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韩非子》学生活
5556900000018

第18章 决断术——英明决策之道(1)

决断,是一种象征、一种荣誉,只有拥有权力的领导者才有资格作出影响深远的决断。而决定英明与否,关系事业的成败。决断之时,要因势而为,讲究当断则断,切忌犹豫不决。

独立决断,天下之王

【经典语录】

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

——《外储说右上》

【释义】

韩非子讲:“能独自看清东西就叫做明亮,能独自听清声音就叫做耳灵,能独立作出决断的人,就可以为天下之王。”解读领导和下属之间很容易产生误解,形成隔阂。一个有谋略的领导者,常常能以其巧妙的处理,显示自己用人不疑的气度,使得疑人不自疑,而会更加忠心地效力于自己。

【活学活用】

韩非子讲的用之不疑,就是给人以充分的信任,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让他独立地发挥才干,既委之以事,就要有放手让权的气魄。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派大臣乐羊率军去攻打中山国。因为中山国国君之重臣乐舒恰是乐羊的儿子,所以朝廷中私让颇多,认为乐羊虽会打仗,但这次可不会全心全意为国尽忠了。乐羊在抵达中山国后,决定用围而不战的战术攻城,所以一连数月,不动一兵一卒。于是私让成了朝让。弹劾他的奏章象雪片似的飞到魏文侯的手中。魏文侯不动声色,反而派遣专使带着礼品酒食远道而去慰问乐羊,犒劳他指挥的军队。流言愈沸腾,魏文侯索性大兴土木,给乐羊建了一座漂亮的别墅。终于,乐羊按计划攻克了中山国,得胜回朝。魏文侯特意为乐羊举行盛大的庆功酒宴,并赏给了乐羊一个密封的钱箱。乐羊回到家后打开一看,不禁感动万分,原来,箱子里装的不是魏文侯赏给他的金银绸缎,而是满满一箱攻中山国时大臣们弹劾他的秘密奏章。乐羊这才明白,如果不是魏文侯的全力庇护,不是魏文侯对他的这种超乎寻常的信任,不要说攻打中山国的任务不能完成,就是自己的性命,恐怕也难以保住了。

然而,要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般的人才,都非等闲之辈,能力与野心是同在的。作为领导,既然把任务交代给了下属,就要充分相信下属,放权放胆让其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1926年三月,冯玉祥被迫下野,职务由张之江代理。韩复榘与石友三因对张之江不满,在西北军与晋军交战时,率部投靠了晋军。

冯玉祥复职后,在1926年9月,誓师中原,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冯到包头与韩复榘通电话,表示对他投靠晋军的谅解,经冯玉祥大力争取,韩、石二人又重新投到冯的麾下。韩、石二人见到冯玉祥后,“表示忏悔,扑身跪地,大哭起来”,冯将其扶起,并安慰说:“过去的事,一概不谈,今天从头好好干吧!”

话虽如此,冯玉祥从此对韩、石二人有了戒心,思想上有了隔阂,韩、石二人对冯也常怀疑惧怕。这从下面这些事上可以看出来。

韩复榘任河南省主席后,冯将韩调离了韩的基本队伍二十师,任命石敬亭代理二十师师长,韩复榘虽是河南省政府主席,但事事受冯制约,省府人员也不能随意调动,成了空头主席。因此,韩复榘心中十分不满,常常与冯玉祥闹矛盾。

对于石友兰,冯玉祥也存有戒心、他把石的参谋长撤职,派自己的一名高参接任,实际上是派了一名监军。对此,石友三也心怀不满,对冯阳奉阴违。

冯玉祥虽然对韩、石二人存有戒心,却又一次次重用他们。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冯玉祥想坐山观虎斗,企图在蒋桂两败俱伤的情况下,捞取好处。于是,就派韩、石二部出武胜关,目的是夺取武汉。蒋介石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拉拢韩、石二人,结果在蒋介石的收买、拉拢之下,韩复榘、石友三先后叛冯投蒋。

可以说,冯玉祥率韩、石二部南下,是个致命的错误,这导致了韩、石与蒋介石的直接接触,为蒋拉拢他们创造了条件。

冯玉祥对韩、石二人,疑而用之,抽调军队,免去其属下的职务,派监军,这些办法实际上收效甚微。对韩、石这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斩草除根,将其擒获杀掉,但是,善良忠厚的冯玉祥没有这样做,而蒋介石在利用了韩、石之后,对韩、石二人就采取了斩草除根的措施。当日军进攻山东,韩复榘不战而逃时,蒋介石将韩枪决,毫不手软;当石友三准备叛变投敌时,蒋又指令其部下将石擒获,就地正法。

【智慧金言】

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既然你任用了人才就得信任人家,给其位就得让他谋其政,否则,还不如一开始就不用他。冯玉祥为人忠厚,这是他的长处,但在治军时却表现为疑虑不决,当断不断,反误大事。

认识正确,决策正确

【经典语录】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

——《韩非子·安危》

【释义】

国家的安危在于君主能否分清是非,而不在于强弱。解读领导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主要表现为决策。决策以认识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策正确与否,取决于人们认识正确与否。要保证决策正确,必须首先保证认识正确。

