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足球文学方略
5556000000029

第29章 足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22)

存在学发生在上世纪中期以前,是欧洲现代思想史发生过的一股潮流。对欧洲哲学熟悉,或者不陌生的人,都应能说出三分理来。存在学问及人的最根本趋向,本按照学理和人物生涯来分,荣格都不应同存在学发生任何关系,但在这里却要引入荣格。如果还有人愿意将存在学思想的发源再往前推,我欣然赞同但并不接受。作为对足球文学的价值部分,我更愿意将存在学及存在主义,放到上世纪来说。萨特与阿尔贝·加缪两位存在学至尊立在那里,身后还站着几位传奇女性。

存在学是我对存在主义、存在哲学和文学几大流行思想潮流的统称。足球文学对文学的引入,对文学史的野心在这里昭然若揭:足球文学望与历史上的一切文学潮流分庭抗礼,拥有自己的时代。足球文学要书写的时代,早已不是过往文学时代遭遇的来之即去、去了又来,最后却必须进入学院才能存活的历史性失败。它们如果不进入教材,不进入课本,不进入严肃思维领域,根本无法在时间中流传下去。这是悖论还是一家之言?我很可能在这里发表“不专业”的言论为足球文学立言而遭来很多骂声。但是对不起,我就是我,我对存在主义的理解,一定是我需要的部分。存在主义从古希腊到现代欧洲思想史,派生学说、流派,传奇人物比比皆是,但他们似乎都只是活在交谈和时间中,有多少在今天还能留下现实的影子?我却在这里使用它,我从没有系统学过,我了如指掌。

足球文学如何进入存在主义领域,足球文学如何因自己的存在学而立言立身立行?足球文学的存在学是什么、有什么、要做什么,这都是我在讲述足球文学如何引入萨特及荣格之前要阐述的。也就是说,足球文学如何在实践中证明其存在价值,足球文学存在学如何成为这一证明成果的储藏室,存在学起着至关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

1.是什么的问题。足球文学的存在学是什么?几十个字组成的定义?很难下定义,要到实践中去体会?存在学在足球文学体系中起什么作用?这都是足球文学存在学是什么的问题了。一句话,足球文学存在学是要进一步阐明足球文学为何存在、足球文学怎么存在两大疑问而成立的理论。在前文中已经多次提到足球文学为何存在,足球文学怎么存在了。那么在这里,我便系统对存在学作出阐述,足球文学因存在学而怎样。

足球文学存在学,归根结底,就是“足球文学通过文学形式,发出足球的声音”这一口号得以成立的原因,也是足球文学进而要做什么的前提条件。存在学是足球文学其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足球文学发生以后始终坚守体系和纲领的理论支撑。足球文学存在学包含自己的存在主义、存在哲学和存在文学,足球文学通过对文学史上中西各时代、阶段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进入,使自己博通、兼容并包的同时,对足球文学要做什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堡垒作用’。足球文学就是通过对各种文学流派的吸收,形成自己的思潮和风格以后,开始完成它的历史使命的。但对于以上所述足球文学存在学自身的内容,雏形中的足球文学理论框架、作者自己有限的阅读和交流,都无法完成。足球文学存在学也会随理论的深入,实践的深入而继续合理拓展。

2.有什么。在上文中已经说到,足球文学存在学在理论无限拓展中拥有自己的核心要素,存在学不是一纸空谈,更不是风吹即倒。存在学为足球文学立足社会影响,推动社会思维革命,起到决定性的理论支撑作用。

3.要做什么。足球文学存在学要做什么?其实在上面回答两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是间接回答了。足球文学存在学是足球文学四大理论组成的基石理论,存在学要做的就是使足球文学做好立身的准备。立身才能立言和立行,足球文学才能通过其余3大理论系统在实践中找到支撑点。“足球文学是核心,足球法律是发展,足球经济是保障”的三位一体,也应与足球文学存在学连为一体。足球文学之存在主义对足球法律与足球经济的理论探究也会具有相当的意义。但如今最重要的问题便是,足球文学理论体系能否实践于第三章将要谈到“球员、球迷及足球政治”,才是对足球文学绝不只是一纸空谈、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的证明。

