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糊涂经》学生活
5556100000015

第15章 大肚能容糊涂胸怀(4)

这个管、鲍合伙经商分金重仁义的事,一直流传下来。不仅经商者多加仿效,而且社会上也学其仁义之交。到了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春月,由当时地方官员郭溶、何文元等十人立“管鲍分金处”石碑一座,至今犹存。

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合伙经商者不断增加,如果遇到分红利时,千万不可因一点小利而得意忘形,不妨学学管鲍分金相让重仁义的精神,将合法利润分好,以利经营。这样双方满意,又不伤和气。

清白廉洁才使人敬服

原典公则生明,唯谦则生威:居家有二语,曰:“只恕则情平,唯俭则用足。”释义做官有两条原则,就是只有公正无私才能判断明确,只有清白廉洁才能使人敬服;治家有两条原则,就是多替别人设想心情自然平和,生活节俭朴素家用自然充足。

解读《郁离子》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老虎追赶一只麋鹿,麋鹿为了生存狂奔不止,仓皇之际从悬崖上跳了下去,老虎赶到了也随着它跳了下去,结果都摔死了。麇鹿从悬崖上跳下去,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前面是悬崖,后边是老虎,向前是死,后退也是死,向前冲去虽然必定坠落,但万一还有一线生的希望呢?也胜过坐以待毙,被老虎吃掉的好。而老虎进退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只是由于贪欲,便忽略了随之而来的危险,结果随麋鹿一起摔死了。

我们知道,“贪”是一种不好的品质,为人贪则坏品质,为官贪则坏风气,为君贪则坏江山。既然“贪”为人所不齿,那么其对立面,必然就是为人所接受的品质,在“贪”对面的这种好的品质,就叫做“清”。

“清”,即清廉,所谓清廉,就是处事清醒,为人廉洁,不利用己身的地位,图谋不法之利。

处世韩信请教李左车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能够将大家的智慧整合起来,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这才是智者的所为。真正精明的人是发动大家一起来开动脑筋,而不是自己拼命地钻牛角尖儿。集思广益,有利于顺利地解决问题,同时自己又可以从他人那里学习到新的东西。一个人身上一个闪光点,一群人集合在一起,就是无数个闪光点,而这一片光芒里,总会有你需要的那一点亮光。

汉朝的韩信曾用巧妙的战略打败了千军万马的赵国大军,杀死了赵相成安君,活捉了谋士李左车。

李左车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他被捆绑起来,带到韩信的面前。韩信知道他的才能,非但没有杀他,反而以礼相待,并虚心地向他请教:“我现在要北伐燕国,东攻齐国,请问先生如何才能获得胜利呢?”

起初,李左车什么都不想说,他推说自己身为俘虏,不敢安议国家大事。后来,韩信三番五次地向他请求,态度非常诚恳,李左车受了感动,这才开口说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狂夫之言,圣人择焉。我的意见虽然未必管用,但却不妨提一提。成安君虽身经百战,深谋远虑,可是一旦有失,就被将军击败身亡。今日将军渡西河,擒魏王,一举攻下井陉,不到一朝便破二十万赵军,名扬四海,威震天下,有谁不知道将军的神勇呢?然而,今日民众愁苦,士卒疲惫,如果您想以如此疲惫困顿的军队,再次进军燕军坚固的城垣,恐怕日子久了,不能自拔,到那时,弱燕不服,齐则据守边境以自强。齐、燕不肯投降,楚、汉西边局势尚未见分晓,只怕那时情势之危急是将军所料想不到的。依我的看法,进军的想法不正确。”

韩信问:“那么我应该怎么做呢?”

李左车就建议韩信不应该再进攻,而是应该一方面抚恤赵国的遗孤,并在百里之内宴请大夫,犒赏士卒。另外一方面,给燕国写一封书信,表明自己的优势,向燕国示威,使其不敢不从,燕国如果归顺了,再派一辩士出使齐国,齐国势必也望风而服。这就叫做“先虚后实”。

韩信遵照李左车的计策而行,果真使得燕国自行降服了。

韩信是古代有名的智勇双全的人,但是他仍然能够善于从别人的身上汲取养分,虚心地向自己的手下败将请教,这种集思广益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人不能固步自封,应该广泛地吸取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开阔自己的思维,增长自己的见识。

用人汉景帝让晁错为他挡箭

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是同时又设立了22个诸侯国。这些诸侯都是汉高祖的子孙,也就是所谓同姓王。

到了汉景帝的时候,诸侯的势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齐国有70多座城,吴国有50多座城,楚国有40多座城。有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特别是吴王刘濞,更是骄横自大。他的封国靠海,还有铜矿,自己煮盐采铜,跟皇帝一样富有。他自己从来不到长安朝见皇帝,简直使吴国成了一个独立王国。

当时的御史大夫晁错看到诸侯国的势力很大,对巩固中央集权不利,就对汉景帝说:“吴王一直不来朝见,按理早该把他治罪。先帝在世时对他很宽大,他反倒越来越狂妄自大。他还私自开铜山铸钱,煮盐水产盐,已经有了叛乱的迹象。不如趁早削减他们的封地。”

