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己解脱自己
5547600000005

第5章 调整自己错位的个性(4)

> 本着谦逊的态度去学习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许人家在这个方面不如你,可是其他方面明显超过你,你就应该多学习别人的优势,这样对自己也是一个进步。

> 提高自我认识。全面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放。认识自我,不能孤独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生活在世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所以,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更不能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 适当提高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如果你把目标定得太低,很容易就实现了,那你自然觉得自己做什么都行,不会看到困难和挫折,也不能够从困难和挫折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 与人平等相处。自负者视自己为上帝,在观念、行动上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否则便被激怒,甚至大打出手。平等相处是要求自负者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

> 保持适度的自信。自信膨胀的结果就成了自负,因此要保持自信心,但是不要过度自信。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条件和前提的,不要太武断,要全面考虑问题,这样也可以增强你的自信心,克服你的自负心理。

9、逃避——问题不会因逃避而消失

许多研究心理健康的专家一致认为,适应良好的人或心理健康的人,能以解决问题的心态和行为面对挑战,而不是逃避问题,怨天尤人。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和行为面对挫折与挑战其实并非易事。可以看到有不少人,他们或因工作、事业中的挫折而苦恼抱怨,或因家庭、婚姻关系不和而心灰意冷,甚至有的因遭受重大打击而产生轻生念头,生命似乎是那么脆弱。

【专家诊断】

要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永远没有尽善尽美的。每一天人们都会遇到麻烦。有的人就会想:为什么倒霉的又是我呢?犯了错误、判断失误、记错事情、受人干扰分了心,任何人都没办法做到无所不知,因而有时会在常识方面有所欠缺。诚然,有许多在所难免的错误可以澄清、解释并改正。但是,人们有时还会故意捣乱,然后再编造借口或寻找漏洞以逃脱惩罚。如果指责无关痛痒,人们就不必为那些小小的失误或错误行为解释开脱了。

但是,指责往往会引起不快和惩罚。为了避免这些不快与惩罚,许多人想尽办法逃避责任,比如转移批评、推卸责任、文过饰非等等。

有位患者本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但是最近他向医生坦言自己曾经闪现过轻生的念头。他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不习惯面对变化与改革。当他得知自己可能被指派去干他既不熟悉也不喜欢的工作时,潜在的焦虑、恐惧与厌世情绪随即涌上心头。他本来可以去竞争另外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职位,可是他由于胆怯自卑而失去了竞争的勇气。或许正是这种逃避竞争、习惯于退缩的心态,使他陷入绝望的深渊之中。这种扭曲的心态和错误的认知观念使他放弃了所有的努力。

人们在逃避指责时,经常会含糊其辞、或者故意隐瞒关键问题、或者干脆靠撒谎来逃脱批评与惩罚。比如说,工作拖拉的人多半不会轻易承认:我的报告交得迟是因为我不喜欢打扰别人的工作。我才不在乎我的延误会不会对别人造成影响呢。我偷懒的时候,从来是只图自己舒服的。相反,他们常常会说:我家里出了一些事情。或是其他一些夸大其词的谎言。

编造借口可以博取同情,但是,如果编造借口逐渐习惯成自然,撒谎的技巧渐趋熟练,也就积习难改了。养成为逃避公正的谴责而撒谎的习惯,等于作出了一个危险的选择。踏上这条不归路,一个人就很难再有其他的选择了。如果对事态的发展真的无能为力,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是不会苛责犯错误的人。只有当一个人明知故犯并造成恶果时,人们才会对他进行谴责。

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先不要试着去逃避,如果能勇敢地去面对,也许会发现事情原本很容易解决。逃避尽管能帮助人暂时的摆脱责任和压力,但毕竟不是最终的解决问题之道。

免罪理论可以帮助理解常见的逃避责任的行为的深层原因。免罪理论的内容如下:

①避免或逃脱责罚是人类的一种强烈本能;

②多数人在有利与不利两种形势的抉择中都会选择趋吉避凶;

③通过各种免罪行为,人们可以暂时逃脱责罚,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

以下是一些逃避责任的伎俩和其内在的含义:

这不是我的错。

这是一种全盘否认。否认是人们在逃避责任时的常用手段。当人们乞求宽恕时,这种精心编造的借口经常会脱口而出。

我不是故意的。

这是一种请求宽恕的说法。通过表白自己并无恶意而推卸掉部分责任。人们经常对此进行反驳: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是成心的!

