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进退——处世生存的12个应变法则
5503700000003

第3章 法则1:权衡利弊再行动(2)

智慧火花

世间事情,不是说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你得考虑各方面的情况。要比较的就是双方的力量大小,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如果这都不明白,那么不仅是“夫人”保不了,生命也会保不了的。

权衡利弊,避免盲目行动

权衡利弊之后再作决定是我们获得成功的重要法则。权衡利弊才能分辨孰轻孰重,才能趋利避害,才不会因小失大。在犹太人的经典《塔木德》一书中这样告诫世人:“在仔细权衡利弊得失之前,不可采取盲目的行动。”这句话对犹太人的成功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聪明的犹太人都懂得“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他们不会盲目行动。

以色列情报机构首脑摩沙迪的高级间谍伊莱·科恩秘密地打入了叙利亚的情报机构,担任了顾问要职,能够获取叙利亚的许多军事机密。

有一次,科恩获悉老牌纳粹分子费朗茨·拉德马赫尔匿藏在叙利亚。由于在战时,纳粹德国丧心病狂地灭绝犹太民族,因此,战后由犹太民族为主体的以色列以追捕逃脱的纳粹分子为己任,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费朗茨简直是残害了无数犹太人的刽子手,是个久捕不获的漏网分子,如果抓获了这个纳粹分子,将能大大振奋以色列国民的精神和官兵的士气。

科恩立即将这个情报发给摩沙迪,建议由他就近将这个纳粹刽子手除掉。这个建议确实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摩迪沙却下令给科恩:“切勿行动,请放弃这个目标!”

并不是摩迪沙有意放过这个刽子手,他自己非常清楚,因为除掉了费朗茨,势必要暴露科恩的身份,而当时,中东形势非常紧张,科恩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叙利亚的军事情报。费朗茨虽然罪恶滔天,但现在对以色列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而叙利亚正虎视眈眈地准备和以色列进行战争。两者相比,摩迪沙当然宁可牺牲一个次要目标,而要抓住一个主要目标。科恩接到了总部的指令,心犹不甘,所以再次请示:“让我给那个纳粹分子寄一枚炸弹去,恐吓他一下。”摩迪沙仍旧指示:“切勿行动,请放弃这个目标!”

科恩没有冲动地盲目行事,他终于明白了总部的意图,专心致志地搜集叙利亚的备战情报,后来他发现在戈兰高地,叙军正在修筑强大的工事,就把这个情报发给了总部。

不久,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了,以色列根据科恩提供的情报很快攻占了戈兰高地,从而使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大获全胜。

如果科恩当时图一时痛快刺杀了纳粹分子,从此在叙利亚他无法存身了,也就不可能再能获取后来的重要情报。暂时放弃刺杀纳粹分子的行动能为中东战争胜利而继续努力,这还是非常值得的。英明的摩沙迪正是权衡了利弊才能坚决放弃小目标,最终成就大目标。

有这样一则寓言:

有一天,一只狐狸走到一个葡萄园外,看见里面水灵灵的葡萄就馋涎欲滴,可是外面有栅栏挡住,无法进入。于是狐狸一狠心绝食三日,减肥之后,终于钻进葡萄园内饱餐一顿。

当它心满意足地想离开葡萄园时,发觉自己由于吃得太饱,怎么也钻不出栅栏。面对美味的葡萄它还是坚持住,三天下来它没有吃一颗葡萄,这样瘦下去以后它又钻了出来。

不管是做什么事情,有得就有失,重要的是要学会权衡利弊,不要得了芝麻而丢了西瓜。聪明的狐狸为了吃栅栏里的葡萄可以饿上三天,而为了逃命它又可以三天不吃一颗葡萄,因为它知道权衡利弊,才能逃出被猎人捕杀的厄运。

智慧火花

做任何事情,有得有失。重要的权衡得失,要懂得“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而不是脑子一热盲目行动。“得”大于“失”就应该勇往直前,“失”大于“得”就应该悬崖勒马。当可能“失去的”要比“能得到的”更重要时,就应该克制自己不采取盲目行动;当可能“能得到的”比“失去的”更重要时,就应该勇往直前。权衡利弊就是进退的准绳,取舍之间包含的是人生智慧。

顺乎自然规律,进退有道

自然界中的生物链如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等。虽然有些残酷,但它们是在周而复始地循环,这无疑也是在遵循一种自然规律。

自然有其自然的规律,如果你想人为地去改变它,不仅起不到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去做事,只有这样我们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才不会有偏差,才不会违背自然之道而受到惩罚。

大道看似无为而有为,看似无形而有形,看似无眼而有眼,它时刻关注着世间万物的一举一动。不管我们的行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大道都看得一清二楚,它都会有所反应和评判,而且它的反应是自然而然的,它的评判是公正不偏的。

老子主张人类要向自然学习,臣服于自然的治理,效法大道的无为和无言,才能顺天道而昌盛,这也是做事成功的关键。我们只有臣服于自然,才能感受到自然宽广的胸襟,才能领略到自然兼容万物的宽宏。这样我们才能受到自然的启迪,拥有博爱的精神和平常之心,才能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与自然规律相融,万事也就自然顺利了。而我们向自然学习,才能从中领悟到许多生活的道理。

我们只有认真地体会和了解自然,才能对人生有更明确的认识,才能够认识到我们的价值和尊严,了解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如何生存的权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激情,才能看清虚伪与真实,分清光明与黑暗;才能使我们满怀热情充满正义感;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安定,生活更祥和!

