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和谐团队
5554600000036

第36章 领导不是统治(3)

1935年3月19日,行政院院长兼外交部部长汪精卫打电话通知石瑛:“明日下午,市政府科长以上的职员,全部到机场迎接日本《朝日新闻》访华贵宾。”

石瑛听后只冷冷地回答了一句:“我的职员决不迎接敌人!”便放下了话筒。

接着,他一面向秘书口授“明日下午,全体市政府职员放假半天”的指示,一面拟写“辞呈”,准备辞职。

卖国求荣的汪精卫以“违反国策”为由,批准了石瑛的请求,任命亲日派分子马俊超接任南京市市长。

石瑛离开南京前往昆山避居时,数不清的南京市民自发来到下关火车站沿线为石市长送行。面对民众的厚爱,一向性格刚强的石瑛禁不住热泪盈眶。

的确,历史上有太多的奸佞之臣、卖国之贼,但也有更多的忠贞不屈、浩然正气的爱国爱民之臣。这两种人都可“名”留青史,不同的是前者要遭受世世代代的唾骂,而后者却受到子孙后代的无限敬仰。

循循善诱诱下级就范

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碰到这样一些下级,他们提出的某些东西你认为不合理,或者吹毛求疵。面对这些人,最好不要反驳,更不要大发雷霆,唇枪舌战,可以通过诱导的办法让其心服口服。

宋康王年间,大臣惠盎晋见宋康王,康王劈头就喝道:“寡人所喜欢听的,是那些勇猛斗狠的战策,可不喜欢什么仁义道德的空论,你要教些什么点子给寡人知道呢?”

惠盎回答说:“我有一种比您想知道的还要神妙的东西,就算是天下最勇猛的人,世不能一刺进身;天下最爱斗凶狠的人,也不能击倒您,皇上难道没有兴趣听吗?”

康王说:“这正是我所喜欢听的。”

惠盎见时机成熟,开始进入正题:“说起来呀,其实这个刺不进身,击不到您的保护身法还不算高明呢!因为这一刺一击毕竟还是有辱您的尊严,更高明的应该叫那些爱斗好狠的武夫根本不敢接近您的身。这还不够好,因为纵使表面上不敢,心里头的敌意却去不掉;而我的这个法宝,就是叫那些人打心眼里就没敌意,这样人人对您没敌意,天下平安祥和,这样的局面难道您不喜欢?”

康王一听,乐不可支,心想:天底下竟有如此妙方。赶忙催惠盎快说,惠盎说:“这个法宝不是别的,就是孔子、墨子二家的学说啊!您想:孔子、墨子没有寸土之地,但却可以君临天下;没有一官半职,却能名噪一时。普天下的人都引颈长盼这两种能使天下人获得幸福的学说能早日实现。如今您是天下尊主,如果能以孔、墨两家学说作为治国之本,那么四海升平,指日可待。像这种不动一兵一戈、不伤一草一本即能治理天下的东西,不是最好的法宝吗?”

宋康王听毕,跟左右的人说:“惠盎的说理方法真不简单,把朕都给说服了。”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惠盎正是意在甲而故意从对方感兴趣的乙或者丙谈起,牵着宋康王的鼻子,使他在不知不觉中被说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香港茂隆皮箱行由于货真价实,生意兴隆,因而引起英国企业家威尔斯的嫉妒。一次,到茂隆皮箱行订购了3000只皮箱,价值25万元港币。合同写明一个月取货,逾期不按质按量交货,由卖方赔偿损失50%……茂隆皮箱行经理冯灿如期交货后,威尔斯又说,皮箱中有木料,就不是皮箱,而合同上写的是皮箱,因此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按合同规定赔偿损失。开庭时,港英法院偏袒威尔斯,企图判冯灿诈骗罪。冯灿委托罗文锦律师出庭辩护。

正当威尔斯在法庭上信口雌黄、气焰嚣张的时候,罗文锦从律师席上站起来,从口袋里取出一只大号金怀表,高声问法官:“法官先生,请问这是什么表?”

法官回答:“这是英国伦敦出产的金表。可是,这与本案有什么关系呢?”

“有关系,”罗文锦高举金表,向庭上所有的人问道,“这是金表,没有人怀疑了吧?但是请问,这块金表除表壳是镀金之外,内部的机件都是金制的吗?”旁听者议论纷纷:“当然不是。”

罗文锦继续说:“那么,人们为什么又叫它金表呢?”稍作停顿,他高声道:“由此可见,茂隆行的皮箱案,不过是原告无理取闹,存心敲诈而已。”

法官在众日睽睽之下,理屈词穷,不得不判威尔斯犯了诬告罪。

钓鱼不能让鱼察觉到鱼饵在钩上,捕兽不能让兽发现浮上下的陷阱一样,诱其就范法是指把对方陷入自己事先设好的圈套,由浅入深、由远及近地将其引入圈套之中,使其无法反驳,心服口服。

