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韩非子》学生活
5556900000014

第14章 治世术——安内管理之道(1)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制度就无法实施管理。按照法家的主张,不论是管理一个国家还是管理一个组织,不管是行政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都必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按照制度行事。

在法家看来,好领导不如好制度。一个组织,只要有了严密的法规制度,人人各司其职,便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便领导者是个中等才智的人,也会把一个组织管理得井井有条,更别说才智超群的人了。

依靠法制,放弃心治

【经典语录】

释法术而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

——《韩非子·用人》

【释义】

放弃法术而凭主观办事,就是尧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要规矩而胡乱猜测,就是奚仲也不能做好一个轮子;废弃尺寸而比较长短,就是王尔也不能做到半数符合标准。假如中等才能的君主遵循法术,笨拙的匠人掌握规矩尺寸,就会万无一失了。解读韩非子在谈到对事物的治理时说,事物众多而智慧太少,太少的智慧不能胜任众多的事物,智慧不足以普遍了解事物,因此应当依靠事物去治理事物。

【活学活用】

一天早晨,郑国的国相子产乘车出门,经过一条巷子,听见有一户人家传出妇人的哭声。他就按住车夫的手,让他把车停下,仔细地听了会儿。回到衙门不久,子产便派人去把那个妇人抓来拷问,果然问出一桩人命案:那个妇人就是凶手,她亲手把自己的丈夫给勒死了。

后来有一天,子产的车夫便问子产:“您是怎么知道那个妇人是凶手的呢?”

子产说:“因为她的哭声里充满了恐惧。一般来说,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开始生病时感到忧虑,将要死亡时感到恐惧,已经死亡则感到哀伤。而那天那个妇人哭她已经死去的丈夫,哭声里听不到哀伤却充满了恐惧,所以,我怀疑其中一定有奸情。”

韩非子对这件事评论说:像子产这样治理国家,实在是多管闲事。奸情如果都一定要靠执政者亲耳听、亲眼看才能被察觉,那郑国能察觉奸情的人也太少了,案件破获的几率也太低了。宋国人说得好:“要说每一只飞过眼前的雀子,羿都能把它射下,那是骗人的话;如果以整个天下为网罗,则没有一只雀子能逃脱。”察觉奸情也需要依靠大网罗,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不从道理上、法度上来治理,只凭自己心中那么一点点小聪明小算计,这是子产所犯的错误。还是老子说得好:“用个人智慧来治国,是国家的祸害。”这正是指的子产这种人。

韩非子不赞赏事必躬亲的行为,他认为:不依靠检察和司法官吏,不多方取证、以事实来说话,不明确法律程序,全靠自己一点小聪明、小智谋察觉奸情破案子,岂不是太没有办法了吗?天下每天发生的案件成千上万,那一点小聪明能管什么用?寡不敌众啊!个人的智慧决不可能全面了解所有的事情,所以必须利用事情来管理事情;民众人数多而最高领导就那么几个,也是寡不敌众。

以此引申到君主统驭臣民的问题,韩非子认为,君主不可能一一了解臣民,所以必须利用臣民来了解臣民。把这种利用事情来管理事情,利用臣民来了解臣民的管理体制构建好了,君主不需要亲自劳累,就能管理好事情;不需要费脑筋,就可以发现奸情。

【智慧金言】

在一个组织中,领导者精力有限,单凭自己的智慧是非常有限的,不一定就能够做到明察秋毫,下属作弊而侥幸逃脱的现象会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还得依靠制度来规范下属的行为,这样,即便是领导者才智平庸,但凭下属工作的实绩,也能够辨出优劣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经典语录】

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本治者名尊,本乱者名绝。凡智能明通,有以则行,无以则止。故智能单道,不可传于人。而道法万全,智能多失。

——《韩非子·邪饰》

【释义】

所以先王把道作为常规,把法作为根本。法制严明,君主名位就尊贵;法制混乱,君主名位就丧失。凡是智能高强的人,有依据就行动,没有依据就停止。所以智能是偏道。不能传给人。道和法是万全的,智能多有偏失。解读管理不能依靠人的智慧,应该依赖法的约束。因为人的智慧有高低,情感有好恶,做事有私心,是主观的,容易随心所欲,任意妄为;法如镜子、衡器,是客观公正的,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是统一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因此,韩非子主张:治国必须任法,而不可任智。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道法兼治,才是治国的万全之策。

