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身边的心理学
5495300000038

第38章 心理疾病:现代人的精神感冒(3)

3.自我反省

有些焦虑症是由于患者对某些欲望或情绪体验进行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了,但它并没有真正消失,仍旧潜伏在无意识当中,因此便产生了病症。当焦虑症发作时你只知道痛苦焦虑、心慌气短,而不知是何原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即时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对别人讲述出来。必要时可以大肆发泄,发泄后焦虑症状一般都会消失。

4.自我刺激

焦虑症患者发病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坐立不安、胡思乱想,却又百思不得其解,十分痛苦。这时,患者可以采用自我刺激的方法,尽可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在胡思乱想时,可以打开电视来看,或者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书来读,或者从事消耗高热量的体力劳动,以忘却痛苦的事情。这样就可以防止胡思乱想再产生其他病症,同时也能够增强你的适应能力。

5.自我催眠

焦虑症患者大多数都有睡眠障碍,比如难以入睡或突然从噩梦中惊醒,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催眠。比如你可以数羊,或找一本书来读等促使自己入睡。

疑病症:心病还须心药医

人人都会生病,生了病看医生也是正常的事。但有的人却总是怀疑自己有病,反反复复上医院检查,即使医生确定地告诉他没有病,他仍然不放心,而辗转于各大医院检查。其实,这种人确实有“病”,而这病出在他的心理上。

疑病癖又在医学上称之为疑病观念或疑病症,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或身体的某些功能过分关注,以致怀疑患有某种躯体或精神疾病的现象,而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且医生的解释及客观的医疗检查的正常结果不足以消除其固有成见。

小张是某单位的文书,感情细腻,再加上平时无事可做,所以养成了很敏感的性格。

小张由于自幼体弱多病,所以他对身体健康比较关注,一旦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儿,便找来一大堆医学书刊对照研究一番。有一次,他在书店的一本百科杂志上,偶尔看到一篇叙述肺癌的早期症状的短文,以便于人们及早发现并治疗。当时他正好患得了感冒,时不时的还咳嗽。他觉得自己的症状与书中描述的很相似,使疑心自己得了肺癌,顿时便紧张起来。

一夜无眠后,第二天一早就到单位门诊部检查,医生诊断为支气管炎,并说吃点消炎药就会好的。小张吃了几天药,咳嗽果然没了,这才放下心来。但时隔不久,他突然发现自己身上蚊咬处有些红肿,便又紧张起来,认为这不是好的征兆。于是马上到医院检查,医生说这是虫咬皮炎,不用特殊处理。但小张对这样的诊断很不放心,便又到医学书店翻阅有关皮肤科的书籍。翻了很久,他查到了这样几句话:“痣,若发生色素沉着、皮损迅速增殖、脱毛、疼痛等现象时,说明有癌变的可能,应提高警惕。”他看后很焦虑,越想越觉得自己的疙瘩已经癌变了。于是办了休假,四处求医。他去过的所有皮肤科,医生均诊断为皮炎,但他都不相信。起初他常与医生争辩,后来渐渐改变了策略。为了得到更多的检查,他表面上装做恭恭敬敬,表示要听医生的话;而用拐弯抹角的方式,一再请求医生给他做个小手术,把疙瘩取出来做病理化验,以消除其疑虑。医生被缠得没办法了,只好按其要求做了。结果当然不是癌变。但他仍不放心,并认为虽然红肿消失了,疙瘩没有了,但有可能是癌细胞已经转移、扩散别处了。就这样他疑神疑鬼,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好像自己真的大限到了一样。

疑病症有的是由于亲友或熟悉的人患了重病后去世了,有的是由于曲解了医生的话和医学知识,还有的是由于误信了不正确的科普宣传,从而产生了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过度关注和担心,误以为自己已经重病缠身。比如,怀疑自己得了癌症、糖尿病或艾滋病等。当他们这样怀疑时,就很容易把身体的轻度不适都当作是患了大病的前兆,虽然经过多次检查和医生的反复强调都不能使疑病者相信。

