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业型老板
5554900000040

第40章 请你一路走好(4)

1991年,在段永基的老板下,四通公司提出以股份化、集团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发展方针。1993年,四通整合旗下若干骨干企业,在香港股票上市,取得在国际市场进行资本经营的能力。但同时,以MS-2401带动的前期的迅猛发展势头渐减,另外,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民营企业受到了跨国公司的强有力挑战。四通公司经营上青黄不接。“我们到底干什么?”段永基也有些迷茫:“特别是1992、1993年,中国一片热,房地产热,什么都热,有点把多元化的范围扩大了。迷茫了几年以后,我们把多元化调整到了在一定范围内的多元化,在电子领域内的多元化。具体来说,‘弱电’我们做信息产业,和康柏做PC,和富士通做打印机,和三井做商业机器,和TRW做系统集成;‘强电’我们要进入民用领域。1992年12月26日,四通和松下电工签下合同做照明电器、环保节能产品。”

对于信息产业,段永基看得很清楚:不能老做“倒爷”,只有与国外大公司合作“化干戈为玉帛”才能从技术上、人才上提升自己,比较稳固地占领市场,并最终成为巨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四通集团已分别与日本三井、松下、三菱,美国的TRW、微软等著名大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创办了若干大型合作企业,逐步形成了包括票据打印机、商用和税控收款机、工控、图文、半导体芯片等产品的电子经营系统,建立和发展了照明电气产业,并以系统集成和信息服务为重点,努力培育和强化面向21世纪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四通拥有50余家独资、合资联营企业,4个海外分支机构,职工3000多人。

兼善天下

在李晓华身上,有一种难得的“兼济天下”的人文主义责任感,赞助亚运会,兴建希望学校,设立教育奖学金,建设福利机构……几年来,他为祖国的教育、体育、科技和社会公益事业捐款合计约人民币近亿元,并且亲自参加了1998年抗洪抢险。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又用财富造福了社会!

他的声誉鹊起,扬名海外,每次出国访问都会受到各国首脑和政要的接见,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成为他的私人经济顾问,美国前总统布什和夫人芭芭拉曾亲自为他庆贺生日;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多次会见他,深感敬佩……他也是同时荣获联合国科学与和平周授予的“和平贡献奖”及“和平使者奖”两个奖项的唯一的中国人。1996年3月,为了表彰李晓华的爱国善举,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申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批准,将国际编号3556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李晓华星”。我们还是选择当时李晓华的发言来结束本文吧!

……“记得小时候家境贫寒,没有现在的孩子们那么多的玩具,经常把数天上的星星当成一大乐趣,那时候我认识了星河,知道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后来去了北大荒,那里的生活环境很艰苦,晚上经常没有电,我常常坐在空旷的荒原上,仰着头凝视着夜空中的星星,寄托对家乡、对妈妈的无限思念。那时候,觉得宇宙星空是那么美好,那么神秘,那么遥远,是人类高不可攀的另一个天堂……”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的前辈中,张衡、沈括、张鈺哲等科学家、天文学家,世界著名的牛顿、华盛顿、莎士比亚、林肯等伟大的人物,曾获得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行星的殊荣。我一定不辜负紫金山天文台及在座的所有嘉宾的愿望,尽我所能,继续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做贡献,就像这颗永恒的行星一样,把爱和吉祥洒向人间。”

随机应变

经商贸易要懂得随机应变。这是因为:市场是千变万化的,诸如政策、货源、销售、价格、天气……等等,都是经常会变化的。市场上的动态,随时都会影响生意人生意,打乱你原先的计划。因此,生意人就必须随机应变,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应急措施,减少损失,挽回败局。

随机应变首先要洞悉态势,审时度势。

企业审时度势才能取得竞争主动权。

安徽油泵油嘴厂原来生产95系列柴油机喷油泵,产销形势较佳。后来,国内同行几家大厂也竞相生产这种产品,使市场趋于饱和,销售量急剧下降。

面对这种情况,该厂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农村广泛使用的75系列柴油机喷油泵还无其他厂家生产,这是一个有前途的项目。

于是,该厂当机立断,停止95系列产品的生产,组织力量日夜奋战,研制75、80系列喷油泵。

转产虽然给该厂造成了一定的经营损失,但由于他们在短期内研制出获得国家专利的新产品,且批量生产每月达2万套以上;同时,该厂又与国内260多家县级以上农机公司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其研制出来的新产品一上市即一炮打响,销量看好。

1989年,该厂生产这类产品达20多万套,居全国同行业厂家之首,跨入了省级先进企业行列。

杰被周围的人们称为“财神”,因为每当他选择做一种生意时,那种生意肯定大赚特赚,甚至连跟在他后面的一些商人也收益很多。

后来,当有人向他求教生意经时,他说:“其实,我只是按流行推算出市场下一步需求。我走在前面,自然赚的多一点,大家跟在我后面,方向对,就也能赚钱。”

生意场上有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但如果细加研究,洞悉深层要素,就能把握当下态势,提出建设性的主张。并让别人跟随自己的脚步走。

不能害怕改行,只要能挣更多的钱,改行也未尝不是好事。

有“商界奇人”之称的冯景禧就特别善于往有钱的地方钻。

1923年,冯景禧出生在广州市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做小本生意,虽然起早摸黑,可是日子还是紧巴巴的。后来,冯景禧生母去世,他与继母的关系不好,16岁那年,不得不离开了学校到香港的一家船厂去当学徒。

