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大仲马
5556600000016

第16章 《奈尔塔》及其他(1)

1 《奈尔塔》

继《安东尼》之后,1831年10月,由乔治小姐领衔,在奥德翁剧院上演了仲马的正剧《查理第二及其诸侯》。这是古典主义戏剧家拉辛在《昂德罗马克》一剧中所描写的那种老式三角恋爱的翻版。国王查理第二在剧中只是象征权威的次要角色。主要的三个人物是贝朗瑞尔、她的丈夫萨瓦西伯爵,以及萨瓦西伯爵参加十字军东侵后带回来的撒拉辛人雅库布。被萨瓦西伯爵从大战中拯救出来的雅库布,爱上了伯爵夫人贝朗瑞尔,后者便利用他的爱情,唆使他杀害了萨瓦西。首场演出那天,仲马特地带着和卡特琳娜·拉贝的私生子,即未来的名作家小仲马一起去看戏;他满心希望能听到儿子骄傲地对人夸耀:“这是我爸爸写的!”可是演出并不成功,观众的反应冷淡得令人心寒。散戏后,仲马领着儿子在深沉的夜色中走回家。一路上,他始终未发一言。小仲马只觉得爸爸的手在颤抖。

这年年底,仲马的《理查·戴林顿》被搬上圣马丁门剧院的舞台。这出三幕剧是根据寄宿学校创办人古博和酷爱文学的银行家波丹提供的梗概写成的。它以英国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把婚姻当作向上爬的阶梯的政治冒险家的形象。理查·戴林顿为娶一个有钱有势的女子,竟谋杀自己的第一个妻子;最后被父亲揭发,受到了惩罚。演出所受欢迎之热烈是罕见的,剧院的大门几乎被挤倒。不过,缪塞看了彩排,给予的评价却令人扫兴。仲马问他:“喂!你怎么啦?”缪塞答道:“我感到沉闷。”平心而论,这出戏实在并不出色。1832年2月在喜歌剧院上演的《泰莱萨》,同样是在别人手稿的基础上写成的,同样是场场爆满,也同样是好景不长。

仲马在《安东尼》之后的重要剧作要算《奈尔塔》。如今人们又知道仲马是这出名剧的作者,其实它是一次不平常的合作的成果。

那是1832年4、5月间的事。一场旷日持久的大瘟疫刚刚过去,未能幸免的仲马,病体初愈,正在将养。一天,刚刚接任圣马丁门剧院经理的阿莱尔闯进门来。由于霍乱流行,人们已绝少交往,所以仲马颇感意外。

“啊!是你呀,阿莱尔!……怎么,不怕霍乱?”

“霍乱已经过去了。”

“你能肯定吗?”

“千真万确!……喂!朋友,现在可是抛一出戏出来的好机会……人们刚刚放下心来,马上就会如饥似渴地需要娱乐,上座率一定高。仲马,给我写个剧本吧。”

“你也不看看,我身体行吗?”

阿莱尔解释道,托奈尔城有个叫弗雷德里克·加雅代的青年人,前不久交给圣马丁门剧院一个剧本,写得不好,可是构思不错;阿莱尔曾请评论家于勒·雅南修改了一遍,仍不理想;现在需要仲马用他的生花妙笔重加编排。

“那位托奈尔的青年人不会找我麻烦吗?”

“不会的,那是只绵羊。”

“我明白了。……你想剪他一层毛。”

这次谈话后,仲马用15天时间就彻底改写了加雅代的剧本。阿莱尔也不失时机,5月29日就举行了首场演出。《奈尔塔》的故事发生于14世纪初叶的巴黎。那时,在塞纳河左岸,现今法兰西研究院的地基上,耸立着有名的奈尔塔,与卢浮宫隔河相望。国王路易第十的妻子玛格丽特·德·勃艮第王后和两个妹妹,每晚都戴着假面具从卢浮宫过河到这座塔里来,各找一个美貌男子恣意淫乐;天亮时便把他们杀死,将尸体抛进塞纳河。一天晚上,他们找来三个军官,一个叫比利丹,另外两个是孪生兄弟菲力普和戈蒂叶。王后的牺牲品是菲力普。

菲力普:救命呀!弟弟,快来救我!

王后(走进,手执一火把):你不是说“看一看你的面貌,死也心甘”吗?那就按你所希望的办吧。(拿下假面具)看一看,然后就死吧。

菲力普:玛格丽特·德·勃艮第,法兰西的王后!

