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将来进行时
5509300000019

第19章 建国君民教为先(6)

后来我又去过一趟商丘,听说地方政府已经在书院的旧址上再度修复重建,新开发了“应天书院”景点,门票若干元。当年颜回雕塑下的介绍牌上,错标了这位贤弟子的生卒年,据说现在也已经改过来了。我征求当地人的出游建议,回答总是“看不看都那么回事”、“既然来了,就看看呗。”他们这么漫不经心地说。问到评价时,回答更是惊人的相似:“也就那样吧”。从介绍来看,该景点与一般公园无异,有点古建筑,有点草木水榭,作为书院文化标记的,不过是挂着的匾额,还有几尊略显拙劣的古人雕塑。据说游人也不多,确实是不看也罢。我也终于没有故地重游。相对于现代仿古建筑,我倒宁愿保持心中那个空旷寂静、凋敝荒凉的印象。

回京后倒是听说,“梦幻西游”的网络游戏里面,河南3区有个“应天书院”,每天爆满,得要什么什么魔王号、几百几千万能量储备,才能进去。我不免想,那些为了虚拟“应天书院”而疯狂攒分和买号的年轻人,有几个去过或者想去真的应天书院?又有几个知道应天书院在中国的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到底意味着什么?

不过行文至此,倒并不伤感。应天书院被历史遗弃,又被商业旅游和网络游戏利用,多少是件让人浩叹的事情,但“天”变了,应“天”的“书院”也得变。我们遗落了宋代的书院,却有了现代大学,我们有过战火纷飞中的西南联大,有过各类教会大学。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如意不如意的,如今都还在持续的发展中,终究是天不丧斯文,而且斯文也会应时而动。我还记得范仲淹读书时写的《睢阳学舍抒怀》: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何人吹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人民日报》2011年12月1日

9 阅读的意义

国林风,风入松,第三极……一家由北京大学教授创办的书店,曾经是北京的文化地标之一,以高品位的文化风格、浓郁的学术气氛着称,却无声无息地关门了。一家实体书店的倒闭,固然有电子时代网络阅读冲击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经营、资金等原因。但是,说现代人不买书、不看书、不爱阅读,恐怕也不算不实之词。时至今日,网络上充满音影资料,越来越多的图书被做成绘本,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听书、读图、看改编的影视剧而不是原着,在这样的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面前,重申阅读文字的意义,是不是非常的不合时宜,一如螳臂当车?

那就让我做这只蠢螳螂吧。因为,阅读实在是一件太美好的事情,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时间隧道的入口,能通向另一个世界,无论那个世界是理论思辨的,还是风花雪月的,是古代的还是外国的。这就是阅读的神奇和美妙。书只运用最简单的材料——文字,却能构建最辉煌无限的世界,那里头有画面、气味、声音、质地,有各种情绪、各种思想、各色性格的人物、各类奇崛平凡的事件。打开一本书,就像对着阿里巴巴的宝库念一声“芝麻开门”,另一种生活、另一段人生、另一个新的思路和想法,就在眼前展开了。时间和空间一瞬间完全开放,身边碎屑繁琐的蝇营狗苟突然变得微不足道,天地大得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任凭心灵遨游其间,自然生出“睥睨众史如庸奴”的豪迈和高贵来,目无下尘。

最妙的是,这个世界,不是成型后直接呈现在你面前的,而是必须由你参与构建才能实现和完成。你是这个新世界的创造者,这就是文字阅读的美妙。影视或者图画会直接把形象送到你的大脑,而文字不,文字必须要你自己去创造形象、构建体验。“似蹙非蹙笼烟眉,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林黛玉究竟长什么样?面对魔鬼不怀好意的灵魂买卖合同,浮士德到底有多纠结和痛苦?你必须调动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经验,才能真的知道。“知识即美德”、“我思故我在”到底是什么意思?你必须将自己变成真正的哲学家,像苏格拉底、笛卡尔那样地想问题,才能真正明白。而当你触摸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并为之感动时,你可以骄傲地说,这个世界,是我和曹雪芹、和歌德,跨越时空合作创建起来的。

阅读不仅是一次发现和探险的旅程,一种跨时空的创造,而且是一种信任,对他人经验和智识的信任;一种延续,一种人类文明的承继和绵延。让我们在读图时代、影视时代,重申文字阅读的意义。让我们习惯看图、看荧屏的眼睛和心灵,时不时也能离开那些直观立体的形象,读读那些含量更丰富隽永、同时也更有挑战性的文字吧。

《人民日报》2011年7月19日

10 孩子的眼里能看到什么?

