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然的学生范蠡(陶朱公)之所以能在19年之中“三致千金”,很重要的因素是他善于预测市场行情。范蠡的预测是建立在“五行”变化基础上的。他所做的生意主要是农产品,所以,他的预测也就是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变化来推算丰歉,再用农业的丰歉来决定他的经营策略。这样,范蠡就可以在丰年时购进粮食,等到灾年时抛售出去,从中获取高利。
继范蠡之后,被今人推为商业鼻祖的白圭,运用他自己的预测方法经营,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功。白圭用天干地支中的地支周期来预测农业的丰歉规律。他认为,每12个地支周期中,只有两个丰收年,其余年份都是歉收年,要么因为水灾,要么因为旱灾。
古代商人们的预测是建立在经验总结基础之上的。难得的是,在那个时代,他们已懂得运用这种经验预测农业生产的趋势,这无疑比一般商人高出一筹。正是这样,他们才得以从中赚取高额利润。
【智慧金言】
决策者的预见性思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决策者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是科学领导的基本要求之一。科学的预见能避免与客观实际相悖逆的决策盲目性,特别是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各种情况瞬息万变,决策者只有具备远见卓识,站得高,看得远,才能适应这一新的时代,跟上时代的步伐。
假象不辨,真相难明
【经典语录】
似类之事,人主之所以失诛,而大臣之所以成私也。
——《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而圣人者,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
【释义】
那丝似是而非的假象,是使君主处罚不当,而大臣能够谋取私利的原因。
作为圣人,能够了解是非的实情,明察治乱的真相。解读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假象,绝大部分假象并不是人所造成的,而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能否辨明假象,往往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中,非常重视明察,要求君主要有很强的洞察力,防止受到蒙蔽。《韩非子》中有很多寓言、简单的故事却有着多方的暗示,对世态、人心都有着深刻的洞察。
【活学活用】
炒股的人都清楚,庄家有时候会制造一些假象来迷惑股民,他们利用成交影响一只股票的走势,引导股民做出错误的决策。很多人因为没有看清表象,结果赔了很多钱。有经验的股民能够看穿假象,不为假象所迷惑,在别人抛售时敢于买入股票,自然获利不少。可见,看穿假象是股民获利的根本能和关键手段。
决策建立在假象的基础上,结果自然是失败。所以,在企业经营中,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双慧眼,识别假象,看出事物的本质。我们知道,决策是企业的命脉所在。在关键时刻,一个正确的决策能使公司起死回生,而一个错误、不切实际的决策会使公司濒于破产。很多情况下,决策者需要具有一种远见卓识的能力。
生活中表面的种种迹象会掩盖真实的本质,本质和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关联的,但是本质和现象并不是永远一致的、正相关的,事物有假象的存在,就是表现出来的现象与事物本质不一样。所以,决策时不能只关注眼前的情况,要肯花工夫去调查研究事情的具体情况,探究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次的和复杂的成因。
董建华的名字如雷贯耳是在他当了“特首”之后,在此之前,孤陋寡闻的年轻人不会知道董建华是何许人,而董建华的父亲董浩云则更是鲜为人知了。提起船王,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包玉刚,绝不会与董浩云或董建华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怎能想到,董浩云曾经是比包玉刚出道更早、名气更大的世界级华人船王。对一条经济规律的不同判断和应对策略,使两人的船王地位发生了戏剧性的大变化。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航运业盛极而衰,世界级船王董浩云没有看清这一形势,他被繁荣的假象所迷惑,逆流而上,增加玻资,大肆扩张船队。正是在这时,他还向日本订造了世界上第一大的超级油轮,一心要巩固他的世界船王地位。包玉刚则早在70年代便决定急流勇退,上岸分散经营了,终于于1980年和1985年两次由女婿吴光正成功收购老牌英资“九龙仓”和英资“四大行”之一的“会德丰”,以创造世界经济史上商战经典的方式,完成了战略性转移。
