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和谐做人
5554300000007

第7章 闻道得道(1)

天道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运行。人道遵循以德立命、以德修业、道行即践行的规律运行。人的修养程度,决定了经商之路。任何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先经历一番立身之路。

立命之本

有德的人有一颗平常心,并不是时刻都想炫耀自己的富有。“天道酬勤”,人道应当像天道一样勤奋劳作,珍惜万物,这样才能长久立稳脚跟,可持续发展。

安身立命的根据

每个人都有自己安身立命的资本。子贡问孔子说:“老师!您本人立身处世的原则,或者说安身立命的根据是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概括地讲,那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贡说:“请老师稍微解释一下!”

孔子解释说:“‘道’是高深微妙的,‘志于道’就是要志存高远;‘德’是一个人的内在本性,‘据于德’就是要谨守本性,脚踏实地,如果脱离这一点,人生就没有根基;‘仁’既是人性之善的自然流露,又是人的一种自觉修养,‘依于仁’就是要求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抛弃了仁道,一个人的行为就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艺’包括规章制度、乐、射、御、书、数等6艺,‘游于艺’就是要博闻多见,善长各种技艺,否则,人生就立不起来了。”

子贡又说:“老师!您本人可以做到这样安德乐道,那么,对于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您不觉得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吗?”

孔子回答说:“你问得好呀!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正是处于转型、过渡的时代,大多数人已不再注意自己品德的修养、提升思想境界了,只顾现实生活,只管眼前利益,追功名逐富贵,而把真正实在的学问道德撇在一边了!即使听别人说了正确的道理,也不再愿意改变或者再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劣根性,无奈地拘囿于时代环境所造成的种种压力,因循守旧,随波逐流——这一切,就是我内心所忧虑的啊!”

安身立命的资本,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最重大、最根本的变化,无疑是发生了资本革命,资金让位于知识,知识成为最宝贵的资源、最重要的资本。“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

随着知识的资本化,知识资本家和知识资本营运家将成为时代新宠,成为社会发展与控制的主导力量。

比尔·盖茨创造了财富史上的神话。他的成功与过去我们所熟知的成功例子完全不同。在过去的差不多一个世纪里,全球首富是石油大王、汽车大王、钢铁大王等企业巨子,他们的财富是必须通过一生的努力,甚至是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才逐渐完成的。他们的财富是建立在数不清的有形原料、产品之上的。而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没有高大的厂房,没有堆积如山的原料,有的只是知识和智慧,他们的产品就是一张张软盘。这是一个崭新的产业。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的产值大于美国3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而且美国1996年全年新增产值的2/3是靠像微软公司这样的企业创造的。

比尔·盖茨的崛起,揭示了创业是智者的游戏,知识是创业的资本。同时,比尔·盖茨的出现也标志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梁金海今年只有23岁,却有着双重身份: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一家计算机技术应用公司的经理。

梁金海15岁考入武汉船舶工业学校,一次偶然的机会,梁金海接触到了计算机,从此他就被这神奇的机器吸引了。他对自己说:“我不能掌握计算机,将来就会让计算机掌握。”他寻找并创造一切机会学习计算机知识。1996年,他被保送到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专业深造。

大学3年级时一次无意的发现,使梁金海萌生了研制一种可调节电筒容量兼容各种型号电池的手电筒的想法。半年后,梁金海为自己的这项发明申请了专利。在此期间梁金海先后为哈尔滨殡仪馆、哈尔滨铁路局、黑龙江省计算中心等单位设计了相关的系统管理程序。

2000年,当梁金海被保送为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同时,他成立了自己的研究所,当上了一名学生企业家。研究所成立不到半年,他就开发出具有感应识别技术的智能化巡检系统、地理定位系统等多个项目。

新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高文化、高谋略为策划的发展经济模式,知识+资本+创意,已成为成功致富的公式。

知识经济和资本革命向一切富有知识与智慧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纵然你很穷,但只要你拥有一颗智慧的大脑,立志创业,成为一名知识资本家,就一定会富甲天下。

创业之本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乃创业之本。

人的修养程度,决定了创业之路。任何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先经历一番立身之路。

父亲李云经从小就教育李嘉诚做人要真、要善、要有骨气、有毅力。他不仅教给嘉诚知识,更教给他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于这些,嘉诚从小就铭刻在心,终生不曾忘却,并且终生奉行不渝。

