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韩非子》学生活
5556900000013

第13章 驭下术——制臣使下之道(4)

二是“迫不得已”型。在毫不犹豫地对下属实施惩罚的同时,作出种种姿态,表明这种惩罚是迫于国法军纪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出自上司的本愿。经过这种表演,一方面使被惩罚者死而无怨,另一方面也使上司显得既坚持原则又富于人情,提高了上司在其他下属心目中的形象。例如,三国时诸葛亮曾经进行了一次“挥泪斩马谡”的成功表演。与诸葛亮颇有私交的马谡因打败仗被处死,诸葛亮在下达处死命令的同时,“为之流涕”,“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这番表演的效果是:不仅马谡本人“虽死无恨于黄壤”,而且全军为诸葛亮的行动所感,“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与其同时代的曹操也同样懂得这个道理。一代枭雄的曹操,“尤忌才能过己者”,“诸将有计划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可是,每当临刑时,曹操总忘不了“对之垂涕嗟痛之”,大有一副惜才的姿态。

三是“重打轻拉”型。上司先给下属冠之以严重的罪名,使他们自知死期将临。可是,当下属陷入绝望的境地之后,上司又略施薄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处罚。

上司既应懂得运用“轻严重罚”的威吓手段,也应懂得“法外施恩”的笼络手段。也就是在某些情况下,上司以豁达宽宏的姿态出现,网开一面,当罚而不罚。本应受到惩罚的下属得到了宽恕,必然会产生强烈的负疚和报恩心理,死心塌地地为上司效力。

春秋时代的秦穆公曾走失一匹钟爱的宝马,歧下三百余山民将马杀后给吃掉了。承办此案的官员准备将这三百多人全都杀掉,穆公却想马既然已经被吃掉,处罚食马的人也不能令其生还,还不如索性人情做到底,于是他对这些山民说:“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皆赐酒而赦之”。几年后,秦国与晋国发生战争,秦穆公受伤被围。当年食马肉的人“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解救了秦穆公的危难,并生俘了晋国国君。

不难看出,上司的“法外施恩”,在一定条件下非但不会松弛对下属的控制,反而会增加上司人格上的感召力,驱使下属更加自觉自愿地为上司卖命。

【智慧金言】

聪明的领导者除了依靠强硬的法纪外,为了使有用之人投奔自己门下,为自己效力,不时施以“威逼利诱”的办法,使下属不得不既惮服上司的权威,又贪图上司给予的利禄,因而为上司卖命,而上司自然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势”,以便爬上更高权位。

下属所欲,适当满足

【经典语录】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

——《韩非子·五蠹》

【释义】

韩非子主张实行奖赏最好是丰厚而且一定能兑现,使人们有所贪图。解读《周礼》上也说,“禄以驭其富。”

高官厚禄,功名富贵,不起异心,尽忠报效。有了这方面的羁绊,整个人便被束缚住了,为了保住这些,他更会拚死卖命,而不会轻易贪求更大的奢欲。

【活学活用】

人有喜好的东西,用喜好的东西引诱他没有收伏不了的。

为上者若不能治下,名实不符,势必为人架空,形同傀儡。为下者多怀心机,轻易是不会死心塌地为上司卖命的。聪明的上司便会采取迂回之术,满足下属的欲望,掌握他,征服他。下属在感恩戴德之下,往往会更忠心,做事不遗余力。

宋太祖赵匡胤一向以驭臣为能事,他对大将曹彬说了谎,而曹彬还是甘愿为他效犬马之力,亦可见其高超的治下之术。

攻取江南南唐时,他左思右想,最终决定派大将曹彬担此重任。

事情本来该到此结束,可赵匡胤疑心甚大,又恐曹彬不尽全力,于是他把曹彬召来,当面对他说:“建功立业,封侯拜相,这是人臣的毕生所求,想必你也不会例外,如今有此机遇,愿卿以为珍重,奋勇杀敌;待你得胜还朝,一定封你为丞相。”