【活学活用】

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来,一直坚持实行法治,国家因此富强。秦昭王虽然也知道赏必加于有功,无功者不得受赏,但在运用这个原则时,他有时又表现得非常糊涂。可见,认识正确,决策才能正确;认识错误,决策必然错误。这是显而易见的。

在面临机遇、时不我待的形势下,糊里糊涂会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从而丧失成事的大好机会。具体表现为:面对时机,照搬教条,不知决策的目的为何东西,糊涂决策;迷信经验,不知应变,坐以待亡;分不清决策的目的和手段、结果与观念的关系,不懂装懂,以致事情决策失败;目光短浅,不知随机而动,手忙脚乱。

大家都知道,巨人集团的破产起因是为了盖一座巨人大厦。巨人为什么要盖这样一座超出自己财力、物力,并且可能再过一百年巨人也用不了的大楼?巨人大厦原来准备盖38层的,后来为什么涨到70层?

史玉柱解释这个问题:“38层的想法出来不久,1992年下半年一位领导来我们公司参观,看到这座楼位置非常好,就建议把楼盖得高一点,由自用转到开发地产上。于是,我们把设计改到54层。后来,很快又把设计改到64层,此中有两个因素:一是设计单位说54层和64层对下面基础影响都不大;二是我们也想为珠海市争光,盖一座标志性大厦。当时广州想盖全国最高的楼,定在63层,我们要超过它。1994年初又一位领导来视察珠海,同时要参观巨人集团,我们大家觉得64层有点犯忌讳,集团几个负责人就一起研究提到70层,打电话向香港的设计师咨询,对方告之技术上可行,所以就定在70层。”

听了史玉柱的这番话,你的感觉是什么?是不是像儿戏,好像孩子过家家?这样搞企业怎么能够不败!巨人大厦原来预算为2亿元,工期2年,加高到70层后,预算变为12亿元,工期拖长到6年。后来史玉柱将巨人的所有流动资金都投入到巨人大厦,加上在香港卖楼花的钱,也填不满这个黑窟窿。最后巨人大厦没有盖起来,巨人已经倒下了。

史玉柱后来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自己最大的失误就在于不懂财务,失去了对风险的控制。可惜他的顿悟来得太迟,不过,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现在史玉柱又重新站了起来,曾经的教训可以帮助他避免重蹈覆辙,对后来者也是一个宝贵的警示。糊涂不清、观念错误,是决策者的大忌讳。领导者在决策中要聚集多方面的知识、经验和心理承受力,为此需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要全面、灵活变通,不固守教条,才会在面临决策中不糊涂,决策什么问题都思路清楚,目的明确。

【智慧金言】

认识是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认识正确了,决策才能正确。只要我们弄清决策对象,认清决策环境,学会系统思维的方法,就能较好地认识和把握决策客体状态和发展规律,也就能做出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决策来。

果断决策,制胜之要

【经典语录】

阖庐攻郢,战三胜,问子胥曰:“可以退乎?”子胥对曰:“溺人者一饮而止则无逆者,以其不休也,不如乘之以沈之。”

——《说林》下

【释义】

韩非子讲:“吴王阖庐攻打楚国的郢都,已三次取胜。问伍子胥说:‘可以退兵了吗?’伍子胥回答说:‘要淹死人,如果只让他喝一口水就住手,那就没有被淹死的人了,因为他还没有停止呼吸。不如趁着他快淹死的时候把他沉入水底。”解读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会告诉领导者,你需要果断方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不过韩非子的话常常说来容易做出来难。究竟如何才能不放过任何一个“升级”机会,看看李嘉诚先生的创业路就会一目了然了。

【活学活用】

11岁那年,李嘉诚来到香港。到了14岁,由于父亲去世,他辍学打工。再后来,他舅父让他到他的钟表公司上班,但是他没有答应,因为他要自己找工作。

从他年纪轻轻就不肯接受帮助而要自己闯这点上,就表现出独立和自信的性格。这种性格,将培养出他以后的稳健前进的工作作风、不浮躁的工作态度。

他先是想到银行寻找机会,因为他觉得银行一定有钱,因为银行是同钱打交道,它也不可能倒闭。但是银行的梦想没有成功,他当了一名茶馆里的堂倌。

在当堂倌的时候,他就胸怀大志,从小事做起,一步步地迈向目标。这些小事是这样的:他给自己安排课程,以自觉养成察颜观色、见机行事的习惯。这些课程包括:时时处处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然后找机会验证;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既高兴又付钱。

后来他又以收书的方式读了很多书,并把看过的书再卖掉。

就是这样,李嘉诚既掌握了知识,又没有浪费钱。

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在茶馆里没有前途,就进了舅父的钟表公司当学徒。他偷师学艺,很快学到了钟表的装配及修理的有关技术。其后,他建议开钟表公司的舅父迅速占领中低档钟表市场。结果大获成功,因为香港对低档表的需求确实很大。

