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和谐经营
5554500000032

第32章 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2)

1946年6月在麻省理工学院所在的马萨诸塞州,风险投资公司ARD应运而生,它的成立标志着世界上一种新的融资方式——风险投资及一种新的行业——风险投资业的真正诞生。

坐落于马萨诸塞州的麻省理工学院在二战期间开发出来的大量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商业前景。但是,令人沮丧的是,尽管经理们作了很多努力,但机构投资者兴趣不大,最后只筹到350万美元。它是第一家公开交易的、封闭型的投资公司,并由职业金融家管理。ARD的成立主要是为那些新成立的和快速增长中的公司提供权益性融资的需求。

ARD的第一笔投资给了高压电工程公司,到l947年底,ARD已投资于6个初创的和两个已成立的公司。但是由于ARD本身和它所投资的一系列公司缺乏获利能力和流动性,出现了负的现金流量,没能获得预期的资本收益,也没有能力支付股东红利。因此,ARD公司的股票大打折扣,在进一步筹资上遇到了困难。为了帮助这些公司摆脱困难,多里奥特和公司的其他董事以及顾问班子开始加强对这些公司的管理。

用多里奥特的话来说,在早期的几年中,大多数ARD所投资的公司资金上都很困难,面临破产的威胁,而ARD的角色是在资金上支持,在管理上辅佐这些企业。在给股东的通报中,ARD直截了当地说他们直到经营的第4年才会出现盈利,并要求股东们理解这一过程。

在1949年ARD终于决定进一步筹资以摆脱本公司资金紧张的困境。然而,即使在ARD和多里奥特上了《商业周刊》和《幸福》杂志之后,仍然很难找到投资人。一则因为投资人不喜欢ARD的运作方式,再则因为股票分析师更注重当前的收益。最后,ARD只筹集到预期400万美元中的170万美元,而且是通过私募的方式筹集的。直到1951年,ARD公司的资金才获得足够的流动性。因为它所投资的公司中有10个开始盈利,这样它最终赢得了承认,筹集了另外的230万美元。即便如此,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ARD的股票仍经常以20%或更多的折扣出售,使得公司不得不出售它所投资的公司的股份以获取现金。这最终导致了ARD的经营宗旨的转变:关心盈利性并且意识到应该支付红利。

在ARD公司的历史上,或者说在整个风险投资行业的历史上,值得重抹一笔的是它在1957年投资于数字设备公司(简称DEC)。

DEC公司是由4个20多岁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创立的,他们有很多如何改进计算机的想法。ARD公司最初只对该企业投入了7万美元,便已拥有其77%的股份。

由于DEC的飞速发展,l960年ARD公司说服了凯曼兄弟公司承销其股票,每股报价为74.10美元,这大大高于1957年时的每股25美元价格,使公司筹集到了800万美元。在接下来的10年中,由于美国经济的强劲和股票市场价格的上涨,DEC价值直冲云霄。到1971年,ARD公司所持有的DEC股份的价值增加到了3.55亿美元,增加了5000多倍。从ARD公司成立时算起,它的综合回报率为14.7%,而如果没有DEC,其综合回报率将仅为7.4%。这次投资大获成功,一举改变了美国风险投资业的未来。上帝对ARD和DEC公司的青睐,可以说又一次造就了美国。

ARD是风险投资的开创者,或者说它启蒙了一个新兴行业——风险投资业。这种风险投资的特点是仅采用权益资本投资,投资期长,而且可能在短期内承受损失和产生负的现金流量。ARD的成功为其后继者提供了榜样和经验,他们从中学到了许多重要的东西——如何挑选合作者、如何避免损失等。比如在新投资的公司中,至少要有一家具有压倒一切的超级明星。更为重要的是,它证明了一种观念:给私人风险投资公司注资,然后再投资于新创建的公司是完全可行的。

合作要有合作的资本

合作要有合作的资本。每个企业只有拿出自己的强项,而这个强项又是别人所没有的,才有资本同别人合作。

优势互补才能产生新的生产力。

淄博电视机厂是电子部彩电生产定点的国有企业,1985年引进日本NEC生产线与产品技术,生产“双喜”牌黑白、彩色电视机。由于种种原因,每年产量不足4万台,企业负债近8000万元,濒临破产。出于企业摆脱困境的考虑,并看到海信在品牌、技术开发、管理和营销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淄博厂主动向海信提出兼并的请求。

