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女如云
5523900000041

第41章 听小康村的好故事(1)

2006年真可称得上是中华农业年,全党全国全民热捧农业,连我这个专跑文化口的记者,也已两度下乡参观考察,春节前到了人人都说江南好的华两村,春分前又来到黑土地上的吉林小康示范村都惊讶,都兴奋,都万里青天妹今古地豪迈了一番!

自然的,吉林樹可一家小康村也比不上富甲天下的华西村,但不知为什么,它们更让我感到亲切一些,可能是因为华西村是一个金灿灿的童话,是我们民族明天的好日子;而这片黑土地上的景象大片大片的田垄,房屋麇集的村庄,院落里的柴草堆林稻秆,还有牛马羊猪狗等,则更接近中国广大农村的常态,更是我国广袤大地上发生着的人生故事,就如同我们的七大姑八大姨、亲戚里道一个样。

初春的东北还相当冷,风吹在身上硬硬的,有点疼。然而天气晴朗得地阔天高,金色的阳光普照着赤裸的黑土地,普照着动感的村庄,普照着冰封的白花花的河流,直把人的心内外都照得格外透亮。我们的汽车疾驰在玉带一样飘逸的高速公路上,一边听着吉林省人民政府张宝田副秘书长介绍情况。

从东西南北中来说,只有东北大平原可称是国家的大粮仓。江南虽然富庶,水源充足,可人均耕地实在是太少了,即使再像绣花一样地精心侍弄,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西北的土地倒是广大,可惜是有地无水,大片大片都是戈壁、荒漠,粮食自给还达不到;中部的自然条件尚可,但人口太多了,粮食能自给自足已是不错的状况。所以说来说去真正能为国家调出粮食的产粮基地,还就是东北这里的黑上地肥啊,恨不能撒下一把种子,庄稼就自己轰轰烈烈地往上长,到了秋天,拿着口袋注家里装吧。

话说得虽张狂,可粮食往家里可劲地拉,大屯小库满流满溢,却是千真万确。允其吉林是玉米的高产大省,其颗粒饱满,色泽金黄,品质上好,有口皆碑。吉林的大豆也是中国主要产区之一,在国际上声名远扬。吉林特别著名的还有水稻,全国人民都知遒东北大米好吃,为什么?一年只一熟嘛,不仅生长周期长、光照充足,而且肥沃的黑土地把它的生命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进去,世间万物,能量守衡,生命乃天地自然之间的统一体,高质鱟的生命,流动到哪里都是精华。

既然如此,那吉林省怎么多年来都、都……听到这里,我脑子一热,冲口问道。话说到一半,忽然觉得尴尬,僵在那里了。寻思了半天,才找到一个和缓的句子:……吉林的经济形势,为什么总不能走到全国前面去呢?

主人们也尴尬了。顿了有半分钟,才有人汕笑着说广是啊,这正是党中央在考虑的问题。你、和党中央想到一起了呀。

玩笑把尴尬遮掩过去了,但它遮掩不掉话题里的沉重。是啊,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当中国南方发达地区向着小康、中康大踏步行进的时候,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其农业生产和经营还在粗放中徘徊,农民的生活条件与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着相当的距离。因为种粮效益低,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尤为突出,从1998年到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460元,而吉林省却只增加了144元,尚比不过西北或西南诸省,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吉林必须迎头赶上了,不然就要拖全国的后腿。要迎头赶,如何创建一种符合省情的、能尽快脱贫致富的模式呢?

通注五彩云霞的路在哪里呢?

这几年来,吉林省上上下下都在摸索和实践,寻找切实可行的、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有一句时髦的话颇有忽悠力,天天挂在一些干部的嘴边:淮能在自主创新中踩出一串脚印,谁就占有了制高点。还别说,还真涌现出了一些好点子,其中,由省财政支持的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像清水中跃出的芙蓉,越开越灿烂,逐渐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所谓小康示范村,用文件上的官话说,就是以村(屯)为突破口,以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线,以支持村(屯)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产业目为重点,探索一条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全社会齐抓共建,面向小康,定位示范,力求全面的农村、康社会建设的新路子。不过,这官话说得太拗口了,不如直接用老百姓的话更形象生动广小康示范村哪,就是俺们吉林的华西村,家家户户共同富裕,住洋房,开小车都不是梦,全村老少爷们-起过上好日子。