以上三点,足球文学存在学将在理论继续的探索和建立中完善。但存在学在现实中却什么也做不了,它是不折不扣的“思想的武器”,直接说的话“就是吃干饭的”。

好了,该是搬出俩大腕儿的时候了。在这里需要小心强调的是,足球文学引入萨特和荣格,不是要去研究他们(足球文学没有这么多精力了),而是用他们对存在的认识,来完成足球文学自身存在学理论的建设。这又将是长天的辩论和卷帙浩繁的理论工作,需要足球文学坚定先行者(也就是我与我未来可能的团队)下定决心才能去达到一定目标。

[1]足球文学引入萨特

不管有没有听过,无论了解多少,足球文学一经出现就不是草根之物了。它作用于草根,却在大文化之中,足球文学通过自身的存在学而请教让·保罗-萨特,是理论的再次升华,更是足球文学坚定信心,使自己拥有绝对自信的表现。

那么首先,需要对萨特的个人事迹进行简单介绍,才好阐述怎样引入。

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

萨特出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幼年丧父,从小寄居外祖父家。父亲是个海军军官,在萨特15个月大的时候在印度死于热病。萨特12岁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一名海军工程师,迷信数理科学,主张萨特将来也学工程师,这使萨特十分反感,也加强了他从事人文学科的决心。他很小就开始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学时代接触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192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大中学校哲学教师资格,随后在中学任教。1933年,赴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接受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回国后继续在中学任教,陆续发表他的第一批哲学著作:《论想像》、《自我的超越性》、《情绪理论初探》、《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等。1943年秋,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出版,奠定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萨特虽然曾经是一个早熟的才华横溢的学生,然而直到33岁时,他才发表第一部文学作品。在勒哈弗尔小城做中学教员期间,随着岁月的流逝,萨特产生了失意感,于是开始撰写对孤独的思考,连续写成了以下几篇文章:《对偶发性的论述》、《论心灵的孤独》、《忧郁症》以及《安东纳·洛根丁的奇特冒险》,最后一篇后来改编为小说《恶心》(1938)。

萨特是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和《方法论若干问题》。这些著作已成为二十世纪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思想资料。

萨特把深刻的哲理带进了小说和戏剧创作,他的中篇《恶心》、短篇集《墙》、长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认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他的戏剧创作成就高于小说,一生创作9个剧本,其中《苍蝇》、《间隔》等,在法国当代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恭顺的妓女》是一部政治剧,揭露美国种族主义者对黑人的迫害,并对反种族歧视的普通人民的觉醒寄予深切的期待。此剧体现了他主张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

1955年,萨特和其情人兼终身伴侣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访问中国。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金,被萨特谢绝,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逝世;法国总统德斯坦说,萨特的逝世,“就好像我们这个时代陨落了一颗明亮的智慧之星那样”。

小说《恶心》和剧本《苍蝇》、《问隔》、《恭顺的妓女》、《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已有中文译本。

让-保尔·萨特(Jean-PaulSartre)于1929年毕业于被称为“哲学家摇篮”的巴黎师范学院。1933至1934年间至柏林的法兰西研究所研究现象学,以后陆续发表四篇论文:《自我的超越》(1934年)、《想象》(1936年)、《情绪理论大纲》(1939年)和《影象论》(1940年)。二次大战爆发以后,他于1938年应征入伍,1940年被俘,在德国的战俘营里研读了海德格尔的著作。1941年发表代表作《存在与虚无》,受到人们的欢迎,被称作“反对附敌的哲学宣言”。1945年创办了著名的《现代》杂志。在1946年发表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他又更具体地阐述了存在主义的现实社会意义。战后他思想左转,信奉马克思主义,但不参加共产党,只做共产党的同路人。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与共产党分道扬镳,但仍坚持左派立场,反越战,反苏联侵略。1960年发表《辩证理性批判》,此外,还写了大量剧本和小说。1964年他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不接受官方的任何荣誉”,“不愿意被改造成体制中人”。萨特反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但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他于1959年访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赞扬中国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是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他还多次在法国发表文章,赞扬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中,他支持学生运动。晚年写《福楼拜访》。萨特与他的同学、著名的女哲学家西蒙·波伏娃是终生情侣,但没有结婚,他生活简朴,独自住在巴黎拉丁区,常在咖啡馆与人聊天。他逝世时,巴黎五万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纪念这位象征时代精神的哲学家。

萨特的个人生平的简介来自百度百科,而对其卷帙浩繁的研究,在中国内地的出版品种就多达80多种。限于本文初稿写作的有限,无力再多翻查资料引述,对百度百科的借鉴望读者见谅。以下所述为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在百度百科中的选取:

