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三十六计》学生活
5546300000005

第5章 第一套 胜战计(4)

一场更加精彩的好戏开始了——这就是吞并威尔逊公司。

威尔逊是个庞大的老公司,而且是个集团企业,但经营作风比较保守。它主要经营肉类包装、运动器材和药品三个行业,每年营业额高达10亿美元,为LTV的两倍。

然而,野心勃勃的林恩竟想收购它,真让人觉得是贪心不足蛇吞象。但他还是又一次得手了,怎么个收购法呢?当然还是借用别人的钱。

威尔逊公司的股票,是华尔街所谓的价位偏低型的股票,就是说,与相同的企业相比较,它的股价偏低了些。主要原因是威尔逊公司不爱做广告,也不在股市上哄抬自己的股价,因而投资者对它不太注意。

因此,林恩估计只要用8000万美元的价钱,就可以买到足以控制该公司的股权。但是他到什么地方去弄8000万美元呢?

首先,林恩以他LTV公司所持有的正在强势上涨的股票做抵押,从银行借到8000万美元。然后用这笔贷款买下威尔逊公司的股票,威尔逊就此成为LTV的一部分。

但与此同时,LTV公司却背上了8000万美元的贷款,如何了却这笔巨额债务呢?

林恩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令当时整个华尔街都惊讶得透不过气来。这是他借用别人的钱来为自己谋利的最高明的一招,可谓精彩绝伦。

他的办法是,将大部分的债务转移到威尔逊公司的账下,使其变成了债务人,而不再是LTV公司了。然后,又将威尔逊公司分成三个子公司——肉类加工公司、运动器材公司、制药公司,再让每家子公司都独立发行自己的股票。这三家新公司的大部分股权属于LTV所有,其余的向公众发售,发售新股所收到的股金,正好可偿付从银行贷来的那笔巨款。

就这样,吉姆斯·林恩几乎没花自己的一分钱,就把这样一家庞大的公司给吞并了。

【智慧金言】

借刀杀人这一计,原指腐朽的封建官僚之间,相互利用、尔虞我诈的一种权术。把它运用到军事上,其基本的思想是利用第三方的力量,争取与第三方结为同盟,一致对敌作战。

此处所讲的“借”字,内容是多方面的,如诱敌就范,以逸待劳,以借敌力;迷惑敌人,造成敌人辨别的错觉,互误为敌,自相残杀,以借敌刃:取之于敌,用之于敌,以借敌物;利用敌人将领中的矛盾,令其自斗,以借敌将;知其计,而将计就计,以借敌谋等。

这里的“刀”,是力量天平上的“第三砝码”,如同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一样,“第三砝码”加于敌,则敌胜;加于我,则我胜。

在现代商战中,“借刀杀人”有其特殊含义,这就是通过借钱财、借技术、借人才、借设备、借资源等,以壮大发展自己的企业,从而去战胜竞争对手。

学会识别这一计谋,可以防止上大当,吃大亏。

第四计以逸待劳①

【计名探源】

以逸待劳,语出《孙子·军争篇》。以逸待劳,在古代的兵书和史书中,对此理论阐述和实例记载有很多。如《孙子·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古代“佚”与“逸”相通,意思是部队休整充分,精力旺盛。劳则与佚相反,是部队得不到休整,精力疲惫。以逸待劳的方法有许多,《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抢先占领有利地形,是以逸待劳的一种方法。《南北筹兵论·上》说:“闻之兵法,守者常逸,而攻者常劳,以逸待劳。”先实行防御,后发制人,也是以逸待劳的一种方法。但是,以逸待劳的待,不是消极地坐等战机,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调动敌人,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让敌人疲于奔命,不断地消耗敌人,待敌人锐气尽消时,再动手消灭它。因此,《孙子》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此计强调:使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之计,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在革命战争年代,以逸待劳,诱敌深入,后发制人成为人民军队常用的战法之一。

【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按】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篇》)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言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从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③。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

(《史记》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附)

【注释】

①见《孙子·军事篇》。②《易经·损》:“损刚益柔有时”(解):“损刚益柔有时者,损于昼而日渐短,益于夜而宵渐长,此以一日言也。”此处意为:不用“损”的“刚”,而用“益”的“柔”。③《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枢”是中心关键,“环”是是非反复、相寻无穷、广大的四围。“枢”和“环”的关系,是中心和四围的关系。

译文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脈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战的形式,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译按】

这就是调动敌人的方法。兵书上说,“凡先到战地等敌人者安逸,后到战地应战者疲劳。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兵书讲的敌方劳逸形式,这里讲的是掌握战争主动权的艺术,目的不在于找好地形等待敌人,而在于:用少的控制多的,用不变化的对待变化的,用小的变化对待大的变化,用静的对待活动的;用小量活动的对待大量活动的;用中心枢纽——也就是关键性的东西,对待无穷无尽的广大四围——也就是非关键性的东西。如:管仲在管理齐国内政的时候,就实行军事训练,实际上是在备战。孙膑为齐国军师,齐军攻入魏境后,用其减灶计诱庞涓亲率骑兵突进,孙膑在马陵道设伏,使庞兵败自杀。赵将李牧镇守雁门关的时候,长期不和匈奴作战,其实是积极备战。所以,后来作战时就能一举大破匈奴。