汉景帝还下不了决心,说:“你的建议是好,只怕削地会激起他们造反。”

晁错说:“如果诸侯存心造反的话,削地要反,不削地将来也要反。现在造反,祸患还小;将来他们势力雄厚了,再反起来,祸患就更大了。”

汉景帝觉得晁错的话很有道理,决心削减诸侯的封地。诸侯大多不是荒淫无度,就是为非作歹,要找出他们犯法的证据作为削减封地的理由,是非常容易的。过了不久,这些诸侯王有的被削去一个郡,有的被削掉几个县。

晁错正跟汉景帝商议要削吴王濞的封地,吴王濞却先造反了。他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幌子,煽动别的诸侯和他一起起兵造反。

公元前154年,吴、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这在历史上被称为“七国之乱”。

叛军声势很大,大有将汉朝推翻之势。汉景帝有点儿怕了,他急忙拜善于治军的周亚夫为太尉,统率36名将军去讨伐叛军。

那时候,朝廷上有个与晁错素来不和的人就乘机对汉景帝说,七国发兵完全是晁错引起的,只要答应七国的要求,杀了晁错,免了诸侯起兵的罪,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他们就会撤兵回去。

汉景帝听信了这番话,说:“如果他们真能够撤兵,杀一个晁错又算得了什么?总比我派兵与他们打仗要容易。”

接着,又有一大批大臣上奏章弹劾晁错,说他大逆不道,应该处斩。汉景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竟昧着良心,批准了这个奏章。

接着,汉景帝就杀了晁错,派人下诏书要七国退兵。这时候,吴王濞已经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不少地盘。他见汉景帝的人给他送诏书,还要他跪地拜受,冷笑说:“现在我也是个皇帝,我凭什么要向他下拜?”

汉军营里有个官员叫邓公,他到长安向景帝报告军事情况。汉景帝问他:“你从军营里来,吴王为什么还不愿意退兵呢?是不是他还不知道晁错已经被我杀了?”

邓公说:“吴王为了造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了。这次只不过是借削地的缘由发兵,哪里是为了晁错呢?陛下把晁错错杀了,恐怕以后谁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汉景帝这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幸亏他的大将周亚夫善于用兵,费了挺大的劲才打败叛军,平定了七国之乱。

汉景帝身为一国之君,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竟然让一个臣子去做他的挡箭牌,可惜了晁错的一片忠心。一个男人,不敢承担自己的责任,却让别人为自己做出牺牲,其行为实在可鄙。

经商大仓的大度胸怀

荀子有言“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我,精而能容杂”,即在生活和做生意时最要紧的是给人产生好感,但这并不是说一定以风度翩翩且英俊的外表或是漂亮的容貌给予人的好感,而是对人亲切,待人真诚。更重要的是有颗对人关怀的爱心。如果有对人关怀之心,纵然存在各种缺点,你的生意也一定会欣欣向荣。如果你有别的全部优点,力求在事业上尽善尽美,但没有对人关怀之心,你的事业就难以拓展了。

有很多商人拼命努力,但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想给自己往后的日子及后代子孙荣华富贵。这种自私自利的观念却令他们与幸福背道而驰,渐行渐远。做生意赚钱并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而是牺牲自己帮助别人对社会有所贡献,这才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最大的幸福。

大仓喜八郎就有这种恢宏的气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因为如此,他年纪轻轻就成为明治时代名噪一时的大人物了。

大仓18岁来到东京当小店员,21岁自己开了一家小海产店。一年后,东京发生大饥荒,政府运大米到大仓所住的地区救济灾民。灾民争先恐后排起长龙等候领取救济米,而大仓却一个人站在旁边观看,并且在不断地点头,似有所思。

有人大觉诧异,便问道:

“你为什么不排队呢?”

他笑着答道;

“我领了,其他人不就少一份吗?”说完,他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店铺,大声地说:

“我店里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你们随便拿好了。”

在大饥荒的时候,抢夺也在所难免时,竟然想不到有这种甘愿牺牲自己的人,于是很多人都跑到他的店里拿东西,一会儿他的店里便空空无物。但他一点都不惋惜,反而神采飞扬,春风满面。

20多岁的人就有这样的胸襟,真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一年已过去,当大仓再从头做起时,大家对他的为人敬佩有加,他的声名已远播,不论远近,人们都争先恐后的来大仓的店购物。因此,他的生意越做越好,不久就奠下了开创大事业的基础。

宽容待人是糊涂经商之道。宽容在经商中无疑会给你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毕竟,我们都是社会中人,一叶扁舟,力量微乎其微,必须广结人缘,扩充自己的力量,而宽容,就是赢得人心的法宝。

掩饰一定要高明

原典心要实,又要虚。无物之谓虚,无妄之谓实。惟虚故实,惟实故虚。心要小,又要大。大其心能体天下之物,小其心不偾天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