【活学活用】

韩非子讲:“抛弃法制而凭个人所好,即使再贤明的君主也不能把国家治理好;丢掉了圆规角尺而胡乱猜测,即使是奚仲那样的专家也不能造成一个车轮;废除尺寸来区别长短,即使是王尔那样的能工巧匠也不能做到一半标准。”

中国向来相信人的力量,所以我们现在也会发现很多“家族企业”发迹于大江南北,然而,根据权威调查,如果没有一套规矩保证企业的有序性,这样的企业之内不可能赢得更为长久的发展。韩非子就认为:不依制度,意味着衰败,家庭如此,企业如此,国家也如此。

苏联领导斯大林是一个喜欢任自己喜好用人的领导,在苏联历史上,甚至在国际共运史上,他都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

尽管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带领苏联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巨大成果,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执政生涯就像一柄双刃剑,在为苏联赢得大国地位和尊严的同时,他也使苏联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在他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毕竟对苏联人民是伤害很深的。斯大林后来的许多政治实践都背离了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苏维埃的正确决议,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这集中体现为带有极度斯大林个人色彩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他亲自起草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就明确表示中央和地方全部政权属于苏维埃“政权完全的绝对的属于劳动群众和他们的全权代表机关——工兵代表苏维埃”,但是俄共(布)12大逐渐使俄共的领导机构与苏维埃政权的职能机构逐渐融合为一。苏联社会就由“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与“人民自治”向党对苏维埃实行“监督”,最后向党政合一的政权管理方式转变。这样最明显的一个后果便是严重破坏了党内和苏维埃国家社会的民主,从而为斯大林的个人独裁专断提供了法律基础。

列宁所构想的以苏维埃为最高权利机构,以党内民主促进国家政治民主的新政权蓝图也没有得到很好实施,从2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党内的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斯大林以党内“无情斗争”和全社会“肃反大清洗”的方式不断剪除异己和政治上的反对派,从而巩固自己的绝对地位。他通过政治斗争,先后将他的主要政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和托姆斯基等打败,逐步确立了自己党政军大权的一体在握。他建立总书记个人专权的政治模式,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总书记个人专权政治模式。从此斯大林的个人专断越来越严重,许多苏联的国家大事都以他个人的好恶去处理。从此,苏联的民主处于绝对的真空状态,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有凌驾一切之上的杀伐专断的权力,除了法西斯,在现代社会也就苏联了,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

这些都让苏联在后来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当卫国战争爆发前,苏联竟然已经找不出更多的统帅,因此直接导致苏联在战争的开始阶段一泻千里,沦陷大片国土。好多经验丰富的将军在大清洗运动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屠杀。数字往往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据统计,在大清洗运动期间,5个元帅中3人被处死,5个一级集团军司令员3人被处死,12个二级集团军司令员全部被处死,67个军长中60人被处死,199个师长中136人被处死,397个旅长中有221个被处死,456个上校中401个被处死。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的经济,是高度的计划经济。1926年12月斯大林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最统一最集中的经济”的思想。1927年12月斯大林又提出了“指令性计划经济思想”。具体起来概括斯大林的经济思想,一是用计划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二是用行政办法扩大内部的资金积累,即“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当然斯大林的计划经济模式一开始并不是让人接受的,他的反对派布哈林就主张继续坚持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强调在经济领域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提出了与斯大林针锋相对的“少一点压制,多一点周转自由。少一点行政影响,多一点经济斗争,更多的发展经济周转”的主张。斯大林的经济模式是完全屏弃市场的,他用行政指令干预经济,并以其把经济完全纳入他设想的轨道中。这种经济模式一开始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它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在经济基础还很薄弱时积累国家财富;但是当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它所带来的弊端也便不值得继续实行下去。到卫国战争爆发前,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跃居到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后来的中国一开始也搞计划经济,在取得几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后,计划经济也开始不适应了,邓小平同志在《邓小平对市场计划两种手段论述》中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并不是计划经济不好,二战后很多国家为了恢复经济,都不同程度的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经济理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但是苏联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束缚了生产力,不利于经济发展。计划经济过分强调国家的干预作用,而忽视了经济最本身的东西——市场,忽视市场对经济的自觉的调节作用,对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是影响很大的。