【活学活用】

军事智慧 周亚夫以逸待劳平叛乱

刘邦分封刘家天下,它虽然能收到暂时的效果,却种下了长远的祸根。文帝时贾谊就指出,当时齐楚等国已各传子孙三代,与皇家亲属关系日益疏远,感情淡薄。半独立的王国同集权的皇朝在各方面存在许多矛盾,相互猜忌,各怀疑惧,叛乱仅是时间问题而已。他认为王国太强大就好比人患了肿病,一条小腿粗如腰,一根指头粗如腿,怎么能够指挥屈伸呢?所以他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主张尽封诸王子弟,使大国分为尽可能多的小国,“令海内之势加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中央才容易控制。另外他又建议文帝把自己的亲儿子安排到要害地区建立大国以便拱卫皇室,说明他还是没有从根本体制上认清问题实质。但是文帝却采纳了贾谊的意见,把太子的同母弟刘武封为梁王,都于战略要地睢阳(今河南商丘),拥有四十多县富庶地区。又尽封齐悼惠王子六人为王,分齐国为济北、淄川、胶东、胶西、济南、齐等六国。

当年刘邦在击灭英布后,封其侄刘濞为吴王,都吴(今江苏苏州),拥有江东五十三县,盛产铜、盐,国富民强。文帝时,吴太子入朝与皇太子发生冲突被误伤致死,刘濞从此怨恨不朝,图谋叛乱。由于文帝优容礼遇,暂时没有发作。景帝即位,晁错用事。晁错认为,诸侯国太强大威胁皇室,应当绳之以法,抓住他们的过失以削夺国土作为惩罚,逐步减弱其势力,才能提高皇权,安定国家。尤其是吴国蓄谋叛乱多年,更应当严惩。他也估计到这样做可能激起变故,但是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既然是祸,迟发作不如早发作。景帝采纳他的意见,先后削夺赵国的常山郡,楚国的东海郡以及胶西国的六个县。最后在下令削夺吴国的会稽郡和豫章郡时,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带头发兵叛乱。他纠合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六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亲率吴楚联军二十多万人西征。胶西、胶东、济南、淄川等国合兵围攻仍然忠于汉王朝的齐国,赵国也暗中勾结匈奴,起兵反叛。一时黑云压城,长安城中的高利贷者认为东方战事胜败难知,竟不肯贷款给从军东征的列侯封君,好像汉中央政权已经命在旦夕了。

吴王为了夺取攻汉的胜利,动员了自己国内从14岁至62岁的人统统入伍参战。吴王下令全国说:“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比,下与少子等者,皆发。”除国内出动二十万大军外,并使闽越、东越也发兵相助。吴王召集诸将领商讨进兵计划,大将军田禄伯建议说:“兵屯聚而西,无它奇道,难以就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人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但吴王太子却不同意田禄伯单独行动怕别有变故,因而便对吴王说:“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藉人,藉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别,多它利害,未知可也,徒自损耳。”吴王遂不用其计。吴另一少年桓将军也建议说:“吴军多步兵,步兵利于在险要的地势条件下作战,汉军多车骑,车骑利于在平坦的地形下行动,吴军不应在所过城邑停留,而应该急速占据洛阳的武库和敖仓之粟,夺占山河险要关隘以令诸侯,即使函谷关,天下也会基本稳固。如果行动迟缓,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地,我们就会失败。”但吴王等又以他年少无知,而拒绝了他的建议。遂决定以一路大军向西北先攻梁地,然后再节节向前发展。

周亚夫奉命率三十万大军东征,深知楚军历来剽悍矫捷,战斗力强,很难轻易将其打败。因而向汉景帝建议说:楚国之兵剽悍勇捷,难以很快战胜它,我们应该舍弃梁国,尽量以梁地拖住敌人,并切断敌人运送粮草的道路。这样就可以使敌兵疲粮尽,战而胜之。汉景帝同意周亚夫的计划,以大将军窦婴驻军于荥阳,控制荥阳一带战略要地,阻止吴楚联军西进。周亚夫自率主力向吴楚联军进击,并以别部向齐、赵等地进攻。

吴王刘濞在作战准备完毕后,即于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叫的旗号,起兵叛乱。先将汉朝所任命官吏统统杀掉,然后他即亲率大军从广陵北上,西渡淮水,与楚军合兵,继续前进。吴王刘濞为壮大其起兵的声势,制造叛乱的舆论根据,在起兵后即派遣使者,致书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故长沙王子,历数汉朝廷任用“奸臣”,削夺诸王侯封他,危及汉宗安全的“罪状”。