结果果然好景不长,80年代开始,全球航运业出现了全行业的不景气,董氏家族陷入了几乎是全军覆没的困境。当此之时,董建华临危赴任,他卧薪尝胆,历经长达八年的大手笔债务重组,得到汇丰银行38亿港元贷款和霍英东11亿港币的援助,才使董氏集团起死回生,董建华也因此在香港商界名声大振。
但是,经此挫折,董氏家族已元气大伤,董浩云与包玉刚的船王地位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包玉刚连年位居香港十大富豪之列,按其家族的市值计算,1994年名列香港十大富豪第六名,总值为154亿港币,1995年名列第七位,总值132亿港币。其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会德丰”、“九龙仓”等,总市值近千亿港币,若再加上其他方面的财富,家产更是惊人。而董建华的身家“东方海外”的总市值约24亿港元,只有包玉刚的一个零头了。
决策错误是企业不幸的根源,而敏锐的洞察力往往给企业带来无尽的财富。看透各种假象,看清事态的发展,正是企业领导者敏锐洞察力的体现。企业的成功离不开管理者的独特慧眼。其实,聪明的经商天才们并不等于说是高智商,他们只不过是眼光敏锐、头脑机灵,善于观察分析商业中的资讯,然后加以利用罢了。信息、机会把握、胆识、谋略、不动声色的实施和静观其变的理智,这些是商战的另一境界。
【智慧金言】
观察辨析能让人知己、知人和知势,这有利于采取正确的行动取得预期的效果。有时信息往往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真假掺杂。所以切不可神经过敏、闻风而动,应头脑冷静,对信息的真假、价值等项做出明智的选择,然后再根据自已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取舍。
朝令夕改,决策大忌
【经典语录】
好以智矫法,时以行杂公,法禁变易,号令数下者,可亡也。
——《韩非子·亡征》
【释义】
君主好用智巧改变法制,常用私行扰乱公事,法令不断改变,号令前后矛盾的,可能灭亡。解读我们前面提到,韩非子主张任法不任智,因为人的智慧没有法律稳定。韩非子主张,法律、禁令一旦制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因自己的私心和私欲不断变更法令,会招致亡国的灾难。
【活学活用】
当今社会,制度的“朝令夕改”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追根究底还是缘于决策部门出台政策时的草率、武断,缺乏对形势的足够分析,对政策的可行性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还不愿参考不同阶层的意见。一项“短命政策”的一立一废之间,是百姓对形势判断的无所适从,是审场行为的盲目和非理性,是公众利益的多次受到伤害,是对政府的决策成本的一种浪费,也极大地损伤了政府的公信力。
例如,苏州公务员加薪休假的消息传出没几天,最后又有消息称,该项规定已经叫停。原因有:一是百姓很有意见,二是财政要额外支出一笔不菲的经费。如此朝令夕改的事还有很多:许多城市立法全面禁放烟花爆竹的几年后又重新立法对部分地方开禁,关于房产交易税是否征收的问题一个部门在短短几个月内反复调整,令人无所适从。
决策朝令夕改存在很多不利因素。“朝令夕改”严重影响管理者的威信,以企业管理为例,一个法治的企业应该是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指令在短时间内出现反复,员工就会对管理者的决策能力产生怀疑,决策也失去了其应有的严肃性。由于决策变动,对决策的执行也会因理解的不同而出现偏差;决策的反复极大地浪费了各方面的资源;决策朝令夕改使企业内部产生不了强大凝聚力,人心涣散,不能产生明显的效益。
管理者必须改变其原先的决策时,必定有其不得已的原因,但是若一再地修改决策,已经成了这个管理者的习惯时,就显示出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都不够了。如果一个人对事无法做出有效的判断,过于优柔寡断而无法下决定,基本上,这个人根本不适合这个管理职位。
影响决策改变的第一种因素通常来自于大环境的改变,但是这都是有脉络可循的,决策绝不会平白无故出现180度的大转变。造成决策朝令夕改的原因是,管理者的决策过程有问题,没有依据一定的制度和程序。例如,收集资料,分析讨论等,而是照管理者个人的喜好与直觉作判断,结果,当决策不符合实际情况时,只好临时朝令夕改,摇摆不定,这样的制度也形同虚设。
很多企业都有奖金分红制度,到年底时就痛苦了,老板找各种理由不发钱,老板这么一搞,公司就没有向心力了。美国安利公司刚到中国来吃了亏,消费者只要觉得产品不好,用了一半都可以拿来退,结果马上就有人来退货了,到后来越来越夸张,买了安利产品走到门口挤一半就退货。但是安利还是坚持下去了。
