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雷达散文
5501500000019

第19章 思辨文选(1)

1.缩略时代

我想为今天的时代寻找一个印象式的命名,却一直找不到。有一部着名的长篇曾用了《浮躁》的题目,意在隐括时代,在当时,不失为一种智慧的概括,可是现在还用“浮躁”已不够了。我终于想到了两个字,叫做“缩略”--缩者,把原先应有的长度、时间、空间压缩;略者,省略、简化之意。称我们的时代是“缩略时代”,也许更准确些。

在今天,缩略现象几乎俯拾即是,连语言也在缩略化。比如,出租车日渐普泛化,总用“的士”称之太麻烦,就缩略为“的”,坐出租车叫作“打的”,还管两元钱一公里的皇冠车叫“豪的”。又如当今情人现象是一部分人的公开秘密,见惯不惊了,女方就被简称为“蜜”,乃“秘书”的畸变和升格。“钱”这个词的使用率高到不能再高,反复出现,也不如省略之,就简称为英文字母“T”,手拿装钱的红包去送礼,叫“托T”,十分形象传神。倘若用心搜集,这类缩略语可开出一大串。

其实,语言的缩略化,根子还在生活本身的缩略化。比如,爱情是美好的,是超乎功利之上的两颗心的热烈融合,是需要细细品味的灵魂的音乐,但是,太缠绵了,太古典了,太叫人等不得,于是压缩之,尽快转化为“性”,遂有人发出“爱情死了”的悲鸣。友朋之情,患难之交,师生之谊,本该作为一个长期的情感过程互相扶助,但这过程太稳定了,太磨人了,不如压缩之,直接甩出千把元钱找齐,人情债一笔勾销,当晚即可安心入眠。看大部头的着作,徜徉在人类精神的宝库,固然充实,但是太累人了,不见实效,不如转化为看看影视,省却多少麻烦。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美学等等学问,源远流长,研究起来太费劲,不如转化为通俗读物、白话今译、生意入门之类的小册子,彼此都方便。一部作品出世了,对它的评价原本要经历一段逐步认识和检验的过程,但是现在的人觉得太漫长了,太容易被淹没了,太不醒目了,于是研讨会和发布会这类新事物就出现于商品时代,致使从写书到出版到盖棺论定一步到位,被缩略为一个极短暂的过程,事后谁也顾不上再管它了。这种方式已成为作者自救的方式,没有法子的法子。甚至,人生过程也在缩略化,本来,人生各阶段各有韵味,童年稚气,少年多梦,青年豪勇,中年多思,既不能互相代替,也无法相互超越,可是现在的人觉得这一切太按部就班了,不如压缩之,重点是压缩童稚期和多梦期,尽快转化为挣钱、赢利,人于是由此而早熟,而提前实惠化、世故化,心灵由此而提前苍老了。

“缩略”是赶路人与时间搏斗的一种方式,就说文学吧,我们仅用了十年光景,便把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全部演练了一遍,人家的一百五十年缩略为我们的十年,世界文学一体化的工程便告“完成”。再说消费吧,我们刚为购到一辆新自行车高兴了几天,旋即卷入了谈论购买私人轿车的热浪,工业化还没实现,就大做起后工业社会的迷梦。也许,赶路人自有不得不缩略的苦衷,缩略乃时代潮流使然,其中不乏积极因素,但从根本上说,所谓缩略,就是把一切尽快转化为物,转化为钱,转化为欲,转化为形式,直奔功利目的。缩略的标准是物质的而非精神的,是功利的而非审美的,是形式的而非内涵的。缩略之所以能够实现,其秘诀在于把精神性的水分一点点挤出去。像压缩饼干似的,卡路里倒已足够,滋味却没有了。古人云:“贪看名山者,须耐仄路;贪看月华者,须耐深夜;贪见美人者,须耐梳头。”而缩略者恰恰缺乏这种耐心。物质过程与精神过程,功利过程与审美过程,原是两种不同的节奏,需要互济互补,现在只求适应第一种节奏,第二种节奏便失去了位置,被缩略了。从哲学上看,缩略的依据是实利主义:凡能直接获益的就是好东西,重要的是看对我有什么用;追求藏诸名山,传诸后世的永恒,那是傻子的价值观;理性精神和深刻的思考已成多余,当务之急是应付一个个生存问题。于是,我们想起了“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句话。

缩略有危机吗?当然有。表面上看,好像问题解决了,过程省掉了,棘手的矛盾绕过去了,一个跟头翻了十万八千里,但绕过去的终究还得绕回来。省略了不该省略的,早晚会找麻烦,看不见的精神会向看得见的物质讨回代价,这就叫补课。问题的症结在于,对历史来说,缩略的缺失自有补偿的方式,但对一次性的短暂人生来说,失去了的往往难以找回,这可能就是生命面对历史的无奈。

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二日

2.论尴尬

汉字实在奥妙,它那遣词之讲究,造语之活脱,常令人在击节赞赏之余,想到我们祖先的智慧真是深不可测。任你多么复杂的情绪和场景,经过高级的神经活动一创造,居然可以用一二方块字表述之。它让你心折,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感到朦胧和遗憾。