汉景帝听说吴王刘濞等已起兵叛乱,想派人劝说吴王罢兵。这时原来的吴相袁盎,曾因晁错欲治他的贪污受贿罪,对晁错恨之入骨,即向景帝建议说,诸王起兵,完全是因为晁错,只要杀了晁错,吴楚即可退兵。汉景帝遂杀了晁错,并立即以袁盎为太常,派往吴国,向吴王说明晁错已斩,请吴王退兵。吴王回答说,他已称东帝,拒绝退兵。这时正好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曾随军征讨吴楚军,返回京师,谒见景帝,景帝问他说:“晁错已死,吴楚能不能退兵?”邓公回答说:“吴王准备叛乱已经数十年,他是发怒于削地,以让朝廷诛杀晁错为名,其用意远不是杀晁错而已。”邓公接着说:“晁错深怕诸侯强大难制,所以建议削地,以加强朝廷的力量,这本来是有利于万世江山的良策,但刚刚实行,晁错便被诛杀,这样,忠臣就无人敢再说话了。”景帝这时才省悟。

吴楚联军首先向西北进攻梁地,攻破梁之棘壁,斩杀梁军数万人,乘胜继续向梁地推进。梁孝王十分惊恐,派遣六位将军率军再与吴军战,梁军溃败。梁孝王数次派人去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均不救援。吴楚联军又进而包围梁都城,由于梁都坚固,无法攻下梁都,吴楚联军被阻。这时,吴将周丘通过威胁诈谋,劝降下邳,一夜之间得三万兵马,遂向北继续掠地,到了城阳,已拥有近十万之众。

太尉周亚夫率军东走,当进至灞上时,赵涉对周亚夫说:“吴王刘濞一向豪富,长期以来搜罗亡命之徒,现在他知道将军即将东出函谷关的动向,必定会在崤山、渑池之间的险要处设置间谍伏兵。用兵贵在神速秘密,将军何不从这里向右进军,经蓝田、出武关,迂回而至洛阳,这样只不过多用一两天的时间,便可直入洛阳的武库,到后敲击战鼓,诸侯发现汉军到达,一定会以为将军是从天而降。”周亚夫遂按照赵涉的建议,率领部将安全到达了洛阳。周亚夫这时高兴地说:“七国叛乱战起,我坐驿车到达这里,没想到会这样安全。现在我控制了荥阳,荥阳以东就没有什么危险了。”周亚夫进至洛阳后,便立即派兵搜索崤山、渑池之间地区,果然抓到了吴王派出的伏兵。于是,便请赵涉当护军。

周亚夫军至淮阳,周亚夫的父亲周勃的故客邓都尉向周亚夫建议说:“吴兵锐甚,难与争锋。楚兵轻,不能久。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吴必尽锐攻之。将军深沟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塞吴饷道。彼吴梁相敝而粮食竭,乃以全强制其罢极,破吴必矣。”周亚夫很高兴地采纳了邓都尉的建议。周亚夫遂率主力军向东北进军,进占了昌邑,并在昌邑筑垒坚守。这时吴楚军加强围攻梁国,由于周亚夫拒绝派兵支援梁王,梁王便派人上诉于汉景帝。汉景帝诏命周亚夫救援梁王,亚夫仍坚壁不出,只派弓高侯韩颓当等率轻装部队按照预定计划,出淮泗口,切断吴楚联军的后路,绝其粮道。梁王命中大夫韩安国和张羽为将军,以韩安国坚守城池,张羽出战,使吴军受到一些挫折和损失。吴军欲向西进军,但无法突破梁军的防守,吴楚联军胶着于坚城之下,往日的锐气大失,为求速战速决,便转而进攻周亚夫军,两军相遇于下邑,吴楚联军企图寻找汉军主力决战,但是周亚夫仍坚持坚壁不战。吴楚联军由于粮食供应断绝,士卒饥疲不堪,吴王刘濞多次组织部队向周亚夫军挑战,周军拒不应战,吴楚军采取佯攻汉军阵地东南角,实际主攻西北角的战术。周亚夫识破了吴楚军的企图,便加强了西北角的防御,当吴楚军猛攻西北角时,周亚夫军已严阵以待,吴楚军最后的攻击失败,加上士卒疲劳饥饿,于是开始溃乱,吴王刘濞决定率部队撤走。二日,周亚夫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吴王刘濞丢弃部队,仅率数千人乘夜逃窜。楚王刘戊见大势已去,被迫自杀。周丘自感吴楚联军无力向西北发展攻势,遂退往下邳,途中病死。吴王率军渡江,退守丹徒,再退走东越,以东越兵万余人,并收聚其残兵,企图重振军威。汉军派人买通了东越,使东越以劳军的名义诱骗吴王刘濞出营,将吴王斩杀。至此,声势浩大的七王之乱的主力军吴楚联军。即告全部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