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饭局人脉学:跟谁吃怎么吃吃什么
5492000000026

第26章 一场好饭局是建立人脉关系的利器(1)

小小的饭局中,隐藏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大学问。我们可以在探讨饭局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利用其中的学问,也学会如何推动一场好局。一场成功的饭局可让敌人冰释前嫌,转而成为朋友;可让原本处于低谷的弱者,变为强势的一方;也可让你扩大人脉、获取资源……实际上,饭局就是以小投入来换取大回报。

饭局中隐藏的政治学

中国的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一场饭局,既能是亲朋故交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是生意对手间的交锋谈判。所谓人脉,所谓圈子,所谓社会关系,所谓资源,所谓一个人的能量,所谓友谊,所谓生意和交易,最后通通绕不开饭局。酒肉虽然穿肠过,交情自在心中留。

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也――一个完美的中国式饭局,设局人、局精、局托儿、陪客、花瓶众角色一个都不能少。有组织,有派系,有结交,有承诺,有阴谋,有称兄道弟,有采阴补阳,有大哥的女人和新加盟的生面孔,有切口,有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有真心话与大冒险。

饭局在中国,也是社会身份认同体系。看一个人常混迹于何类饭局,便可洞悉其兴趣、财富、身份、地位。透过饭局里的中国人,看得到饮食之道里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饭局,莫过于两千余年前的那场“鸿门宴”,但觥筹交错背后暗藏的玄机、杀机却未必是中国饭局传统的常态。同样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孟尝君列传》里的另外一段,却写出了中国饭局的原汁原味。孟尝君广招宾客,对于那些投奔自己而来的侠士,无论贵贱都与自己吃一样的馔品。但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这里所谓请客吃饭,从一开始吃的就不是饭桌上的东西。而战国四君子,门下笼络了食客三千,每日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饭局开张――中国最早的圈子文化,就这样诞生在夜夜笙歌不绝的饭局之中。

透过饭局里的中国人,我们看到的却是饮食之道里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所谓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也――端的是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宋太祖赵匡胤有个典故叫“杯酒释兵权”,是饭局政治的经典教材。宋太祖在961年,安排酒宴,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叫他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从而以饭局为契机,轻松解除了重臣的兵权。

饭局里觥筹交错之间,其实骨子里所蕴含的意思,却是求人办事,升官发财……先是请客吃饭,然后才是送礼走后门。这中间是有很多政治交往的技巧或官场厚黑学在里面,大家围在一起吃饭,是一个熟悉的过程,是一个相识相知的过程,是一个合作无间的开始,通常水酒一杯,就是阿里巴巴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

在小品或相声段子里,经常有领导干部“喝红了眼睛喝坏了胃”之类的嘲讽,赵本山在《牛大叔“提干”》里干脆要在饭局里假扮一个陪酒厂长,因此民间出现因陪酒而亡申报因公牺牲的闹剧并不奇怪。没办法,在饭局里如鱼得水的人通常都是官场上混得比较如意之辈。

研究中西文化的易中天教授,对于饭局里的政治性,似乎颇有见地。他在《闲话中国人》一书里对政治即吃饭有着详细的解释,“政治既然即吃饭,则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易中天还举了一个实例:“这也是有例的。比如赵国的老将廉颇,为了表示自己宝刀不老,雄风犹在,便曾经在赵王的使者面前,一口气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因此辛弃疾才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诗句。”

饭桌是社会万象的缩影

鲁迅曾说过:中国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厨房。言下之意,国民们不过是这个大厨房里的食客。中国人的社交观念一直与“吃”有关,例如把不认识的人叫做“生人”,把相互了解的人叫做“熟人”。不仅如此,生活中的种种似乎都可以与“吃”搭上关系:受重视叫“吃香”、混得好叫“吃得开”、嫉妒别人叫“吃醋”、拿佣金叫“吃回扣”、长得漂亮叫“秀色可餐”,觊觎某物叫“垂涎三尺”……。

“吃”这个词因其含义多、指代广泛,在中国人的社交生活里得到了极大地厚爱。我们习惯于把饭桌摆在社交的核心地位,使得本来功能单一的饭局成了纷繁社会的缩影。

透过饭局,我们看到的是饮食之道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关系、人际规则,以及裙带关系。

饭局贯穿着中国人的整个社交过程,结婚有饭局,升学有饭局,赔礼有饭局,办事有饭局,过节有饭局,跳舞有饭局,开会有饭局,打球有饭局,开业有饭局,电影收官也有饭局……实在无事,随便编个理由也要办一场。

对中国人来说,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一场饭局既可以是亲朋好友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可以是一次生意场上的谈判。而西方人则习惯各居一隅,各自分餐。易中天说,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并不是中国人好吃,而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使然。所以,观察一个人经常混迹于何类饭局,便可以大概洞悉其兴趣、爱好、财富、身份、地位。饭局在中国,其实社会关系网的缩影。