有了皇帝的亲口许诺,曹彬喜出望外,信心倍增,他带领大军直捣江南,冲锋陷阵,很快就消灭了南唐政权,俘虏了皇帝李煜。

回朝之日,曹彬满心欢喜,只等皇帝诺言兑现了。

不料赵匡胤竟出尔反尔,未封他丞相,只是漫言:“丞相为百官之首,无可再升。如今四海未平,天下未定,尚需你等出力分忧。并非有意骗你,只是人心难测,倘若你官居丞相,志得意满,怕是不会那么卖力为我打仗了。”

曹彬失望之至,怅怅回府。进得屋来,却见室中堆满了钱,数额甚巨。当他得知这是皇上赏赐的五十万钱时,刚才的不快登时一扫而光了,他心下感恩,嘴上说:“皇上这般用心,我曹彬还有何话可说?何况就算当了丞相,也不过多得点钱财;如今有了这么多钱,我又何必争当什么丞相呢?”

他高兴至极,再不以赵匡胤说谎为念。他竭尽心力,为宋王朝征战扩土,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利益的驱动是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必要手段。同样,高官厚禄,功名富贵,最能使人消磨意志,不起异心,尽忠报效。有了这方面的羁绊,整个人便被束缚住了,为了保住这些,他更会拚死卖命,而不会轻易贪求更大的奢欲。这就是“禄以驭其富”。

历史上那些短视者,常常因为吝惜封赏而导致更大的祸患,进而失去的更多。唐代一位有名的智谋大臣李泌在总结“安史之乱”的经验教训时,便这样说过:当初国家如果以土地、民户来酬赏安禄山的军功,他最多也不过拥有方圆百里的一块收租的封地,从子孙后代的利益着想,他也要设法保住它,不会造反了。

【智慧金言】

为人上者,不能只凭自己的好恶行事,即使心有不愿,也要勉为其难,故作慷慨。

害群之马,坚决铲除

【经典语录】

生害事,死伤名,则行饮食。

——《韩非子·八经》

【释义】

对于团队中的害群之马,韩非子自有他的一套处理办法。他认为,让他活着会破坏君主的大事,直接把他杀了又会损害君主的名声,对于这种人,那就使用饮食来毒死他。解读君主对臣属所采用刑赏二柄不能发生作用时,则可采用暗杀以除之,以免留下后患。尤其是当利用名分、威权、爵禄控制大臣已无太大作用时,对重臣应用投毒暗杀等手段。

韩非子认为:“对于残忍的奸臣如果不加制裁,就会使君主成为臣下,小的奸邪如果不除掉,就会导致大的诛罚。如果罪名和罪行相当,就直接运用法律加以制裁;让他活着会破坏君主大事,直接把他杀了又会损害君主的名声,对于这种人,那就把他毒死;如果不想这样干,也可以交给他的仇敌杀死。”总之,韩非子认为人生来自私,上司要保全自己的权位和性命,就要特别注意防止不怀好意的下属的篡权和谋害活动。对于这些人一定要不惜代价、不择手段地加以铲除。

【活学活用】

在韩非子看来,作为一个君主,必须要有铁石心肠,决不能有妇人之仁。这在对待功高位勋的开国功臣和大权在握的权臣的态度上反映得非常明显。这些功高盖主、权大遮天的人,是上司天然的敌人,在处理这种人时,如果优柔寡断,结果只能是养痈成患。

在这个问题上,汉高祖刘邦的态度就非常坚决,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不管你过去有多大功劳,不管你过去多么忠心耿耿,他大杀开国功臣的行为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汉朝初年,天下始定,但人心仍未统一,特别是某些重兵在握的将领,总想窥伺时机,以图天下。因此,刘邦格外小心。

