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生命的接力如此美丽
5543300000036

第36章

70

杨叔子对吴雅的博士论文极为赞赏。他认为,机床动力学和切削动力学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是比较成熟的学科,但限于技术发展的水平,长期以来将切削过程和机床--刀具--工件系统皆视为线性定常系统。实际上它们既非线性系统又有很强的时变性,因此在研究手段有了本质性改善的今天,对此课题的研究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吴雅的论文正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论文内容丰富,分析深入,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可操作性强,其中不少观点、见解、方法、策略均为首次提出,具有创新意义,“是一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少见的优秀博士论文。”当时读他的博士生的共有3人,除了吴雅,还有李劲松和钟毓宁,后面两位在学业上也都是出类拔萃之辈,博士论文也都不同凡响,是深度高度兼备,理论实践结合的杰作。其中李劲松的《钢丝绳状态在线定量检测的原理与实践》也被认为是在该项目研究中有所突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钟毓宁的《机械设计与诊断的知识组织与可靠性原理》,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机械设计相结合的这一前沿课题,数据库版本管理技术以及波形智能识别等方面也颇有创见。但在对三者进行了认真的评估和衡量之后,杨叔子对三位爱徒的论文评价是:各有千秋,均很优秀,但吴雅的略胜一筹。在排序时,他把吴雅的论文放在了第一的位置上。李劲松和钟毓宁平时对于师姐吴雅的理论基础功底和专业造诣就十分钦佩,对这一评价也心服口服,认为反映了论文的实际情况。

三篇论文随即与“博士学位论文同行评议意见书”一起寄往全国各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征询意见。一个月后,天南地北的反馈纷至沓来,各地的同行权威专家对吴雅的论文的评价之高,甚至超出了杨叔子最乐观的估计。每一篇“评议书”的到来都会令杨叔子振奋上一阵子,“喜报不断,就像天天在过节。”

第一个将“评议书”寄到华工的是天津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又午先生,他在评议意见中说:“本论文在三个方面具有理论上的创造性:1、提出强迫再生振动的新概念,全面论述了强迫再生共振、强迫再生颤振的异同,对有关机理、数学模型、判别策略和控制对策都进行了研究。2、首次用时序方法研究了时变切削过程颤振的AB谱,并运用非线性系统极限理论研究了其变化规律。3、研究了切削噪声动力学,找出了振动源和噪声源之间的相关性,并发展了切削噪声源的三种识别方法。”他认为,论文作者的“学术水平已超越一般的博士。论文本身也堪称优秀。”

吉林工业大学机械制造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于骏一先生的评议意见中指出:“论文作者根据MX-4车床的工作情况,创造性地把实际问题上升到混合型颤振的高度来分析,是完全正确的,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混合型颤振问题。混合型颤振这个术语最先是日本的星铁太郎提出的,但是它的产生机理、运动特征等都较为模糊,至今未见有人深入研究。论文作者所做的理论工作,丰富和发展了混合型颤振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认为,该论文“是一篇学术水平较高,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陈先霖先生指出:该论文“在理论上提出了机床切削系统强迫再生振动的概念及其机理,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判据的控制策略,是切削振动理论的重要进展,具有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应予充分肯定。”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钺先生评议说:论文“对本领域的文献资料情报收集得较为详尽,对各种观点、见解分析得有条理、有见地,为本文奠定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迫再生振动的模型,强迫再生共振与强迫再生颤振的学术见解,这是具有创新意义的。这个见解为作者的实验以及机床操作中的实际现象所验证。这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普遍性指导意义的。”“在实用上也产生了较大的经济价值,是一篇较为优秀的学位论文。”“从文中充分反映出吴雅同志在本门学科上已掌握了宽广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子平先生指出:“论文提出了如下新概念:强迫再生振动是机床切削系统在再效应下对强迫激励的响应;而它的特例是强迫再生共振;而其极限情况是强迫再生颤振。并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得到很好的证实,论文提出的相应控制策略成功地用于MX-4车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论文对机床动力学、切削动力学和切削噪声分析做出了许多创造性的成果,对于这些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日曜先生,华中理工大学机械一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宾鸿赞先生,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机器动态性能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心昭先生和湖南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李传乾先生等,也都对吴雅的论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些国内机械学科的权威人物众口一词地指出:这是一篇少见的优秀的博士论文,对本学科的理论发展和生产实践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也是一篇具有指导意义的技术文献。它的成功表明吴雅的学术水平已经超过一般的博士。

更为动人的是在这些庄重严谨的评议之外的赞誉。天津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泽民先生在致杨叔子的信中说:

(吴雅等)三人论文各有特点,在不同领域放出光彩,达到了很高水平。我认为不但为我国工程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与其他先进国家的博士论文相比,亦可为翘楚,实可喜可贺!

