--为有源头活水来--全部做自己独特的东西--让别人抄我的酒--创新滚动的发展模式。

西夫拉姆文化的灵魂

西夫拉姆向我们展示了人生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信心,有信心就要有行动,没有行动,信心便是死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同样的信心,所选取的行动原则不同,其人生成功的结果必有差异,甚至会迥然不同。在西夫拉姆酒堡的彩虹桥下,鲁祥云是以创新淌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成功之路。

西夫拉姆文化的灵魂是创新,这是一个民族或一个企业最重要的生命元素。抛弃旧的,创造新的,大到宇宙,小到个人,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人们常说的“吐故纳新”其实就是一种自然更新的创新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创新也是时时刻刻在进行着。多少原来事物,正在重新排列组合,引申发散,否定重构,一种种崭新的事物,就在这种变化中产生发展,以推动历史的进步。

创新是事物发展最根本的动力,也是决定性的因素。西夫拉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始终能够举旗前导,就在于他们的大旗上写着“创新”二字。

他们的企业理念就是:“诚信做人,创新兴企。”

在西夫拉姆酒堡,看西夫拉姆文化,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创新价值观,几乎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环节、每一件大小事上,成为人们自觉的习惯。

当年,在鲁祥云建设西夫拉姆酒堡时,公司已是中国出口葡萄酒六大免检企业之一,他的产品被中国葡萄酒检测中心列为免检优质品。但他依然坚持创新发展,建设西夫拉姆酒堡,创造了中国葡萄酒的崭新财富文化,从而成为中国葡萄酒业界一个创新的楷模。

现在,我们就沿着创新的话题,连缀管窥截取的片段,看创新思维在西夫拉姆是何等的活跃吧。

开会竟然也有创意

开会也要新意?这不是有点逗吗?领导在台上讲,部下在台下听,老板说啥就是啥--开会能有个啥创意?

当然,鲁祥云也不是次次开会都有创意,但在关键时刻他一个开会的创意,就能激发全体职工的热情和干劲,这不能不说是创新思维在他身上的自然流露--因为他不是表演给上级领导也不是表演给新闻媒体看的,他的目的是动员自己的员工。

2011年春节前,西夫拉姆酒业生产异常繁忙。年关的时候要加班,可谁不想早点回家准备一年一度的最大团圆节?鲁祥云知道员工们着急,也听到一些风言风语,但商家催货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来。企业到了接受考验的时候了。

鲁祥云决定开一个全体职工的动员大会。他要告诉职工们,在企业最关键的时候,应当怎样对待企业,对待自己。

全体职工集合在大会议室里,鲁祥云身穿工装,拿着一本书,走上了主席台。成百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他,心里嘀咕着:老总拿着本大书干什么?难道在生产最紧张的时候他还会给咱来培训?该不是他忙得把脑袋弄迷糊了吧?

只见他在台上站定,然后声如洪钟般严肃地说:“我今天开一个动员会,我们要加班,有人可能对加班想不通,我希望你不要抱怨。道理就在这本书里。”

他把书高高地举起来。大家看到这是一本大36开本的厚厚的书,书皮上赫然印着《不抱怨的活法》。

“看清楚了没有?--看清楚了吗?--散会!”

车间里立马热火朝天,那些吵吵着早点回家过年的员工,不仅不再发怨言,而且也干得很欢实。

鲁祥云这时也来到车间,到生产第一线检查、指导,与工人们一起战斗。以至于前来采访的记者,好不容易才在车间里找到了他。见到他的样子,很有些不解:“您一位公司的老总,怎么还得亲自下车间吗?”眼光中似乎是怀疑鲁祥云的领导能力。

鲁祥云笑笑说:“生产紧张时,我得到一线来。”到一线来做什么?这还用说吗?身先士卒,鼓舞士气,“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嘛。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籍,就是鲁祥云创新的思想源泉!

鲁祥云虽然读书不多,但他并不缺少文化。他的文化素质较之那些去专门弄个文凭装门面而没时间读书看报的人们,无论从人生经历的必要感觉还是对书本知识的借鉴,都会略胜一筹。比如,他到很多地方去,所带回来的物件当中,一般都会有几本书。这些书是多方面的,有管理的,有励志的,有心理的,有葡萄酒酿造的、营销的等等,还有一些书,说起来,一般人想都想不到,但他却买回来了。

我算是个读书人吧,几乎整天与文字和书籍打交道,加上所从事的文字职业需要“杂”,因此所读之书往往与专家学者们不同,方方面面都得读。这使我在与鲁祥云的交往中多了一座书的桥梁--要知道,书是个特殊的交谊情结,不到一定的交谊程度,是不好随意跟人家借书的。当然,窃书不算窃那是另当别论--书的往来算是一项有意义的文雅之事。

在我的印象中,鲁祥云对书有点像文人们一样的感觉,喜欢,看着好就买。我觉得,他的办公室身后的书柜里一定装着齐齐整整的一套套的名著、史鉴等等很值钱的书,这样,既显文化档次又好看。