香港大食客蔡澜先生在“吃的讲义”里说,吃的文化,是交朋友最好的武器。你和宁波人谈论蟮糊、黄泥螺、臭冬瓜,他们会大为兴奋。你和香港人讲到云吞面,他们一定知道哪一档最好吃。如今我们提及饭局文化,最先想到的总是大家围坐在桌边,或大快朵颐、段子飘飘,或打情骂俏、推杯换盏,或谈公道私、生意拍板。

社会学家分析:组织一个饭局,必须先想好受邀请的人选,被邀请者往往也都很关心还有哪些人同样被邀请,并以此估算自己在邀请者心中的位置。饭局在中国人的交往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中国的公、私观念不像西方人那样清楚。西方人如果在办事过程中相互欣赏,也会约吃饭,但他们的饭局只是办事顺利的自然结果。而在中国,吃饭却是办事的工具。饭局作为一种工具,必然与其他工具一样有其共性及使用规则,并且不同的饭局规则也不尽相同。

在这样一个重关系的社会中,为何只有“饭局”承载了情感传达的使命呢?为什么偏偏是“吃饭”,而不是“唱歌”或者“垂钓”呢?这是因为,“吃”是人类最大的“公约数”,对于娱乐活动,人们往往众口难调,有人爱看戏,有人爱听歌,有人爱旅游,有人爱运动。然而,每个人都要“吃”,只有在这一点上,人类是没有差异的。

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一个完美的中国式饭局,设局人、局精、局托儿、陪客、花瓶众角色一个都不能少。有组织,有派系,有结交,有承诺,有阴谋,有称兄道弟,有采阴补阳,有真心话与大冒险。透过饭局,我们看到的是饮食之道里隐藏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由此可见,饭桌其实就是社会的缩影,饭桌上处处是玄机。

不得不学的饭局心理学

在很多中国人的眼里,饭局是具有神奇效应的。今日餐桌一杯酒,或许就能决定一个月、或是未来半年的个人事业、公司盈亏,甚至可以改变终生的命运和地位。既然饭局应酬是不可避免的,那就应该有备而战,打一场漂亮的饭局交际战。

想要打好这场“饭局大战”,我们自然要花上不少心力去钻研饭局的心理学。究竟怎样才能在“饭局大战”中获得完胜呢?其实这并不难,只要你能读懂对方在想什么,就可以各个击破、所向披靡!

“饭局大战”没有硝烟,也没有血腥场面,没有斗勇只有斗智。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利用古人留给我们的大智慧。在谈判饭局中,心理战术是很奏效的,因为双方都有自己的底牌,也都在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饭局中存在着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心理学。一般来讲,领导、美女、妙语连珠的风趣之人、善于照顾邻座的体贴人都比较受欢迎;木纳的人会使饭局缺少生机;从头到尾滔滔不绝之人、傲慢无礼之人、喧宾夺主之人、酒后失态之人,则可能让人生厌。

在群体饭局中,总有一些人凭借某种优势,给他人形成一种隐形的压力。这常常会导致他人碍于面子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使得他人不愿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敢轻易亮出自己的底牌。也许事情应有的自然状态并非如此,但因为他们在场,大家都会变得面目皆非。因此,在饭局中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优势,虽不要太过“放低自己”,但也应了解他人的优势,并且对于自己将会带来的影响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同学聚会或朋友聚会,更应该以谦和的心态和语调交谈。对于“奔五”的年龄层,在饭局中展望未来比回忆过去更积极些。人的内心优势是一个此消彼长的东西。当你将它馈赠出去时,别人就会拥有得多一点;当你收敛回来时,自己也会变得更加从容。

理想的饭局是,三五知己,酒美菜香,话题可以涉及上下千年,纵横江山万里。不带任何功利,只为纯粹的感情,来一场胃肠和心灵的盛宴。如果在饭局中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仅不会带来良好的机会,反而会影响工作。所以我们对饭局要有选择,跟什么人吃饭比吃什么更重要;注重营养搭配比由着爱好不知节制的吃更好。饭局是用来丰富我们的人生,为我们带来快乐的。

饭局中,学会做个倾听者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倾听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交流、协作、共事,是否善于倾听不仅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准,还关系到与他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口腹之欲,而是一方可以栖息心灵的芳草地。友情的存续,婚姻的永固,团队的向心力,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有没有情感的交流和精神上的契合。从古至今,这一直是体现人类生活品质的重要方面。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寓言:有一天,猫妈妈把小猫叫来,说:“宝贝,你已经长大了,不能继续喝奶了,三天之后要自己去找东西吃哦。”小猫惶惑地问:“妈妈,那我该吃什么呢?”