他在出征讨伐叛将陈豨的时候,宫廷之内委于吕后,宫廷之外委于萧何,然后才放心离去。

刘邦出征之前,怀疑韩信会谋反,把他降封留在长安。恰在这时,韩信的舍人栾说派他的弟弟前来送信,报称韩信与陈豨通谋,约定乘夜间不备,放出囚犯,袭击皇太子,与陈豨遥相呼应。吕后得书后忙与萧何商量,密谋诛除韩信。吕后派遣一心腹军士,潜出长安,绕到北方,再复入长安,谎称是刘邦派来,报告已平定陈豨叛乱的消息。群臣不知有诈,都来朝中称贺。吕后的本意是将韩信骗到宫中,可是,韩信称病未来拜贺,萧何就来到韩信的家里,说韩信的病无关紧要,韩信无奈,只得跟着萧何来到朝廷之上,尚未拜贺,即被拿下。

武士把韩信带到吕后面前,吕后拿出栾说送来的书信作为谋反的“证据”,韩信当然不服,吕后说:“现奉皇上诏命,陈豨已就擒,供出由你主使,你的舍人也有书信来告,证据确凿。”韩信还想申辩,吕后怕夜长梦多,立命推出斩首。就这样,一员功勋卓著的开国大将不明不白地死在刀下。

梁王彭越,自从起兵以来,长期在楚地坚持反对项羽的武装斗争。项羽每次眼看就要打败刘邦,但总是由于后方不稳,前功尽弃,直到垓下败亡。可见,彭越的功劳虽不及韩信,但是也足称开国功臣。可是,面对张敖被降、韩信被贬的情况,彭越同类相怜,唯恐大祸及己,因而小心翼翼。

陈豨发动叛乱后,刘邦御驾亲征,等到了邯郸,下令彭越派兵。彭越称病,只派手下将领带兵协助刘邦。刘邦大怒,派使责备彭越。彭越非常恐惧,准备亲自前去谢罪。

部将劝说:“大王开始的时候不去,而等到被责备的时候才去,去了难免韩信的下场。不如乘机起兵,西进关中,大事可成。”

彭越说:“大王待我不薄,起兵叛汉,有失忠信。”

彭越手下有一太仆,获罪准备斩首。此人私下逃往长安,在途中遇到了刘邦,声称有机密事报告。此人说:“我是梁王太仆,虽然事奉梁王,实在还是汉臣。梁王与部将共谋叛乱,下臣冒死特来报告。”

在刘邦的催促之下,那人接着说:“近日梁王招集兵马,打算在梁地谋反,这是第一;前日皇上下诏让他增兵协助,梁王说怕蹈韩信覆辙,称病不往,这是第二;听说韩信被杀,他痛哭流涕,立即下令整顿三军,这是第三。我看到梁王马上准备谋反,不顾性命,特来向皇上告急。”

刘邦急忙问计于陈平,陈平说:“彭越看到韩信被诛,物丧其类,谋反之心难免产生。为了谨慎行事,可派一名使者,宣召进京。如果他来了,就是没有反心,废置不用可矣;如果他不来,就是谋反,派兵征讨,师出有名。”

于是,刘邦派大夫陆贾去召彭越,彭越问:“陆大夫专程来此为何?”

陆贾说:“梁太仆密告皇上,大王有谋乱之意,但是言语错乱,前言不搭后语。皇上怀疑太仆跟大王有矛盾,故意诬告大王。所以皇上召你与太仆对证,分清是非,重叙君臣之好。”

彭越说:“这个人做了许多不法之事,我正准备处罚他,不想他还去捏造这种无端的罪名。既然皇上叫我对质,我即奉命而行。”

彭越置酒款待陆贾一行,准备起程。彭越部下很多人认为此去凶多吉少,劝他不要去。大夫扈辄说:“大王此行不妥,去必生祸。前日皇上擒韩信,就是这种方法,皇上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大王如果去,必有韩信之祸,切切不能去!”