更夫的声音(在塔外):三点钟啦。平安无事哟。

巴黎人,安眠吧。

但菲力普在临死前把王后的名字写在纸条上,交给了比利丹。比利丹由于认识执行凶杀的刽子手而死里逃生。戈蒂叶则因博得王后的怜爱而幸免一死。

逃出虎口的比利丹,掌握着奈尔塔里的秘密,胁迫王后让他当上了宰相。从此,比利丹与王后展开了明争暗斗。比利丹把菲力普写的纸条交给了戈蒂叶;但王后很快就设法从戈蒂叶手中偷得这致命的把柄。然后,她就无所顾忌地撤了比利丹的宰相职务,并把他打入囚牢。她在比利丹临刑之前到牢里来,打算凌辱他一番;却不料比利丹还掌握着第二个秘密武器:原来他叫莱奥奈尔,是玛格丽特少女时代的第一个情人,曾与她生过两个儿子;后来,玛格丽特的父亲罗贝尔公爵发现了这桩丑事,玛格丽特便命他杀死公爵;最后又强迫他出走,派人将与他生的两个儿子溺死。王后听说比利丹妥善保存着当年行刺的证据,怕他揭露真情,只得重新任他为宰相。

王后和比利丹的斗争在继续。她勾引比利丹去奈尔塔,以便捕而杀之。比利丹一面让戈蒂叶代替自己前去奈尔塔,一面密报国王前去捉奸。突然,比利丹和王后得知菲力普和戈蒂叶就是他们从前的私生子。他们立刻赶往奈尔塔,戈蒂叶已被王后的人杀害。正在这时,国王派来捉奸的人也赶到,将王后和比利丹双双逮捕。

严格地说,《奈尔塔》并不是历史剧。它与史实相距甚远。14世纪初的王宫并不在卢浮宫。当时也还没有宰相之职。而据史书记载,国王路易第十发现玛格丽特王后和两个妹妹有与人通奸之嫌,将王后闷死于一座古堡,将两个妹妹送进修道院;与奈尔塔并无关系。不过,1832年的法国观众已经习惯于浪漫主义戏剧对史实随心所欲的处理,他们看重的只是戏剧本身所流露的感情和情绪。在《奈尔塔》中,比利丹这个人物所含有的重大的社会意义,给他们以满足。比利丹后来诚然扮演了玛格丽特王后的帮凶的角色,但在整个戏中,他是作为玛格丽特的对立面、王家淫威的揭露者而出现的。特别是他在第一幕中的那段激昂慷慨的独白,真可谓锋芒毕露,痛快淋漓:

这些女人,你们没有猜到她们的身份吗?……你们没有发现她们想必是些高贵的妇人吗?……你们在驻地谈情说爱时,见过多少这样白皙的手,见过多少这样冰冷的微笑?你们没发现她们的服饰是多么的富丽,声音是多么的甜蜜,目光又是多么的虚伪?是的,她们是高贵的妇人!……

法国人民在1789年革命中推翻了封建君主的绝对统治,又在1830年7月革命中摧垮了复辟王朝。这两次革命,不是把国王送上断头台,就是迫使国王狼狈出逃。在人民心目中,世袭的君王从来不像现在这样贱如粪土。正因为如此,金融资产阶级在七月革命后把又一个君主强加在人民头上,只能激起他们的愤慨。《奈尔塔》对王室丑行的无情的鞭挞,自然会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奈尔塔》在艺术上也是别具一格的。法国戏剧史上,还从来没有人把如此复杂多变、曲折回环的故事结撰得如此严密和巧妙。戏一开始,从三武士接到神秘的邀请,便勾引起观众强烈的好奇心,然而这只是最低的起点,接下去,戏剧兴味一场比一场浓烈:意外的良宵;突然的谋杀;死里逃生;摇身一变而为王后的情人、国家的重臣;转眼又成阶下囚;东山再起,官复原职;得知受害者是自己的儿子;陷入自己布下的罗网;双双伏法……。偶然,驱动着情节的发展;巧合,使剧情绝路逢生。每一步都是那样变化莫测,又是那样必然无疑。通过这出纯以情节取胜的戏,大仲马提供了从此迅速发展起来的情节剧的范例。

2 幕后的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