深受父亲的影响,李嘉诚也一心向学,从小就酷爱读书,3岁能吟诗诵文,5岁开始上学,像个书虫,如果不是风云突变,李嘉诚会沿着求学路一直走下去。虽然李嘉诚的理想是当一个教育家,而不是企业家,但由于父亲早逝,家境陷入贫困,为了全家的生活,他才不得不去从商。

李嘉诚虽走上了经商之路,但因深受父亲的教诲,他从小就立下大志:勤勉苦读,出人头地,报国报民。

上世纪80年代,风云不定。不少人猜测长实公司会迁离香港,李嘉诚却说:“我讲过一句话,如果要迁,我们问问有没有办法迁走李嘉诚主席。如果没法的话,请你们以后不要再提迁移之事了。”之后,无人敢再提此事。

直到今日,长实并没有迁移海外,李嘉诚以实际行动和庞大资金为中国和港人注入了信心。

许多凭借“无知之勇”冲杀出来的创业者,昔日的成功使他们陷入了一种盲目自信的误区。在他们看来,昨天就因为“不信邪”才干了起来,成就了今天的事业,今天同样可以“不信邪”、“跟着感觉走”。殊不知企业的发展阶段变了,时代的要求变了,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变了,都变了你不变,当然要被淘汰。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一个斗智斗勇的时代,如果依然存在无知无畏的心理,那只能是自寻死路。

经商之本

人格是经商最大的资本。

两匹马各拉一辆大车。前面的一匹走得很好,而后面的一匹常常停下来。于是人们就把后面一辆车上的货挪到前面一辆车上去。等到后面那辆车上的东西都搬完了,后面那匹马便轻快地前进,并且对前面那匹马说:“你辛苦吧,流汗吧,你越是努力干,人家越是要折磨你。”

来到车马店的时候,主人说:“既然只用一匹马拉车,我养两匹马干吗?不如好好地喂养一匹,把另一匹宰掉,总还能拿到一张皮吧。”于是,他便这样做了。

无论你从事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其实都是你人格的一种体现。只要看到你的工作就“如见其人”了。

人格是实力中的实力,资本中的资本,魅力中的魅力。

海南腾龙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冼笃信没有读过几年书,但他对人生哲理却有深刻的把握,这更加拓宽了他的成功之路,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亨。

冼笃信创办自己的公司,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后,立即做出决定:每年将集团盈利的10%用于发展家乡、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及公益事业。从1988年~1993年,他已累计为此捐款2000万元,在全国的农民私营企业家中可称首屈一指。

冼笃信曾表示,在海南,别人在事业上超过我,我不嫉妒;如果谁在捐资办学上超过我,我可要跟他争一争。他对金钱的看法也十分达观。他说:“我是搞私人企业的,现在的资产比较雄厚,但我从来不认为这些钱就是我个人的。我属于国家,没有国家这个大家,也就没有我这个小家。钱这玩意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是身外之物,财富来源于社会,只有奉献给社会才能显示其真正的价值。”他还为集团定下了捐款目标,每年不少于500万元。

500万元扩大了他的知名度。许多企业都不惜重金利用各种媒体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而冼笃信一马当先地把500万元送给了公益事业,这与广告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效果可能会更好。正是因为冼笃信的捐款行为,他才被海南人民推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才被评为“中国十佳民营企业家”。

他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在中国能不能获得政府的支持对企业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而政府肯定不愿意支持那些只想把钱往自己口袋里揣的企业。为民谋利的企业一定能够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

在企业界,经济实力越强的企业越容易拉到客户,找到贸易伙伴。而每年捐资500万元充分表明了冼笃信企业的实力,使其他企业愿意与他合作。这500万元给冼笃信树立了光辉的个人形象,使他有了一个好的名声。而这也提高了他的商家能力。

进德修业

“进德”,说的就是安顿我们自身的生命。“修业”,就是要正确回应外在的世界。而进德和修业的形成过程往往也是合一的。也就是说人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涵养自己的德性,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地开拓自身的事业,取得较高的成就。

老子说:“治人事天莫如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管理人民,遵循天道,顺应自然的法则,利人而不害人,这样就能增进美德,无往而不胜。

三省吾身

每个人都要每天3次从3个方面来省查自己。

第一: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们必须讲究奉献精神!

