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和谐团队
5554600000014

第14章 能方能圆能进能退(2)

遇到紧急情况,应尽量以新内容、新话题把它引开,千万不能拘泥一头,执着不放,否则僵持下去,只能导致更为难堪的局面。相反,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融方圆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为一体,事情就好办多了。

清朝文人郑观应在《盛世危言·自序》中云:“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作为政治生活中的应变术,主要是应付个人所处的不利的政治环境,保全自身性命,以图他日东山再起。由于隐藏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和真实意图,可以迷惑自己的政敌,解除对手对自己的戒备,当时机适宜,就可一展宏图。

东汉时期,有个叫苏不韦的人,其父苏谦曾做过司隶校尉,被上级管理者李皓泄私愤判了死刑。当时年仅18岁的苏不韦把父亲的灵枢运回家乡,浅浅地埋在地上,发誓报仇后再为父亲正式下葬。接着,他又把母亲隐匿在武都山里,自己也改名换姓,用家财招募刺客,侍机刺杀李皓。几年以后,李皓升迁大司农,其官署紧靠堆积军用秣草的场地,苏不韦带领亲从,暗中潜入场地中,夜挖地洞,白天躲藏起来,这样持续干了一个月时间,终于把地洞打到了李皓的寝室下。一天,苏不韦带人从地道潜入李皓卧房,不巧李皓上厕所去了。事情暴露后,苏不韦又用其他计策将李皓气死。古人因此评论说,李皓能凭着私愤杀了苏谦,却不能治苏不韦,这是因为苏不韦善于隐藏自己的缘故。

《史记·滑稽列传》云:“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凡事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必四处张扬,与其使人早有预闻而有准备,不如突然制胜而使人惊愕不已。这样做,一来可以减少取胜的障碍,特别是人为的障碍;二来可以造成惊人的心理效应,增加胜利后的影响力。古语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就是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认清客观形势和时代潮流,才是聪明能干的人。

上屈下伸

韬光养晦是一种隐藏才智,不露真心,暂收锋芒,待时而动的谋略。“韬”,本义是袋子,有“进去”的意思;“晦”,是“黑暗”、“隐晦”之意。

所谓“韬晦”之计,就是把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以摆脱困境,化险为夷,而后再寻机东山再起,重振雄风。

此乃身处中层的管理者聪明机智的表现。

古人指出,官宦人家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福分多而不去多享受,所以总能做到以俭朴为主,尽量少花银钱,自然而然就会珍惜幸福。

追溯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创业史,有关将相治心、修身养性方面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而帝王将相修身养性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韬光养晦。

公元1206年,铁木真当选为蒙古部落的可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本部元老扎木合惟恐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对成吉思汗怀恨在心。

一天,成吉思汗带着一些士兵打猎来到了孛尔罕山。扎木合知道以后,便设下计谋,打算谋害成吉思汗。

他命令仆人在成吉思汗狩猎归途中搭了一个漂亮的雕花帐篷,帐篷里挖了一个很深的陷阱,陷阱里插满了枪尖,在陷阱口上装上了陷板,上面又铺上地毯,帐篷里还准备了许多美酒佳肴。

扎木合和成吉思汗在十几年前曾在此结拜兄弟,他深知成吉思汗是个重情义的人。这样他就可以假借祭盟之日诱骗成吉思汗到此,轻而易举地除掉对手。

成吉思汗狩猎归来,正巧途经扎木合的帐篷,当他得知扎木合在此祭盟,便立刻翻身下马,一同参加祭盟。正要入座时,成吉思汗的猎鹰突然飞下来,落在地毯上,追一只钻入地毯下的老鼠,扎木合大惊失色,急忙割了一块肉扔给猎鹰。但是就在那一瞬间,成吉思汗已发现这里有陷阱。但他仍作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恭恭敬敬地将扎木合推到座上,只听“扑通”一声,扎木合掉进了陷阱,成吉思汗命令侍从们把扎木合救了上来,然后一言不发骑马离去了。

韬晦既然作为一种谋略,或为了明哲保身,求全避祸;或为了使对方失去戒备,自己则暗里积蓄力量,侍机消灭对手。实现此计的关键在于要会装,要装得像,要使对方信而不疑。

三国时的刘备在小沛城被吕布打败之后,失去了栖身之地,只好投靠曹操。后来,曹操把刘备带到许昌,目的是要控制刘备。刘备既不甘心在曹操之下,又怕曹操知道自己心怀大志而加害于己,便在屋后开了一个菜园,自己浇灌。突然有一天,曹操请刘备赴宴。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来。曹操看着天外龙挂(闪电)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与人相比,发则飞升九天,如世之英雄。而后问刘备当今世英雄有谁。刘说了袁术、袁绍、刘表等人,操却笑着摇头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隐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忙问谁是这样的英雄。操以手先指刘备,后指自己说,“方今天下,英雄只有使君与我罢了。”刘备一听此言,心里一惊,手中的匙蓍都掉在了地上。正巧霹雳连声,大雨骤至。操问刘备,为什么蓍子掉了。刘备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曰。“雷乃天地阴阳击搏之声,何为惊怕?”刘备说,“我从小害怕雷声,一听见雷声只恨无处躲藏。”操冷笑一声,误以为刘备是个无用之人。曹操终于不再心忌刘备。事后刘备对关羽、张飞说,我在后园种菜,是想让操知道我是无用之徒;失手落蓍,是怕曹操说我也是英雄:我说怕雷,使操视我如小儿,就不会把我放在心上了。

