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这样说孩子最能接受
5547800000023

第23章 应对孩子的反叛行为的最佳对话模式

1.解决同孩子的矛盾不防用“巧败”

全国优秀家长罗柳薇女士谈到自己教育女儿成才的经历时说:

我希望女儿长大了当医生,从孩子7岁起就按自己的意愿有计划地塑造女儿。让女儿学书法,培养她耐心细致的习惯;让女儿学绘画,通过素描熟悉人体解剖;让女儿学英语,因为英语是考医科的主课。女儿的课余时间被挤得满满的,一切为将来当医生打基础。

女儿似乎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几年间获得大大小小许多奖状。我很欣然,为女儿不断“加码”。孩子的父亲却极力反对,他说,女儿只是为了母亲“望女成材”的意愿去拼命适应母亲,这样决不可能引起她真正的学习兴趣。如果再对她提出有增无减的要求,她的“潜在反抗”会爆发出来的。

不久,事情果然发生了。一天朋友来访,看见女儿在写毛笔字,都在称赞。我说:“唉,她学什么都进步慢。今年参加全市少年儿童书法比赛,才得了三等奖;期末考试数学她在全班排到第31名。太令我失望了。”

女儿忽然忍不住大声说:“妈妈,你怎么不说我这第31名的分数是99分?我根本不喜欢书法,你却要我不停地写。我喜欢跳舞,考上舞蹈班,你却不准我去。以后我什么都不学了,免得你说我进步慢。”

也许女儿气头上的话说过了,仍会按照我的意愿和要求去苦练苦学的。但是,这难道是我的真正意愿吗?我虽然很痛心,但在客人走后,还是深情地向女儿解释自己对女儿严格要求的目的。女儿说:“妈妈,我并不想当医生,因为我将来当不成医生。”她告诉我说:“医生要胆大心细,可我胆子大不起来,何况医生总是要人打针吃药,从小给我的印象就不好,我对当医生根本不感兴趣。我想当的是教师,教师从小就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

女儿的话使我感慨万分:使孩子对医生这一职业倒了胃口的,何尝不包括自己多年来的“强行”灌输呢!我意识到,女儿长大以后从事什么职业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健康地发展的人才。从此,我没有再强迫女儿按自己的意愿学这学那,女儿的学习与兴趣结合起来了,进步也更大了。

在与孩子产生矛盾时,家长是利用自己的家长身份压服子女呢,还是暂时退让,待双方冷静下来再解决矛盾呢?正确的答案理应是后者。前者虽胜实败,可称为“惨胜”;后者虽败犹胜,可称为“巧败”。

何谓“巧败”呢?《三个六计》中,最后一计是“走”,即撤退,还把它称为“上计”。在形势于己不利,或即使仍有利(比如家长还能压服孩子),但相持下去的结果将会违背自己的初衷时,及时撤出是为上策。这就叫“巧败”。

“惨胜”不如“巧败”,许多家长大概也是在多少次“惨胜”之后才悟出的道理吧?但无论如何,早一天悟出这个道理,对家长和子女双方,都是好事。

具体地说,如何取得“巧败”呢?

(1).要保持冷静

当孩子与家长高声争论,家长突然沉默,孩子常常也会安静下来;相反,若孩子高声家长也高声。很容易导致无谓的争吵,孩子在气头上也不愿意听任何的劝告。

(2).巧用反面激将

当家长与孩子相持不下时,有时可故意使用反面语,使孩子改变初衷。比如,想让孩子做完功课再玩,孩子却坚持玩完再做功课,这时赌气地说一句:“你去玩吧,我不管你了。”家长的“让步”会使孩子感到不安,使它放弃原来的计划。

(3).和孩子协商解决

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多种解决办法,如果认为孩子的做法不妥,而孩子又不愿接受家长的方法时,可要求孩子一起来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法。矛盾的双方都可以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然后一起评价这方法,选择其中最佳的一种。

2.如何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

王先生曾讲了这样一件事,他的孩子很快就要中考了,可孩子却迷上了电视剧《还珠格格》,不管作业有多少,每天晚上必须要挤出时间看两集《还珠格格》,爸爸看着孩子大量的学习时间被占用,心里着急,就劝女儿,不要再看了,要抓紧时间学习。

女儿说:“还有几集就演完了,等看完《还珠格格》就什么电视剧都不看了,专心学习。”

爸爸生气了,说:“一个《还珠格格》不看又能怎样,是学习重要还是看电视重要?你怎么越大越不懂事?”

女儿也提高了嗓门,说:“还有几集就看完了,早你怎么不说?”

