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5553500000001

第1章 少年时代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诞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名文,字逸仙,乳名帝象。翠亨村,背靠犁头山,南望澳门,隔海与香港相对;山水相间,风景幽美。孙中山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父亲孙达成,自己连一亩地也没有,只租种两亩公尝田。种田养不活,有时便到澳门的一家鞋铺帮工。孙达成结婚后,因为人口增加,生活就更加困难了。种田、帮工不能养活一家人,便在本村当更夫,也就是夜间在村中巡逻,敲梆子报告时辰。一家几口人挤在一间茅草搭成的屋子里,缺吃少穿,艰难度日。由于家境贫困,孙中山自幼下地帮助大人锄草、打柴。他干活干得很快,时常是自己的活干完了,还帮助姐姐干。他从小在贫苦中长大,所以非常同情和他家一样的贫苦农民。很多年以后,孙中山跟一个外国人说过:他是苦力的儿子,他自己也是苦力,他是和穷人一起长大的。孙中山因为家境贫寒,9岁时才开始读书。他在本村的私塾里读如《千字文》、《三字经》之类的旧书。当时私塾先生教书,从不讲解,只是要求学生死背书本。有一次,孙中山问老师说:“老师,我天天读书,不知书中讲些什么道理?这有什么用呢?”老师听后大发脾气,对孙中山说:“你不做人上人,就是做人下人!”孙中山还是不懂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此后便努力背诵课文,晚上如果月光明亮,就藉着月光读书,以节省灯油。孙中山自幼就很机灵。当他12岁时,他到三乡郑家送东西,走到半路僻静的地方奉家人的命令,遇到一个陌生人,要求同行。谈话间,孙中山觉察出他不是好人,但又不敢逃脱。待走到距翠亨村有十几里的一个村子时,他对那人说:“你在这里等等我,我要到亲戚家去送些东西。”那人信以为真,便在村边等候。不一会儿,孙中山从村中带来了一群人,捉住了这个坏人。原来这是一个人贩子。孙中山年幼时,还非常喜欢听人讲太平天国的故事。在他出生的前两年,也就是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翠亨村有一个太平天国的老兵,太平天国失败后回到家乡。他时常在孙中山家门前的一棵大榕树下,向村中的孩子讲太平军战士打仗的故事。孙中山每次都听得入了神。这位老兵还常常左手握着长胡须,右手摸着孙中山的头,对他说:“你应该做洪秀全第二。”他很敬佩洪秀全,从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便播下了反清的火种。孙中山的大哥孙眉在檀香山谋生,经过辛勤耕作,生活富裕起来。1875年5月,母亲思念儿子,便携带12岁的孙中山漂洋过海,前去探望。二十多天的航海生活,使年幼的孙中山十分好奇,给他带来很多新鲜感受,使他“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孙中山到达檀香山后,先是在爱槐镇大哥的商店里当学徒,不久,又到一个英国教会创办的意奥兰尼学校读书。他初学英语,遇到许多困难。老师先让他坐在一旁静观十日,然后再从英文字母教起。他很喜欢英语课,英语学习也进步很快。孙中山因为在家乡读过私塾,中文基础较好,常在英语课之余,自己躲在一边,朗读古文。这所学校采取的是英国式的教育,教学很严格,用诱导和强制两种方法教学。学校讲授圣经课,带领学生做礼拜;还进行消防和军事训练。这些教学活动,使孙中山感受到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要比中国的私塾好得多。同时,他也看到英、美等国实行的资产阶级民主优于清封建皇朝的独裁专制萌发了改造中国的朦胧想法。

孙中山虽然仰慕西方的文化,但他仍然穿着清朝的长袍马褂,头后面还拖着一条长辫子。他的这副模样,在学校里引起许多同学的好奇,时常有顽皮的同学,拖住他的辫子取乐,这给他带来许多烦恼。当时,东方的学生,特别是中国学生,在学校中受到歧视,每当同学找他取乐时,他便起而反抗。有同学劝他把辫子剪掉,他摇摇头,说:“此种陋俗,系满清强迫造成,须俟全体国民联合一致,一举而草除之,否则实无益也。”他认为留辫子不是个人的事,而是清朝统治的一个象征。

孙中山在意奥兰尼学校学习三年,各门功课成绩都很好,特别是英语,刚入校时,连字母都不认识,学习三年后,获得了第二名,由夏威夷王亲自颁发了一本中国书为奖品。1882年7月。毕业后,他又回到哥哥的店里,帮助做生意。他对经商毫无兴趣,不久,又进了檀香山的奥阿原书院读书。

奥阿厚书院是当地的最高学府,相当于高级中学。这所学校由美国人创办,学制是按美国的学制。孙中山在这里学到了更多的科学知识。同时,他对基督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哥哥很守旧,反对弟弟接受基督教的影响,两人为此发生了冲突。孙中山不服气,便把大哥供奉的关帝像撕碎,孙眉大发脾气,命他立即回国。他原打算毕业后到美国去深造,这时只好读完一个学期后,于1883年7月回国。

回到翠亨村后,已经接受一定的新思想的孙中山,对村民的迷信、愚昧看不惯,时常说东道西。村人都说他狂妄,是受了外国的思想毒害。有一天,他和好友陆皓东来到村中的北帝庙内,把正殿内“玄天大帝”塑像的中指折断,还说:“看你这样威风,现在将奈我何?”说完,又到左廊内把“金花夫人”的粉脸刮破,并毁坏了一只耳朵。这种毁坏神像的行为,引起了村民的攻击和责难,认为他大逆不道。孙中山因此被迫离开了翠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