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糊涂经》学生活
5556100000011

第11章 吃亏是福糊涂智慧(4)

刘秀攻克洛阳后,在洛阳称帝。地方上有许多割据势力,刘秀继续派兵征讨,当时赤眉军在关中一带拥立了一个叫刘盆子的人为帝。

关中地势险要,刘秀就派司徒邓禹夺取关中。赤眉军人多势众,邓禹连吃败仗,只好请求援助,刘秀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去接替邓禹。

冯异到了关中以后,先败后胜,打败了赤眉军。刘秀认为冯异很有才干,就留下冯异镇守关中。从此,再没有派冯异去别的地方,只是在关中地区转战。

关中平定以后,冯异开始大力发展生产,使关中的经济得到很好的恢复,冯异驻军的上林苑比洛阳还要繁华。

冯异为人稳重厚道,爱民如子。一次,他得知长安县令欺压百姓,就杀了长安县令。谁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上书刘秀,说冯异在关中非常专制,百姓对他也很拥护,冯异是要做“咸阳王”。刘秀看了,并没有说什么,就把奏书送给了冯异。

冯异收到了刘秀的奏书后,心中非常惶恐,给刘秀上书说:“臣本来是颍川的一介书生,遇到了陛下,这才借着您的福气,在您手下效劳。承蒙陛下看得起,让我做大将军,独当一面,立了一些功,这都是您对我信任有加的结果。臣愚笨,没有什么好的建议,臣奉了您的诏书行军打仗,每次都是得心应手,凯旋而归。有些时候,出于一己私心,决断事务,现在臣已经后悔了。当年天下大乱的时候,我遇到陛下,就决心为您效命,在危难的时候尚且不敢有什么差错,现在天下平定,臣又有爵位,更不敢有非分之想了。”

刘秀接到冯异的奏章,哈哈大笑起来,说:“这个冯异真是有意思!朕又没有责怪他,怎么把朕的征西大将军吓成这个样子!”然后,刘秀马上写了一道诏书,说:“将军和我从道义上说是君臣,从恩德上说像父子,将军千万不要怕我,我也从来都没有怀疑过将军对我的忠心。”

诏书发出后,刘秀怕冯异不安,又把冯异召回了洛阳。刘秀当着众人的面夸奖冯异说:“这是朕起兵时候的得力助手,为朕镇守关中,非常辛苦。”然后,他又和冯异一起商量破蜀之计。

冯异回关中的时候,刘秀特意恩准冯异带着妻子回长安。冯异感激不尽,更加用心地效忠于刘秀了。

不管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有人在刘秀面前讲冯异的坏话,刘秀都没有听信,他始终相信自己的大臣,并且在面对冯异的时候一直都是用亲切的态度,完全不像一个君王。就是因为他的这份用心,他手下的大将才为他出生入死拼命守护着汉室江山。

对下属采用情感策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老,人,终究是感情的动物,有的时候,人不图钱不图权,但是别人的一份信任就足以让他付出全部的激情和努力。情感方面的信任有时候比物质上的激励更加有效,肯付出真情的领导才是成功的领导,切不可因为自己职高权重而自以为是。高高在上,那样不但会伤了下属的感情,对事业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经商李嘉诚捐资助贫

香港著名商人李嘉诚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发了财的人,不应该只顾自己挥霍,也不应该当守财奴,更没有必要把财产遗留给自己的子孙!而应该为社会多做一些公益事业。把多余的钱分给那些残疾及贫困的人。特别是要用在教育和医疗方面……”

1992年8月16日,李嘉诚先生与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会晤。他对邓朴方说:“我和两个孩子经过考虑,再捐一亿港元,也作为一个种子,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5年内把内地490多万患者全部治好。我挣钱,你为残疾人办事。”