如何不让下级觉得“朝令夕改”呢?管理者与下级之间因平日的沟通而建立的互信基础是关键之一。如果没有平时的沟通,当决策必须弹性应变时,才要求员工配合、支持,当然太迟了,自然会被视为朝令夕改。第二点,管理者和下级对任何重大事项都能交换意见,才能坚持比较统一的政策,在这个基础上,任何决策的宣布都不会显得随意突兀,才能避免造成下级的信心与认识上的冲击。
“朝令夕改”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决策者在决策时往往没有充分听取民意,而仅仅是拍脑袋,体现个别领导人的意志,一旦执行起来,就会发现有很多弊端,员工不能接受。按韩非子的观点,如此朝令夕改的决策甚至可以导致企业的灭亡。在企业管理上,其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一位民营老板聘请一位非常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作CEO,当初约定董事长仅仅把握战略方向,职业经理人对企业实施全面管理。前几个月,工作开展都比较顺利,企业管理秩序初步得到理顺。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必然会触动一些“老人”的利益,他们在不满之余私下向董事长汇报一些真假掺和的“事实”。董事长由于长期以来对这些“老人”信任和依靠,自然就信了不少,开始对职业经理的不信任,逐渐开始过问不该过问的事情,并且老毛病复发,路见不平时张口就下命令。最终职业经理人无法忍受朝令夕改的状态被迫离职。
中国的很多老板都怀有吞天吐地的志向与万般活跃的思维。这是好的,没有错。但是一个重要的决策经过多方的论证后再实施会更具可行性。而相反的,在现实中很多老板都会不断地给员工以新的指示,员工花费了许多精力与时间后,老板们可能轻松地又将项目给驳回了。这样的事情一次两次尚可,但是长久以往呢?那么我想你的下属也不会斗志高昂地接受任务了吧!老板,请慎重地下决策!
【智慧金言】
决策的稳定还取决于领导者的观念。经常听到有些老板说:我们现在是“法治”了,理由是公司已经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也把自己的亲戚、朋友从公司里面赶走了。但法治不是这么简单的,如果经营者本人有着浓重的“人治”思想,企业就不可能轻易走上“法治”的道路。还有,中国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往往是分不开的,在两权不分离的模式下,企业也很难实现真正的法治管理。
所以,企业制度要实现稳定,老板必须做到:实现真正的企业法治,实现真正的两权分离。
舍弃小利,谋求大局
【经典语录】
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
——《韩非子·十过》
【释义】
贪图小利,便是对大利的危害。解读韩非子在《十过》一篇中历数了君王常犯的十种过失,其中之一就是贪图小利益就会损害大利益。他告诫君主在决策时,要考虑长远之利,统观全局,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局部的得失,还要看到长远的全局的得失。不能被眼前的局部的小利所迷惑,而应着眼全局和长远,甚至牺牲眼前的、局部的利益,换取全局长远的利益。
【活学活用】
韩非子的“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这句话很具有商业谋略,企业决策者应该有远见,不能只顾赚取眼前的小利而损害长远的大利。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做法,最终只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联想集团的发展经历就值得借鉴。1987年,中国电脑市场只有为数不多的四五种美国品牌电脑以及技术性能相对落后的国产电脑,已经解决西文汉化问题而获得巨大发展的联想集团此时面临着战略选择。
以汉卡为龙头研制开发自己的电脑,以汉卡带动电脑销售,这在当时看虽然是有利可图的选择,但面临着几个问题:企业实力不够,开发电脑整机需要的资金投入公司当时难以承担;对世界电脑技术的发展不熟悉,即便生产出自己的电脑,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因为先天不足而没有大的发展前途;由于“联想”是一家计划外企业,当时的国家政策也难以支持它生产电脑。
如果结合中国国情,选择一种质量性能价格比较合适的外国电脑,以汉卡带动电脑销售并使之成为大陆的主导型电脑,这样做会有很多好处。第一,投资少,利于积累资金;第二,便于了解世界电脑的先进技术,积累市场经验;第三,便于建立自己的全国销售网络。最终柳传志选择了与美国AST公司形成战略伙伴关系。