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书延安寄诗稿 回信北京话友情
1920年3月14日,毛泽东在致周世钊的信中写道:“接张君文亮的信,惊悉兄的母亲病故!这是人生一个痛苦之关。像吾等长日在外未能略尽奉养之力的人,尤其发生‘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痛!这一点我和你的境遇,算是一个样的!”“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是《诗经·小雅·蓼莪》中的第三段: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
可见,毛泽东和周世钊吟诗作赋的历史是由来已久的了。
周世钊是毛泽东的同学,朋友,是毛泽东一生的诗友。他们从湖南第四师范学校、第一师范学校同学开始,直到1976年相继辞世,彼此的友谊长达六十多年之久。同学期间,他们就开始诗词唱和,可惜当时的诗作都散失了。解放后,他们书信往来频繁,诗词唱和不断,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又一首光辉的诗篇。
他们在第一师范毕业之后,在新民学会的活动中经常见面,但是自1927年开始,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在井冈山开始创建革命根据地,而周世钊在湖南从事教育事业,从此他们一隔二十三年未曾谋面。在此期间,周世钊曾经冒险向延安、重庆传递书信,和毛泽东联系,信中将自己的诗稿《书愤》寄给毛泽东:
人世纷纷粉墨场,独惊岁月去堂堂。
沐猴加冕终贻笑,载鬼同车亦自伤。
卅载青毡凋骏骨,九州明月系离肠。
烟尘满眼天如晦,我欲高歌学楚狂。
1949年,长沙解放之后,周世钊又联合一些新民学会的会员和毛泽东的同学向毛泽东发贺电贺信,从此二人中断的联系又恢复了。
1949年10月15日,毛泽东在给周世钊的回信中写道:“兄为一师校长,深庆得人,可见骏骨未凋,尚有生气。倘有可能,尊着旧诗尚祈寄若干,多多益善。”毛泽东在信中化用周世钊诗中佳句“卅载青毡凋骏骨”,而反其意,既是对周世钊的勉励,又是对周世钊过去的工作的肯定。信中化用友人的诗句勉励友人,更显得亲切、自然。
周世钊接到毛泽东的回信,尤其是看到“骏骨未凋”的赞赏之句,深受鼓舞。他们的友谊在新中国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2.相聚京城赋新诗 畅游长江填新词
1950年9月,毛泽东邀请周世钊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9月28日,周世钊从长沙登车北上。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感慨系之,在奔驰的列车上,周世钊赋《七律·中秋北上》一首:
露重香浓桂正花,中秋奉命发长沙。
歌盈江市人难静,梦醒湖乡月正斜。
三十年前亲矩范。数千里外向京华。
鲰生垂老逢嘉庆,喜见车书共一家。
9月29日清晨,周世钊在许昌下车,探访曹操遗迹不得,但见人群络绎,欢声笑语,豆绿韭黄,一派万象更新的光景,心生感慨,诗意盎然,吟《五律·过许昌》一首:
野史闻曹操,秋风过许昌。
荒城临旷野,断碣卧斜阳。
满市烟香溢,连畦豆叶长。
人民新世纪,谁识邺中王。
后来,周世钊将这首诗书赠毛泽东。毛泽东对于诗词是比较讲究有来有往的,每有赠诗都要酬答,而且酬答非要有情景融洽、自己满意的诗作才可以。直到1956年12月5日,毛泽东才“酬答了‘秋风过许昌’之句。毛泽东在写给周世钊的信中热情洋溢地写道:
悻元兄:
两次惠书均已收到。情意拳拳,极为高兴。告诉我省察情形,犹为有益。时常记得秋风过许昌之句,无以为答。今年游长江,填了一首水调歌头,录陈审正。
水调歌头长江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暂时不会出国,你们的意见是正确的。
问好!毛泽东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五日后来这首词在发表的时候,将《水调歌头·长江》改为《水调歌头·游泳》。
3.故地重游生感慨 卅年仍到赫曦台
1955年6月,毛泽东到湖南视察工作,与周世钊相聚。周世钊陪同毛泽东游览了岳麓山,登临岳麓山书院前的赫曦台。周世钊诗兴大发,吟《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岳麓宫》一首:
