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举起这杯葡萄酒
5488900000008

第8章 西夫拉姆的成功彩虹桥(2)

鲁祥云在创新上不惜下大本钱。凡是他创新和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不遗余力地去实现。比如,酒瓶,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到厂家看,有什么样的瓶子,就进什么样的瓶子。但鲁祥云却不是这样,他的葡萄酒瓶很讲究。不同品质、不同风味的葡萄酒,他决不凑合,必选用合乎葡萄酒质地的瓶子灌装。

他说:“不创新,就没有前途。”

鲁祥云就是凭着不渝的信心,不断地创新,一步不停地创新再创新,在成功的路上坚忍地前行再前行。最终赢得了大市场,获得了客户信任的“大奖状”

在烟台开发区东区的老厂区里,从意大利进口的葡萄酒生产流水线,所有的设备擦拭得锃光瓦亮。向每一位参观考察者述说着它的光辉,以至于有的参加者,来了一次不行,再来第二次……

每年,鲁祥云的公司都要召开全国性的新品发布会、订货会和新闻发布会。全国的客商都会纷纷前来,目的就是看看“鲁总今年有什么新产品,好创意”。

当客商们开着鲁祥云奖励的面包车向全国奔驰的时候,客户们的赞誉也再一次在鲁祥云耳畔鸣响。

“我跟着鲁总走过了五年的历程,衷心地感谢鲁总,是他让我发了财,是他的葡萄酒让我发了大财。西夫拉姆的葡萄酒,经营的是质量,讲究的是信誉。”广东的客商如此说。

“跟着鲁总就是发财,发大财。为什么?”东北的女客商动情地说,“就是因为鲁总的人好,酒也好。我们跟鲁总做的是品牌。”

贵州云南的总代理说:“虽然鲁总的酒贵,但是我们做得心里踏实,因为他的酒好。开头做着难,后来越做越好。想不赚钱都难。”

在葡萄酒市场无序的残酷竞争中,能够赢得如此的口碑,可以说近乎奢望。有的厂家,在某个小作坊里,就可以不费力地做出“名牌葡萄酒”,当然,这种做假的办法不会长久。而有的小厂出品的本身就是低档的甚至是有些无序的。他们的产品没有品牌名气,也没有资格讲究,他们甚至不讲究。因为他们只觉得葡萄酒赚钱。在烟台这方葡萄酒黄金海岸上,不赚葡萄酒的钱,还赚什么钱?

这些企业有的是小本作坊,有的是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转产。人们在近年来,都相中了这块葡萄酒的肥肉,甚至有的企业到鲁祥云的新闻发布会上去拉客商,告诉他们自己的葡萄酒便宜。

这种做法,让前来参会的客商们都愤怒了:“吃着人家鲁总的饭,拿着人家鲁总的东西,挣着人家鲁总的钱,不能没良心。”

鲁祥云笑笑说:“走了几个挣小钱的。真正挣大钱的,不会离开我。他如果是挣大钱的,走了还会回来的。”

让别人抄我的酒

“我的酒好,很多人都‘抄’我的酒。”鲁祥云挥动着手这样说。

抄是什么意思?就是抄袭、仿造的意思。在鲁祥云的心目中,他对自己生产的每一瓶葡萄酒,都有自己特殊的感情。

“我生产的葡萄酒,就是我的孩子。”

当他说这话的时候,可以看出他眼神的自豪。这种眼神告诉人们,他的葡萄酒才是中国最好的。

“中国的葡萄酒格局,”他顿了顿说,“现在是张裕民族品牌,它是倒不了的,当年,干红干白葡萄酒没人喝,因为人们还没有‘干’这个概念。不是没有干酒,而是老百姓不认。市场上只有蜜桃酒、山楂酒,有点葡萄酒也是很甜的。”

那时,我在栖霞蔬菜公司当经理,县委一位秘书长跟我说:“鲁经理,我有个亲戚在葡萄酒厂工作,公司分了些干红给职工顶工资,在你那里放放吧。’--老百姓就是不认干酒,一个是因为贵喝不起,一个是口味不合适。”

“后期,台湾人喝干葡萄酒,他们跟福建做买卖,慢慢地影响着福建人也喝干葡萄酒了。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葡萄酒营销是老三‘抄’老大的,老五就‘抄’老三的,风气不正。”

“我们这些中小企业,只是在夹缝里生存。但是,我现在做的不一样了,让他们都盯着我。我做出一个样来,他们就跟着‘抄’。”

从中国葡萄酒大格局中,清晰地定位自己葡萄酒的档次,可见西夫拉姆的传奇并非无根之木,更不是自吹自擂。

用现代的话说,西夫拉姆凭什么如此“牛”?