“尴尬”一词,就非常微妙。近年来,人们对外来语“幽默”忽然大加称赏,研究者纷起,越谈越起劲,研究到后来,除了指责中国人不幽默之外,一致认为幽默是不可穷尽的。其实,我们老祖宗发现的“尴尬”,其复杂性和丰富性是并不亚于“幽默”的,只是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罢了。我们应该注意到,尴尬有别于诸如高兴、悲伤、忧愁、惊讶、愤怒等一切色彩较单一的词,它的意思须得细细体味,方能得之。人们对西方现代哲学提出的“荒谬”、“烦”、“恶心”之类津津乐道,却很少想到,“尴尬”对人类某种奇特境况的概括,要更为高明。

我们每个人几乎天天接触到尴尬,我们也常常无奈地感叹一声:真尴尬!或者说别人尴尬,或者说自己尴尬。但我以为,其中颇多尴尬的误用,就像我们常把滑稽,逗乐,胡闹,打情骂俏以至恶作剧的人夸奖为会幽默一样,我们也常把难为情,不好意思,进退两难,工作上碰到困难和麻烦,生活中遇到冷眼与难堪,以至在严肃场合不慎放了一个屁之类,全都说成是尴尬,于是在造成了幽默的滥用的同时,又造成了尴尬的泛化。

那么,尴尬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它究竟何时堂而皇之地变成了书面语言?

尴尬一词确乎是够古老的了。从这两个字的发音“甘嘎”推测,我觉得它很像古时南方人的方言土语,连嘴形都可想见,却没有根据。只查到:按《说文》,指不正也,按《集韵》,指行不进也。那意思便是,以不正之人行不能进之事。在现在的《辞海》里,解释跟古代也差不离,认为:对人来说,指处境困难或行为不正,对事来说,指事情棘手,不易处理。这样的解释现在似乎很难令人满意,因为尴尬本身早发展了,关于尴尬的解释却还停留在古代。

但在古代,尴尬的含义,确实大致如上所说。例如在《水浒》里,陆谦这小人害苦了林冲,后来又追到草料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店小二见过他,就告诉了林冲:“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显然,这里的尴尬是说陆谦神态反常,不是好东西。又如,杨志押送生辰纲,怕遭劫,不准众军汉停歇,就说:“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此处的尴尬确是指困厄而棘手的处境。在《儒林外史》等书中,尴尬的用法也大体如此。

只有到了《红楼梦》,尴尬的含义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但意义拓宽了,而且意义也复杂含蓄多了,以至到了可意会不可分解的程度。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就是关于尴尬的形象化诠释。脂砚斋特意说道:“只看他提纲用‘尴尬’二字于邢夫人,可知包藏含蓄,文字之中莫能量也。”这是真正懂得其中三昧的评价。如果说,早先书中的尴尬人,是指不正派、不正经的人,那么,邢夫人就无所谓正不正。她之所以尴尬,乃因为书中说她“弄左性,劝了也不中用”,为人“愚强”,是很接近于今天常说的“格色”,别扭,难打交道,难缠,拎不清之类意思的。邢夫人也确实不可理喻,非要帮老混蛋贾赦讨贾母的贴身丫鬟鸳鸯做妾,劝都劝不住,凤姐见她是如此的“尴尬人”,也只好由着她的性子去碰钉子,触霉头,闹到尴尬够了为止。从这里,我们第一次读到,“尴尬人”不再是简单的“行为不正之人”,“尴尬事”也不再是简单的棘手事,它们的道德判断已弱化,而是突出了境况性和境遇性,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严重错位,人与环境无法适应的狼狈情状。

历史在发展,尴尬的意味也变得越发复杂而玄奥,我以为,尴尬的贬义在逐渐消失,它越来越成为人类站在旁观席上观看自身不自由状态的一种评价。我们仍然很难给尴尬下一个严密的定义,但我在生活中留心到,发生了如下情况或类似于如下情况者,大约属于尴尬无疑:

一对年轻干部结婚了,分到了二室一厅,不久他们又离婚了,只好暂时还在一个门出入,各住一间,有时免不了在那间小厅碰头磕脑,但都尽量节省语言。他的新对象来了,她就躲出去,她的新朋友来了,他也躲出去,于是人们经常在附近的街头上发现他或她在散步。但有一天,要逃出去的一对和要冲进来的一对恰恰撞到了一起,躲闪不及,又不便介绍,四人相对无言,于是,大家一起体验了尴尬。

一个既随便又自负的小伙子,每天在小哥儿们中间寻开心,优游度日。有一天,他来到一个陌生的办公室,里面有好几位漂亮妞儿,他给她们讲了股票行情,又讲了一桩社会新闻,讲得头头是道,姑娘们全用钦佩的目光看着他,他兴奋、得意,不由觉得自己高大起来。此时,门呀地开了,一个平时跟他闹惯了的小兄弟发现了他,不由分说就朝他后屁股一脚,数落道,你小子跑这儿躲清闲来了,又胡吹什么呢?又想蒙人不是?于是,他的脸微红,他体验了尴尬。