当时,学徒的工钱是很少的,每天只挣1角3分钱。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冯景禧勤快能干,每天加了他5分钱。即使这样,冯景禧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

1941年,日军占领了香港,到处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生性倔强的冯景禧咽不下这口恶气,于是匆匆回到了广州。可是,当时的广州也成了日军的天下。由于与继母的关系很难改善,冯景禧有家也难归,只好到广州的一家金银首饰店去做学徒工。

冯景禧没学过会计,可是他的特点是在干中学,善于在工作中虚心求教,居然能把商行的一本账理得清清楚楚,烂熟于心。不管老板提出什么问题,他都能随口应答,所以深得老板的信任。在这里,冯景禧从中摸索到不少“生意经”,然而他对于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是不甘心的。

抗战胜利以后,商业活动活跃起来。冯景禧看到时机已到,便辞去了金银店的差事,和几个朋友一起做起了大米生意。这样一干就是三年,可是只赚到几百元钱。之后,他又同朋友集资开了一家酒楼,可是生意还是不太兴旺。

尽管这种买卖也可以维持生活,可是对于雄心勃勃的冯景禧来说,他时时刻刻都在竖着耳朵打探消息,寻找一个大展鸿图的事业。

20年代50年代后期,香港经营发展很快,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可是投资房地产没有雄厚的资金是不行的。冯景禧天生机灵,很快找到了生意场上的好朋友郭德胜、李兆基,商量合资创办房地产公司的事情。

三人都是刚刚开始创业的小财主.有一股天生的豪气,因为看好房地产业,所以就一拍即合,成立了“永业企业公司”。

经过一番精心策划,他们确定的经营方式就是低价收购旧楼,拆掉后重建新楼出售,并且还以“分层出售”、“10年分期付款”等方法招徕顾客。

这种方法很适合当时的情况,深受广大客户的欢迎,他们由此慢慢积累起了资金。到了1963年,他们已经成为香港商界的中等富商。

他们三人都是十足的“工作狂”,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由于具备拼命苦干的精神,公司很快扬名业界,三人当时被称为“地产界的三剑客”。

想当初,李嘉诚在成为塑胶花大王、塑胶花如日中天之时,急流勇退,全线撤出塑胶花领域,挺进前景广阔的地产界。

靠房地产,李嘉诚赢得了“超人”的称号,摘取了世界华人首富的桂冠。

而今日,雄踞地产霸主地位的李嘉诚,看到了香港地产行业行将走向夕阳。池正老板他的企业王国向新的朝阳高科技领域,向全球化经营迈进。

这又是一次急流勇退。我们期待超人李嘉诚再次创造经济奇迹。

据香港媒体披露,李嘉诚等香港大地产商于1999年9月宣布投巨资参与香港数码港的建设。兴建数码港,是特区政府确立的发展创新科技、振兴香港经济的重要施政目标之一。李嘉诚的参与,将加快这一目标的实现。

李嘉诚主要是靠房地产获得成功的。他对香港地产业的前景看得准,投资时不急功近利,而是用战略眼光去估量整个房地产业。然而,这两年,“超人”的目光开始转向发展高科技、高增值产业。不久前,李嘉诚在接受剑桥大学颁授名誉博士学位后表示,香港应发展为科技城市,科技可以带给香港不可估量的好处。他强调:“香港单单靠地产,根本没法子活下去。地产不可能再支持整个香港经济。”

是的,地产曾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但是单靠地产,香港不可能有竞争力。过去香港地产业一枝独秀,加剧了产业空洞化,加剧了香港从生产城市向消费城市的转化。1997年中,香港上市地产公司的总值,比全世界上市地产公司总值还大40%,这绝对不正常。

李嘉诚指出,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在一些国家,新科技带来的发展空间很大,因此,虽然美元加息、股票波动,经济也不会一下子就倒下来。相比起来,香港在经济泡沫破裂后,受到强烈的冲击,就是因为缺少实业,特别是缺少高科技、高增值的实业。

特区政府支持发展数码港及其他高科技项目,李嘉诚认为这表明特区政府知道经济转型的必要性,正在为香港的未来创造机遇。他说:“在转型过程中,作为企业家,痛苦是无可避免,但必须支持政府应变的策略,发展自己的、有基础的事业。”

香港地产商以往不愿投资创新科技,他们戏称“高科技、高蚀本,低科技、低蚀本”,现在观念渐渐起了变化。李嘉诚希望香港企业界人士不要急功近利,囿于眼前的利益而迈不开前进的步子。他说,今天是一个知识与经济分不开的时代,谁目光短浅,谁就有被淘汰之虞。近来香港的上市公司纷纷寻求发展高科技业务。他认为,如拥有专业知识及人才,对行业熟悉,有利于香港经济,这样做是件好事。

这是一项高科技领域的贸易,其盈利能力远远超过了原来暴利如今却日渐不景气的地产业。这为李嘉诚向高科技转轨的远见卓识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

1999年12月,李嘉诚又与全球最大市值电讯公司NTT(日本电报电讯公司)缔结良缘,出售和记电讯一成九权益给NTT。和记电话入股的消息令和黄股价飙升,12月2日更穿越100港元大关,成为百元洋行股。长实股价亦因此水涨船高,令李嘉诚的财产一夜暴涨33亿港元,增加到729亿港元。这又是一个高科技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