而且长期的计划经济也造成了体制的僵化,为后来领导人的经济改革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斯大林是应该为苏联解体负重要责任的。积重难返的各项弊端越来越多,而后继的领导人又缺乏改革的魄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终于导致。20世纪90年代苏联的土崩瓦解。

韩非要求君王应该守法术,而不能“心治”。因为,凭主观想法办事情,就没有标准,就不能把国家治理好。试想那些没有圆规角尺的能工巧匠们,面对一些材料的时候该是多么无奈与无能啊。

【智慧金言】

凭主观想法办事,尽管心是好的,出发点也不错,就好像斯大林同志也许真的是为了全苏联人民着想一样,但仍不能摆脱失败的命运。不按规律出牌,从国家来看,很可能影响到整个国民政治、经济的混乱;从小单位看,也可能造成人心涣散、破产重组。

以身作则,依法办事

【经典语录】

《诗》曰:“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傅说之以“无衣紫”,缓之以郑简、宋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释义】

《诗》上说:“君主不以身作则,民众就不会相信。”齐王的师傅用规劝君主自己不穿紫衣服以影响民众来说明这个道理;可以援引郑简公委任臣子做事而国治、宋襄公亲自参战而兵败的事例印证得失。解读每个领导都希望下属遵纪守法,按制度办事,约束自己的行为。然而,很多时候,法治实施起来却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领导者自己没有守法,起到了很坏的示范作用。

【活学活用】

法治必须从上而下实行,下面的人都在看着上面的领导,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依法办事,起好的榜样作用。前期法家人物也强调了法的公平性原则,对于这个观点,韩非子反复强调过,他在《外储说右上》里面又举了一个“楚庄王”护法的事例。

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他非常重视法治。楚庄王有外朝的法规:“群臣、大夫、诸公子入朝,有马蹄踏到屋檐下滴水处的,执法官砍断他的车辕,杀掉他的车夫,”这期间太子入朝,马蹄踩到屋檐下滴水的地方,执法官砍断他的车辕,杀了他的车夫。太子发怒了,进去向庄王哭泣道:“替我报仇,杀了执法官。”庄王说:“法是用来敬宗庙、尊社稷的。所以能确定法制,遵从法令,尊敬社稷的,是国家的臣子,怎么可以诛杀呢?违犯法制,废除法令,不尊敬社稷的,是臣下凌驾君主之上,臣下侵犯君主。臣下凌驾君主之上,君主就失去威势,臣下侵犯君主,君主的地位就危险。威势失去,地位危险,国家不能保有,我将拿什么传给子孙?”于是太子就回头跑开,躲避到外面露宿了三天,面北一再拜请给予死罪。

这个故事赞扬了楚庄王以身作则、不顾私情,坚决实行法治的精神。法制能否推行,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君主的态度是否坚决,对犯法者是否一视同仁。

如今,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按制度进行管理,老板自己也要遵守制度。很多老板认为,制度都是为约束员工而制定的,而我是老板,自然在“法律”之外。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我们也可以从反面去理解。实质上,很多企业制度落实不到位,往往是老板充当了制度的破坏者的角色。制度都被破坏了,文化建设就更无从谈起了。

企业经常会存在老板带头破坏制度的情况。四川有一家饭店,规定不许员工坐电梯,但是所有员工都在坐电梯。原来老板自己是坐电梯的。老总坐了,副总当然也坐,部门经理也跟着坐,怎么可能禁止员工坐呢?

所以,老板一定要自己带头遵守制度,制度才能起作用。老板要在行为规范上为员工做出表率。假设企业规定早九晚五的作息时间,老板没有意外的事情的话,最好也坚持和员工一样上下班。当然,老板常常要工作到更晚。但这不能成为晚上班的理由。

公司老板天天在叫要制度规范,可另一方面在其内心却是“我是老板,我要有权处理”。因此制度的执行无法进行下去,有权人士游离于制度之外,而这时老板就会责怪职能部门执行不力。这样的问题在民营企业里应该说是普遍存在的。

【智慧金言】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面临一个做大和做强的临界点。而在这个临界点上,非正式的管理要向正规管理靠笼,这就必然要求企业首先要从人治走向法治。老板天天叫要制度规范,说明他在这时已产生了对管理正规化的需求,但这只是一个起点而已。要用制度来约束他,让老板改变任意而不任法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毕竟,要让老板自己限制在自己画的圈里边,去与下属分享自己靠经济力而非政治力得来的权力,真有些难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