猫妈妈说:“妈妈一时也说不清楚,就用我们祖先留下的方法吧!这几天夜里你悄悄的躲在人们的屋顶上、梁柱间、陶罐边,仔细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第一天晚上,小猫躲在梁柱间,听到一个大人对孩子说:“乖儿子,把鱼和牛奶放在冰箱里,小猫最爱吃鱼和牛奶了。”

第二天晚上,小猫躲在陶罐边,听见一个女人对男人说:“老公,把香肠和腊肉挂在梁上,小鸡关好,别让小猫偷吃了。”

第三天晚上,小猫躲在屋顶上,从窗子瞧见妇人叨念自己的孩子:“奶酪、肉松、鱼干吃剩了也不晓得收好,小猫鼻子很灵,明天你就没的吃了。”

就这样,小猫每天都很开心的回家告诉妈妈:“真的像你说的一样,只要我仔细倾听,人们每天都会教我应该吃什么。”

这虽只是一个寓言故事,但却告诉了大家倾听的妙处。其实,当你学会倾听就会明白,其好处远不止如此。

在每场饭局中,只要有一个善于调节气氛的人就OK了,假设郭德纲和宋祖德这两张“名嘴”在饭桌上相遇,一桌的人到底要听谁讲?这就难免会出现尴尬的情绪。所以,即使你再会调节气氛,如果饭局中已经有了一位很活跃的人,你也应适当地谦让,学会做一名倾听者,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饭局中必不可少的礼数。

社交饭局中需要注意的倾听技巧:

1.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

2.不可打断他人;

3.尽量准确的理解他人的意思;

4.若有误会,请听完再澄清;

5.要排除不良情绪,对事不对人。

善于倾听不仅可以体现人的修养,还会有以下好处:

1.发现细节问题;

2.获得准确信息;

3.防止主观误差;

4.获得友谊信任。

在社交饭局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想拥有一种自重感。而自重感的来源渠道,则首推倾诉和抱怨。此时,善于倾听会成为你与对方建立沟通桥梁、和谐共处的一大筹码。倾听是理解的路径,学会倾听,这是人生的一种成长;倾听是信赖的田垄,善于倾听,这是人生的一片风景。

很多人在交谈中总是习惯于以自己的意见、观点、感情来影响别人,因而往往一旦开始讲话就喋喋不休,好像只有如此才能得到他人重视。然而实际上,这样的人很容易惹人厌烦。在一场谈话中,仅做演说者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每个人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听众。

善于倾听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交际的人。话多之人虽有机会锋芒毕露,但也经常言多而失。话说多了,便成了夸夸其谈、油嘴滑舌;说过分了还会惹祸上身。所以,该谦让时就平心静气的谦让,倾听并没有那么痛苦,反倒有兼听则明的好处。

善于倾听的人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蒲松龄因为虚心听取路人的述说,记下了许多聊斋故事;唐太宗因为兼听而成明主;齐桓公因为细听而善任管仲……纵观历史长河,因为善于倾听而获得成功的名人不胜枚举。

耐心的倾听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其中涵盖了包容、理解和谦虚。倾听是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如果可以随之作出恰如其分的反馈,则更是可以增加彼此的互动互利。如其说倾听是帮助对方走出困境,不如说是在帮助自己提升智慧。

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场饭局中,善于倾听、尤其是愿意倾听带着些许情绪、心情不佳者的讲话的人,通常给人感觉非常有素养,自然就很容易通过饭局交到许多朋友。

在饭局中,错综复杂的交际面

饭局可以说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交际方式,饭局的多寡,代表社会关系的宽窄。不管是老板、经理、企业员工还是政府官员,也不管是男人或是女人,“在中国混的,少不了饭局。”

沈宏非告诉《美国周刊》(usweek)记者:“中国的饭局名目很多,有商务的、联谊的、死人的、生孩子的,每个饭局都有其功能,并且各地之间差异很大。”从根本上分析,中国始终是一个人情社会。

有些人认为邀请或者参加饭局都是在浪费时间,然而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人们在饭局上所花费的时间大多物有所值。

有人在做工作计划时,最先确定的就是要同哪些人碰面,甚至每周会安排四个早餐、四个午餐和两个晚餐来跟业务相关人士聚餐。这些人可能是客户,可能是朋友,或是某些有影响力的人,也有可能是潜在客户等等。

这是极简单却非常有效的方式,毕竟自己吃饭也需要时间,何不将其利用起来拓展人脉呢。另外,在饭局上人的情绪往往较好,因此更容易结成深厚的友谊。拜访10位客户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可是利用饭局与客户联络感情,在还没展开正式工作之前,就已经联络了10位客户。像这样的吃饭机会,确实可以得到很有价值的回报。

如果你每年有700次的机会和具有积极影响力的人一起吃饭,可以想象你在个人和事业两方面会有多么明显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