在法庭辩论中,我们会发现律师们大多是通过循循善诱,来达到证明自己论点的目的。

作为管理者,无论是同上级管理者,还是同下属交往的过程中,正面的冲突总是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会搞得双方不欢而散,矛盾不断加深。而利用诱导的方法,既可以避免正面的冲突,又可以不伤和气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说服下属,并不伤其自尊心,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对下属的指令要明确

“命”这个字是由“口”和“令”组合而成的,即用口传达给对方非常重要的事情。或许有的管理者认为,写在纸上传达不会发生错误,但是,用文书传达的命令较缺乏魄力。反倒当上级管理者口头命令说“你做这个”时,听话者会较轻松地分辨出任务的轻重缓急,并及时地完成它。

工作若是相当紧急,最好立即完成它,反之,部属较详细地做完调查,再呈上一份完善的报告。但若你是以文书的形式来命令“请写调查报告XX文件”,相信你的下属不会立即着手去做的,或许,他会这样表示:“现在我也很忙,等我有空的时候再做。”

即使有些下属使你难于下命令,但是,只要你多用心,就一定会发现他与你的共通之处。只不过你为了要挖掘共通的地方,需要花费一段时间罢了。

某位科长,因为得不到下属的协助而痛苦,他向前辈诉苦,前辈提醒他:“你在命令下属时,是否明确地指出了命令的内容和目的呢?”经前辈的提醒,这位科长才突然醒悟,原来在这之前,他从未对下属说明命令的目的,于是他改正了缺点。“这个资料必须在下周举办的职工大会上提出,所以,你必须在会议举行的前三天完成它。这则求才启事除了登报纸,还可以刊登在求职杂志上,你要考虑到这一点,并且尽快把它做好。”命令下达得十分清楚明确,属下的士气才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工作怀有留恋之心,并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责任感。如果上级管理者认同自己的能力,是一件令人相当兴奋的事情。自己的职务在一个整体中占有何种重要地位?了解了这个事实也会提升工作的愿望。

某位上级管理者对新来的女职员说:“这个文件需要让董事长过目,你将它漂亮地装订一下吧。”结果,这个上级管理者看到她拿来的文件大吃一惊,原来文件上竟然别了一个粉红色的蝴蝶结,封面上还用红笔写着:“董事长亲启。”

以上事例表明,上级管理者在说明命令的目的时,有一些事项必须格外留意。

曾经有过这样的案例:某位对下属说:“你要做的这项资料是用来证明甲公司的产品比乙公司的产品好的。”下属忠实地听从了命令。然而该下属在完成的资料中却仅陈述甲公司产品的优良,而忽略了对两家公司做公平地比较。这虽然是部属顾虑太多而导致的结果,但是上级管理者也应该在说明指示内容时,明确地表达“……要以公平的比较方式为前提”,才能万无一失。

最好恩信并施

当看到你的下属都是松懈无比,毫无战斗力时,你要采用严厉的措施来约束他们,增强他们的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正所谓乱世用重典;另一方面,这一政策实行了一个时期,达到一定效果之后,可以再施行宽松的政策给予安抚,要做到一收一放,一松一紧。这样,“天下才能得以太平”。

李世民在打天下的时候,隋末地方割据势力的首领刘武周手下的两位大将尉迟敬德、寻相率众八千来投降。按通常的作法,是把这些降卒分散,使降将不能再帅旧部。但是李世民却能反其道而行之,仍命这两人将其旧部,加入大部队中。李世民的爱将屈突通很害怕这两个人叛变,就去劝说李世民削弱这两人的兵权。李世民却说:“过去萧王与人推心置腹,所以人都能尽忠效命,现在我也这样来委任敬德,又有什么可疑惑的呢?”正因为李世民这种对待敬德、寻相的赤心信任,这两个人都成了唐朝的开国元勋,敬德后来在玄武门之变中,为李世民夺取王位立了汗马功劳。这都是用人不疑的效果。

平定天下之后,李世民知道官吏中收受贿赂的人不少,觉得应该加以制止。于是大臣萧瑀就向他提建议,派人私下里拿上府库的绸绢去送给官吏,看谁收受。果然有一官吏收了两匹绸缎。李世民就非常愤怒,下令把这官吏杀了。民部尚书裴矩向李世民力谏:“作官而受贿,是该死罪。但这位官吏受贿却是陛下派人所为,就是有意陷入于法也,这恐怕不合‘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个原则吧!”李世民听了裴矩的谏诤之后,马上悟到自己的失误在于这样以来,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天下之士没有一个信任的,这将导致君臣之间的相互猜忌。于是深为悔悟,并召集文武官员五品以上者,把这件事告诉他们,并说:“裴矩能当官力争,不面从于联,倘若每事皆然,天下何忧不治?”

