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女如云
5523900000022

第22章 宣纸的生命

我的藏书中,有一套线装的《钦定四库全书集部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阁》。翻开来,赫然刻印着商务印书馆受教育部中央图书馆筹备处委托影印故宫博物院所藏文渊阁本字样。一套三册,宣纸、缎面,保存得新崭崭的线装书,名为《离骚全图》,实际上包含了《九歌》、《九章》等屈原大夫所有的作品,每一页都配着图,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楚辞的揣摩、学习与领悟。

这套书,是我老师的老父亲从文革烈火中抢救出来的。这位老入是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的老干部,根红苗正,又有不带渣儿(北方土话,相当于缺陷的意思)的革命经历,所以当时没被革命群众揪出来;他呢,也没有去誓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而是投身于捜集和抢救各种书籍、文房四宝等文物。待十年浩劫结朿后,也为这些宝物做了一座博物馆。

1982年我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光明日报社做文化记者和文学编辑,那位伯父将这套《离骚全图》送给了我。这是我的第一套线装书,使我有幸亲近典籍的芳泽,体味到家有诗书,满室生香的兰馨境界。

可是,我却于不经意之间荒芜了它好几年,只因我未识它的真面目,以为它不过是今天的仿制本--是的,这套书的确是太新了:单看那宣纸,平展展,光鲜鲜,新崭崭,颜色像南海的一种珍珠,淡黄里透着牙白,玉润亮泽,让人联想起一片黑蓝夜空上放着珠光的玉盘色。纸面上鲜红的格线又像印泥刚刚打上去的,似乎还带着朱砂和艾绒的鲜灵气,比少女的红唇还要润。而无论字的墨色还是画的墨线,都恍如用毛笔刚写出的,似乎还散发着墨君子的韵致和香气。在敬惜字纸的境界里,触摸在手上的那一刻,传达来的是绵软、悠然、岁月不舍的知心,就像作者刚刚写毕,把毛笔架起来,温馨地看着你品尝的那种感觉……

哎呀,这么新的宣纸,怎么会是老东西呢?

不过到底是我愚了。后来有两位藏书家都告诉我:它的确是一部老书,岁在民国初年。好的宣纸,可以放上几百年、上千年都不变质。不但不碎、不腐、不蛀,而且还不变色,不起皱纹,不失光泽,永远都像新的一样。我觉得真是神奇,从此对宣纸的生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宣纸,凡识大字的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可是十个人里面,又准有九个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以为那种薄薄的、软软的、洇洇的,用于写毛笔字和作国画的纸,都叫宣纸。

我也是最近才纠正了这种错认,因为我到了安徽省宣城市,亲自走进了泾县群山中的中国宣纸集团公司。

原来,宣纸乃特指也,只有宣城下辖的泾县一带生产出来的此纸,才能称为宣纸。其他的彼纸,泾县人一律只称其为书画纸。为什么呢?

当然是因为宣纸质优。泾县人有什么资格呢?当然还是因为宣纸的独一无二的质优。

宣纸乃纸中极品,质地洁白细密,纹理清晰,棉韧坚实,百折不损,有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之誉;又因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不腐不蠹,而享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的美称。我国的典籍、经文、书画等珍品,大多都是赖宣纸而得以千古传存的;或可说,宣纸承载着中华文化长河的行进之舟,大河滚滚滔滔,就这么流倘出粗壮的黄河、长江!

大家都知道东汉蔡伦造纸,彰显了我国古代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辉煌水平,也为世界文明史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的宣纸就是根据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造纸术发展演变而来的,又经历了东晋时的藤纸、隋代时的楮皮纸等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终于从唐代开始,制造出了宣纸,以后历经上千年的陶冶,生生不息,至今青枝绿叶,花开灼灼。

有好多故事都跟宣纸有关:

《红楼梦》第42回里写到宣纸,宝玉、黛玉、宝钗、惜春等在议论画大观园时,宝玉说:家里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卜充道: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那雪浪纸,即宣纸。

上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曾写信给西谛先生郑振铎),说:……用纸,我认为不如用宣纸……而较耐久,性亦柔软,适于订成较厚之书。鲁迅先生还曾赠宣纸给一位苏联木刻家,后来他收到一批回赠的苏联版面。另一位使用宣纸的苏联木刻家对宣纸的评价是: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世界无比。它湿润、柔和、敦厚、吃墨,光而不滑,实而不死。手拓木刻,它是最理想的纸。

那纸寿千年的高明概括,是1980年我国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后来又一位国画大师吴作人先生在1985年题下了纸墨千秋四个字。这千年与千秋,是对宣纸的生命极其深刻的心领神会,同时,也凝结着多少朝代、多少文人对宣纸,亦是对中国文化的生命感悟啊。