经过细致地调查分析,海信认为淄博电视机厂的厂房设备完整,仪器仪表齐全,并有相应注塑、喷涂等辅助设施,而且生产彩电的功能齐全,生产潜力巨大,如果运用得当,将是一份颇有增值前景的优良资产。利用其生产线,海信不仅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而且还可以调整产品结构,以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海信虽然决定与淄博电视机厂合作,但考虑到该厂负债累累,如果采取兼并方式,容易加重公司的债务负担。经过反复研究,并征得淄博市政府及有关方面的同意之后,双方正式签署合同,组建淄博海信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淄博海信)。海信投入流动资金1500万元,同时以产品技术和制造工艺作为无形资产折价入股,共占51%的股份;淄博电视机厂仍保留法人资格,继续承担债务,只把用于企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按资产净值作为资本投入,占49%的股份。

新组建的淄博海信是股份制企业,海信拥有51%的股份,淄博电视机厂持有49%的股份。依据合同,海信向该公司派出董事长、总经理、分管技术的副总经理及财务负责人。这样,海信通过资产关系,确立了在淄博海信的控股地位,通过董事会行使其控制和管理的职能,将淄博海信的生产计划纳入海信的统一管理者下,并在淄博海信内部实行海信的管理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使淄博海信的生产和销售与海信融为一体。

淄博海信自1994年9月正式开业不到10天,日产量就由250台提高到400台以上,至年底累计生产电视机8.5万台,销售收入1.6亿元,创利润238万元。1995年销售收入近3亿元,利润800万元,其利润占到淄博整个电子行业的60%,成为首家盈利大户。通过此次交易,海信以少量的股资,充分运用拥有的优异的无形资产,控股运营淄博海信,一举增加了年产15万台彩电与15万台黑白机的生产能力,向规模经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淄博电视机厂虽然在组建淄博海信时,将其厂房设备等实物资产投资入股,留下债务自己承担,但作为淄博海信的股东,该厂每年都能获得一笔股东收益,若以此来偿还债务,或进行其他投资,定能使企业最终摆脱负债困境,走上强盛之路。对于淄博市政府,此次合资交易,不仅盘活了淄博市闲置的国有资产,“提供了300多个就业机会,还增加了当地财政收入。仅1994年、1995年两年,淄博海信就向市政府缴纳所得税300万元。

整合产业结构推动企业发展

整合产业结构不仅能规避企业经营风险,还能大力推动企业发展,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经济规模,积累相当实力。通过企业资产并购、重组、整合,达到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超常跳跃发展。

中国华源创建几年来,通过紧紧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有利时机,围绕行业结构调整,大胆探索实践了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产业结构高层化为目标的资产重组经营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

自199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华源以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方式,对23家国有纺织、机械、日化企业的资产进行了重组和整合,盘活了25亿多元的国有资产,涉及员工两万多人。

“华源股份”上市前的重组企业主要是常州合纤厂、南通复合纤维公司、锡山长苑丝织厂和江苏秋艳集团。这些目标企业尽管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且处于同一生产链条,但在并购之前各自独立生产经营,产品之间缺乏配套协作、共同发展的纽带。这种分散经营的格局不利于中国纺织业整体结构的调整,无法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资产重组的优势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并购整合,企业经营格局配套协作得到调整改善,企业呈现新的面貌,为实现进一步重组,走向资本市场创造了条件。全部净资产,共计12854万元,投入股份公司,设立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向境外发行B股。该公司总股本19853万元,其中法人股8535万股,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11500万股,每股发行价为人民币2.33元,折合美元每股0.28美元,全面摊簿后市盈率为5.308股,流通股已于1996年7月1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华源股份”推出后,得到了境外投资者的广泛认同,在当时低迷的市场情况下,成为中国第二家完成绿靴计划的上市公司。1996年下半年,集团公司又将控股联合的常熟华源双猫纺织装饰有限公司、江苏太仓华源雅鹿有限公司、上海华源国际贸易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纺织保税贸易中心整体推向国内资本市场,组建上海华源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源发展”)。“华源发展”总股本为1亿股,其中社会公众股为2500万股,发行价为7.98元,社会公众股于1996年10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华源发展”上市以来,致力于“高科技、外向型、大服饰”发展战略,被誉为“新浦东概念股”的五大代表之一,市场表现良好。

1995年,中国华源在机械部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帮助下,通过对国内农用机械企业的大量比较筛选,最终选定了5家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组建了无锡华源行星动力有限公司、山东华源莱动有限公司、山东潍坊华源拖拉机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初步形成了华源农业机械动力产业,并计划推向国际资本市场。

“华源机械”重组中有两个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