这跟鲁祥云的信心和创新意识紧密相联。正因为他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而且创新必成,必会成为领导潮流的先行者。因此,他的葡萄酒产品就成为烟台这方土地上一些葡萄酒企业学习的榜样:

有的企业专门盯着他的新产品开发。他的新产品上市不到半个月,就必有人跟着出相类似的产品。当然,这种相类似的产品,只是外形的相似,而决非完全意义上的质量克隆。

被别人抄的故事,有不少就发生在鲁祥云自己公司的各种新品发布会和公司年会上。每年,客户们会带着他们的下属前来参加鲁祥云的会议,面上是让下属来开阔一下眼界,当然,顺便抄抄鲁祥云的营销之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记得,我参加1997年鲁祥云在烟台东海宾馆召开的一次新产品发布会,即使会议禁止拍照,仍然有人不听劝。

鲁祥云没有制止那个拍照的人,他和别人说:“让他拍吧,这是人家看得起我们,我们也不怕他们学,因为有些东西不是一张照片就能学到的。”

他们不断地创新,便有人不断地抄袭,但是即使抄袭鲁祥云也不担心人家会超过他,因为,他知道他还会有更好的创意,还因为他的本质---酒的质量是别人学不到的。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全国市长联谊会、建党九十周年全国老将军茶话会等等,都是西夫拉姆葡萄酒的展示平台。这种带着正宗法兰西血统,又嫁接了中国烟台风情的葡萄酒,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独特的鲜明特色。它的质地,它的香味,它的高贵,甚至它的独特瓶型,都让人感到特别的亲切和高贵的享受。中央电视台的广告中,就是这样宣传鲁祥云葡萄酒的:“一颗好的葡萄,走了三万英里。”

葡萄酒的广告,为什么不说葡萄酒,而说葡萄呢?这就是鲁祥云的创新,夸张的创意,由本显梢的创意,是自信心成就的创新的完整力量体现。同样也是展现他的酒的品质的最好的说法。

原来,葡萄酒的档次,是由葡萄的质量决定的。

比如,1992年,法国葡萄原产地雨水丰沛,全年风调雨顺,这一年的葡萄质量普遍很好。因此这一年的葡萄榨出来的酒汁,就被葡萄酒企业所推崇,成为好葡萄酒的标志。

比如,鲁祥云公司的“92老树”,这样的高级葡萄酒,在北京一些大商场里,都是六七百元的价格。至于更多顶级的葡萄酒,都是缘于葡萄的质量。

因此,鲁祥云宣传他的葡萄酒不说酒而说葡萄好,是让人知道他的葡萄酒好是从根本上好。他的葡萄是从哪里来的呢?自然是法兰西的波尔多了。世人皆知,法国干红葡萄酒的品牌和档次世界有口皆碑,而波尔多的葡萄和葡萄酒就是法国葡萄、葡萄酒的代表。

鲁祥云当年就是相中了波尔多的名气,也看好了法国西夫拉姆葡萄酒的百年品牌。他生产的拉姆世家葡萄酒,是一个马拉着橡木桶的创意:一架马车,只拉着一个大大的橡木桶,一位留着胡子的老头,挥动着鞭子,驱马前进。形象古朴典雅,又富有浪漫的气息。

当时一出品,就轰动了整个中国葡萄酒行业。也是因为鲁祥云的创新理念和创新行动,威斯诺酒业成为行业内竞争的领头样板,很多企业把他的酒瓶拿去做样品。

烟台,作为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从法国,甚至波尔多进口葡萄酒汁的,决不仅仅是鲁祥云一个西夫拉姆酒业,为什么独独鲁祥云做出了这样的特色呢?

说起来也并不复杂,就是坚持创新,不断创新,时时刻刻不忘记做出“自己的这一瓶酒”来。这就是为什么在整个烟台市几百家葡萄酒企业中,没有一家能够创出这样的金点子的缘故。

成功容易却艰辛。创新说说简单,真正成功,都是鲁祥云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什么叫文化?文化是人格,文化是尊重,文化是认同,文化是见识,文化是通透……通透了什么?创造了什么?鲁祥云的创新,已为很多的企业所认可。人们认可了鲁祥云独特的创新理念。

鲁祥云创造了一种西夫拉姆的创新文化。

创新滚动的发展模式

趁着他讲得高兴的当儿,我们再看看西夫拉姆酒业以创新“自我滚动壮大”的发展模式。

在烟台众多的葡萄酒企业中,西夫拉姆酒堡所属的西夫拉姆酒业有限公司是极少数与法国合资的葡萄酒企业,它的前身是以生产白兰地礼品酒为主的合资企业--威斯诺·查尔斯酒业有限公司。实际上,从企业经营上来看,它骨子里也仍然是一个民营企业。

当年,曾经因为制造过中国礼品酒而在市场上大出风头。正是这样一个民营企业,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成为烟台葡萄·葡萄酒城的一颗新星。它的发展道路,就是从小做大,用创新赢得市场的第一桶金,然后再创新,从市场里淘第二桶金,再创新赢得第三桶金……推着一个小雪球,一步步地滚动壮大,直到今天雄踞市场,仍然不懈地创新发展。

近年来,众多葡萄酒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大家还在家庭式小作坊的生产阶段,鲁祥云就上了全国最先进的意大利生产线,当大家开始向葡萄酒文化的初级进军之时,他们开始从西方借来现代最先进的酒堡酒窖文化,向世界顶尖的葡萄酒及葡萄酒文化进军。

创新作为西夫拉姆生生不息的发展灵魂,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国古训的现今演绎。很多人并不知道“与时俱进”这样的理念原本源自于中国五经之首的易经。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涌流中,在与国际文化的接轨中,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正在潜移默化地起着自然的内力推动。

西夫拉姆的创新思想,正是在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锻造出的一块特殊的合金。它的产生,将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的“创新”栏目,再添上一段传承的解说词:

西夫拉姆文化创新的“一颗葡萄”,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锐意创新的花蕊果实。这一切,正是国家、企业和一个人发展的绵绵不绝的生命线。

这一切充分证明,鲁祥云的信心加创新的理念,已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的一颗珍珠,它将永远闪烁着启迪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