我曾多少次听到过这样的民间故事一那是到达烧制陶瓷的某名产地,还有造酒、造醋等名产地,那里都大同小异地流传着说:当XX宝物烧制、酿制到最后关头,其窑炉的火候忽然不行了,于是,烧制、酿制者便毅然投入火海,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那些宝物的横空出世……

这种崇高美好的故事,寓意非常明白:世间任了优秀的发明创造,都必须是用心血乃至生命换来的;任何想偷懒、偷盗、偷奸取巧、偷工减料、偷梁换柱、偷天换日的走捷径的手法、做法,必然是不能成功的。同理,在艰苦卓绝的人生之路上,尽管屡见投机者得手,暴得大名、大钱、大权(在当下这个转型期的社会更是于今为烈,乃谗人高张,贤士无名),但我不羨慕、不向往、不苟同并且坚决地不模仿、不复制、不跟风;即使穷着、淡着、冷着、边缘着,也绝不放弃自己的原则,绝不与之同流。我坚决相信:人生前进的每一跬步,不进入呕心沥血的境界,都应该说是攀不上最高的山峰。

宣纸的生产过程当然也是如此,一点也不亚于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石灰粉。它要经过18道工序100多道操作,而且至今坚持保持着人工生产的原始状态,非是坚持有意泥古,也非是固守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而是基干事实:机器生产出来的宣纸,就是怎么也赶不上人工的好恐怕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高标准严要求吧?其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也是天地作用于生命的神秘力量吧?

当我们正徜徉在青山绿树的掩映中,大口吸吮着皖南山区朴素、纯净的空气时,汽车突然90度一猛拐,驶入一条极狭窄的小胡同。到了尽头,又豁然开朗,一个大院落出现在眼前。经过盘查,我被放了进去,原来我们进入了宣纸集团的备料场。

几位中年女工,穿着拖到脚面的大皮围裙,正在剥制青檀条。宣纸有三大原料:沙田稻草、青檀皮、杨藤(称猴桃藤)汁,可谓宣纸三君子。青檀属榆科,是一种石灰质指示性落叶乔木,必须在瞎斯特山地、丘陵生长后,才具有纤维细密、均匀、成浆率高等特点。泾县自占就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全县境内的140余座大小山峰,大部分是喀斯特中、高丘陵,是青檀的理想生长地。只见女工们把青檀剥成薄于皮草、长可达丈的条子,几十条捆成一抱。看着似乎没什么神秘,可是把它们和其他二君子沤在一起,经过长长一年时间的纳天地之光华,吞水火之仙气,才能加工成白皮燎草,才可以生产宣纸。

汽车又接着在青葱的山路上驰骋,七拐八弯,开到一片开阔地,戛然停下。这里恰在一座大山的弯抱里,有厂房,有办公大楼,有宿舍楼群,还有商店超市,这回我们是来到中国宣纸集团的大本营了。后来听说,这方圆几公里的平地,原来也都是群山和丘陵,竟是当年的工人们人挖肩扛、硬造出来的一片厂区。

经过更加严格的盘査,我们被放行。

生产规模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大,粉碎、调料、抄捞、挤榨、经盘、烘干、剪切、检验、包装……一道道工序,上下衔接,秩序并然。每道工序不过几名、十几名工人,因此很难想象全国,包括日本、韩国、东南亚、美国等等成天见到、用到的那么多宣纸,就是出自这么少数的工人之手?一个个男女工人们全神贯注,不苟言笑,似乎不是在造纸,而是在完成着一个重大的文化传承使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抄榜工序:但见两个身强力壮的男工,各握着一张窗板大的竹帘的两角,同心协力从浆水中走一遭,然后小心翼翼地端到身后的台子上,经典地掀开竹帘,就捞出了一整张湿漉漉的纸。这张纸,整张是否成型,薄厚是否均匀,有无破损之处,等等,全都系于两位工人的手感上--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那套线装书,又想起多少次自己见过、用过的宣纸,不禁深吸了一口气,心情湖涌激动起来:那一张张雪白高贵的宣纸,原来竟是这样诞生的!

对,诞生,就是这个有分量的词。好比十月怀胎的母亲,经过千辛万苦,用自己生命中最精华的养料,滋养出了?个新的生命。又好比采撷了日月天地的光华,集纳了千秋万代的精粹,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各个民族的文明,点点滴滴,积累至今,写就出一部越来越丰厚、灿烂的人类文明史!