彭越说:“韩信有罪,我没有罪,我如果不去,太仆之言不是假话变真了吗?皇上以为我真反了!”

扈辄说:“功高者必遭忌恨,位极者必被怀疑。大王功高位极,皇上正在猜忌之间,虽然没有反心,也必然寻事陷害,性命难保!”

彭越听了这话也开始犹豫起来。这时,陆贾说:“扈大夫之言,不过是眼前之计。如果大王不去对质,皇上一定亲率大军征讨,韩信就是例子。那时才真是悔之晚矣。”

彭越只得跟着陆贾进京。刚来到城门边上,只见扈辄悬门而谏。彭越见了,忙令人解下。扈辄流着泪说:“我今天有倒悬之苦,大王见而救之,大王若去,必有倒悬之危,谁去救呢?我如今不容大王像韩信那样说‘悔不听蒯通之言’也!”

可是,彭越仍然打算与陆贾同行,扈辄号哭而去。

彭越来到京师,刘邦责问:“我亲征陈豨之时,召你出师,你为何不至?”

彭越说:“我的确有病,不是抗旨不遵。”

刘邦又问:“你的太仆告你谋反,你有何说?”

彭越答道:“此人不理政事,我正要处罚他,因而怀恨,诬言陷害,望皇上明察。”

这时,忽然有一人要见皇帝,刘邦叫人领进。

刘邦问:“你是什么人?”

来人说:“我是梁王大夫扈辄。”

“你来干什么?”

扈辄说:“皇上被困荥阳,如果不是梁王断绝楚军粮道,皇上会有今天吗?梁王屡建大功,而皇上如今听到一个逃奴的无稽之谈,就要杀戮有功之臣,唯恐天下人人自危!”

刘邦思考一会儿说:“彭越谋反,本该斩首,看你说得有理,姑废彭越为庶民,徙居蜀地青衣县居住。”彭越本元反意,如今落此下场,难免伤心落泪。正巧吕后从长安来洛阳,在路上碰见了彭越。

彭越拜伏路旁,哭诉自己忠于汉室,绝无叛意,乞请吕后说情,求皇上开恩,放他回到故乡昌邑。吕后假装安慰,当面应允,一同返回洛阳。

吕后赶到洛阳,对刘邦说:“彭越是天下壮士,如今既然调来,就当除之,以绝后患,岂可让他去蜀,这是放虎归山,后来必然伤人。我在途中与他相遇,一起带了回来,可以暗中令人告发彭越谋反,皇上因而杀之,以绝后患!”

刘邦认为妙计,吕后自去行事。彭越舍人状告彭越谋反,刘邦下令捉拿彭越,交给廷尉审理。此时的彭越才知道他本来可以活下去,但是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韩非子对于如何打击政敌,不仅提出一系列的原则和策略,甚至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法,如,“生害事,死伤名,则行饮食”。就是说,让他活着会破坏君主的大事,直接把他杀了又会损害君主的名声,对于这种人,那就使用饮食来毒死他。在这里,韩非子着重提出了一种处置应当杀又不便明杀的奸臣的两种办法,一是借毒杀之,二是借人杀之。

这种“除奸”之术,乍听起来有点令人毛骨悚然,但实际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例子多如牛毛。这就是因为,不便明死的“奸人”一定是“阴奸”,也就是说他本身所从事的是一种阴森可怖的勾当,表面上又往往装成好人。那么,以此术除之,不过是以狼性对狼,以毒攻毒而已;此外,争权夺利的官场在特定条件下,比流血的战场更加残酷几分,在你死我活的较量之际,当事者不会也不太有可能为追求“光明磊落”而冒丧权伤身的危险。这一点中外皆然。

【智慧金言】

一个组织中难免有那么几个害群之马。对此,一个明智的领导者会毫不犹豫,坚决彻底地予以清除。否则往往会应了那句俗话:“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从而贻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