疑病者的心理大多内向,且有轻度的心理障碍,比如敏感、多疑、固执、自怜、孤僻等。他们常常过度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追求完美。据了解,大约30%的疑病者是因为躯体疾病后的衰弱状态引发的。有的是因为环境的变迁、身心条件的改变,如月经失调、头痛头晕等疑病因素造成的。有的是经常无端自我暗示或条件联想,如见某亲人患癌症死后,便格外关注自身轻微的疼痛和疙瘩。还有的是婚外性交后担心染上艾滋病而引发焦虑和恐惧,从而引起疑病症的。

此外,心理社会因素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婚姻的变故,子女的远离,朋友的逐渐减少等都有可能成为疑病症的诱因。

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既然引发疑病症的大部分因素还是在心理上,那么首先应该想方设法破除自己的无根据疑虑,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释然起来。另外,还要学习一些必要的医学知识,采取积极的措施战胜“心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则可以有效改善自己的疑病心理。要消除自己的疑病心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相信医生,相信科学

老是怀疑自己有病的人,不妨到权威的医院做一次全面检查,当检查确实没有病时,就要相信医生所进行的全面、细致的检查,并相信自己并无躯体性的疾病。只有相信医生,相信科学,打消思想顾虑,消除心理压力,才能彻底走出疑病症的泥淖。

2.积极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

要认识到自己的病根并不在身体上,而是生在心里。因此,你所要做的就是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负担,轻装前进。要把注意力转移到生活、工作和学习上来,培养多种兴趣爱好,积极参加有益的群体活动,以增强身体和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转移对自己“疾病”的过分关注。要知道,无所事事是最容易疑神疑鬼的。要学会对自己的疑病心理冷处理,不要过分关注身体的某一方面,对疾病要有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坦然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疑病心理的困扰。

3.完善个性,培养乐观的情绪

疑病症者的性格大多是固执、多疑、敏感、谨慎的。他们遇事总是过多地考虑悲观或不幸的一面,缺乏自信,这是引发疑病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疑病症者要做到心胸宽广,努力培养乐观情绪,提高生活信心。要走向社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如养花、钩鱼、下棋、绘画等。此外,还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家务活,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要多与朋友和亲人交流,培养幽默感,从而战胜消极悲观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最终治愈疑病症。

神经衰弱症:让心平静下去

神经衰弱是指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紧张因素引起神经活动过度紧张,从而产生精神活动能力减弱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易于兴奋又易于疲劳,并且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不少患者病前的性格常具有某种易感素质或不良个性。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神经衰弱是由于持续紧张心情和长期的内心矛盾的积累,使得神经活动过程处于紧张的状态,强烈而持久,并且超过了神经的承受限度,便容易引发神经衰弱。这些因素包括,过度疲劳而又得不到休息是兴奋过程过度紧张;对现在状况不满意则是抑制过程过度紧张;经常改变生活环境而又不适应,是对灵活性的过度紧张。

小夏在上中学时一直住在家里,由于没人打扰,所以晚上一直都睡得很好。但上大学后,由于离家千里,只得在学校里睡了。然而,他很不适应大学的宿舍生活。晚上熄灯后,大家躺在床上便开始了卧谈会。小夏由于没有经历过宿舍生活,所以不知道说些什么,便盼望快些睡觉。但同学们都大声说笑着,他翻来覆去,怎么都睡不着,便愈来愈恼火,想发火但又不好意思,也只得硬憋着自己的火气。当同学们谈累了,都纷纷睡觉时,他却一点儿睡意也没有了,还是躺在床上“翻烧饼”。时间久了,他甚至整夜、整夜地都睡不着觉了。就这样小夏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他平时谁都不理,常常一个人生闷气。同学们见他这样,便也不再跟他交往了。小夏越来越孤独,越来越神经衰弱,到最后竟不得不退学了。

心理专家认为,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在机体各项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具有相当高的耐受性,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引起神经衰弱或的。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虽然产生了疲劳,但稍事休憩或睡眠后一般都可以恢复。但是,如果持续地、强烈紧张地进行神经活动,那么一旦超越耐受极限,就可能产生神经衰弱。