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
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南巡喜见生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
毛泽东回京后,周世钊致信毛泽东,其中附有自吟诗词多首。毛泽东接到信和诗后,于10月4日复信,内有《七律·和周世钊同志》一首:
悖元兄:
惠书早已收读,迟复为歉。读大作各首甚有兴趣,奉和一律,尚祈指政。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顺问近佳!毛泽东一九五五年十月四日1959年,周世钊重访修业小学,睹物思人,回想起和毛泽东在修业小学共同教学的往事,思绪万千。当时,毛泽东经周世钊的介绍,在修业小学教历史,周世钊教语文。他们关系密切,又有共同的爱好,经常同床共睡,吟诗作赋,谈古论今,畅谈人生。毛泽东在教课之余还创办了《湘江评论》,积极领导长沙的五四运动,周世钊也积极参加毛泽东组织的革命活动。周世钊对修业小学的每一个角落是那么地熟悉,过去的岁月仿佛像电影一样在大脑里一幕幕出现,遂填就一首《浪淘沙·访修业小学》:
爱国喜重游,重上东楼。卅年前事到心头。五四风云筹措地,胜迹长留。
破碎金瓯,烟瘴谁收?独将大论正沉浮。要挽湘江千丈水,荡涤神州。
词句对毛泽东的远见卓识予以了高度的赞扬,对过去的峥嵘岁月给予了回顾。
4.斑竹一枝寄深情 新诗一首答友人
1961年,毛泽东的三位朋友乐天宇、周世钊和李达在长沙相聚。乐天宇的家乡在湖南的九嶷山下,他在六十年代初带领一个科研小组到九嶷山考察斑竹、香杉等情况。下山后乐天宇和周世钊以及在湖南作社会调查的李达相聚,大家决定送几件九嶷山的纪念品给他们共同的老朋友毛泽东,周世钊送一幅内有东汉文学家蔡邕文章的墨刻;李达送一根斑竹毛笔,又写了一首咏九嶷山的诗词;乐天宇送一条幅,上有蔡伯喈《九嶷山铭》的复制品,及一首《七律·九嶷山颂》。三人还共同送一枝九嶷山的斑竹。毛泽东收到三位老朋友的信和纪念品之后,非常高兴,感慨之余,勾起对故乡、故人的怀念,诗意昂然,乃赋《七律·答友人》一首作答: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毛泽东在对此诗作解时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伴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
‘斑竹一枝干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嘛!可是现在有的解释却不是这样,不符合我的思想。”(引自《在毛泽东身边读书》一文,载1978年12月2日《光明日报》)
毛泽东这首诗的原稿写作《七律·答周世钊、李达、乐天宇同志》,乐天宇看到后,要求划掉自己的名字。后来发表的时候毛泽东就将其改为《七律·答友人》。
此诗的前两句所写的是一个发生在湖南的浪漫的古代神话,神话中传说:舜帝的两名妃子娥皇与女英在和煦的清风中徐徐飘落。接下来的两句写两位仙女的音容笑貌,其中又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的身影融入其中,仿佛是离奇的梦境,仙女在不知不觉中幻化为美丽的霞姑,表达了毛泽东对爱侣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斑竹一枝干滴泪”是开慧的泪!也是毛泽东相思的泪!但是,革命烈士的英魂如今已经化为朵朵红霞,飘扬在万里神州的上空。
正像毛泽东自己所说的那样,这首诗,既是回答他现实中的三位友人的,更是告慰他心中思念的“友人”的。
1961年12月26日,毛泽东给周世钊去信,写道:“‘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西南云气开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这封信包括毛泽东的名字和日期不过九十一字,其中就有四句诗,占了三分之一。可见毛泽东和周世钊的通信中,很多时候他们既是在通信,又是在吟诗唱和,表现了两位诗友六十多年的绵绵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