人生就像一场木偶剧,总是被无数根线操纵:追逐金钱,就会受金钱的束缚;追求功名,就会受功名的束缚。只有抛开名利,才能超脱于种种束缚之外。

做人做事要有主见,要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就可以使自己遇事进退自如,不受他人控制。另外,人贵自知,处世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事要看是否可行,做到卷舒自在的释然境界。从处事角度来看,凡事不可强求,有些事在现有条件下行不通,就等时机成熟之时再做,这就需要安于现状等待时机的耐心,而不是心慌意乱。凡事强求而不遵循事物的基本规律就难行得通。

总之,我们只有严守自然的规律,遵循大道的无为,对人对物都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地工作和生活,只有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才是幸福快乐的。这也是我们人生卓越的奥妙所在。

我们来看下面的故事,你就会明白人生应该怎样顺应自然规律了。

禅院的草地上一片枯黄,小和尚看在眼里,对师父说:“师父,快撒点草籽吧!这草地太难看了。”师父说:“不着急,什么时候有空,我去买一些草籽。什么时候都能撒,急什么呢?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把草籽买回来,交给小和尚,对他说:“去吧,把草籽撒在地上。”小和尚高兴地说:“草籽撒上了,地上就能长出绿油油的青草!”起风了,小和尚一边撒,草籽一边飘。“不好,许多草籽都被吹走了!”小和尚喊道。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心什么呢?随性!”

草籽撒上了,许多麻雀飞来,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看见了,惊慌地说:“不好,草籽都被小鸟吃了!这下完了,明年这片地就没有小草了!”师父说:“没关系!草籽多,小鸟是吃不完的!你就放心吧!明年这里一定会有小草的。随意!”

一夜里下了大雨,小和尚一直不能入睡,他心里暗暗担心草籽被冲走。第二天早上,他早早跑出了禅房,果然地上的草籽都不见了。于是他马上跑进师父的禅房说:“师父,昨夜一场大雨把地上的草籽都冲走了,怎么办呀?”师父不慌不忙地说:“不用着急,草籽被冲到哪里,它就在哪里发芽!随缘!”

不久,许多青翠的草苗果然破土而出,原来没有撒到的一些角落里居然也长出了许多青翠的小苗。小和尚高兴地对师父说:“师父,太好了,我种的草长出来了!”师父点点头说:“随喜!”因此,只有顺其自然,事情的结果才能在意料之中。

还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次,庄子带着他的几个学生到吕梁游览观赏美妙的大自然景色。只见那吕梁的瀑布飞流而下,溅起的水珠泡沫直达四十余里以外。瀑布下来冲成一条水流湍急的河,在这里,就连鼋鱼、鼍这一类水族动物都不敢游玩出没。然而,庄子却突然发现一个汉子跳入水中畅游。庄子大吃一惊,以为这个汉子有什么伤心事欲寻短见,于是,他立即叫自己的学生顺着水流赶去救那个人。不料,那汉子在游了几百步远的地方却又露出了水面,上得岸来,披着头发唱着歌,在堤岸边悠然地走着。

庄子赶上前去,诚恳地问他:“请问,游水有什么秘诀吗?”那汉子爽快地一笑说:“没有,我没有什么游水的秘诀,我只不过是开始时出于本性,成长过程中又按照天生的习性,最终能达到一种境地是因为一切都顺应自然。我能顺着旋涡一直潜到水底,又能随着旋涡的翻流而露出水面,完全顺着水流的规律而不以自己的生死得失来左右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我游水游得好的道理。”

庄子又问道:“什么叫做开始出于本性,成长中按照天生的习性,而有所成就是顺应自然呢?”那汉子回答说:“如果我生在丘陵地区,我就去适应山地的生活环境,这叫做出自本来的天性;如果长在水边则去适应水边的生活环境,这就是成长顺着生来的习性。不是有意地去做却自然而然地做了,这就叫顺应自然。”庄子听了汉子的一番话,若有所悟地点头而去。

由此可见,只要你顺应了自然的规律,你就会觉得你做的事情既合乎情理,又得心应手;否则,你会感到举步维艰。

我们只有臣服于自然,才能感受到自然宽广的胸襟,才能领略到自然兼容万物的宽宏。这样我们才能受到自然的启迪,拥有博爱的精神和平常之心,才能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与自然规律相融,万事也就自然顺利了。而我们向自然学习,才能从中领悟到许多生活的道理。

智慧火花

人常有进退维谷、得失两难的时候,“顺其自然”便是安身立命的屈伸之道。人的一生也是如此,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退,进退也要按规律行事才行。只有进退自如,你才能在人生路上潇洒地走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