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

表明此人想借装傻蒙混过关。如果有人这么说,就告诉他:也没有人让你这样做!

这不是我干的。

是最直接的否认。可以请他拿出证据来。

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

找这种借口的人认为法不责众,凭借扩大责任范围推卸自身责任。不要理会,先处理他,其他人的责任以后再说。

找借口逃避责任的人往往都能侥幸逃脱。他们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错误的社会后果而自鸣得意。这种心理强化使得这些借口得到了广泛使用。这类免罪的借口经常能够获得部分或完全的成功,否则,人们就不会使用这种手段了。

为了免受谴责,多数人都会选择欺骗手段,尤其是当他们是明知故犯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罪与罚两面性理论的中心内容,而这个论断又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另一方面。当明知故犯一个错误时,除了编造一个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时会给自己找出另外一个理由。比如,有人没有按时完成小组工作计划中自己那一部分任务,他给自己的理由是他需要时间进入状态。而当同事们问起他延误的原因时,他却对他们说自己生病了。

【心理处方】

从一个人出生时起,就在与周围的世界产生积极的互动。环境对人产生影响,但是人往往更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影响。能够在众多选择中做出自己的决定,这就是所谓自由意志。这说明一个人拥有主宰自身行为的能力,因而完全能够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如果是这样,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个人做出决定,就理应承受相应的责备与赞扬。但是有时,人们在作决定时确实会受到种种客观情况的干扰:比如信息不通、缺乏常识、时间紧迫或者精神不够集中等等。

所幸人类具有创造力,因此有办法逃避应当承担的责任。当然,如果真是无辜的,就经常能够通过事实、证据和逻辑驳斥他人的指责。但是,如果真的有责任,就应该接受别人的责备。

如果一个人辜负了同事的信任,继而若无其事地对他们撒谎,人际关系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为了免受应得的责备,有些人会掩盖真相、敷衍搪塞、编造借口、无中生有、文不对题或者真真假假,闪烁其词。这些欺骗伎俩并非总能奏效,但是其目的却已昭然若揭:不过是想方设法逃避谴责与惩罚罢了。承认我错了意义非常重大。因为人人都难免犯错,所以大多数人都能原谅别人的过失。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信誉,并且有助于自我完善。

媒体经常报道有人为了逃避责任,不惜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虽说人对于未来会感到不安与恐惧,害怕面对死亡,也因此知道珍惜生命,是为什么还有人敢自杀呢?

这和人的潜在意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人对于某些事情感到痛苦时,这个痛苦就会不断传输给潜在意识,而潜在意识就会忠实地依照这样的信息,在情境来临时去实现。

人的行为有90%是受潜在意识所控制,而潜在意识是从出生开始,经过每日意识沉积所形成。所以它不仅会反映在心理上,更会反映在生理上,因为人的身体是由自律神经掌控,而自律神经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作用而形成。如果交感神经两者作用互动平衡,自律神经就会正常,身体各方面的运作也会因此顺畅。

人是无法用意志力去控制自律神经的。当某个人感到生气、焦虑、恐惧时,交感神经是处于极度紧绷的状态的,使心跳及血压随之起伏,整个身体就会不听使唤。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就连肌肉都会紧绷起来。如果长时间下来心理都是处于低潮,或情绪的紧绷,身体就会产生极大的警讯,最后也会因为不能承受这样的压力,而使人崩溃,理智(显在意识)完全被潜在意识掌控。

自杀的动机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因为人感到痛苦,所以不断告诉自己,死去总比活着好,潜在意识就产生活着干什么的意念,最后终于带领人走上死亡。所以人应该时时刻刻朝正面思考,而不要让负面的痛苦沉淀,例如人们信仰宗教求神拜佛,无非是祈求痛苦能获得解决,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在告诉潜在意识:我们要远离痛苦。重复的告知,潜在意识确实就会带领人们远离痛苦。