一个刚考上大学的年轻人,报到之前,全家和亲友都在为给他饯行做准备,临走那天,场面隆重极了,宴席丰盛极了,母亲哭了,女朋友也哭了,每个人都和他紧紧地握别。他走后,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和亲友慨叹了一番,就睡下了。半夜,忽听卜卜的敲门声,家人就问谁呀,答曰我呀,家人听出是他,颇感意外,就问,你不是走了吗,他说,车出了问题今天走不了啦。此时出现了一刹那的沉默,他和家人心头都掠过一个问题,明天还要再饯一次行,再哭一回吗?于是,他们体验了尴尬。

一个很单纯的青工,有一天被主任召去谈心,主任鼓励他,诱导他,苦口婆心,荡气回肠,双方皆被感动,紧紧地握手,郑重地告别。不一会儿,他和主任却又在厕所相遇,主任像不认识他似的,他也像不认识主任似的,他们站在便池前相顾无言。于是,他们都体验了尴尬。

比赛快结束时,维勒尔举起了两百五十五公斤的杠铃,打破了世界纪录,全场欢声雷动,都认为他金牌到手了,他也认为他金牌到手了,用不着再举了,便把鞋袜扔到观众席上后,与教练搂抱在一起,长时间地亲吻。几分钟后,俄罗斯的切尔维金科竟又不可思议地举起两百六十公斤,全场爆出更大的欢呼。维勒尔的冠军仅保持了五分钟。于是,在后台光着脚丫做拥抱状的他,清醒过来,体验到了尴尬。

类似的情景我还可举下去,我曾准备搜集人类尴尬一百例,我想人类的生存千姿百态,人的尴尬状必也形形色色。但仅从上述几则例子,我们已经可以这样说,所谓尴尬:一种情况是,在主体与客体,人与环境,人的社会性与动物性,人的精神自尊与肉体需求之间出现了瞬间错位时,人的某种情绪性反映;第二种情况是,人的内心秘密在未经许可的一刹那被暴露,而人又往往没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灵魂,于是形成人的自尊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冲突,尴尬便随之出现;第三种情况,也可说是最普遍的情况,是在某一情境中,出现了不该出现的人和事,看到了不该看到的情和景,于是出现尴尬。

人活着就难免不陷入尴尬,从哲学上看,尴尬是人的不自由状态的自然流露,是消灭不掉的,进入现代以来,“尴尬人”不再具有道德上的贬损意义,每个人既可以是正常人,也可能是尴尬人,只要我们不矫情,不造作,抛弃虚伪的遮饰,敢于直面自己的灵魂,也就敢于坦荡地面对尴尬了。

一九九六年九月十八日

3.论超脱

常常见到有人宣称“我很超脱”,却又发现他因为没有在主席台就坐而面露愠色;又见有人劝谕别人“你要超脱”,自己却忽然因在人生竞技场上的失利而抑郁成疾,于是我想,世间只有相对的超脱者,难有绝对的、纯粹的超脱者。这大约是世界的物质性所决定的。

超脱之难难在:口头上超脱易,行为上超脱难;理智上超脱易,潜意识超脱难;暂时超脱易,长久超脱难;独处时超脱易,攀比时超脱难;无直接利害超脱易,关乎切身利害超脱难,希望渺茫时超脱易,临近成功边缘时超脱难;在公平原则面前超脱易,在公平的幌子下暗藏不公平时超脱难;在有所补偿时超脱易,在毫无回报时超脱难;健忘、浑噩者超脱易,精明、内向者超脱难;心直口快的“不超脱者”超脱易,常以“超脱相”示人者超脱难;在一时一事上超脱易,在基本生存需要上超脱难。

例如,遇到职务、职称、分房、调资之类的关隘,便是考验超脱与否的重要契机,有时候,不管多么善于克制,欲望还是透过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口头言语的或身体语言的多种途径,顽强地浮现出来。即以职称而言,除了利益成分,还包含着脸面、荣辱、灵魂的安顿、社会的评价,它激起的心理波澜就尤为剧烈。明白事理和灵魂能否开释并非一回事,看重长远价值者,未必能忍受几分钟的屈辱,因而超脱常常是离开规定情景以后的反思。

超脱有真超脱与伪超脱之分:真超脱者眼睛盯着天空的繁星,脚下难免会踩进泥坑;假超脱者眼睛盯着地上的名位利禄,却做出飘飘欲仙的样子。

超脱又有消极超脱与积极超脱之分:消极超脱借“超脱”之名压制正当的个人欲望,用吃亏是福、忍字为上之类的麻药使人昏沉,好让旧秩序和强盗们大摇大摆地通过;积极的超脱把人民的或人类的祸福置于眼前,把永恒的价值放到额顶,或拼死力争,或心系一念,自然忘怀了个人的得失。积极的超脱惟有少数大智慧大境界者方能靠近,古人有之,今人也有之,可以是政治家、军事家,也可以是宗教家、艺术家、隐逸者。

超脱不只存在于玄想中,它更是一种实践过程,林则徐云,观度量,在喜怒时;观操守,在利害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诚为欲超脱者遍历沉浮之彻悟语。

一九九六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