正当我国华东地区大雨成灾时,李嘉诚以长江实业集团四大公司的名义捐款5000万港元赈济华东灾区。他说:“过去,对公益事业,我一般以私人名义去做。这次,以公司的名义,则别有深一层的意义。作为以中国股东为主的香港公司,应该用最快的时间对祖国的紧急呼吁作出反应。中国人要比外国人更快、更自觉地做这件事情!我希望借这一快速反应,能起到一点引导作用。”

他还谦虚地表示:“我们捐出的钱,和国家所需要的数目相比差距还很大,但希望小小的贡献能起一点好作用。”许多人都知道李嘉诚有一句名言:“我的钱来自社会,也应该用于社会。”当他慷慨资助一项又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时,人们有理由相信李嘉诚说的话,并被他的实际行动激励着。

商人趋利是不容置疑的,但对于那些胸怀广大的生意人来说,钱总是身外之物。利来自于社会,也自当回报社会。一个守财奴即便挥霍一空都不能体现金钱的积极价值。胸怀宽广的商人尽管在商业经营中十分精明,但在对待金钱的问题上却十分“糊涂”。这种“糊涂”表现在他们对金钱并不是看得过重,在自我的钱与社会的钱之间,他们更偏向于社会大于自我的原则。无论自己在生意场上是否顺利,他们都将对社会的责任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样的商人,才更值得尊敬。

人是最主要的

原典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释义不看重钱财可以集聚众人,约束自己则可以使众人信服,放宽肚量便会得到他人的帮助,凡事率先去做则可以领导他人。

解读人世间有这样一句谚语:“丢了金钱,什么都没有丢;丢了健康,即丢了人生的一半;丢了精神,就一切全丢了。”

这句谚语蕴含着这样的思想:切忌把财物看得比人重要。钱同人相比,还是人第一,钱第二。一位伟人曾经这样说过,人是世界上一切最宝贵的东西,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因而我们主张,无论是外世还是赚钱要以人为主。

一切以人为主的有关的决策都是一种真情的体现,如果说这种种的决策都算做一种糊涂的话,那么这又让人富裕又有着感情的糊涂,可真是一个让人觉得亲近的糊涂呢!

处世张之洞善于忍让因时顺势

清朝名臣张之洞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而且他为人刚直倔强,很少向人低头。但是,他也并不是不懂得变通的人,相反,有的时候为了自保,他也会采取忍让的态度。

张之洞与李鸿章一开始就有矛盾,他看不惯李鸿章的很多做法,诸如一味地对外求和等等。但是他更加明白,李鸿章位高权重,自己如果一味地同他僵持下去,两个人之间就会产生更大的矛盾,到最后吃亏的肯定是自己。

在李鸿章母亲八十寿辰时,张之洞三天三夜没有睡觉,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寿文送给李鸿章。在寿文里,张之洞极力地推崇李鸿章,赞扬李鸿章文武双全,既饱学诗书,文才盖世,又运筹帷幄,统领千军万马,镇守着祖国边疆。这篇大约有5000字的寿文成为李鸿章所收到的寿文中的压卷之作,琉璃厂书商还将它印成了单行本。

张之洞虽然一生以耿直著称,但是这篇寿文却着实证明了在关键时刻,他也有着左右逢源的本领。

同样的态度,张之洞也是这么对待翁同龢的。

戊戌变法前,他在很多方面的意见都与翁同龢相反,但是他看到光绪皇帝对翁同龢非常信任,也觉得没有必要得罪皇帝,也就刻意地与翁同觫拉近关系。他曾经给翁同龢写信,吹捧他博学多才,而且无所不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张之洞被朝廷派去山西做官,即将启程时,有一个山西籍富商、泰裕票号的孔老板,非要送给他1万两银子做为旅费,被张之洞婉言谢绝了。张之洞到了山西之后,看见很多百姓都在种罂粟,他决心铲除罂粟,让百姓重新种植庄稼。但是改种庄稼,需要帮助百姓买耕牛、买粮种,而山西连年干旱、歉收,拿不出救济款发给老百姓。张之洞打算向商号老板募捐,这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孔老板。

