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站在公司的角度考虑问题
5509500000029

第29章 为公司创造业绩(3)

最后,陈先生还是把那几名业务员辞退了。他说:“我不是慈善家,我的公司也不是慈善机构。他们不能为公司带来价值和利润,我也再不能去为他们提供价值的实现了,只能请他们离开!”

“老板不是慈善家”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任何企业的存在与发展都要以赢利为前提。所谓“在商言商”,如果生意不能做大,甚至公司要面临破产,老板还拿什么来雇佣员工、给员工提供发展的平台和空间呢?

很多在职场中的人都觉得自己应该拿更多的薪酬,却很少想自己的能力是否与之相适应。大多数公司的老板都希望拥有能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优秀员工。如果你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富有成效,为公司创造比你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那么总有一天,你的老板会重视你,提拔你,给你相应的丰厚回报。

可是在现实的工作中,有很多员工只是很卖命地在为老板工作,但是其实他们做的事情没有给公司带来任何经济价值,最后的结果是被公司“炒鱿鱼”。

有一位经济学博士在学术界非常有名,曾经被很多大公司争相聘请,聘请他时每家公司都给他开出很高的待遇。可奇怪的是,这位博士在哪家公司工作的时间都不长,总是没干几个月就被辞退了。

这位经济学博士感到很苦恼,于是就找到他的老师问:“张老师,为什么我到哪家公司都干不长呢?我可是一个对工作很认真的人啊。”

张老师帮他分析了原因,终于发现了其症结所在:别人争相聘请他是因为看中了他的学问。可真等到了工作中才发现,他的学问只是书本上的,在实际工作中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

而他呢,也经常死抱着自己的一套理论不肯撒手,用那一套纸上谈兵的方法去工作。当看到他迟迟不能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时候,等待他的也只能是被公司辞退的命运。

听完张老师的分析,这位博士沉思了良久,才感慨地说:“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博士,便觉得比别人都强。”

每一名员工都必须明白:公司的老板不是慈善家,也做不了慈善家。他只会为你创造的价值埋单。或许你学历很高,或许你才高八斗,但如果你只有10%的学识对公司有用,那公司就只会对这10%埋单,而剩下的90%就是你自己的事。亏本的买卖谁也不会做,换了你是公司的老板,同样也不会为那没有用的价值埋单。换句话说,只有你为公司创造了财富,公司才会给你相应的财富。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在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很沉重地讲述了联想刚刚成立时的故事。那时候,联想只有几十万元的资产,而且还由于过于轻信别人被骗走了一大半。

骗他们的人是某个部门的干部,那笔钱已经没有了追回的希望。所以当时的联想很穷,公司随时都有可能倒闭。联想的员工都是很有热情和干劲的,但是当时公司就那么一点点资金,如果只有卖命和辛苦而没有利润,那公司仍然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所有的员工都只能另谋出路。

对于那些工作很努力、但是没有出业绩的员工,柳传志虽然心里也很不舍,但最后还是只能请他们离开,因为他不是慈善家,他的公司也不是慈善机构。公司不能发展,员工最终也还是都要离开的。

这看似很残酷,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是以赢利为第一目的的,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企业老板自然会解雇那些出不了业绩的员工,然后吸收一批能出业绩的新员工进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生存、发展。所以,那些不能创造效益的人将永远被阻挡在就业大门之外,而努力工作并能创造效益的人才会被公司长期留用并给予高薪。

一切用业绩说话

企业需要的是能创造出业绩的“能力型员工”,获取高利润是企业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场的压力和竞争的加剧,让现在的企业已经走出了“唯学历是举”的错误用人观念,而是将视线锁定在员工适应岗位、作出业绩的能力上。这种能力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发展。所谓发展,对于员工而言,其实就是这样两条:薪水的增加和职位的提升。

林峰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技工。虽然他只有中专学历,但他的技术非常全面,平时马路上跑的车几乎没有他不会修的。

一次,一个老板模样的人开着一辆黑色保时捷来到修理厂,说自己这辆车已经大修过三次了,花了近7000块钱,但发动机出怪声的毛病始终没有解决,他的朋友笑话他开的是一辆“患哮喘病的公牛”。

林峰先查看了一下车况,然后发动引擎,打开前盖。就在修理厂经理和顾客说话的工夫,他已经把盖子放下,拍着手对他们说道:“好了!”

顾客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发动机的杂音的确是没了。他感慨地说,为了这事,他不知跑了多少冤枉路,花了多少冤枉时间。这下好了,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过了一段时间,经常有开着各种高档车的人来这家修理厂修车,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都是那个保时捷车主介绍来的。

由于林峰出色的工作表现,经理不仅给他加了工资,还准备提升他做检测班主管。

林峰的经历充分说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人能否在企业立足,靠的就是他的卓越能力,只有具备卓越能力的员工才能为企业创造出业绩,有了业绩你才能获得高薪水。无论什么时候,能力都是你安身立命的“法宝”,是你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脱颖而出的“撒手锏”。

这个社会是靠本事吃饭、凭能力说话的,能力平庸者,与高薪无缘。

力气没少花,脑筋没少动,但薪水没见涨——因为没有效果,没有业绩。“两手空空”的员工还能拿什么要求企业增加薪水呢?提高自己的工资待遇,增加自己的奖金福利,是每名员工都渴望的事情,但是光“渴望”是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因为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只有当你创造出业绩以后,“美梦”才能成真。

试想,一个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人,企业凭什么给你加薪水?一位地板企业的老总说得更为透彻:“你不为老板创造价值,老板拿什么给你作为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多失,永远是这个社会的真理。”所以,只有业绩才能给你的薪水加砝码,企业要的是利润,老板看的是结果,而不是你干了多少事。由此可见,没有作出业绩的员工,是没有资格要求企业给自己提高薪水、提高待遇的;只有为企业作出业绩的员工,才能成为高薪的拥有者。

在IBM,每一名员工工资的涨幅,都以一个关键的参考指标为依据,这个指标就是个人业绩计划。IBM的员工都有个人业绩计划。计划的制订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员工和直属经理坐下来共同商讨这个计划怎么做更切合实际,几经修改,最终达成一致。当员工在计划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其实已经和公司立下了“军令状”。上司非常清楚员工的工作及重点,员工自己对此也非常明白,所要做的就是付诸实际,业绩完成得越多,员工的薪水也就越高。优秀的员工之所以优秀,在于他们一心为企业做“好”事、做“成”事,只有结果完美才能创造业绩,只有业绩突出,才能获得高薪。

奋进是一名退伍军人,几年前经朋友介绍来到一家服装企业做渠道拓展专员。这个岗位是奋进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但他并没有就此退缩,而是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学习业务知识,积极向老员工请教。

奋进很快就掌握了做事的方法和技巧,开始独自与客户洽谈,进步显著。2008年3月,在进公司后的第三个月,他和云南的客户签订了一份购货合同,这是他的第一份业绩。由此,他当月的工资比前两个月的总和都要高。

进入公司的第三个年头,奋进已经成了公司最为倚重的营销主管,整个公司近一半的业绩都是由他和他的团队创造的。公司员工没有一个人嫉妒奋进的高薪,因为他们知道,奋进所获得的高薪都是靠他作出的一个又一个业绩得来的。

听完奋进的故事,每个月只拿底薪的人还有什么困扰吗?还在抱怨企业没有发现你的价值吗?改掉这些毛病,扎扎实实地作出业绩来。要明白,要想让公司回报你,你必须首先向企业提供业绩,多为公司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