自在与自为——存在与虚无。

在萨特的本体论中,我们能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康德哲学的气息。他区分了两种存在——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自在存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存在,它是混沌的,静止的,不可描述的,无任何因果性、规定性的未知实体。按照存在主义观点,所谓时间、空间和因果性、规定性、个体性、结构性,都是人在与世界接触时主动存在的产物,是人的存在状态的反映,属于“自为存在”的性质,但这些都不属于与人无关的“自在存在”。这与康德关于物自体的观点很相似。

那么,“自在存在”是如何转化为“自为存在”的呢?那就是人把“自在存在”否定、虚无化。打个比方,一幅非常复杂的城市地图就这样摆在你面前,你在意识中显然看不出什么来。不过,你如果是主动地需要寻找或注意某些地点,那么就会有部分街道、建筑标识清楚地呈现在你面前,而其他的部分则被虚无化了,不能被你注意到。就像这张地图,“自在存在”本身包含有无限内容,无限逻辑,浑沌一片,未经辨认。而人的意识的作用就在于按自己的意愿否定、分辨、分离,把无限充实并静止不动的“自在存在”部分虚空掉,使之成为有差别、相互分离,因而相互联系,可以运动的各种事物,即“自为存在”。

不过要注意,那些被意识显现出来的事实,并不是原本就在“自在存在”中的,意识对“自在存在”的虚无作用更不是简单的事实筛选。虚无是主体对“自在存在”下意识地主动塑造,使之具有清晰轮廓,故“自为存在”也反映了人自身的存在。“自为存在”并不是实体,而是人的存在的意识内容。“人正是使虚无来到世上的存在。”同样,只有对“自在”主动地改造实践,人才能认识世界,最终认识自身。

其实,人把外部世界“自在存在”虚无化为“自为存在”的过程,也是人对自身既定存在状态的改造过程——人同时也在把既定的“自在”的自我虚无化,看到自己所欠缺的部分,通过对生活的改造和实践,来不断实现自己新的可能性,即“自为”的变动的自我。

人对自我的“虚无”,与对世界的“虚无”,前者为后者的动机,后者为前者的依据。所以,“世界从本质上来说,是我的世界。没有世界,就没有自我性,就没有人;没有自我性,就没有人,就没有世界。”

存在先于本质——绝对自由,绝对责任。

人的“存在”,是一个从过去推向未来的,自由选择以突破既定自我,实现新的可能的过程。“人除了他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萨特以此作为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在个人的生活中,一切过去的情况,都是可以在未来改变的,所以,永远别以固定的“本质”来限定自己,自己在这一刻是自由的,选择改变,选择否定,或者选择维持现状,这都是选择,是自己的存在。所以,对于人来说,“存在先于本质”,人有绝对自由。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彻底无神论的,他坚决反对外在的上帝对人的决定性。由于萨特相信,,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都有选择权。所以,萨特否认一个人行事时的任何客观理由,客观条件固然是有,但是否接受条件的影响,则是由人自己说了算。很多人认为自己犯了什么错,是受了外在条件或过去状况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至少他们任由这些客观因素发挥作用,而不想办法主动改变或制止,所以他们仍然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失去了外在真理或外在上帝的限定,人便有了做任何事情的自由,所以,人理应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负责,而不能推卸,这就是“绝对自由”的代价——“绝对责任”。若从心底里接受外物的限定,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绝对自由,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绝对责任的人,其实是在欺骗自我。

为什么人们普遍要欺骗自我,放弃自由呢?因为“绝对自由”并不会给人带来安乐,反而会带来巨大的无依靠感、惶恐感和责任感,这就是人生的“苦恼”。为了逃避这让人劳累的自由,人们学会了推卸责任,学会了自我欺骗。

以上所选为萨特最重要思想“存在与虚无”的百度百科文段。那么足球文学存在学究竟应该怎样对其引用、舍去与辩论呢?足球文学存在学对萨特引用的办法是什么,这是下面要回答的问题。

(1)足球文学的存在价值。足球文学存在,足球文学虚无?足球文学存在是其发展的条件,足球文学虚无是其被质疑的方面。如果质疑声更激烈一些,可以直接说“足球文学能谈论‘存在与虚无’话题的资格都没有”。那么,足球文学存在学应如何规避这些问题,如何发扬其存在之于社会推动的巨大作用呢?这就是足球文学存在学探讨其存在价值的根本了。也就是说,足球文学存在学,作为足球文学的哲学纲要,是足球文学的“无用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