由此可见,造成神经衰弱的主要还是由于大脑皮质内抑制过程的弱化。因为内抑制过程在人类种族的发展和个体发生上兴奋过程发生的晚,相应地也就比较脆弱的。当高级神经活动过度紧张甚至失调或伴有其他有害因素时,比如:躯体的疾病等,就很容易受到损害,并且常常是最先受到损害,表现为兴奋过程相对亢进即神经衰弱的早期阶段。此时,病人的自制能力减低,一些平时能够控制不该流露出的情绪及情感反应会失控地表现出来,比如:易激惹、情绪波动大。兴奋性释放增加了神经细胞能量的消耗,而且,使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抑制规律紊乱。另外,由于内抑制过程的减弱,又使神经细胞恢复能力减低,造成神经细胞能量减少和衰竭性增高。所以,患有神经衰弱的人易兴奋,但衰退也很快。

神经衰弱的主要症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脑力不足、精神倦怠

由于内抑制过程减弱,当受到内外刺激时,神经衰弱病人的神经细胞易兴奋,能量消耗过多,长期如此,病人就表现为一系列衰弱症状:患者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或脑力迟钝、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减退。

2.对内外刺激的敏感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一般的活动如读书看报、观看电视节目等活动,本来是一种娱乐放松活动,但对于神经衰弱者非但不能放松神经,消除疲劳,反而更增加精神的兴奋程度,会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往事一幕幕展现在眼前,眼睛在看电视,自己脑子却在“放电影”。尤其是睡觉以前本应该静心入睡,而神经衰弱者却往往因神经兴奋而无法入睡,深为苦恼。此外还有人,对周围的声音、光线等都特别敏感,对其强弱的变化“斤斤计较”,深为苦恼。

患有神经衰弱的人,一般是因为精神的长期压抑造成的。这些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适,其实是心理紊乱、不平衡的表现。只要患者积极地调适自己的心理,消除焦虑、抑郁等不愉快的情绪,情绪乐观了,那么各种生理上的不适就会自动消失。因此,神经衰弱并不可怕,只要积极调整心态,就可以使神经衰弱逐渐消失。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现实中永远都有机会挑战。”在认识到神经衰弱的发病原因后,就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从解决心理障碍入手,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依靠自身的强大的力量是完全可以克服神经衰弱的。那么,具体应该如何调适呢?

1.要允许自己的缺点存在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各自的缺点存在。这是很正常的,所以当发现自己有缺点时,也不要一味地自责,而应该勇敢地正视自己的缺点。只有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缺点,那么就可以充分放松自我,表现自我,从而享受没有压力的生活,这是何等惬意啊!

2.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当一个人为别人而活着的时候,那是很累的。因为你不可能满足各种人的审美观念,那么别人对自己的行为说三道四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只要自己问心无愧,不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就可以光明磊落地走自己的路。

3.要允许自己两面性的存在

一个人纵使信仰再纯朴,意志再坚定,内心也会有一定矛盾的存在。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感情也不例外。一个人感情中同时存在着爱与恨、苦与乐、勇敢与怯弱、信任与狐疑等感受,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也不必为自己内心中的矛盾冲突而感到不安,感到自责。当把这些看作是人之常情时,就可以极大地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从而使得神经衰弱的症状减轻。

4.合理安排生活,改变不良习惯

身体是根本,当身体健康时,可以极大减轻不良情绪的影响。这就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改变不良习惯。具体的做法是,起居有常,生活有序,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和工作、学习的计划性。这些都有助于调整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从而使精神振作,心情舒畅,身体的不良感觉减轻。患有神经衰弱者还可以在情绪极度低迷进行一些运动量大的、能兴奋神经的游戏或运动,比如打篮球、跑步、游泳等。

5.合理用药膳调养

大部分的神经衰弱者的表现是身心极度疲惫,这时进行合理的药膳调养身体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