越王勾践如没有当年的尺蠖之屈,就只能为夫差所杀,绝不会有后来的兴越灭吴。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才在后来贵封王侯。刘备于艰难时寄身曹营,乃有后来三分天下。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就是这个意思。

心怀大志的人,始终注视着远大的目标,从不计较一时的荣辱,不在乎小人或政敌的挑衅。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势下,切不可意气用事、硬打硬拼,而应以理智控制自己,以机智战胜对手。

上忍下耐

不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的依据而放纵自己。

这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应该做的事而你做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劳累时,你要战胜自己,要继续做下去,把它做好;二是不应该做的事而你的潜意识中产生一种冲动,要你去做,这时你要战胜自己,坚决不做;三是内心情感世界发生动荡时,要战胜自己,锁心猿,拴意马,让理智战胜感情,确保自己继续向理想的目标前进。

周敬王二十四年,吴王阖闾战死。二十六年春,吴王夫差为报父仇而率军攻越,打败越军。越王勾践贿赂吴太宰而求和,同时又给夫差进献美女,夫差不纳伍员之言,与越媾和。越王勾践作为人质留在吴国,卑事夫差。三年后,吴王夫差赦勾践归国。勾践苦心积虑,立志报仇。为了磨砺志气,他把苦胆挂在室内,吃饭之时一定要先尝苦胆。睡觉时候身下垫着木柴,以使自己警惕。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终于从失败中重新崛起。

周敬王三十八年夏,越王勾践乘夫差远出,以大军攻吴,大败吴师,破吴都。周元王四年,勾践再次大举攻吴,击败吴军,夫差自杀。此后,周元王封勾践为伯,即为诸侯之长,勾践遂称霸于诸侯。后来人们根据这段历史记载引申出“卧薪尝胆”这句成语,用以比喻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魏晋南北朝有一位叫羊祜的将军说过“人生逆境十之八九”。人人都会在人生道路上经历一段灰色的低谷时期,这段时期里,人的意志薄弱,本来鼓足了勇气面对困难,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残酷的现实所打击。

历史上,只要是成功的人,就似乎必须在政治的落魄、家庭的不幸、理想的破灭、爱情的悲剧、身体的伤残、世俗的妒忌、人情的冷漠等逆境中顽强地走过一段艰难的岁月。如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孔仲尼扼而作《春秋》、姜太公武略超群却垂钓渭水、屈原流放乃赋《离骚》、孙子脚膑《兵法》修列、司马迁受“腐刑”作《史记》。因此,惟一的自救方法就是学会忍耐,在忍耐中等待机会。

如果说人是一条鱼的话,那么社会就是一缸水。如果我们是一条热带鱼,那么我们就必须要降自己的体温而不是指望着水来升温。

因此,在困难来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样一句话:“我们是我们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主宰着自己的心灵,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去忍耐,而最终取得成功。”

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曾从拍卖市场买下一艘船。这艘船原属于荷兰福勒船舶公司,它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2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然而它一直没有沉没。

劳埃德保险公司基于它不可思议的经历,把它从荷兰买回来,捐给国家。

英国《泰晤士报》说,截至1987年,已有1230万人次参观过这艘船,仅参观者的留言就有170多本。

留言形形色色,但总体的意思却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在生命中旅行,没有不受伤的心灵,只要坚持住,就不会沉没!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与父亲在拿破仑三世的资助下研究甘油炸药,曾发生过多次爆炸事故。在1867年9月3日发生的一次大爆炸中,工厂完全被炸毁,诺贝尔的弟弟和许多工人被炸死,他本人也被炸伤,造成轰动一时的“海伦波事件”,引起一些人的强烈反对。面对困难诺贝尔并未认输,而是凭着顽强的意志、非凡的创造力先后发明了“诺贝尔安全炸药”和“无烟炸药”。

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这一巨著,在大英博物馆潜心研究,以至于大英博物馆的水泥地上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善于等待就是一定程度上的克己,即克制自己的冲动,服从自己的长远目标。

很多人都明白忍耐的重要性,但要真正做到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比如:我们常常因为一点误会或伤害,便忍耐不住和别人争执起来甚至挥拳相向;我们常常因为一点小小的利益便坐立不安,情绪激动;我们常常因为一点小小的干扰或挫折便犹豫观望,止步不前;我们常常因为一点小小的诱惑,便把握不住自己,甚至迷失方向……由于不会忍耐,我们常常前功尽弃,因小失大,让亲者痛仇者快,以致后悔莫及。

