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相逢是首歌
5531700000071

第71章 人物出新及其他

——评阎耀明小说《大龙虾》、《飞翔的凉粉》、《牛》

中村

写小说的人常常有这样的烦恼:作品不能出新;读小说的人常常有这样的怨念:××的作品是老“套”子,×××的作品似曾相识;编小说的人常常有这样的慨叹:好作品怎么这么少?

其实写好作品并不难,这里有个“诀窍”。本是我的“独家专利”,现在我愿作点儿“牺牲”,透露给大家--不要挖空心思刻意去编故事,要写人物或写“文化”。尤其是写人物。故事(相对而言)毕竟是有限的,而人物谁和谁的脸面都不同。

阎耀明的这三篇小说之所以写得还“不错”,有新鲜感,就在于他驾轻就熟地白描了几个人物。

当然写人物也有出“新”不出“新”的问题。

阎耀明写的这三个人物就很“出新”。

前两篇写高桥镇“吃”文化中的两个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就不用说了,“新”就新在作者赋予了这两个人物的现代意识。大龙虾卖油条图快不卫生,被罚了款,心服口服。而她勇于拿起法律武器向报社讨回“人格”的公道,确实令人感佩;凉粉王如今也不是十年前那个凉粉王了。他的“觉醒”意识在于他再不愿拿自己的劳动成果白送人情。虽然他依旧是个京戏迷,宋团长仍然是他的“老”朋友,可想吃凉粉一个子儿也甭少给!

《牛》则和前两篇不同。我以为,这篇貌似浅显的小说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哲学上的问题。那就是:欣赏美要不要条件?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欣赏美是“有闲”阶级的事情。我们久居闹市的城里人一到乡下就高呼:这里的风景多美呀!我愿一辈子住这里(其实一个月都住不了)!而置身其中的乡下人怎么不见发出过一句这样的感叹?是熟视无睹么?有一点儿。但最主要的怕是他们没有那份闲心情。如果让林黛玉每天锄上一亩地,她保准懒得再去搭理那些落红桃花!当牛牛代替他的亡牛像牛一样拉了一晌子犁铧之后,他再也看不出他雕刻的牛像“他心爱的牛又复活了”,那无非是一段“似乎就要腐朽”的粗木桩而已。再“美”的牛像也不能代替真牛干活儿。在特定的条件下,“美”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我想,当你的创作陷入困境时,你不妨试着走出“编故事”的泥淖,去写几个你熟悉的人物。相信你会感到“又一村”般的“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