“你还有理了,我看你不看又能怎样,都什么时候了,还没完没了地看这种电视剧。”爸爸上前一把扯下电视天线,又拔下电源插座。

“你怎么这样霸道,你凭什么不让我看电视?”女儿一边哭一边说。

结果一晚上女儿也没学习,王先生也气得一夜没休息好。第二天女儿放学后,坐在沙发上又把电视打开,照看不误。王先生看到后气得摔门而出,这之后父女俩冷战了好几天,最后还是王先生先妥协,父女俩才重归于好。

王先生向同事们咨询:“女儿小的时候很听话,怎么越大越不听话了,敢与大人对着来了,我应该怎样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威信呢?”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自己的话,是因为自己在孩子面前没有威信,那么如何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呢?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要严厉.不要多给他笑脸,让他怕你。

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不是想树立就可以树立的,不是急于求成的事。它是父母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建立在与子女彼此尊重和热爱的基础上,是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产生的。

要想成为有威信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以身作则是建立威信的关键。

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必须品行端正,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切不可表面一套,背后又一套,在外面一个样子,在家里又是另外一个样子。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当做到。

第二,必须说到做到。

威信就是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一种信任感.这不是靠说教或者是打骂的方式能建立的,父母言而有信才是最重要的。不管孩子多小,家长都要恪守“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则。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是说到做到的,从而能够自觉地听从父母的指令,接受对他的要求。

第三,严与爱结合。

对孩子要管得严,哪怕是错误也不轻易放过,但每次做过批评之后,家长要想办法去安抚她,开导她,使她感受到父母是爱她的,而不会产生对父母的畏惧、抵抗心理。严与爱相结合的教育,最能建立真正的威信。

第四,少而精的管教。

父母管得太多,管得太琐碎,事无巨细都免不了唠叨几句,这样孩子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反而不来听你的。而平时很少说他,但抓住一些主要的东西一管到底,这样反而更有效。

第五,有效地帮助孩子解决困难。

孩子在生活中还会遇到他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事情,遇到需要关怀和帮助的时候,父母应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要刻意地为自己树立威信,因为那样只能事与愿违,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以高压赢得威信。动辄发脾气,经常打骂孩子,使孩子畏惧你,使孩子经常处于恐惧不安的状态中。

(2)以疏远赢得威信。父母总是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很少与孩子交流感情,孩子不了解父母的想法、爱好等,父母也不知道孩子的需要和喜好,父母与孩子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

(3)以傲慢赢得威信。父母认为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全是正确的。是家庭的法律信条。话一出口,孩子就得绝对服从,即使是说错了也要迫使孩子必须照办。

(4)以严厉赢得威信。事无巨细、不分是非,都要孩子服从,明明是自己错了,也不承认。

(5)以教训赢得威信。父母无视孩子是否愿听,也不管自己的语言是否恰当,在任何场合下,总是没完没了的指责要求孩子服从。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对这种说教产生厌倦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对正确的教育也会产生反感。

(6)以宠爱赢得威信。对孩子百依百顺,姑息迁就。不给他指明努力的方向,也不提出任何要求,而是有求必应,一概满足,导致孩子任性妄为,形成骄横执拗的性格。

以上六种方式,只能让孩子更加叛逆,家长一定要注意。

3.巧妙帮孩子渡过心理逆反期

一天,11岁的儿子对赵先生说:“我想把头发一侧剃成双条式。”作为父亲,赵先生并不喜欢儿子留这种发型,但他知道,这并不危及生命、道德以及健康,而且头发会重新生长出来。于是,他对儿子说:“我不喜欢这种发型,不过,如果这是你的决定,我可以忍耐。”

赵先生带着儿子去了发廊,美发师给赵小成洗头的时候还评论他的头发很漂亮,然后赵小成描述了他想要的发型。美发师惊奇地问赵先生:“把你儿子头发的一侧剃成双条式行吗?”赵先生回答,他并不喜欢这种发型,但那是他儿子的决定。

就这样,美发师剃去了赵小成一侧的头发,其中保留了两条,并尽量使这种发型在第一天显得好看。可是第二天早晨,赵小成就对他那一面倒的头发无能为力了,他的姐妹只好努力给他喷上发胶和摩丝,以使他能出去见人。

那一年,儿子勉强保留着那种发型,后来又换了七八种更有趣的发型,上了七年级后,就开始留传统的发型了,并且再也没有改变过。

人们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是脾气越来越犟,总是不听话,跟你对着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不服从老师或家长的教育指导;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向社会挑战;结成同龄群体,寻找“知音”或“朋友”。而且,这些行为多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或“漠不关心、冷淡相对”(冷战)等,有时还会因某方面的反感而迁移到其他方方面面。

当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时,家长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尊重孩子,不要总对孩子说“不”。

孩子们自我意识产生后,他们希望自己和大人有平等地位,对大人的要求也是有选择地接受。此时,父母对孩子的行动不要轻易干涉。如果孩子必须顺从的话,也不要用强制式或命令式的口吻,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征询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做出选择。

有位中学生说,他正准备看完电视就去做作业,结果妈妈这时来了一句“还不学外语去”,听了以后,他干脆不去。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以免使孩子形成对立的情绪。