我们这回就是來看小康示范村的。我们的汽车,正向着德惠市八家子小康示范村疾驶。

德惠市我是第一次来,不好意思,也是第一次才听说它的名字,也许是它太小了的缘故。可是-旦进入德惠境内,我立刻发现自己错了。这同样是大片大片一眼望不到边的黑土地,晴空下,太阳的光芒变成一块金色的大披纱,覆盖在它黑亮亮的身躯上。大约走了半个时辰,金纱突然被掀起一角,我看见远处的田野上,出现了一排排红顶、蓝顶的白房子,像一朵朵美丽的大蘑菇,淀放在清风中小康示范村到了。

整个八家子村不大,顾名思义.当年这里建村时只有8户人家,现在也只有66户,238口人。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饭。家家一幢红钢瓦盖顶的白色平房,坐北朝南,积木似的整齐排列。有两室或三室,附带和城里一样的带燃气和自来水的厨房,带柚水马桶的卫生间,还配賈(或称预留)了-间车库,总共120140平米左右。南窗后面,每家一个小园子,互相之间用铁栅栏隔开,显然是种菜养花的自留地。旁边角落里,还有-个木板搭成的小窝棚,放个农具什么的。一位老乡告诉我们,每幢房屋大约是4万元左右,首付10%,其他贷款逐年还清。

那你们家的年收人能有多少呢?

俺家没吃闲饭的,四口人都干活。俺老两口在村里养殖场,小子、闺女在长春那搭擦打工。去年的收入有四万来块钱吧。

村里的道路是水泥预制板的,和城里一样白花花的,走来走去皮鞋不沾土。村子中央,设有一文化广场,两排花枝型的灯拄环绕着一个巨型雕塑,造型是彩带环绕着一把金钥匙,标名希望。广场上还安置了一排五颜六色的健身器械,几位老人正在健身。再往前走,是一座可以称得上宏伟的四层大楼,主体部分足后现代建筑风格的玻璃钢外墙,两翼带起呈水平线往外伸展的黄色砖楼,就像一只神采飞扬的大凤凰,这是村小学和农民培训中心真够派的!

看不到鸡鸭鹅猪,只看到几条狗,大的像威猛的藏獒,铁链拴在自家的院子里;小的竟然是一只京巴儿,跟在一个身材娇小的农妇身后,嗲嗲地踱着步子。我问广鸡呢?猪呢?答日:都在村东头,集中养起来了。

我们就来到-片蓝钢瓦顶、白山墙的房舍前,原来,这就是饲养场,号称牧业小区。随便走进一间,蓦地吓了一跳,两旁全是一头挨一头的花色大牛,排成刀兵一样的长阵,据说它们全是为某肉食加工厂饲养的肉牛,有的一天就能长三四斤肉,是村里的聚宝盆。从中间走过还真有点心惊肉眺的,生怕它们突然犯起牛脾气。

村子西头,单独耸立着一个高高的黄色圆体建筑物,外形酷似粮垛。主人介绍说这是秸秆然气储蓄罐,全村家户户做饭全靠它。在不远处有一间平房,进去一看,里面正是生产稻子燃气的设备,只见它像一头温顺的大象,悄没声儿地张着大嘴巴,把-大堆苞米棒子壳儿慢漫吞吃进去,经过机器胃的消化(燃烧)转化成气体,再通过管道输送到储气罐里。这样一头大象才15万元,所生产的燃气和煤气、天然气一样好使,价格只是其一半又干净又省劲,老乡们再不用天寒地冻地满世界拾草打柴,回家烟熏火燎地烧大柴锅了。

这一切,看得我目瞪口呆,心里不停地想:这可真是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了,哪儿还是我们印象中一贫二土三落后的农村旧貌啊!

而最让我兴奋的,还莫过于在村办公室里,看到了两排书架。记得新加坡富裕起来以后,有一次李光耀总理视察居民家庭,曾叹息他们家里没有书架。而在眼前的这两排书架上,满满排列着书和杂志,多数是《北方水稻种植》、《养兔七法》、《大棚蔬菜》等农业技术用书,还有《太极拳》、《家庭药箱》等健身保健之类,在最上排,竟然还有一本《英语托福考试问答》。全部书刊都不是新的,有的甚至已经卷了边,黑糊糊的,显然是经过了许多双手的翻动,并不是摆给外人看的。

年轻的书记见我摸摸这本书,又翻翻那本杂志,走过来说:俺们、康示范村建起来以后,居住环境一改善,乡亲们的精神面貌业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没事闲逛的,打架闹事的,迷信赌博的,都纷纷转变了,变成忙着学文化学科技,努力致富。这生活一好了,人也都变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