后来,李世民的旧臣长孙顺德受人所馈赠的绢,被李世民知道了,就很惋惜地说:“顺德如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他就会共享府库中的财富,为何贪于收受贿赂呢?”因为这个人过去有功,李世民不想加罪于他,免了他的死罪,并在朝会的时候还赐给这位大臣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就非常不解地说:“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为什么还要再赠给他绢呢?”李世民就说:“如果这个人还有人性的话,那么他得朕赏赐所受到的羞辱就比杀他还令他难受。如果他得了赏赐还不知道要为自己的作为惭愧,那他就如禽兽无二,杀了这样的人又有何益呢?”李世民这样对待人的办法是足以对所有人都起到教育和感召作用的。

贞观六年,李世民的一位外任大臣张公谨死了,李世民第二天就准备去吊唁。管理皇帝生活的官吏就对李世民说:“今天是辰日,按历法今日不宜哭泣。”劝李世民不要于此日吊唁。李世民则说:“君之于大臣,就像父与子的关系那样,我哀哭臣的死是情发于哀,安避辰日。”于是前往吊唁,悲动哀哭以表其情。

李世民用人恩信并施,以此手段揽住不少英雄豪杰之心,反过来,英雄豪杰也因此而乐于为其所用。

“伴君如伴虎”,就是因为君心难测。李世民也有多疑的时候,特别是他的晚年疑心更重,所以也冤屈了不少他过去非常信任的人。但是,在大的方面,李世民用人一直是恩信并用、恩以结人、信以任人、君臣团结的,遂有大的作为。

春秋时期郑国的公孙乔是当时有名的革新派政治家。

他在郑国执政数十年,能注意打击奴隶主贵族的顽固守旧势力,表彰“忠俭”,反对“奢侈”,改革田制和兵赋制度,公布刑法条文,限制特权整肃政纪,使小小的郑国,国力大为增强,国威也颇有提高。

子产所实行的实际上就是一种“宽猛相济”的策略。子产的政绩,备受封建时代统治者的称道。

子产临终前安排后事,对其子太叔说:“我死以后,你必然执政。只有有仁德的人能够用宽大来使老百姓服从。火性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性懦弱,百姓轻慢而玩弄它,淹死的人就多,所以为政宽大不容易。”

子产死后,子太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力行宽大。结果,郑国盗贼越来越多,聚集在芦苇丛生的沼泽地里作乱。

子太叔很是后悔。“我要是早听子产的话,就不至于到今天这个地步。”

于是,发兵围剿,把他们全都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

南宋理宗时,衡州江山县有一伙人想占山为寇,且已商量好了暴动的日期和地点。

不料,传递消息的人被官府抓住了。知州陈坝详细了解了这些人的情况后,便有了主意。

他按兵不动,派人送肉送酒给准备当草寇的人,并带口信说:“你们不做良民而当草寇,不去耕田而舞刀弄枪。这样能有什么好处呢?现在送些酒肉,希望各自珍重,如不听劝,本官只杀无赦。”

这些准备举义的人得知密谋已泄,官府有了准备,只好纷纷前去自首。

接着,陈埙又下令:凡献出兵器的自首者一律予以重赏,于是,投奔官府的越来越多。陈埙未发一兵一卒,便从容地平息了这场即将发动的暴动。

齐威王当政后,委政于卿大夫,九年之间,国势衰微,邻近诸侯纷纷来犯。

有一天,齐威王招来即墨大夫说:“自从你到即墨之后,朝廷里毁谤你的每天都有。但我派人到即墨去调查,发现田野开垦,人民富足,官府没有积压的公事,东方边境安宁。只是因为你不贿赂我的左右,所以他们才老讲你的坏话。”

齐威王下令赐给即墨大夫万家的封邑。

接着,齐威王又召阿城大夫。

“自从你到阿城,每天都有人向我说你的好话。我派人去了解,发现田野荒芜,人民贫苦。当初赵攻甄地,你不去救援;卫攻薛陵,你充耳不闻,但是你却能用重金贿赂我的近臣,所以他们才老是说你的好话。”

于是,齐威王下令将阿城大夫和那些受贿的人放到油锅里烹死。

齐国人都受到了极大震动,人们不敢巧言饰非了,齐国大治。

汉初,刘邦刚刚平定天下。

一天,张良告诉刘邦,有一些人准备谋反,刘邦将信将疑地问张良:“这是怎么回事呢?”

张良答道:“你当上皇帝,封赏的都是你的亲友知己,很多有功的人感到失望,又怕你追究小的过失,因此商量谋反。”

刘邦着急地问:“那该怎么办呢?”

张良反问:“皇上从前最恨的人是谁?”

刘邦说:“是雍齿,我早就想除掉他。”

张良说道:“现在,你必须在百官面前立即封赏他,那些惴惴不安的人便会平静下来。”

刘邦按其行事,果然,一场潜在的危机平息了。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者,必须学会“暴力”和“怀柔”这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