第二,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比如,孩子想自己洗衣服、修理东西、买件自己喜欢的物品,父母都应给予鼓励。如果有些事情让孩子单独做不放心,可以给孩子指导,或做孩子的“助手”。当然对孩子行为的约束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过多,否则会导致孩子的抵触情绪。

第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父母可以从孩子的言行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作为因材施教的依据。

例如,孩子在外面玩,明明自己能走得动,却不愿意走,非让妈妈抱着他,这时,你就可以这样对他说:“你看看那个小妹妹多听话,她没有让妈妈抱她而是自己走,我想你比她走得还要快,还要好,你说呢?”孩子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会自己走了所以对于孩子的闪光点进行恰当教育,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的。

第四,给孩子平等的发言权。

中国的传统习惯是父母居高临下地对孩子发出指示和批评,一切要服从父母,这样一方面使得两代人的沟通受阻,另一方面也压抑了孩子的勃勃生机和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发言权,这是对孩子人格和思想的尊重

第五,适当让孩子自己做主。

在一些非重大事情上可以让孩子自己拿主意,一方面可以让他们通过实践检验来验证他们自己想法的对错;从另一方面来说,逆反和反抗并非完全是一种不好的品质,父母的想法也不见得是百分之百正确,我们的教育也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所以,家长也要分清盲目反抗与合理拒绝,该他们自己做主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拿主意。刘墉在他的一本著作里写过这样一段话,“我的儿子曾经对我说,老爸,你知道以前我为什么要叛逆吗?那时候你说左,我说右;你说黑,我说白。其实,我心里很清楚你是对的。可是,我为什么从小到大都听你的呢?所以,我是故意唱反调,唱错了,做错了,吃了亏也不后悔。你总得让我自己做主,错一次吧!”

4.如何让孩子接受大人的指令

爸爸:“小柯,以后做事认真点,别那么大大咧咧的行不行。”

小柯:“知道了,爸爸,你每次都这样说,烦不烦啊?我也不想出错啊!”

爸爸:“那你就好好做啊!”

小柯:“爸爸,怎么才算认真啊?我要怎么才算认真啊?”

爸爸被气的无言以对:“你这孩子,懂什么啊?”

“认真”是个什么概念,大多数孩子都会认为这指令太笼统了。事实证明,越是频繁空洞地使用“认真”、“努力”、“仔细”等词汇,越说明家长教育认识的苍白,教育手段的无力。与其如此,趁早把这个词从头脑里忘掉吧。忘掉”认真”二字,从现在起不要和你的孩子说什么“认真”了,在需要的时候,与孩子说话具体些,并请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怎么做,多长时间做完就可以了。

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办法能让孩子正面地接受父母的指令呢?

第一,指令和要求尽量清晰具体。

如您可以要求孩子:“见了叔叔阿姨你要问好。”而不是笼统地说:“你要对客人有礼貌。”

第二,不要同时发出多重指令。

像“赶快收拾玩具和你的书,整理好桌子,把手洗了来吃饭”这样的指令就往往会使孩子感到迷惑。

第三,同样的指令只发一次。

每次做讲座都有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说叫做什么总是得叫四五遍才行。改变的办法就是以后同样的指令只说一次,比如吃饭,叫一次孩子没有反应,即不再叫,父母再心疼,也要硬着心肠自个儿吃,不要担心孩子饿着,或吃凉的不舒服。叫孩子起床也是同样,叫一遍不起来,即不再叫,迟到或吃不上早饭也在所不惜。当然,在父母这样做之前要正式明确地向孩子声明今后同样的指令只发一次。

第四,指令多使用正性词

指令中多用正性词,少用或不用否定词,有助于减少逆反和冲突,加大孩子执行指令的几率。如:变“不要贪玩”为“你玩10分钟就去学习”;变“你不要拖拖拉拉”为“你在5分钟内把书包整好”。

第五,指令尽量简洁。

给孩子的指令应尽可能简洁,字数不宜过多,以15个字以下为好。不唠叨,不提旧账。对孩子发出指令时,应该尽量避免唠叨和提旧账。

第六,使用正式的语气和口吻。

要求孩子做事的时候用正式的语气和口吻能够收到好的效果,如不呼孩子的小名,而呼其全名,甚至在其名字后加上“同学”、“同志”,以增加孩子的自重感。如张先生叫儿子:“小朝,别玩游戏了。”看到儿子没有反应,他平静而严肃地说:“张志朝同学,现在是你从游戏回到课本的时间了!”结果儿子马上就收起游戏去看书。

§§§附录:让孩子走向叛逆边缘的10句话

* “住口,把嘴闭上!”

* “你竟敢说老子!”

* “你敢再摔一次!”

* “你真不了解妈妈的苦心。”

* “你就得听我的。”

* “翅膀还没长硬呢,就想单飞了?”

* “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不争气的东西!”

* “我就不信整不了你!”

* “有本事你走了别回来!”

* “爱玩的孩子没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