而实际上,鲁祥云的藏书却完全没有这种华丽,倒是另一种质朴。他办公室书柜里摆的,全是他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书。他从不摆那些外表好看自己不需要的书来装潢门面。

鲁祥云敬重文化人,也注重交往文人秀才。如果你送给他一本书作礼物,他都会先接过来大体看看,然后再仔细地收起来。记得早些年我送了他一本《管理千千结》,直到如今,还在他的书柜里。

我跟他的交往中,最大的收获也莫过于借他的书--说是借,其实就是要,是借了就不还的那种借--比如,《影响力》《葡萄酒酿造技术》等等,最让你想不到的是,我竟然从他那里拿了两本书,一本是《耶稣的故事》,一本是《圣母玛利亚的故事》,都是精装本,硬皮的,里面带光盘。

他对我说:“别的书您都可以借了不给,这两本书一定得给我。里面的画儿真好,西方的,我做设计啥的好看,好借鉴。”一个企业家,竟然会买这样的书,简直出人意料,然而从他有用就买的理念来看,这又是在意料之中。

一个企业家如此爱书,这也不算奇,而更让我感觉到的,是他注重书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那本书对谁有用,就让它跟谁。这个做法,不仅对我,对别人他也是奉行这个理念的--只要对别人有用的书,他是舍得给爱书人的。我的《新闻采写精谭》分几次给了他本人几本,后来都不见了。问起来,他也如实相告:“虽然上面写着我的名送给我--可有的记者不嫌乎--我就给了他们。”

鲁祥云不止一次跟我说:“我的书,不是为了摆着好看的,看了就要有用。我是先看个大概,把些好东西记在脑子里。等碰到事了,就拿起来看看。一看,就有了道道。比如说我的酒堡里很多东西,都是他们没有的,就是我看书变化来的。还有一些设计,酒标,盒子啊,有不少是从书上得的灵感。”

在酒堡建设上,那些看似僵化的文化知识,鲁祥云赋予其鲜活的生命,那些普通的葡萄酒常识,鲁祥云让它们幻化成酒堡的肢体和灵魂。这些铺在二维纸面上的葡萄酒文化,在西夫拉姆酒堡里,被建筑成了三维的立体形象,无处不在宣扬着浸润着葡萄酒文化的神奇与美丽。

鲁祥云从书中借来的智慧,不仅仅用在具体事物的创新上,更重要的是用在了企业发展的创新理念上。不仅仅用在开会的小事上,更用在企业发展的大架构上。

全部做自己独特的东西

烟台,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是中国葡萄酒的文化代表。

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国际葡萄·葡萄酒城,是亚洲的惟一,但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丰厚的葡萄酒文化。比如已有百年之久的民族品牌张裕葡萄酒公司,当是现代中国葡萄酒的发源。而另一品牌的国家中粮长城,也在这方土地上起飞。在大品牌的竞争中,这两个葡萄酒品牌是国人心目中的骄傲,以至于有些时候会拿出来跟国际品牌相比。

正是因为这样的葡萄酒文化尖峰,让众多的中小葡萄酒企业举步维艰。就是在这残酷的竞争中,鲁祥云凭着自己独特的创新理念,高举创新的利剑,南征北战,驰骋疆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做什么、做出什么来才叫创新?我们不妨听听鲁祥云对创新的高论。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在他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他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先看看大鱼缸里的金银鱼,然后娓娓道来:

“我看企业不是看人家的大,而是看它的路线走得对不对。到一个企业去,是去看人家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不是去看人家的瓶型,偷人家的东西;没有理念,东西偷来也白搭。”

“我就全部做自己独特的东西,跟别人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创新,时时想着创新,事事努力创新,处处留意创新。创出自己的东西来,别人就做不了。”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到法国去,去了就是要发现‘新大陆’。要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你看,我这个老树系列酒创造了多少财富!赚钱好赚,想不要都不行。”

“全部做自己独特的东西”的创新思维模式,成为西夫拉姆酒业的灵魂,公司处处体现着这种“自己独特的”创新精神与理念。正是这种独树一帜的风格,让鲁祥云成为一个成功的葡萄酒企业家,让他成为中国葡萄酒的领军人物。

当年,鲁祥云创意白兰地马蒂尔德商标的时候,也是昼思夜想,费了多少心血,无法用语言形容,想到什么程度,有点像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一样。

鲁祥云告诉我,他天天想啊想,连做梦都想,想到最后自己都觉得自己魔怔了,这马蒂尔德商标便来了,您别说还真是从梦中来的。

一天晚上在梦中,鲁祥云梦到了一匹烈马从水中一跃而起的这样一个形象。他醒来,立马把这个梦中的创意画了下来,于是一匹骏马从酒杯里腾空而起的酒标诞生了。

如今,这匹马蒂尔德骏马已经驰骋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并踏出了国门,奔驰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展扬着鲁祥云在中国葡萄酒界创业、创新的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