1946年,他17岁,辞别舅父,开始自己的创业道路。结果他屡遭失败,几次陷入困境。但这个时候,他仍然不浮躁,而是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1950年夏,才22岁的李嘉诚创立了长江塑胶厂。

他之所以要创立这个厂,也是他的稳健的思考观察的结果。他通过分析,预计全世界将会掀起一场塑胶花革命,而当时的香港,塑胶花是一片空白。

这是一个机遇。

可以说,他有审时度势的判断力。而这审时度势的判断力,亦来自于他的稳健。

作为一个不浮躁、稳健的人,李嘉诚是很会判断机遇、抓住机遇的。

在工厂经营到第7个年头的时候,李嘉诚开始放眼全球。他大量寻求塑胶世界的动态信息。一天,他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读到一则简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并即将投入生产,向欧美市场发动进攻。他立即想到另一个消息,那个消息说欧美人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家庭主妇正逐渐成为职业妇女,家务社会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他于是推想,欧美的家庭,都喜好在室内外装饰花卉,但是快节奏使人们无暇种植娇贵的植物花卉。塑料插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他由此判断,塑胶花的市场将是很大的。因此,必须抢先占领这个市场,不然就会失去这个机遇。

于是,李嘉诚以最快速度办妥赴意大利的旅游签证,前去考察塑料花的生产技术和销售前景。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稳健的工作作风,一条辉煌的道路,由此展开。

正当李嘉诚全力拓展欧美市场的时候,一个重大的机会出现了。一位欧洲的大批发商在看到了李嘉诚公司的产品样品后,前来与李嘉诚联系。这位批发商是因为李嘉诚公司的产品价格低于欧洲产品的价格而来找他的。但他通过一些渠道得知长江公司是资金私有制。为保险起见,他表示愿意同李嘉诚合作,但合作条件是他必须有实力雄厚的公司或个人进行担保。李嘉诚知道这位批发商的销售网遍及欧洲主要的市场——西欧和北欧,如果能与他取得联系,是十分有利的。可惜,他竭尽全力都没有找到担保人。但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全力争取,这是他成功的一个法宝。他与设计师一道通宵连夜赶出9款样品。批发商只准备订一种,李嘉诚则每种设计了3款。第二日他来到批发商的酒店。批发商望着他因通宵未眠而红的眼睛,欣赏地笑了,答应了谈生意。在李嘉诚没有担保的情况下,签了第一份购销合同。按协议批发商提前交付货款,从而解决了长江公司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不足问题。

长江公司很快占领大量的欧美市场。仅1958年一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就达1000多万港元。纯利100多万港元。塑胶花使长江实业迅速崛起。李嘉诚也成为世界“塑胶大王”。

【智慧金言】

成功的路是很漫长的,在这条路上,敌人也是众多的。但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放弃,浮躁,轻敌,懒惰,每一样都会给你的成功造成巨大的障碍。不急不躁,看准时机,胆大心细,诚心待人,通过韩非子,我们能学到的很多。

考虑问题,预见性强

【经典语录】

赵又尝凿龟数策而北伐燕,将劫燕以逆秦,兆曰大吉。始攻大梁而秦出上党矣,兵至厘而六城拔矣。……赵龟虽无远见于燕,且宜近见于秦。

——《韩非子·饰邪》

【释义】

赵国又曾通过卜筮而向北讨伐燕国,打算挟持燕国去抗拒泰国,兆象是“大吉”。才开始进攻燕的大梁,泰国就从上党出兵了;赵军进至厘地,自己的六个城已被秦国攻克了。……赵国的占卜即使对攻打燕国缺乏远见,也应对秦攻赵有所预见。解读古代人在做事之前,喜欢占卜吉凶。这是一种预测方法,目的是为了给决策做参考。这说明古人很重视预测。

韩非子认为,君主做决策,看问题,要有预见性,不要凭自己的主观猜测,而是基于对主客观情况正确分析的结果。韩非子举例说,赵国钻烧龟甲、计算蓍草进行卜筮,兆象“大吉”,因此攻打燕国的是赵国。没想想秦国出兵干涉,占领了赵国六个城。于是韩非子说,赵国的占卜即使对攻打燕国缺乏远见,也应对秦攻赵有所预见。

【活学活用】

有备才能无患,无备就要遭难,在军事上尤其如此。我国著名军事家孙子就十分强调预测、谋划对战争的胜负很重要。

春秋末年,著名商人计然对商业经营管理作过精辟的论述,特别强调买卖商品要有预见性。计然主张“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天旱以后会发大水。故在天旱时不必再买进车子,而要买进船只;天旱时船只没人要而价贱,发大水后船只将因求过于供而涨价,所以“旱则资舟”会获得大利。大水过后又会天旱,同样道理,发大水时要买进车子,“水则资车”才有大利可图。“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只是一个商品经营原则,不限于舟和车,其他商品买卖都可依此类推。也就是说,要预见到物价的变动趋势:商品价格过贵,供给就会增多,供大于求后价格就要下跌,贵又复为贱;价格过低,供给减少,供不应求后价格上涨,贱又复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