我之所以读哲学,是因为从小有几个问题特别吸引我,比如宇宙的真相、世界的起源、事物的本质,还有,人如何能知道别人的感受,如何能不仅仅是自己。儿子秒针二三岁时,我特别贪恋他的睡相,能守着一看老半天。粉嫩的小脸,表情异常丰富,时而蹙眉,时而微笑,时而吧唧嘴巴。那时他年幼,说不清楚自己的感受,尤其是梦,我急得只跳,愿意用一年的寿命,换取去他的梦境一刻,看看他小小的心里到底有什么。

我想更多更深入地了解秒针,想真正地理解他。我不仅想看着他的眼睛,而且想看到他眼睛所看到的。于是我借他的口,写了这本《我的眼睛一睁开》。

当我假装自己是7岁的孩子,睁着眼看世界时,世界突然变得新鲜、可爱,而且陌生,不再是日常习惯的那个庸常的成人世界。在“我的家”里,电话机偶尔按键不灵,木地板铺得不平以至于吱呀作响,木桌裂了一条缝,都是恼人的事情,可在孩子眼里,那是话机上的数字要休假,地板在跳踢踏舞,桌子在讲述家乡森林的故事。

“我的生活”中,我试图换一个视角理解孩子的做法,他为什么总是不好好吃饭,动作那么慢,不讲卫生,还把房间弄得那么乱,他一定有他的原因和理由,他吃花生米,一粒粒夹起来吃。“妈妈催着我走,我说,花生米还没吃完呢。妈妈说,行了行了,差不多就行了,我们赶时间,剩几粒没关系的,不算太浪费。可是,这不是浪费的问题。碗里的那几粒花生米好可怜,它们和别的花生米本来是一起的,它们又没有做错什么,现在把它们几个留在碗里,以后还会被扔进垃圾桶,这样对它们来说太不公平了。所以,它们一起来的,就要让它们一起到我肚子里去。”我猜这就是孩子的逻辑。

男孩子在学校总是不受待见,他能体会到:

我们学校里的女生都是有形状的,可男生就没有。女生站着是竖的,坐着是方的,走路是平行移动的。女生的衣服也有形状,衣角是方的,袖口是圆的,衣襟是直的,衣领是斜直的。总之,女生用直尺和圆规就能画出来。

男生就不同了,男生站着是弯的,坐着是一团,走着是流淌的、滚动的、奔腾的、缠绕的。男生身上的线条,都是被搓揉过的,没一条是直线,也没有规范的曲线,数学课的绘图工具是画不出来男生来的,只能用手绘。

学校呢,都是有形状的,方方的教室,圆圆的操场,长长的旗杆。老师也是有形状的,手伸得直直的,眼睛睁得圆圆的,嘴巴抿成一条线。所以,学校的老师都喜欢女生,事情就是这样,有形状的喜欢有形状的。

慢慢的,孩子在长大,看到家庭和校园之外,还有大大的“我的城市”。在孩子眼里,“北京就像一个热带雨林,热带水泥雨林,一会儿长一栋房子出来,一会儿又长一栋,长得可快了……都市里的一栋房子都是一棵树,每棵树上都栖息着很多鸟,每个鸟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的飞来又飞去,有的飞走了,再也没出现,还有的总待在一棵树上不动窝,不知道在干什么。”

另一方面,孩子对他的境遇、父母对他的态度,怎么会没有感觉?他对世界人生充满了奇妙的认知。我知道孩子会思考死亡,所以有“豆包死了”和“妈妈让我记住的话”,孩子能理解社会,所以有“疯爷爷”和“战争是件奇怪的事情”,孩子能体会到最深的孤独和忧郁,所以有“冰雹”和“一片黄叶子”。理论指导书上会说,大人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统一立场,可只有孩子会说,电源开关是一对总在吵架的夫妻,开开关关之间,他们的孩子灯泡就闪坏了。秒针会认定床是时空穿梭机那样的交通工具,这个世界里,他是妈妈爸爸的儿子,一个要写作业的小学生,但在另一个世界,他是超级无敌拉姆魔法师,在又一个世界,他是磁灵斗士,在又一个世界,他是爸爸,有一个长得像爸爸的儿子和一个长得像妈妈的女儿,他给他们俩每人报五个学习班,从不给他们喝可乐、吃薯条,就说对他们身体不好。不同的世界之间,不通汽车、火车、飞机,也不通电话,只通记忆,还通床。床把他运到这儿、运到那儿,而且不用买票。

《我的眼睛一睁开》能够问世,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我当时有一个7岁的孩子,也因为我还依稀记得自己7岁时的一些感受,还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生命的一部分永远停留在7岁。孩子将我生命中沉睡的一切都唤醒了,这种“生命复苏”的感受和体验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孩子的感激,既是我写上一本书《妈妈成长记》的动力,也是这本小册子最想表达和传递的。我要感谢秒针对我人生的再造,还要感谢本书的插画作者,这位即将小学毕业的小姑娘,在绘画老师的指导下给我的这些小段子配了几十幅彩铅画,每一幅都那么到位,那么清澈纯真。但愿我这成人的文字,能配得上孩子的画。

我,一个泥做的成人,在试图理解水做的孩子,更在尝试着用另一种方式生活、思考和存在。也愿天下人都能回想起自己7岁那年,清晨眼睛一睁开时,看到过的那个清新有趣的世界。

《博览群书》2012年第7期

彩绘本《我的眼睛一睁开》,陈洁着,金城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