经过协商,孔老板终于表示愿意拿出5万两银子来帮助山西百姓,但前提是必须答应他的两个条件,一是请张之洞为他在票号大门口的匾上题写“天下第一诚信票号”八个字,第二个条件是要请张之洞为他弄个修补道台的官衔。

最初,张之洞有些为难,觉得这两个条件都不能答应,因为他做人一向讲究信用,他连泰裕票号到底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哪敢轻易题字呢?再有,他非常讨厌花钱捐官的行为,但是如果不答应他,又到哪儿弄钱呢?

不过,事情总会有解决的办法。最后,张之洞决定采取折衷的办法,答应为孔老板题写“天下第一诚信”六个字,不仅仅是少了“票号”两个字,在意思上也有了很大不同,这六个字也意味着天下第一等重要的事情是诚信,并没有直接地夸赞孔老板的泰裕票号。

第二个要求,张之洞经过反复考虑,决定还是答应下来,因为捐官的风气由来已久,4万块钱就可以捐个候补道台,孔老板捐的钱已经超过了这个数目。而且,即使孔老板做了道台,他还是要做他的票号生意,并不会等着去补缺,也就是说孔老板并不会抢别人的位置,对其他读书人造成妨碍,他只不过是得了个空名而已。

就这样,张之洞得到了孔老板的钱,做成了他想做的事,也造福了一方百姓。

张之洞的忍在于他部分地放弃了自己的原则,目的是为了自保,同时,也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其实这种忍让是一种变通,取得的效果比硬碰硬要好得多。

用人武则天称狄仁杰为“国老”

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宰相,以正直富有判断力而著称于世。他比武则天大十七年,武则天即位之前,他曾担任过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等职位。武则天即位初年,狄仁杰担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神功元年,又担任丞相一职。

狄仁杰一生政绩卓著,武则天一直都对他宠信有加。

狄仁杰非常擅长推举人才,他独具慧眼,荐举的人做公卿的就有好几十人。

有一次,武则天问狄仁杰:“我想找一个贤能的人,爱卿能帮我找到吗?”

狄仁杰回答:“陛下要用长于写作者,则现在的宰相李峤、苏味道即可。难道皇上是嫌这些人做事太拘谨,想要得到一个更出色的人,将国家大事办得更好吗?”

武则天点头说:“这正是我的心意。”

狄仁杰于是向武则天推荐了张柬之。他向武则天介绍这个人时说,现任荆州长史的张柬之虽然年纪偏大,但确为宰相之才。他长期以来得不到重用,有志难申,如果任用他,一定能够使国家更为繁盛。

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话,很快就将张柬之提升为秋官侍郎,不久又让他当了宰相。张柬之果然很有作为,让武则天十分欣赏。

有一次,武则天让所有的大臣都推荐一个贤人做尚书郎,当问到狄仁杰的时候,狄仁杰说他的儿子光嗣可以担任此职。

此话一出,群臣哗然。武则天先是震惊,继而非常高兴,她说:“祁奚内举,果得人也!”

武则天的这句话其实讲的是一个历史故事。祁奚是春秋时期晋国人,任中军尉。因为他年老,要求退休。晋悼公问他:“谁能接替你的职位呢?”祁奚就推荐了他的仇敌解狐。解狐将要就任时病故,祁奚又举荐了自己的儿子午。这时副中军尉羊舌职死了,晋悼公又问祁奚谁可以代替羊舌职,祁奚回答:“羊舌职的位置由我的儿子赤担任就可以。”这样,祁午当了中军尉。祁奚不避嫌疑,“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