站在我身边的大作家蒋子龙先生,会书法,过去经常使用宣纸,脸上也不由得变了色,连连说:以后,可不敢随随便便,对待宣纸了……

中国宣纸集团老总佘光斌亦说广是啊,宣纸的珍贵越来越被世人所认识。现在有些明、清、民国的上好宣纸,一张就是成百上千元,以至于有的人不存钱,改藏宣纸了。

前面我两次提到,我们进入宣纸集团公司的生产重地时,都是被严格审查了身份后,才被允许进入的。

这是因为历史上,曾几次三番地发生过恶性事件。明6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中国宣纸夺得了金质奖章中国另一获得金奖的为风筝)后,又在清光绪末年的上海纸张比赛大会上名列第一。两次闪亮登场,让中国宣纸的名声大震,国际销路大大增加,这可让有些国家的商人睡不着觉了,眼见白花花的银子流进别人的腰包,他们狰狞的脸上露出魔鬼的凶相,打定主意要对中国宣纸下手!

最典型的就是日本。

1903年,日本由政府出面,向清朝政府发出邀请函,邀请中国派工商考察团赴日考察。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指名特邀泾县游宣纸同业公会主席曹廷柱,而且要求他携带有关原材料,当场一道道表演宣纸的生产过程。

谁也不是傻子,谁看不出其中包藏的祸心呢!而最让人气愤的,是日方的傲慢态度,把个假邀考察,真窃取寅纸生产工艺做得明目张胆,一副全然不把中国放在眼里的强盗架势。对此,中国宣纸正宗继承人曹廷柱心知肚明,处处小心防范,始终没让日方得逞。日商一计不成,又以月薪10万日元作为诱饵,企图引诱曹廷柱留在日本为大口本帝国服务,遭到曹的严词拒绝。

可叹在以后的七八十年中,中国政周进人了多灾多难的民族磨难时期。在历史的一次又一次电闪雷鸣中,中国这艘古老的航船几度风雨飘摇,日方一次次乘人之危,以各种卑劣手段,行窃中国宣纸生产机密。最终传说:连抗战期间都没被强取豪夺的这个珍宝,在上世纪中国的十年内乱中,最终被日商窃走了!听说,日方在其境内,竟已培植出了成片的青檀木基地,另外的沙田稻草和杨藤汁也都弄到手了,欣喜若狂的日商笑得满脸开了花,野心勃勃地算计着造出中国宣纸以后,他们将能获得怎样丰厚的利润。

然而,然而啊中国宣纸只姓中国,不姓外姓!在同样原材料、同样配方、同样工艺的条件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经过一-年复一年的可耻的失畋,在日本,就是怎么也造不出高品级的宣纸来。

有人从科学的角度得出结论,认为是差在气候、气温、水质乃至空气里各种微粒的含量上。也就是说,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只要离开占朴的皖南山林,就会出现南橘北枳的局面,谁也休想触碰到宣纸的灵魂。

灵魂,看不见,摸不着,无声无息,似乎是最虚无缓鄉的了。然而灵魂,又是时时、处处飞翔着,最坚硬、最顽强、最不可忽略的一种高贵的存在之于头顶上,它是天;之于脚底下,它是地;之于人的躯体,它是心脏,是大脑,是支配人所有行动的东君主。人可以21天不吃饭,3天不喝水,但是须臾不可无灵魂。

不知日方最终明白没明白灵魂这两个字?

不过,我却还有着另外的想法:当我站在热气蒸腾的烘烤车间,看到光着脊梁的小伙子,冒着40度的高温,親競业业地将一张又一张湿纸贴在机壁上,像呵护婴儿一样小心翼翼地烘干,再像接生婴儿一样精心地揭下来时;当我来到剪校车间,看到一群美丽的姑娘,挥起斧头一样的特大号剪刀,略一瞄准,一剪刀下去,100张宣纸就像听令一样齐崭崭地立正站好时;当我来到工人宿舍区,听老辈工人讲述他们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地里,-待就是几年、几十年,把他们的一生都奉献在这里时……我的心跨一次次加快,热血一次次冲上脸颊,意念一次次浮上脑海在我的深心里,越来-定地提炼出了这样一个定论:

宣纸的灵魂,其外形,之于泾县的气候、气温、水质、空气等自然条件,当然是重要的因素;但其内质,却更是决定性的因素,这就是:人人心人的生命。没有宣纸匠人们把自己的心血、精气神和生命都投诸进去,是根本生产不出高贵的宣纸来的。

宣纸的生命,有情有性,义薄云天,气吞山河。纸寿千年,其实是言我绵绵瓜瓞的中华民族!

2007.5.28于北京协和大院花叶藏義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