有人为了怕痛苦,而选择规避问题,其实人的成长,就是因为人生中经历过无数挫折与失败,如果能认识痛苦的价值,愿意面对现实,有勇气承担痛苦,人就能活得更坚强、更有价值。

10、自私——财散人聚,财聚人散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分享!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状心理现象。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自私指的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常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说法。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轻微一点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不讲公德;严重的则表现为达到个人目的,侵吞公款、诬陷他人、杀人越货、铤而走险。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自私是我们走向成功和取得人生最伟大胜利的最大障碍,我们应该学会去克服它。

【专家诊断】

自私本是人类的一种正常表现,每个人都有自私的时候。但无私帮助别人也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甚至每个人也都有过无私帮助别人的时候。所以不能说自私是人的本性。

私欲是一切生物的共性,所不同的是其它生物的私欲是有限的,人的私欲是无限的。正因为如此,人的不合理的私欲必须要受到社会公理、道义、法律的制约,否则这个社会就不屑正常的社会。任何一个人内心存在一种普遍的道德、法律意识和保持自己的私心杂念是不矛盾的。如果人性中全是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是神,如果人心中全是私心杂念,无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和动物没什么区别。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正因为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便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到,有的人不顾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一味想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可是自己却并非意识到他的行为过于自私,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也因为如此,我们才将自私称为人格缺陷。

自私心理并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我们在意识到自己的自私行为时及时调适。一个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不妨多作些利他行为。例如关心和帮助他人,给希望工程捐款,为他人排忧解难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从让座、借东西给他人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他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自私和无私之间仅是一线之隔。越过它,你可以感受到舍己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这是最大的喜悦,也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

自私的人停留在狭小自我的束缚里,无法想象和体会助人为乐的快乐。无私是所有伟大人物共同的特性之一。没有无私的服务,做什么都不会得到成就。如果行为是自私的,纵然读破万卷经书也是枉然。

自私自利的人脑子里只是满装着自己,他们不会爱别人,更不懂得为别人而付出。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外在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因而,他们不愿奉献,因为这无异于从他们身上割肉。

因此,罗素说道:我的快乐日益俱增,一部分是因为我终于成功地驱除了某些根本不可能的欲望。但更大的原因,还应归公于心灵中逐渐减少了对自我的关心。

贪欲无边无际,可以无限制地扩展,这其中的动力,便是自私之心。私心是由于过分看重自我的私名和私利而产生的。私心是万恶之因,也是万错之源。它只求满足一己之私利,片面追求自我的名誉和地位。而置他人的利益甚至生命于不顾;它使大团体为迎合小团体成员的狭隘名利之心,而置社会整体利益于脑后。

【心理处方】

自私作为一种病态社会心理,是可以克服的。作为自我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心理调适。具体来说有如下方法:

⑴内省法

这是构造心理学派主张的方法,是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自私常常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观察时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这些标准有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和榜样等。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对照榜样与规范找差距,并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危害找问题,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⑵多做利他行为

一个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为。例如关心和帮助他人,给希望工程捐款,为他人排忧解难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从让座、借东西给他人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他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⑶回避训练

这是心理学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通俗地说,凡下决心改正自私心态的人,只要意识到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筋不停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自私是一种心理疾病,往往使拥有的化为虚无。自私是人性缺点中最可怕的一个,它会扭曲人们的心灵,造成心理疾病。一旦心理有病后,这个人就再也无法超越自己。

11、狭隘——包容是智慧之母

狭隘是一种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的心理和人格缺陷。狭隘者常常表现为:吝啬小气,斤斤计较,吃不得亏,会想方设法弥补损失;不能容忍他人的批评,不能受一点儿委屈和无意的伤害,否则便耿耿于怀、伺机报复;人际交往面窄,追求少数朋友间的哥们儿义气,只同与自己类似或不超过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或比自己强的人。

【专家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