第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往一定要讲究诚实和诚信。

第三:传不习乎?对于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或者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我们只有经过反复不断的复习和实践,才能够真正吸收,并最终融化成为自己生命中的活生生的知识。

通过三省吾身,人们能了解自己的价值,充分地认识自我。

人们都认为没有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人,没有人比自己对自己更了如指掌了。这是一个不正确的想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人若想有一番成就,就一定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

有一个人整日埋怨生活不顺利,好像不如意的事都发生在他的身上。他说:“这都是命运之神在捉弄我。”命运之神听到了,便来找他说:“其实这与我没有关系,只是你忘记了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抓住了这个环节,你就会事事如意。”

那人请教命运之神是什么环节,命运之神说:“把反省自己当成每日的功课。”

人们之所以失败,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处理外界的问题,而是内心不能真正认识自己,不认识自我又何以把握自我,战胜自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首先真正认识自己,诚实对待自己。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心智健康的人会认识到真正的认识自我才是自我发展的开始。

企业家需要经常自问,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什么样的事?这些问题对于某些企业家来说比较模糊。因为他们从没想过,也不曾试着去想。这些人可以说除了知道自己的姓名代号外,并不认识自己。他们经常是碌碌无为而怨天尤人。或者是心中渴望成功却偏偏把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搅得一团糟,然后只是安于现状,以“与成功无缘”自慰。这些人终将被社会淘汰。因为他们首先抛弃了自我,不愿去认识、了解自我。

世界上最难了解的人就是自己。我们内心都有一种潜在的保护意识,总是不停地为自己辩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寻找理由。很多人只一味地谈论别人的长短是非,却逃避自我剖析,不敢面对自己。他们忽视了自我,不能够把内心的东西组织起来合成一股力量去克服困难,所以他们工作盲目散乱而精神涣散。而有些人虽然有目标和理想,努力工作,但仍失败了;有些人希望做些有创造性的事业,却偏偏无所成就,问题可能就是出自于此。

认识自己首先要正视自己的缺点。

有一只猫,对于自己的过失总是百般掩饰。老鼠逃掉了,它说:“我看它太瘦,等以后养肥了再说。”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打了一下,它说:“我不是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认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它就沉没了。“走吧,”同伴们说,“它又在表演潜水了。”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绝对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一个人如果能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及这些优点和缺点在不同时段对自己所代表的意义,那么他就差不多接近完美了。

当一个企业家在雇员面前提出各种要求或者在批评某位雇员举止不良、工作不当时,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已达到那些要求,如果做到了并干得出色,则雇员便会信服并感到惭愧,而力求改善。反之,只会增添部下的不屑甚至反感。他们会在心里说:“连自己都没做到还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部下服从商家的理由不外乎两点:一是商家有能力,有才华,对事情的想法、看法全面,知识经验丰富,行为处世得体,较他人更胜一筹;二是商家地位高、权力大,若不服从将遭其制裁。两者缺一,部下便会离心离德,而前者则是根本原因。因此商家要时时反省自己:“我是否有能力服务?”

企业家要当好一家之主,就必须具备严于律己的态度与涵养。一天到晚只为自己打算的人,只会妄自尊大,目中无人,用权力压制别人,终将众叛亲离。而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与方法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养成的。你必须有决心与毅力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实践,慢慢积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你能站在客观立场,设身处地地为部下着想时,部下也会给以同样客观公平的评价:“此人的确不一般,绝对可以依赖他”,“他能以身作则,值得尊敬”。这样,不但巩固了企业家在企业中的地位,而且创造了企业上下同心、和协共进的良好氛围,使企业稳步向前。

学会驾驭自身

人应该学会驾驭自身,注意与天地之大“时”的契合。

要善始善终,要知进知退。作为君子,做事情应始终谨慎如一。当做了高官时,不应因为官职高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从而骄傲自满。当自己怀才不遇,没有受到重用的时候,不应悲伤失望,满腹愁苦,仍要努力去做好应做的事。

陶侃是晋朝都阳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他从小便勤奋好学,做事情仔细认真。起初,他在郡里做监察官。后来,他举孝廉,来到了洛阳。豫章(在今江西北部)王的郎中令杨晫听说陶侃人品、才学出众,就把他推荐给中书侍郎顾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