东南大学的龚红教授审读了吴雅等的论文之后,也感奋不已地给杨叔子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说:

三篇论文都很好,是你们这几年重要的科研成就,尤其是吴雅的论文,看后很受感动。她很不容易呵!一个女同志,完成这样出色的研究(顺便说明,不是我看不起女同志,而是女同志有比男同志更多的家务拖累,也不知她有没有小孩?)看完她的论文后我在课堂上给我的学生做宣传,要他们向吴雅学习。吴雅不仅是国内培养博士生的典范,也是现在青年人的榜样!

1991年5月中旬,华中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为吴雅、李劲松、钟毓宁等博士研究生举行了论文答辩,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机械学科的权威学者、专家、教授的提问,吴雅胸有成竹,以清晰、流畅、富有创见的回答,征服了所有与会者。答辩委员会给予吴雅的论文以极为罕见的高度评价,认为“该生的学位论文既具有相当的理论高度,又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在理论和工程应用两方面都做出了多项超越前人的工作,在现有的博士论文中是少见的。”对她的答辩亦极为赞赏。经认真评估,最后给吴雅的论文和答辩开出了华工从未有过的95·1的高分,并一致同意授予博士学位。

几天之后,在一次全国性的高校学术会议上,吴雅的博士论文被选出与美国密歇根州大学同类同期学位论文进行了对比,在场的专家教授一致认为,她的论文水平远远高出后者。该论文不久即被科学出版社列入国内首批“博士丛书”的出版计划。

就在吴雅获得博士学位的同一天,吴稚的博士学位论文和答辩也在华工顺利获得通过。吴雅闻讯后不禁喜极而泣。她后来形容自己当时心情说:“听说弟弟也过了,真比我自己过了还高兴,太高兴了!”

1991年6月24日,在华中理工大学学术报告厅举行了隆重的学位授予仪式,由校长兼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黄树槐亲自为博士硕士们颁证“加冕”。这是湖北省高校的博士硕士首次正式着装接受学位证书。当头戴方顶垂穗的博士帽,身着黑色红领博士袍的吴雅等11位博士和22位硕士作为博士硕士代表在众人瞩目中走上主席台,从黄树槐先生手中接过学位证书时,全场掌声雷动,气氛达到高潮。

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吴雅吴稚姐弟成为媒体追踪采访的“亮点”,在被问及身着博士服的感想时,吴雅说:“这代表了社会的一种承认,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但此时我想得最多的还是两个字:感激。”

亲眼目睹了这一幕的母亲冬环不禁百感交集,泪如泉涌。

“姐弟同获博士,争辉华工校园”的佳话不胫而走,经长江日报等报刊报道后,迅速成为整个武汉乃至湖北全省的一大新闻。

71

了解吴雅的人都知道,她的博士论文和答辩如此出色绝非偶然,而她在四年攻博期间所做的事情,也远不是一篇精彩的博士论文所能概括。在那些被喻为“冲击”最高学位的紧张时日里,吴雅至少还做了下面10件事情:

1、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职业性肺癌发病的时序分析与计算机预报系统的开发”,她是其中的第三主要研究人员,前面两名分别是两个单位的课题负责人。该课题以我国职业性肺癌最为突出的高发企业--个旧云南锡业公司(简称云锡)的矿工肺癌为实际背景进行研究。该公司1954年至1984年共发生肺癌1557例,死亡1348例,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77·9%。周总理生前嘱托:“一定要解决云锡矿工的肺癌问题。”国家多年来一直将解决云锡矿工肺癌问题作为重要科技攻关课题,当时这一课题还邀请了美、英等国外科研机构参加。吴雅受命担任这一课题的时序分析,预测与系统开发工作,提出了云锡矿工肺癌发病的时序模型,对未来10年的矿工肺癌发病做出了预测,并对建国以来的劳动保护、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科学的评价。课题由核工业总公司组织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并“建议给予部级科技成果奖”。

2、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研究课题“时间序列的工程应用”,她是第三主要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