如果我们忍耐一下,矛盾就不会激化;如果我们忍耐一下,事情就做成了;如果我们忍耐一下,就能走出困境,赢来希望……

绕道而言

要想真心诚意地尊重他人,就必须学会在交谈中避讳。

能在语言中巧妙地避开这些避讳,又达到自由表达心意的人,可以说是处世社交中的佼佼者。

老李,身材高大,眉目清秀,美中不足的是中年微秃。虽然这纯属白玉微瑕,老李却深以为憾。如果有人戏说他“怒发难冲冠”,他准会茶饭无味,三天三夜难以入睡;即使在他面前无意中说“这盏灯怎么突然不亮了?”或“今天真是阳光灿烂”等话,这位平素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也会愤然变色,有时竟至于怒目圆睁,拂袖而去,弄得说话者莫名其妙,十分尴尬。

这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阿Q惯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因而少有耿耿于怀之事。别人欺他、骂他、打他,他都善于控制自己,心理很快会平衡,惟独忌讳别人说他“癞”,因为他头皮上确有一块不大不小的癞疮疤。只要有人当着他的面说一个“癞”字,或发出近于“癞”的音,或提到“光”、“亮”、“灯”、“烛”等字,他都会“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口讷的便骂,力小的便打。”

其实,不仅老李和阿Q是如此,忌讳心理人皆有之。当过长工、后来揭竿而起并终于称王的陈胜就忌讳别人说他是庄稼汉出身。有几位患难弟兄在陈胜面前不知趣地提起有损陈胜形象的往事,结果招来杀身之祸。你看,陈胜的忌讳心理是多么强烈,这几位患难弟兄因不谙忌讳之术而丢了脑袋又是多么可悲!

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最容易触发忌讳心理。讲话者应该引以为诫。

丑陋之点。人人都有爱美之心,不幸的丑陋者和残疾者大多有自卑感,不愿听到跟自己的短处有关的话题。谢顶者忌说“亮”,胖子忌说“肥”,矮子忌说“武大郎”,其貌不扬者忌说“丑八怪”,跛子忌说“举足轻重”,驼背忌说“忍辱负重”等等。这种正常的心理应该得到充分理解。

失意之处。人生在世,总希望自己能一帆风顺、有所作为,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是,月有阴晴圆缺,人难免有失意之时,或高考落榜,或恋爱受挫,或久婚不育,或夫妻反目,或就业不顺,或职称评不上,诸如此类的失意之处暂时忘却倒也轻松,有人有意无意提起就会使人心灰意懒、沮丧不已。万事如意、踌躇满志之人则多以昔日的失意为忌讳,生怕传播开去,有失脸面。

痛悔之事。人的一生中免不了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一旦认识错误便会痛悔之至,以后一想起自己曾犯过的错误就自感脸上无光。犯过品质错误者更是讳莫如深。如果听到有人说起类似的错误,就会有芒刺在背、无地自容之感。

有极少数人以触别人的痛处、犯别人的忌讳为乐事,这是很不道德的行为。即使无意中的犯忌也有可能影响同级感情和同志关系。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在说话时总是尽量避讳。

那么,又该怎样避讳呢?

慎言相避。跟人说话时先要了解对方的情况,着重掌握有无忌讳。对方的忌讳之物要视为禁区,十分谨慎地避开,以免触痛对方。谢顶者面前不说“亮”,高考落榜者面前少炫耀自己的大学生活,久婚不育者面前别谈生儿育女事,官运亨通者面前岂能描摹他昔日潦倒失意时的窘态,慎言相避的关键是在得意时切忌自我吹嘘。自我吹嘘,很可能无意中犯忌。

婉词相代。有时无法避开交谈对象的忌讳之物,则不妨以婉词相代,尽量不使人过于难堪。例如,某大龄青年因择偶屡屡受挫而灰心丧气,而你有意为他牵线搭桥。“假如你还没有找到对象,我想为你介绍。”如此直言相告必定犯其忌讳,令人扫兴。“假如你对个人问题还没有考虑成熟,我愿意提供一位较合适的人选,您意下如何?”这样婉词相代,给对方有“主动权在我手中”之感,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有关介绍对象的交谈就能顺利进行。

巧言相岔。说话再谨慎的人也难免有冒犯别人忌讳之时。如果突然发觉因自己失言而刺伤了别人的自尊之心,该怎么办?这时切忌慌乱之中作说明,因为愈想说明,结果必定越说越不明,弄巧成拙。最明智的方法是用巧妙的语言岔开话题,使双方及时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例如,甲、乙两位老同学周日闲谈,说起甲的哥哥年近三十而仍孑然一身,甲随口说:“他曾谈过几个,都因女方嫌他个子太矮而告吹。”说到这里甲猛然发觉自己失言,因为乙的个子更矮,而且也因此而苦恼。此时甲急中生智,忙说:“其实,有资料表明,矮个比高个更精明,寿命也更长。就说我哥哥吧,他最近翻译出版了一部英国长篇小说,你是英语教师,我正要请你指正呢!”如此岔题,天衣无缝,妙手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