武则天将狄仁杰与祁奚相提并论,可见武则天非常欣赏狄仁杰的做法,也非常相信狄仁杰的为人。

有一次,武则天想造一个大佛像,预计花费几百万钱,因为政府财力不足,准备让僧尼每个人每天出一个铜钱,帮助建造。

狄仁杰上书武则天进行阻拦,他说现在建造的佛像花费巨大,全都由百姓来负担,但是百姓本来就难得温饱。近年来边境不安定,水旱灾害频仍,再大兴土木,建造佛像,百姓将更加苦不堪言。佛教是以慈悲为怀的,还是应该停止这样劳民伤财的工程,让百姓安居乐业,才是治国之道。如果让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天下怎么能够太平呢?这一谏书得到了武则天的应允,建造佛像的事就此作罢。

武则天对狄仁杰不仅仅是皇帝对臣子的那种信任,甚至将狄仁杰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有一次,狄仁杰陪武则天到郊外游览,遇到了大风,狄仁杰的头巾被吹掉了,骑的马也受了惊,狂奔不止。武则天连忙命太子拾起狄仁杰的头巾,勒住惊马,直到把头巾给狄仁杰戴上,她才算放了心。

圣历三年,武则天特别恩赐给狄仁杰一处很好的住宅,她还亲手缝制了袍子赐给狄仁杰。

平日里,武则天对狄仁杰都是以“国老”相称,这在唐代朝廷中是绝无仅有的。狄仁杰因年老体弱,多次提出告老还乡,武则天都不答应,说离不开国老。狄仁杰上朝,武则天体恤他年纪大了,不让他下拜,说每次见国老下拜,她都颇感不安。

为了照顾狄仁杰的身体,武则天还取消了狄仁杰夜里值班的任务,并嘱咐他的同僚,如果不是遇到了大事,一定不要去麻烦国老。

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痛哭流涕,说:“国老一去世,我总感到殿堂空了一般!”以后,每遇到朝廷大事众臣不能决断时,武则天总是唉声叹气地说:“老天不长眼,过早地夺去了我的国老啊!”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用一份感情去对待有才德的下属,下属不但会努力地有所建树,以不负厚望,还会将心交给厚待他的人,不会再有二心。用心去管人,要比用权去管人更有效果。

经商洛克菲勒大撒钱财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不到50岁就成为亿万富翁,不过,他自认只是财富的保管人,不能独享财富,所以乐于捐钱给社会大众。

然而,找他捐钱的人太多了。有一次,在一笔大捐款之后,一个月内请求捐助的人数竟超过5万人。由于洛克菲勒要求每一笔捐款都必须有效地使用,所以每一件申请案均须仔细调查后,他才向外捐款。

他的助手盖兹说:“你的财富像雪球般,愈滚愈大。你必须赶紧撒掉它,否则它不但会毁了您,也会毁了您的子孙。”

洛克菲勒告诉盖兹:“你说的很对,我也非常了解。请求捐助的人实在太多了,但我一定要先弄清楚人们的用途才肯捐钱。我既无时间也无精力去处理此事,请你赶快成立一个办事处,负责调查事宜。我根据你的调查报告采取行动。”

这样在1901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医药研究所”;1903年,成立了“教育普及会”;1913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1918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纪念基金会。”

哲学家史威夫特说过:“金钱就是自由,但是大量的财富却是桎梏。”洛克菲勒深谙这个道理,这一生之中共捐了5亿5千万美元,他的捐助,不是为了虚荣,而是出自至诚;不是出于骄傲,而是出自谦卑。

他一生不做钱财的奴隶,喜爱滑冰、骑自行车与打高尔夫球。到了90岁,依旧身心健康,耳聪目明,日子过得很愉快。

洛克菲勒逝世于1937年,享年98岁。他死时,只剩下一张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因为那是第一号,其他的产业都在生前捐掉或分赠给继承者了。

这样一个心怀众生、慷慨大方的慈善型富豪,怎能让人不为他高尚的品德所感动呢?

没有人把社会责任强加给商人,但很多商人却主动承担了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从而不仅使自己的事业在经济领域长足发展,而且延伸到了社会领域,也真正实现了企业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